第六節 教育心理學知識
學習目標
了解教育心理學知識。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內容是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的心理規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質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等。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于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于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場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
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心理學。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系。
然后,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學都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對于它的研究對象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見解。
一是以教育學的體系為依據,研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方法。二是認為教育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心理結構,并根據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來確定它的理論體系,探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三是認為沒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學從普通心理學中區分出來,完全可以將應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用于教育工作,探討在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原理,說明加速人的培養的途徑。四是認為教育心理學主要任務是研究課堂學習的性質、條件、效果和評價問題,應當著重研究學習理論,尤其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理論。至于兒童心理發展、成人心理、心理衛生、個性等,除非與教育和教學直接有關者外,不應歸入教育心理學,而應當歸入普通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去。五是認為教育心理學應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出現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的規律,并結合實際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直接促進教育和教學的改革,提高質量,以最好的效果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
教育心理學雖與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有密切關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點。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因為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培養人的工作,要切實有效而又迅速地實現教育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還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以深入發現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并為明確某一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學的依據。所以,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解釋或說明教育和教學的現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道德規范及其個性形成等心理規律。此外,學生本身的體質和心理發展的關系,以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任務
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要素;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因此,教育心理學具有雙重任務,它既有教育學的性質任務,又有心理學的性質任務。既要研究、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及類型以及各種學習的過程及條件,從而使心理學科在教育領域中得以向縱深發展;又要研究如何運用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去設計教育、改革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系統,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養。
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意義
1.教育心理學有助于提高師資水平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在于教師,而教師的素質既包括專業素質,又包括育人素質。教育心理學是教育理論與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學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有助于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學習教育心理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教學措施的心理學依據,從而能更主動、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心理學有助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縱觀國際國內成功的教育教學改革無不是心理學,而且主要是以教育心理學為支撐的。最典型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涌現的世界三大教育改革家美國的布魯納、蘇聯的贊科夫和德國的瓦根舍因(其本人就是心理學家)。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利于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水平,提高教師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有利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并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并有利于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五、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捷克的夸美紐斯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德國的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教學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類學》(此書的中譯本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一書。俄羅斯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于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體系,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世紀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這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也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世紀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和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這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年代以后,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到50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信息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20年代以后,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學習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則以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為信條,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改革,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在蘇聯,維果斯基強調教育與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并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重視結合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心理學獲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一些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都模仿西方,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則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研究,它推動了蘇聯的學制與課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列昂節夫和加里培林等人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受十年動亂的沖擊,研究曾一度中斷。70年代末,我國教育心理學重新繁榮。教育心理學家們自編了多本教材,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規模、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后,在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于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規律的討論,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劉義林博士寄語: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極限教育,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薩爾瓦多?梅紐奇(Salvador Minuchin)
于20世紀60年代創建結構式家庭治療,治療的原則是重建家庭結構,改變相應的規則,并將家庭系統僵化的、模糊的界限變得清晰并具有滲透性,設法改變維持家庭問題或癥狀的家庭互動模式。此流派以簡潔和實用兩大特點,成為家庭治療學派中影響最深、應用最廣泛的一個流派,同時也帶動了家庭治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