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尊的數軸上
- 施鐵如
- 3160字
- 2019-11-01 14:09:01
1.3 弗洛伊德進入了潛意識
中國的心理學界三十多年前伴隨著改革開放大門的打開,才知道了有弗洛伊德這么一個聞名于世的心理學家的存在。他的聞名,全因其打開了曾經裝在“黑箱子”里的潛意識,并且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將冰山沉于水下未被看見的大部分比作是潛意識,并領著人們潛下去探索,至于最終會發現什么,探究到什么,則全靠后人的努力了。
冰山下的潛意識
潛意識是指被個體壓抑了的原始沖動、本能和欲望。這些沖動、本能和欲望由于同社會道德、法律規定等不相容,從而被排擠到意識閾下。但它們并沒有被消滅,而是在不自覺地積極活動著,成為兒童精神發展的動力,也成為人們行為的潛在動因。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潛意識是兒童精神生活的實質。正如他所說:“必須把潛意識當作精神生活的更大范圍。每個意識內容都具有一個序言性的潛意識階段,潛意識是真正的精神現實。”
但這種決定精神發展的潛意識,不能直接進入意識領域,不能與意識交流。因此,弗洛伊德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插入前意識作為嚴密的防守,不允許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隨意侵入意識中鬧事,前意識這種防守作用被稱為檢查作用。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理論中進一步提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大人格結構,其中本我也按其讀音譯作伊特,英文原意是遺傳素質、本能沖動、身份證件、標識符。它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各種本能的欲望和沖動,是潛意識的一部分。ego的意思是自我、自負、自尊心、自我意識。自我特別強調在本我、超我和現實之間調解沖突、維持平衡、保護本我的防御功能,保持著人的精神的完整性。同時,自我協調著精神結構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也協調著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超我包括兩個部分:良心與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懲罰性的、消極的和批評性的部分,它告訴個體不能違背良心;后者則是由積極的雄心、理想所構成的。
在弗洛伊德看來,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觸現實世界,為了促進個體和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自我按照現實原則行動,同時滿足現實、本我和超我的要求。自我既要在三者之間進行協調,也要抵御這三者的過分要求,以維持其自身的自主權。所以,弗洛伊德說:“我們有一格言,說一仆不能同時侍候二主,可憐的自我,其所處的情境更苦,它必須同時侍候三個殘酷的主人,且須盡力調和此三人的主張和要求。”“一仆侍三主”的狀況,實質上體現了比自我(ego)更高的自我(self)的作用。如果自我(ego)抵御不住三者的過分要求,便會導致自我(self)的焦慮,甚至解體。
我們知道,self是自我的另一種英文譯法,是非精神分析理論的自我。精神分析理論中的自我(ego)實際上只是防御性自我。ego和self同有自我的含義實在令人容易混淆,于是有研究者專門區分了其不同之處,至少有三點:首先,從施者與對象(受者)的關系上看,ego是施者、知者,而self既可以是施者(I-self),又可以是對象(me-self)。這種自我的分解其實是米德所認為的“主我”與“客我”,從而使自我對話和反思成為可能。其次,從二者得以存在所依賴的對立面關系上看,弗洛伊德的ego與本我、超我、現實相對,特別是與本我相對,而self是與他人相對。最后,從二者活動的有無意識上看,精神分析意義上的ego是部分帶有潛意識活動性質的(無論是防御性的還是發展性的),而非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的self則均與意識活動相聯系,是自我意識性的。
弗洛伊德的“性”趣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認為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他被中國人所認識,據說也首先是因為他關于“性”趣的大膽論述。
弗洛伊德1905年的著作《性學三論》引起了關于性的爭議。該書表達的嬰兒期性欲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癥之間關系的觀點,招來了大家的嘲諷和批評,從此弗洛伊德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的邪惡下流的人。被禁錮了多年的“性”觀念的國人,在剛接觸弗洛伊德學說時,更是被他這種有違風俗的言論所驚呆。
1913年,弗洛伊德在其《圖騰與禁忌》一書中聲稱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欲望和兒時欲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么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并與他的母親結婚。底比斯王對這個預言感到震驚萬分,于是下令把嬰兒丟棄。但是恰巧有個牧羊人發現了這個嬰兒,并把他送給鄰國的國王當兒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長大后他有許多英雄事跡,并娶了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后來國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殺掉的一個旅行者是他的父親,而現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母親。知道真相的俄狄浦斯承受不了心中的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學中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是指戀母情結。有這種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于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對象。小孩作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于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于母親偏愛兒子、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并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占了她應有的地位。
弗洛伊德視俄狄浦斯沖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形態,借此指出他所確信的人性對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欲望的必要。
弗洛伊德要從兒童說起
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在19世紀中期就說過:“應當追溯他的過去,應當考察他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時期,應當觀察外界投在他還不明亮的心智鏡子上的初影,應當考慮他最初目擊的事物,應當聽一聽喚醒他啟動沉睡的思維能力的最初話語,最后,還應當看一看顯示他頑強性的最初奮斗。只有這樣,才能夠理解支配他一生的偏見、習慣和激情的來源。可以說,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搖籃的襁褓之時。”
這種從嬰兒開始考察的觀點,就是后來弗洛伊德理論中,被人們所熟知的、強調兒童時期的經歷對今后生活道路的影響的觀點。它和性意識據說都是在人的潛意識里起作用而未被察覺的東西。
弗洛伊德20世紀20年代作為精神病學家和精神醫生來研究精神病患者。他發現引起患者發病的深刻根源不在生理而在心理。他把這種內在的心理因素歸結為兒童期被壓抑的性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驅使人所有行為的原始動力。在人格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區域成為力比多(libido)興奮和滿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根據力比多興奮區域的不同,將人格發展劃分為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性征期(青春期)五個階段。兒童各個時期的人格發展就是通過不同器官的活動來滿足對事物與快感的需求而實現的。
分析者認為這種理論完全是基于生物學的觀點,否認和貶低了歷史、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這也就不奇怪后文將提到的阿德勒雖然被弗洛伊德提攜,但在觀點上卻依然反對他而強調社會條件、人際關系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不過,對于“性”在兒童期的影響和其壓抑作用這一點上,精神分析學派的各位學者都還是承認的。我們也許難于把“性”作為考察人們行為的重要原因,但對于兒童期經歷的事對其人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一觀點則不由得點頭稱是。阿德勒就說:“假如有個完全被忽視、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兒童,我們很可能發現,他很孤單,不能和別人交往,無視于合作的存在……”
小時候的記憶往往使我們依照其指向而行事,因此兒童時期的事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那種往事就像地基的磚塊,人們能看到的只是房子的外觀,但地基決定了這所房子是否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