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語義的聚合
語義的聚合一般只就義位而言。詞的義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處在各種聚合關系之中,形成互相聯系的語義網絡。多義詞是同一個詞內部義位的聚合,上下義詞、總分義詞、類義詞、同義詞、反義詞都是不同詞之間義位的聚合。
一、多義詞
(一)什么是多義詞
多義詞(polysemous word)是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互有聯系的義位的詞。只有一個義位的詞是單義詞。如果幾個義位之間沒有聯系,如“一米等于三尺”的“米”和“買了一袋米”的“米”,是同音詞,不是多義詞。
判定是多義詞還是同音詞的關鍵,是看幾個義位之間有沒有聯系。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的理解并不一致。趙元任、呂叔湘等主張要以文化程度高的、讀過古書的人的理解為準。雖然談的是語素辨認,但與多義詞的識別是一致的。例如,“別在桌子上亂刻”、“現在是三點一刻”中的兩個“刻”,《現代漢語詞典》列在同一詞條之下
,處理與趙元任、呂叔湘的意見相同?!稘h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列為“刻(動)”、“刻(量)”兩個詞條
。讀過古書、了解古文化的人認為兩個“刻”有聯系,都與“刻度”有關(古代用漏壺計時,內置有刻度的標尺,一晝夜為100刻),所以是一個詞的兩個義位。而現代一般大眾很難把兩個“刻”的意義聯系起來。就現代漢語而言,我們主張依據現代大眾一般語感(modern masses’general intuition)來判定義位有無聯系,即站在共時平面上,看大多數人是怎樣理解的,而不是僅憑少數人的理解來判定。如果研究的是古代漢語或古代某種語言的多義詞,同樣依據當時的大眾語感判定。依據現代大眾一般語感,上舉兩“刻”,可以處理為同音詞。
(二)多義詞的義位
一個詞剛產生的時候一般是單義詞,在后來的使用過程中為了滿足交際的需要逐漸增加新義,而變成了多義詞。當然,也有詞義消亡的情況,如“書記”的“辦理文書及繕寫工作的人員”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但詞義發展的總趨勢是單義變成多義,多義詞的義位逐漸增多。多義詞常提到的義位有本義、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等。
1.本義
文獻記載的詞的最初的意義。例如,漢語“兵”的本義是“武器”,“走”的本義是“跑”。應該說,詞的最初的意義要遠遠早于文獻記載,因為有聲語言的出現要比文字的產生早得多,但由于無稽可考,就以文獻為據。本義是詞義賴以衍生的基礎,也是各個義位能夠互相聯系的基礎。例如“舌頭”:①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②為偵訊敵情而活捉來的敵人。①是本義,②由①發展而來。說是“基礎”,是指各種派生義衍生的起點,不指詞義發展鏈條上的中間環節。如“打”,不能因為“制造”義衍生出“編織”義,就說“制造”是本義,“敲擊”才是本義。
2.基本義
在某一個時期詞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意義。例如,現代漢語“兵”的基本義是“士兵”,“走”基本義是“行走”?!澳骋粋€時期”可以是古代的某一個時間,也可以是現代的某一個時間,總之是使用語言的人觀察詞的義位的時間立足點。對語言使用者來說,“某一個時期”就是“當代”(當前時間)。比如,對上古人來說,“熱水、開水”是“湯”的基本義,“一切氣味”是“臭”的基本義;對使用現代漢語的人來說,“湯”的基本義是“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臭”的基本義專指“臭味”?;玖x是通過比較得出的,因此單義詞無所謂基本義,當然也可以認為單義詞的基本義與唯一的義位重合;多義詞的基本義一般只有一個。
3.引申義
從某個意義通過類比引申、類同引申等方式發展出來的詞的意義。所謂類比引申,指通過類比聯想由此及彼地派生詞義的方式。與“隱喻”的心理機制密切相關。一般線路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如“深”,由“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類推到時間的深度(時間晚)、感情的深度(感情深厚)、內容的深度(內容深奧)等等。空間距離比較具體,其他則比較抽象。所謂類同引申,指從某一基點出發聯想到其他事物而派生詞義的方式。類同引申的各個義位都有共同的語義基點。例如,從“打”的“敲擊、打擊”出發,引申出“制造”(打把刀)、“編織”(打毛衣)、“舀取”(打水)、“做某種游戲”(打球、打撲克)等,這些義位有個共同點,即都與手的動作有關,這是它們引申的基礎。
引申義產生的方式比較復雜,除了類比引申和類同引申之外,還有泛指引申,詞義指稱范圍由小到大,如“河”,由專指黃河到泛指一切河流;特指引申,詞義指稱范圍由大到小,如“臭”,由泛指一切氣味到特指一種難聞的氣味;虛化引申,由表示實在的詞匯意義到表示較虛的語法意義,如“著”,由表示“附著”的實在動詞義到表示“進行體/持續體”較虛的語法意義。
4.比喻義
通過比喻的方式發展出來的詞的意義。剛開始的時候,某個意義可能只是臨時的比喻用法,后來這種用法逐漸被社會接受,便凝固為詞的比喻義。例如,“醞釀”:①造酒的發酵過程;②比喻做準備工作。顯然,②是比喻義。比喻義和由類比引申產生的引申義有近似之處,兩者都基于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一般都是由具體到抽象。但有區別:產生比喻義的本體更為顯豁,本體和喻體的聯系更易感知,是一種“顯喻”;而由類比引申產生的引申義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系則比較隱蔽,是一種“隱喻”。
5.借代義
通過借代的方式發展出來的詞的意義。一般把借代義看作引申義的一種,我們覺得,借代義不同于引申義。借代義與由類比引申產生的引申義不同,自不待言,與由類同引申產生的引申義也不相同:類同引申義基于語義共同點,借代義基于事物間的相關性。例如,“須眉”是男子外表的特征(須眉皆白),就用“須眉”代“男子”(巾幗不讓須眉);“翻譯”本來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行為,后來用這種行為代“做翻譯工作的人”。兩例后面的意義都是借代義。由此可見,借代義產生的語義基礎不是相同、相似,而是相關。理論上,修辭上的各種借代手段都有可能產生借代義。
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可以概括為派生義(或叫轉義),與本義相對。派生義不一定都從本義直接發展而來,理論上說,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都可能發展出派生義。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認知語言學把詞義的派生方式主要分為隱喻和轉喻(或稱“換喻”)兩種:隱喻基于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轉喻基于事物之間的相關性。上述比喻義屬于隱喻,借代義屬于轉喻;引申義比較復雜,既有隱喻,也有轉喻,大體上類比引申、虛化引申屬于隱喻,類同引申、泛指引申、特指引申屬于轉喻。
(三)多義詞義位之間的關系
許多教材把基本義跟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混在了一起。例如,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說:
有的詞有幾個義項,幾個義項之間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個義項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義項一般是由這個義項直接或間接地發展轉化來的。前者叫作基本義,后者叫作轉義。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也說:
從應用上來看,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其中有一個意義是最常用的、基本的,其他意義則是由這個意義轉化、發展出來的。前一種意義叫作基本意義,后一種意義叫作引申意義。
兩種說法大體相同,我們以黃、廖本《現代漢語》為例加以分析。這不僅僅是個名稱問題。如果這里的“基本義”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本義”,那么它不一定就是“基本的、常用的”,因為轉義也可能是“基本的、常用的”,如“兵”的本義是“兵器”,但在現代漢語里的常用義是“士兵、戰士”;如果這里的“基本義”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基本義”,那么它不一定就是詞義衍生的起點,也就不能與“轉義”相對待,如“巾幗”在現代漢語里的基本義是“婦女”,但不能說“古代婦女戴的頭巾和發飾”這個意思是從“婦女”義發展來的。
這種處理至少有兩種弊端:
其一,理論上,混淆了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造成不必要的理論混亂。從本義到派生義(包括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是從詞義衍生的角度說的,時間上,本義在前,派生義在后,是歷時維度;基本義是就詞義的共時系統說的,在多義詞的各個義位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意義是基本義,其余的都是非基本義?;玖x和非基本義只在于地位的主次,不在于時間的先后。
其二,實踐上,由于基本義和其他義位是交叉關系,必然導致煩瑣的解釋。因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都有可能是基本義,也可能不是。例如,“網”的“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的器具”義既是本義,也是基本義,而“臉面”的“臉”義(臉面消瘦)只是本義,不是基本義(基本義是“情面,面子”);“游行”的“廣大群眾為了慶祝、紀念、示威等在街上結隊而行”義既是引申義又是基本義,而“深”的“(感情)深厚”義只是引申義,不是基本義(基本義是“從上到下或從外到內的距離大”);“包袱”的“比喻某種負擔”義(思想包袱)既是比喻義又是基本義,而“窩”的“比喻壞人居住的地方”義只是比喻義,不是基本義(基本義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須眉”的“男子”義既是借代義又是基本義,而“紅領巾”的“少先隊員”義只是借代義,不是基本義(基本義是“紅色的領巾,少先隊員的標志”)。如此看來,基本義與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都有交叉關系,如果絞在一起,很難理清頭緒。
我們的意見是,把兩個維度的現象區別開來,本義和派生義(包括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相對,這是歷時角度;基本義和非基本義相對,這是共時角度。如圖3-3所示。

圖3-3 多義詞義位間的歷時和共時關系
二、上下義詞
上下義詞是具有屬種關系的一組詞。其中表示屬概念的詞是上義詞(hypernym),表示種概念的詞是下義詞(hyponym)。例如,工人—電工、讀—朗讀、白—雪白。不具有屬種關系的一組詞不是上下義詞。例如,“中國—北京—頤和園”是總分關系,“博士—碩士—學士”是順序關系,都不是上下義詞。
上下義詞具有蘊含關系,下義詞蘊含上義詞。例如,“電工”必然是“工人”。
上下義詞具有傳遞關系。例如,“植物”是“樹”的上義詞,“樹”是“喬木”的上義詞,那么“植物”必然是“喬木”的上義詞。
上下義詞具有相對性。例如,“植物”是“樹”的上義詞,卻是“生物”的下義詞。
上下義詞內部關系遠近不同。處于相鄰層次的上下義詞叫直接上下義詞,處于相隔層次的上下義詞叫間接上下義詞。例如,“機動車—汽車”是直接上下義詞,“機動車—卡車”是間接上下義詞。
三、總分義詞
總分義詞是具有整體部分關系的一組詞。其中表示整體意義的詞是總義詞,表示部分意義的詞是分義詞。例如:身體—頭、北京—天安門、房子—窗戶。
跟上下義詞一樣,總分義詞也具有傳遞關系、相對性以及遠近不同的關系,都可以進入“甲包括乙”格式。但又不同,上下義詞是屬與種的關系,可以進入“乙是甲”格式,如“工人是人”;總分義詞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不能進入“乙是甲”格式,但可以進入“乙是甲的一部分”格式,如“頭是身體的一部分”。
四、類義詞
類義詞是同屬于一個較大意義類別的地位平等的一組詞。上下義詞、總分義詞地位不平等,因此不是類義詞。一般所說的同義詞、反義詞也不看作類義詞。根據類義詞內部的意義關系,可以分為并列類義詞、順序類義詞和對立類義詞。
1.并列類義詞
并列類義詞各詞意義之間是平等并列的關系,沒有明顯的順序。例如,“鍋碗瓢盆”同屬廚具類,“筆墨紙硯”同屬文具類,“走、蹦、跳”同屬腿部動作類,“紅橙黃綠青藍紫”同屬顏色類。有些并列類義詞的意義并不是各詞詞義的簡單羅列和相加,而有統括義,如“鍋碗瓢盆”概括了所有的廚具,包括鏟子、勺子等;語序也比較固定。它類似成語又比成語靈活,是介于自由詞組和固定詞組之間的語言成分,值得研究。
2.順序類義詞
順序類義詞的成員表示一定的次序。有兩種排序,一種是順延次序,例如,初一、初二……初十,小學、中學、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另一種是循環次序,例如,春夏秋冬,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天干地支配合而成的六十甲子。
3.對立類義詞
對立類義詞只有兩個成員,分別處在一定關系的兩端,兩者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例如,“老師—學生”是教育與被教育關系,“父母—子女”是養育與被養育關系,“丈夫—妻子”是配偶關系,“買—賣”、“嫁—娶”是相對的行為關系。而且兩項互相依存,沒有“老師”,自然就無所謂“學生”,反過來也是這樣。
有人把對立類義詞處理為反義詞。兩者有共同點:都是兩個成員,成員之間具有對立關系。但對立類義詞跟通常所說的反義詞也是有區別的:
(1)兩項互為關系,互相依存。例如,社會關系:父母—子女(親屬關系)、老師—學生(教育關系)、丈夫—妻子(婚姻關系);行為關系:買—賣、嫁—娶。沒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反義詞突出的是相反或相對的關系,依存關系并不明顯。例如,“男”是人的性別屬性,不依賴“女”而存在。同樣,“大”也不依賴“小”而存在,“大、小”都是跟公認的平均標準相比而言的,比如一般情況下,小西瓜也應該比大桃子要大。即使認為它們有依存關系,也沒有對立類義詞那么明顯。
(2)兩項可以互相推導。例如,由“甲是乙的老師”,可以推知“乙是甲的學生”;由“甲是乙的丈夫”,可以推知“乙是甲的妻子”;由“甲娶乙”,可以推知“乙嫁甲”。反過來同理。反義詞不能這樣推導。比如,有甲、乙兩人,不能由“甲是男的”,推知“乙是女的”,也不能由“甲是乙的父親”,推出“乙是甲的母親”。有的反義詞可以推導,例如,由“甲比乙大”,可以推知“乙比甲小”,但不能證明它們就是對立類義詞,因為前面說過,“大、小”是跟平均標準比的,甲比平均標準大,乙比平均標準小,由于傳遞關系,自然甲比乙大,乙比甲小。在實際語言使用過程中,平均標準是不需要言明的,人們就直接談論某一事物“大、小”,或把兩事物直接對比。
可見,即使把對立類義詞歸入反義詞,也要作為反義詞的一個小類,講明跟一般反義詞的不同之處。
五、同義詞
同義詞(synonym)是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一組詞。根據理性意義是相同還是相近,同義詞又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
1.等義詞
等義詞是理性意義完全相同的同義詞。例如,語法—文法、土豆—馬鈴薯、番茄—西紅柿、青霉素—盤尼西林。等義詞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性意義和附加色彩都完全相同的等義詞,可以叫絕對等義詞。語言中這類現象很少,即使在一定時期存在,也會加以淘汰或出現分化。另一類是理性意義相同但在附加色彩等方面不同的等義詞,可以叫相對等義詞。具體表現在:
(1)造詞理據不同。例如,土豆—馬鈴薯、水泥—洋灰。
(2)詞源不同。例如,青霉素—盤尼西林、話筒—麥克風。
(3)時代色彩不同。例如,語法—文法、故—所以。
(4)感情色彩不同。例如,鼓勵—慫恿、團結—勾結。
(5)語體色彩不同。例如,死—逝世、休息—休憩。
(6)形象色彩不同。例如,蒼穹—碧空、飛奔—奔跑。
(7)搭配對象不同。例如,漢語普通話的“肥—胖”,英語的tall—high、handsome—pretty。
2.近義詞
近義詞是理性意義相近的同義詞。近義詞的不同表現在以下方面:
(1)意義側重點不同。例如,破除—解除—消除、穩定—穩固—牢固、精明—精干。再如:
看:[+視線接觸物體][+往一定方向]
見:[+視線接觸物體][+往一定方向][+有結果]
望:[+視線接觸物體][+往一定方向][+向遠處]
(2)意義輕重不同。例如,損壞—毀壞、批評—批判、優良—優秀—優異。
(3)范圍大小不同。例如,邊境—邊疆、場面—局面、樹林—森林。
(4)個體集體不同。例如,書—書籍、槍—槍支、人—人們。
(5)搭配對象不同。例如,交流—交換、贍養—撫養、宏大—巨大—龐大。
近義詞除了理性意義有一些差別外,還可能附加色彩也不同。如“奔走、奔波”都有“為某事而到處活動”的意思,但“奔走”有“快走”的意思,“奔波”沒有;“奔波”讓人聯想到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奔走”沒有這樣的形象色彩。
一組近義詞的不同往往不止一個方面,意義方面的不同會影響搭配對象和語法功能,如“破除迷信、解除武裝、消除隱患”不能互換,“一本書”也不能說成“一本書籍”。
六、反義詞
1.什么是反義詞
反義詞(antonym)是理性意義在某方面相反或相對的兩個詞。理性意義相同,非理性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兩個詞是同義詞,不是反義詞,如“成果—后果”,“鼓勵—慫恿”。反義詞也不是理性意義完全相反或相對,而是同中有反,在同的基礎上相反。
多義詞在不同義位上可以有不同的同義詞和反義詞。例如“漂亮”,在“外表讓人賞心悅目”的意義上,有“好看、美麗”等同義詞,有“難看、丑陋”等反義詞;在“事情做得讓人滿意”的意義上,有“出色”等同義詞,有“窩囊”等反義詞。
2.反義詞的構成條件
構成反義詞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兩項共同屬于一個語義范疇。例如,“高—低”都指縱向維度(高度),“長—短”都指橫向維度(長度),可構成反義詞。但“高”與“短”、“低”與“長”不構成反義詞。
(2)兩項處在一種關系的兩端。例如,“黑—白”是反義詞,但“黑”與“灰”、“灰”與“白”不能構成反義詞?!按蟆迸c“小”可以構成反義詞,但都不能跟“中”構成反義詞。
(3)兩項只在某個義素上對立。例如,“哥哥”與“弟弟”只在[+年長]/[-年長]上對立,“哥哥”與“姐姐”只在[+男性]/[-男性]上對立,其他方面相同,可以構成反義詞;“哥哥”與“嫂子”在[血親]、[姻親]、[男性]、[年長]多個義素上都形成對立,所以構不成反義詞。
另外,反義詞還要求(最好做到):風格色彩相同,如“父親—母親”、“爸爸—媽媽”是反義詞,“父親—媽媽”、“母親—爸爸”不是嚴格的反義詞;單位相同,是詞對詞,如“好—不好”、“大國—小國”只能叫反義表述,不是反義詞;詞性相同,如“智慧—愚蠢”不是嚴格的反義詞;音節相同,如“晝—夜”、“白天—黑夜(夜晚)”是反義詞,“晝—黑夜”、“夜—白天”難以構成反義詞。
3.反義詞的類型
反義詞可以分為絕對反義詞(又叫“互補反義詞”)和相對反義詞(又叫“極性反義詞”)兩類。
絕對反義詞的特點是,兩項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沒有中間詞。例如,男—女、死—活、動—靜、開—關。語言中的“不A不B”(不男不女)、“半A不B”(半死不活)等說法,只是比況性的表述。
相對反義詞的特點是,兩項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有中間詞。例如,大—(中)—小、高—(中)—低、寒冷—(溫暖)—炎熱、天堂—(人間)—地獄。
七、語義場
1.什么是語義場
語義場理論是德國語言學家特里爾(J.Trier)在《智能義域中的德語詞匯》(1931)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它與義素分析理論一起,奠定了現代語義學的基礎。
語義場(semantic field)是具有共同核心義素的一群詞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相互聯系的意義集合。有時簡稱“義場”或“詞場”。所謂“共同核心義素”,是指能將這幾個詞聚合在一起而區別于其他語義場的義素。如“鼓勵、鼓動、慫恿”因都有“激發別人去做某事”這一義素而成為同義詞,“高、低”因在“高度”上相對而成為反義詞,“紅橙黃綠”因同屬“顏色”而成為類義詞,它們都可形成語義場。
語義場是詞義聚合的一種形式,也是詞義系統性的一種表現。分析語義場,有助于考察詞義的系統性及其相互作用。同一個語義場內各個詞的意義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某個詞義(或語素義)發生了變化,就會影響或激發其他詞(或語素)的意義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如“黑”、“白”、“紅”本來表示三種顏色,后來都發展出派生義?!昂凇庇小氨傲?、背叛”義,如“黑心爛肝”、“心腸黑”等,“紅”就有“忠貞、高尚”義,如“一顆紅心”、“又紅又?!保弧凹t”有“喜慶”義,“白”就有“悲傷”義,如“紅白事”;“紅”有“革命”義,如“紅軍”、“紅色政權”,“白”就有“反動”義,如“白軍”、“白匪”、“白狗子”;“黑”有“隱秘”義,如“黑社會”,“白”就有“公開”義,如“真相大白”。
2.語義場的類型
語義場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根據場內各詞的地位,可以分為上下語義場和平行語義場兩大類。上下語義場是具有上下層次關系或范圍大小關系的詞義構成的語義場,如前面介紹的上下義詞、總分義詞構成的語義場。平行語義場是具有平級關系的詞義構成的語義場,如前面介紹的類義詞、同義詞、反義詞構成的語義場。
根據場內各詞的數量,可以分為二元語義場和多元語義場兩大類。二元語義場是只有兩個詞項構成的語義場。如前面介紹的對立類義詞、反義詞構成的語義場。多元語義場是三個以上的詞項構成的語義場。如前面介紹的上下義詞、總分義詞、并列類義詞、順序類義詞、同義詞構成的語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