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歷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
- 趙金剛
- 2212字
- 2020-03-13 14:10:48
五 德氣、志氣
的確,我們會發現,上面一些材料強調“氣強”的層面比較多,如果我們觀察其他命題的討論,會注意到理氣互勝、互動、互強的一些論述,這些在修養論上尤其明顯。
張載曾經討論過德、氣關系。張載講:“德不勝氣,性命于氣。德勝其氣,性命于德。窮理盡性,則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朱子將這條選入《近思錄》當中,對張載的這一說法多有認同。此條討論的是“德”“氣”相勝的關系。張載認為,德有勝不過氣的時候,通過修養,則可以達到“德勝氣”。對于這一條材料,朱子討論頗多,而且有自己獨特的讀法和斷句。《語類》中記載了朱子與弟子對這一條的討論:
用之問:“‘德不勝氣,性命于氣;德勝于氣,性命于德。’前日見先生說,以‘性命’之‘命’為聽命之‘命’。適見先生舊答潘恭叔書,以‘命’與‘性’字只一般,如言性與命也;所以后面分言‘性天德,命天理’。不知如何?”曰:“也是如此。但‘命’字較輕得些。”僩問:“若將‘性命’作兩字看,則‘于氣’ ‘于德’字,如何地說得來?則當云‘性命皆由于氣,由于德’始得。”曰:“橫渠文自如此。”(僩。)
德性若不勝那氣稟,則性命只由那氣;德性能勝其氣,則性命都是那德;兩者相為勝負。蓋其稟受之初,便如此矣。然亦非是元地頭不渾全,只是氣稟之偏隔著。故窮理盡性,則善反之功也。“性天德,命天理”,則無不是元來至善之物矣。若使不用修為之功,則雖圣人之才,未必成性。然有圣人之才,則自無不修為之理。(端蒙。)
在所引前一條語錄中,朱子對張載此句的斷句做了自己的解釋,在朱子看來,“性命”的“命”字不是動詞,而是名詞,“性命”是言“性與命”。“于氣”“于德”才是由于氣決定、由于德決定。從所引后一條語錄可以看出,朱子是承認橫渠講的“德”與“氣”相勝的關系的,認為兩者有相為勝負的一面,并且把這一勝負關系直接推到“元地頭”,即稟氣之初,強調氣稟的遮蔽性。緊接著,朱子也承認橫渠的講法,認為通過窮理盡性的功夫,可以實現德勝氣。如果我們把德看成人稟得天理的一面,看成人身上的價值屬性,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德不勝氣”即“氣強理弱”,“德勝于氣”即“理強氣弱”。在這里,朱子再次指出了修為的意義。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稟氣使氣強過理;通過修養,最終才實現了理強于氣。如此,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對于一般人來講,氣強理弱是稟氣的原初狀態,而理強氣弱則是修養的結果。當然,這里朱子并沒有指出稟氣之前理氣的勝負如何,也沒有指出修養使理勝氣的機制是什么。
與張載所講“德”“氣”關系類似,我們還可以看《孟子》中所講的“志”“氣”關系,以及朱子對這一關系的解釋。這兩種關系都直接和修養論相關。在孟子看來,“志”代表著內心的方向,具有價值、義理的向度,是作為身體性要素的“氣”的統帥。但是,志氣之間也存在著互相影響,即“互動”的狀況。從《孟子》的語脈看,孟子似乎強調“志強”的一面更多。《集注》在注釋孟子的這一思想時言:
若論其極,則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將帥;然氣亦人之所以充滿于身,而為志之卒徒者也。故志固為至極,而氣即次之。人固當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養其氣。蓋其內外本末,交相培養。此則孟子之心所以未嘗必其不動,而自然不動之大略也。……孟子言志之所向專一,則氣固從之;然氣之所在專一,則志亦反為之動。如人顛躓趨走,則氣專在是而反動其心焉。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無暴其氣也。程子曰:“志動氣者什九,氣動志者什一。”
朱子詳盡地解釋了孟子的“志氣”關系,也承認孟子關于志氣的一般講法,并引程子,以比例的形式,突出了“志強”的一面。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朱子特別突出了養氣這一功夫的不可缺失。朱子指出“志”要達到極致,氣才會跟從志,要做到志的專一。相反,志反而會受到氣的影響,為氣所動。《或問》《語類》基本上沿著這一思路進行闡釋。這些對志氣關系的強調似乎可以看成朱子對“理強氣弱”的突出,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朱子那里,這種“強”不是無條件的,必須經過一定的修養功夫才能實現。與前論德氣關系一樣,朱子都強調了修養的功效和必要性。
與志氣關系討論相承而又略有所區別的,是朱子關于“道義”與“浩然之氣”的討論。在注釋浩然之氣“配義與道”時,朱子一方面強調浩然之氣由集義所生;而另一方面也強調,“若無此氣,則其一時所為雖未必不出于道義,然其體有所不充,則亦不免于疑懼,而不足以有為矣”,指出道義如果沒有浩然之氣的配合,則會在行動中缺乏行動力。《或問》中也講:“義與道也,又因是氣而后得以行焉。”
這些都強調氣在價值實現上的意義。《語類》有些表達似乎又強化了“浩然之氣”的作用,如:
曰:“道義是虛底物,本自孤單;得這氣帖起來,便自張主無所不達。如今人非不為善,亦有合于道義者。若無此氣,便只是一個衰底人。……”
此處,道義是虛底物,當指理無情義、計度、躁動的一面,即理不具備直接的實踐動能,而氣反是,具有活動的能力。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上,道義需要具有實踐能力的浩然之氣配合,才能得以實現,否則終究完成不了相關的道德實踐。我們看到,在道義與浩然之氣的關系中,朱子一面強調浩然之氣由集義所生(如是則理強),另一面也強調了浩然之氣在具體實踐上對理的巨大實現意義(如是則氣亦強)。在這一對關系中,理氣的相互關系并不像我們前文論述的那樣“非此即彼”,氣的強對于價值來說不僅僅是消極的影響,反而具有積極的向度,支撐了沒有具體實踐力的理的實現。氣在行動力上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