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家的人文關懷與價值信念

孔子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創造,尊重歷史上積累的文化成果。這首先表現在他對周禮的維護。周文化源于宗教并取而代之。周代禮樂教化是中華先民長期偉大創造的結晶。禮使社會秩序化,樂使社會和諧化。禮讓為國,安定社會,消弭爭奪戰亂,節制驕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的前提。“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以一定的規矩制度來節制人們的行為,調和各種沖突,協調人際關系,使人事處理恰到好處,這是禮樂制度的正面價值。試問,在兩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人類的哪一個文明有如此輝煌的制度文化建設?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要一定的禮儀規范來調節的,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級秩序、禮文儀節,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

《中庸》中記載孔子答哀公問政的一段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殺,音曬,降等的意思。這就是說,“仁”是人類的本質,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義”是合宜、恰當,尊重賢人是社會正義的重要內容。“親親之殺”是說“親親”有親疏近遠等級上的差別,“尊賢之等”是說“尊賢”在德才祿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級。“禮”就是以上“仁”(親親之殺)和“義”(尊賢之等)的具體化、形式化。

孔子重禮、執禮,主張仁禮并重、文質并茂,但主要是想透過禮的形式復興其所內蘊的文化價值理想。孔子是把周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人生與文化的根源、理想來信從、堅守、承擔、自任的。禮樂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或“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精神,“天下一家”的精神。“禮之用,和為貴”是協和萬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基礎。孔子對禮樂的繼承、傳授大有益于他身后幾千年世道人心的維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孔子人文觀的核心是“仁”。孔子重“禮”,是對春秋時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繼承。孔子贊揚子夏由“繪事后素”而悟及“禮后”(禮的形式背后的人的真性)。沒有仁的禮樂,只是形式軀殼,虛偽的儀節,這正是孔子要批評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這里指出禮樂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內在的道德自覺。“仁”的內涵包括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即社會普遍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孝悌是“仁”的初步,“仁”則是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親情往外一層層推廣,推己及人,推致鄰人、陌生人;“仁”不僅是社會的道德標準與規范,更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德是非判斷、道德情感,并有力量轉化為道德實踐和道德行為。孔子在這里突出了道德的主體性、自律性原則(“為仁由己”與“克己”),道德的普遍性原則(“愛人”“復禮”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道德的實踐性原則(“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道德是真正顯示人之自我主宰的行為,道德是自己對自己下命令,是“由己”,而不是“由人”,即不是聽任他律的制約或他力的驅使。孔子是世界上最早認識道德主體性和道德自由的文化偉人之一。

孔子仁道是人文主義的價值理想。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人們都可以從當下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做,這是實踐仁道的方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君子終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絕不強加給別人。這不是指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指人格尊嚴。例如我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們也絕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就是盡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綜合起來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實際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盡己”與“推己”很難分割開來。這就是人與人之關系方面的仁道。推而廣之,這也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的相互關系的準則,乃至是人類與動植物、人類與自然之普遍和諧之道。

仁道的價值理想,尤其體現于人在道義與利欲發生沖突的時候。孔子不貶低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滿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節之以禮。“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并不接受。君子沒有在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過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顛沛流離的時候,都與仁德同在。人生存的價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為學也已。”(《論語·學而》)“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孔子提出的道義原則,仁愛忠恕原則,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理想,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中國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據。這些價值理想通過他自己踐仁的生命與生活顯示了出來,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人知識分子的人格典型。他終身所憂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論語·述而》)他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感、愉悅。他贊揚顏淵,窮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孟子提倡宏大剛毅、堅定不移的氣節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無所畏懼的任道精神。在生死與道德發生沖突時,“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種沖突,實質上是人的自然生命與人的德性尊嚴之間的沖突。孟子所倡導的道德選擇表現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價值之極致,表現了人為人格尊嚴而犧牲的殉道精神。孟子筆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為標準是:“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這種任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曾激勵了我國歷史上無數的志士仁人。

在利益和仁義發生沖突時,孟子主張把“仁義”放在首位,提倡先義后利。孟子提倡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統一。他主張做官要“求之有道”。“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孟子·滕文公下》)“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孟子·萬章上》)在自己遭受侮辱時,怎么能匡正別人、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為,各有不同,有的疏遠當時的君主,有的靠攏當時的君主,有的離開朝廷,有的身居魏闕,歸根結底,都得使自己廉潔正直,不沾染污泥。“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這都是說,人不論處在什么樣的境遇、場合中,選擇道德還是非道德,如何選擇人生道路,怎樣保持獨立的人格和氣節,終究是自我做主的事。這就是孟子“仁義內在”的要旨。古代很多名篇都反映出儒家的情懷,如杜甫的詩歌反映的就是儒家對民間疾苦的關懷,所以儒家思想有一種人文關懷,對國家和社會有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其背后有一個終極性的、對上天的崇拜與信仰在支撐。

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周公、孔孟的人文理想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其背后有深刻的終極理據,有對“天”“上帝”“天道”“天命”的敬畏和信仰。“天”關涉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人不能沒有超越的形而上的關懷。孔子對上古宗教的改造,正是把超越與內在結合起來,建構了道德的宗教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如果說“命”只是外在的命運的話,那么“天命”常常關系到內在。一個能夠駕馭生活、駕馭世間外在力量并全面發展內在本性的人,一個積累了一定的生命體驗(例如五十歲左右)的人,才能逐漸體悟到天所稟賦給人的性分,直接面對每個人的命運或局限,并對天道、天命和道德人格典范有所敬畏,而又積極地去追求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勇于承擔自己應承擔的一切,包括救民于水火,博施濟眾,修己安人,殺身成仁。

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養的意境,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孔子的“吾與點也”之嘆(詳見《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曾點之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達了儒家在入世情懷中,也有瀟灑自在的意趣。儒者的從容氣象,胸次悠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總之,孔孟之道在今天仍然可以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據,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和價值。孔孟之道經過洗汰和轉化,在21世紀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值得我們警醒的是,今天、明天、后天的建設者,也是為人父母者,離開我們的道德資源越來越遠。我們人文學者應當做一些工作,把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揚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阴县| 临邑县| 云南省| 塔城市| 宣汉县| 台安县| 孝感市| 广汉市| 苏尼特左旗| 沁水县| 肇源县| 乐清市| 泰安市| 盐亭县| 马山县| 台湾省| 乌海市| 东丰县| 万年县| 马鞍山市| 绍兴市| 闵行区| 五大连池市| 集安市| 绥德县| 新津县| 滁州市| 榆林市| 武陟县| 左贡县| 偃师市| 应城市| 平定县| 罗江县| 巍山| 松潘县| 靖宇县| 松潘县| 营山县| 烟台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