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讀《沉思錄》
-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 13468字
- 2021-11-23 16:48:13
卷一 自我由來

馬可·奧勒留青少年時期的雕像,現藏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
【本卷提要】
這一卷的主題是追溯自己的由來,是馬可·奧勒留談他從自己的親人、老師、朋友那里學到或觀察到的東西。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種深深感恩的心情。一個皇帝本來是最容易驕傲自大的,甚至一個小官員,也會認為自己所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是自己應得的,因而飛揚跋扈,乃至憤憤不平,認為自己還應得到更多的權力。而我們普通人也可能容易淡忘來自別人那里的恩惠,或者不知道自己無形中從別人那里所得到的好的熏陶和感染。而奧勒留開卷伊始就歷數他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種種好處,尤其是美德方面的好處。他將自己的優點和美德首先視作一種傳承,而他也懂得在教育后代的事情上,一個人要不吝錢財,更要花費心血。
其次,我們也會發現奧勒留的一種與人為善的態度,他集中注意的是別人身上那些美的東西和善的方面。他表示感激的這些人在生活中肯定也還是會有他們的缺點。但我們在書中似乎聽到這樣一個聲音:讓我們專注于別人身上的優點吧,我們就可能也濡染一些這樣的優點。而如果我們只注意別人身上的缺點,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怨恨不已、憤世嫉俗的人。當然,有可能的話,我們不僅要努力與任何人身上的優點為友(“三人行,必有我師”),還應盡量與那些最優秀的人們為友(“無友不如己者”)。
最后,我們也可以說,奧勒留在感激和描述習得的別人的優點時,無意中也給我們描繪了他自己的一幅畫像。正是因為善于發現和采擷別人身上的優點,他自己也就成了一個更為優秀和相當完美的人。當然,有些德行可以是“心向往之”,而尚未得之。作為皇帝,馬可·奧勒留必須住在宮殿里,他心里其實更向往寧靜的鄉村茅屋,但他也并不刻意求之。因為實際上,最好的隱退之所和寧靜之地還是在一個人的心里。奧勒留所推崇的德行是一種溫和的中道精神,是一種“不動心”。但這種溫和是一種堅定的溫和,這種中道是一種能夠在心靈中把握兩個極端的中道。而之所以要對外界“不動心”,正是為了對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動心”。他也不神神道道,不語“怪力亂神”,不斤斤計較于瑣屑之事,的確,他注意的是那些對人生最為根本和重要的東西。
這一卷雖然被作為第一卷放在前面,但卻是在他生命的較晚,甚至最后的歲月寫的,估計是寫于176—180年之間。此卷所提到的人都已先他去世,包括他的妻子——皇后福斯蒂娜(Faustina)也在176年就已去世。
1-1 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
【注釋】
馬可·奧勒留的祖父阿尼厄斯·維勒斯(Annius Verus),在其生父去世之后撫養他。其祖父曾三度擔任過羅馬的執政官,最初是在圖密善(Domitian)皇帝時期,后來則是在公元121—126年間。
馬可·奧勒留的全名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讀記】
傳統倫理學是以做人為中心的,主要考慮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德行,而現代倫理學則是以行為為中心的,主要考慮做事的時候不管目標為何都應使用正當的手段。強調做人的傳統倫理學顯然要比強調行為的現代倫理學更為全面和內在,但現代倫理學承認人們不同的合理目標的歧義性和多元性,也可以說表現出對于所有人的一種平等尊重。馬可·奧勒留可以說一開始就從他的祖父維勒斯觀察和學習到做人和為官的兩條最重要的原則:第一條是有關優良的道德(good morals),可以說是對如何做人的一種一般和總體的要求;第二條則是有關控制自己的脾氣和激情。擺脫激情雖然是斯多亞派哲學的一個一般要求,但對掌握權力者尤其有意義。掌握大權的官員如果放任自己的脾氣,將給很多人造成嚴重的后果,而“君王之怒”自然更如雷霆,影響可能殃及一國國民。所以說馬可·奧勒留從他擔任執政官的祖父那里一開始就把握到了一般做人和擔當特殊重任的努力方向,為他日后的王者之道奠定了一種德行的基礎。
1-2 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
【注釋】
奧勒留的親生父親:阿尼厄斯·維勒斯,與奧勒留的祖父同名,奧勒留尚在襁褓時其父就死于執政官任上。
【讀記】
奧勒留的父親去世很早,對他并沒有直接的熏陶和教育。但馬可·奧勒留認為他還是從父親那里受到了謙虛和果敢的品質影響。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他父親的名聲和人們對他的追憶,雖然大概也還有生理的遺傳。所以,善于學習者不僅是從直接的耳提面命中學習,也從文化的傳承中獲益,這里鮮明地顯示出一種家族傳統的力量。一個為自己家族驕傲的人自然也想發揚光大這種家族傳統。這里的“果敢”直譯是“男子氣概”(manly character),但這是一種和謙虛結合在一起的“男子氣概”。沒有謙虛節制的“男子氣概”有可能大膽妄為;而缺少果敢的“謙虛”則容易變得優柔寡斷。
1-3 從我的母親,我濡染了虔誠、仁愛和不僅戒除惡行甚而戒除惡念的品質,以及遠離奢侈的簡樸生活方式。
【注釋】
奧勒留的母親叫多米特·卡爾維娜(Domitia Calvilla),也叫露西娜(Lucilla)。
【讀記】
如果說馬可·奧勒留并沒有因為父親的早逝而影響男子氣概的培養,那么他還幸運地從他母親那里直接濡染了一種母親能夠給予孩子、女性能夠給予男性的最好品質,這就是仁愛與內心純潔的品質。而且他母親還幫助他養成了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對于一個世代富有顯貴的家庭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但這簡樸也是有跡可循:既然其母如此重視一種內在的心靈品質,對外在的奢華自然也就不會太在意了。反之亦然:重視錦衣美食有可能失去心靈最好的甘露。
1-4 從我的曾祖父那里,我懂得了不要時常出入公共學校,而是要在家里有好的教師;懂得了在這些事情上一個人要不吝錢財。
【注釋】
這里的“曾祖父”,也許是指他母親的祖父卡提留斯·西維勒斯(Catilius Severus)。
【讀記】
當時羅馬的公共學校質量不高,所以要獲得更好的教育就常常需請家庭教師。這告訴我們一個家庭要重視教育投資,舍得在這方面花錢,但主要采取什么形式則又要依具體情況而定。一家如此,一國亦然。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即表示了類似的信念。又有“男孩窮養,女孩富養”一說,指的是相對來說,對男孩更要培養他的志氣和自立自強的能力,乃至有時需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1-5 從我的老師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馬戲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戲中的黨爭;我從他那里也學會了忍受勞作,清心寡欲,事必躬親,不干涉他人事務和不輕信流言誹謗。
【注釋】
這里取意譯的形式,原文直譯是說馬戲中的藍、綠兩派。藍、綠是填在競技馬車上的顏色,當時羅馬人為這種競賽如醉如狂,得勝的馭手獲得巨大的榮譽,成為群眾的偶像。在決斗中也是分門別派的,按其裝備,有使用圓盾牌的(Parmularius),有輕裝的(Scutarius),可參見電影《角斗士》(Gladiator)。
【讀記】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人要保持某種中立,更要有獨立的精神,尤其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不要太早地介入黨爭和派別之爭,這不僅是為了不浪費精力,也是為了與對峙的雙方都保持某種距離,以便作出較清醒的判斷,也防止養成為爭而爭的習慣,或者讓黨派的立場扭曲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健全理智。有些爭論可能是有意義的,但也最好在理智成熟之后再介入,而有些黨爭,如某些游戲中的黨爭則沒有多少意義,最好永遠都不介入。冷靜不動心是斯多亞派哲學家特別希望達到的一種心靈狀態。不要讓一個孩子沉迷于游戲。一個人也必須學會獨立,不去硬性地影響別人,也不輕易受別人影響。
1-6 從戴奧吉納圖斯,我學會了不使自己碌碌于瑣事,不相信術士巫師之言、驅除鬼怪精靈和類似的東西;學會了不畏懼也不熱衷于戰斗;學會了讓人說話;學會了親近哲學。我先是巴克斯,然后是坦德西斯、馬爾塞勒斯的一個傾聽者,我年輕時學習寫過對話,向往臥硬板床和穿粗毛皮,從他,我還學會了其他所有屬于希臘學問的東西。
【注釋】
戴奧吉納圖斯(Diognetus)據說是馬可·奧勒留早年教育的啟蒙老師,是一位畫家,也是一名斯多亞派的哲學家,他主要教授奧勒留繪畫和哲學。正是戴奧吉納圖斯影響了年輕的奧勒留,使他在年僅十一歲時就成了一名斯多亞主義者。
巴克斯(Bacchius)、坦德西斯(Tandasis)和馬爾塞勒斯(Marcianus)三人已不可考,據說巴克斯是羅馬時期的一名音樂家。
【讀記】
奧勒留從戴奧吉納圖斯那里初識學問之道,這是一個重要和端正的開始。他開始“立乎其大”,不神神道道。甚至高學歷、高地位者常有人身陷其中,而奧勒留一開始就學會了“不語怪力亂神”,他也學會了“不畏懼也不熱衷于戰斗”,或者說不惹事也不怕事,事發前謹慎小心,有所畏懼,事發后勇敢堅定,無所畏懼。而一個好的家庭教師還能帶來更多的好老師,奧勒留由此打下了古希臘哲學和藝術的基礎,并向往一種自我磨煉的艱苦生活方式。
1-7 從拉斯蒂克斯,我領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進和訓練,知道不迷誤于詭辯的競賽,不寫作投機的東西,不進行煩瑣的勸誡,不顯示自己訓練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為以圖炫耀;學會了避免辭藻華麗、構思精巧的寫作;不穿著出門用的衣服在室內行走及別的類似事情;學會了以樸素的風格寫信,就像拉斯蒂克斯從錫紐埃瑟給我的母親寫的信一樣;對于那些以言辭冒犯我,或者對我做了錯事的人,一旦他們表現出和解的意愿,就樂意地與他們和解;從他,我也學會了仔細地閱讀,不滿足于表面的理解,不輕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談的人;我亦感謝他使我熟悉了愛比克泰德的言論,那是他從自己的收藏中傳授給我的。
【注釋】
尤尼烏斯·拉斯蒂克斯(Junius Rusticus),斯多亞派哲學家,給予了奧勒留最深刻的私人引導,還教授他法律,他一直是奧勒留的知己,在奧勒留的帝王生涯中扮演著帝師和智囊的雙重角色,曾兩次被奧勒留任命為執政官。
錫紐埃瑟(Sinuessa)是意大利中西部古國拉丁姆(Latium)的一個重要城鎮,位于利日斯和瓦特納斯之間的海岸上。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約55——約130)是羅馬最著名的斯多亞派哲學家,生在弗里吉亞的希耶阿波利斯(Hierapolis,今土耳其棉堡),出生時可能是奴隸身份,其主人將他送至當時著名的斯多亞派哲學家魯弗斯(Rufus)處接受了哲學教育,而后他成為自由民,在羅馬任教,直至公元90年由于圖密善皇帝驅逐哲學家而離開羅馬,在尼科波利斯(Nicopolis)終其天年。嚴格來說,他并不著述。他的學生阿里安(Arrian)編撰了記載其主要思想的《手冊》(Encheiridion)。愛比克泰德一生貧窮,早年由于酷刑曾落下腿疾,他以靈魂的寧靜作為畢生追尋的宏旨,倡導忍讓和仁慈,教導人們服從并安享命運的安排,演繹屬于自己的命定的人生角色。
【讀記】
拉斯蒂克斯是繼續把奧勒留引向深入的老師,比如說引向古羅馬帝國另一位著名的斯多亞派哲學家、但卻是出身奴隸的愛比克泰德。如果說像“臥硬板床”還是外在的磨煉,這里則進入了一種更深刻的內在磨煉。奧勒留也從他那里學會了在閱讀中不淺嘗輒止,不為那些只是具有學問外表的人所迷惑。拉斯蒂克斯告誡奧勒留不去追求華麗的辭藻和構思的精巧——這往往是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奧勒留學會了樸素,而樸素不僅是一種為文的也是一種為人的最好底色。拉斯蒂克斯也勸導奧勒留對那些冒犯者、錯待自己者,一旦對方愿意和解也就樂意與他們和解,這樣不僅表現出因意識到自己也可能冒犯和錯待別人而產生出對對方的理解和寬恕,也可以節省自己的精力以用于更重要或更具建設性的事情上。中國近人有言“一個都不寬恕”,古人則云“仇必和而解”,斯多亞派哲學無疑傾向于后者。
1-8 從阿波羅尼奧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以及目標的堅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時候都要依賴理性,而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劇烈痛苦中鎮定如常;從他,我也清楚地看到了一個既堅定又靈活、在教導人時毫不暴躁的活的榜樣;看到了一個清醒的不以他解釋各種哲學原則時的經驗和藝術自傲的人;從他,我也學會了如何從值得尊敬的朋友那里得到好感而又絲毫不顯得卑微,或者對他們置若罔聞。
【注釋】
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 of Chalcis)是一位嚴格的斯多亞派哲學家,他在奧勒留養父統治的年代來到羅馬,成為奧勒留的老師。據說他第一次被宣召入宮時曾說:“老師不應該去就學生,而是學生應該去就老師。”以致花了很大代價把他從遙遠的家鄉請到羅馬來的派厄斯皇帝后來說:“請他到羅馬還是比請他從住處到皇宮容易些。”
【讀記】
在此,一個斯多亞派哲學家的典型人格形象已經鮮明地顯示出來了,這就是始終依賴理性,充分調動意志,目標堅定不移。而在任何巨大的痛苦中都能夠鎮定如常——忍受痛苦,是斯多亞派哲學家最著稱的能力。他還能夠從值得尊敬的朋友那里贏得尊敬——這不是通過討好或者拉開距離的自傲,而大致是通過同樣品質的相互吸引,即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阿波羅尼奧斯逝世時奧勒留還未即位,奧勒留為此大慟。有批評說奧勒留為此痛哭有違其哲學原則,派厄斯皇帝對批評者說:“讓他做一個人吧!哲學與帝位都不能根除柔情。”
1-9 從塞克斯都,我看到了一種仁愛的氣質,一個以慈愛方式管理家庭的榜樣和合乎自然地生活的觀念,看到了毫無矯飾的莊嚴、為朋友謀利的細心,對無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發表意見的人的容忍:他有一種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處的能力,以致和他交往的愉快勝過任何奉承,同時,他又受到那些與其交往者的高度尊敬。他具有一種以明智和系統的方式發現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則的能力,他從不表現任何憤怒或別的激情,完全避免了激情而同時又溫柔寬厚,他能夠表示嘉許而毫不啰唆,擁有淵博知識而毫不矜夸。
【注釋】
喀羅尼亞的塞克斯都(Sextus of Chaeronea),斯多亞派哲學家,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的孫子(一說侄子),奧勒留經常聆聽其演講,甚至在他做了皇帝之后。
【讀記】
如果說前面我們看到了一個意志堅定的榜樣,從塞克斯都我們則看到了一個“圣之和者”,他能夠慈愛地管理家庭,能夠和所有人欣然相處,給別人帶來快樂。但他又絕非是一個鄉愿、一個和事佬、一個好好先生,而是一個有自己原則的人,實踐這些生活原則看似容易其實很不易:莊嚴易,但毫無矯飾的莊嚴不易;幫朋友忙容易,但為朋友謀利細致入微不易;使人愉悅容易,但同時能夠得到愉悅者的高度尊敬不易。而這可以說得益于塞克斯都有一種以明智和系統的方式發現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則的能力。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清明,給自己留出一些清理自己的時刻是重要的。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蔡元培受母訓:每日待人接物之后都要反省有何做得不當和不周之處,梁漱溟主張黎明即起到戶外靜默和晨讀,都可以說有類似的意義。我們一般人的反省清理或不如此頻繁,但卻有必要定期給自己留出一些靜思的時間。
1-10 從文法家亞歷山大,我學會了避免挑剔,不去苛責那些表達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們,而是靈巧地通過回答的方式、證實的方式、探討事物本身而非詞匯的方式,或者別的恰當啟示,來引出那應當使用的正確表達。
【注釋】
亞歷山大(Alexander),祖籍佛里吉亞(Phrygia),是奧勒留的希臘文文法教師,他曾寫過有關荷馬的評論。阿里斯提德(Aristides)曾為其葬禮發表演說。
【讀記】
奧勒留從文法家亞歷山大那兒學會的是一種蘇格拉底的方法,即不是直接挑剔和苛責別人的文法毛病,而是通過問答和別的恰當啟示來引出正確的表達,這里自然還沒有涉及蘇格拉底的辯證思想的接生術,但也是一種:“引而不發,躍如也。”
1-11 從弗朗特,我學會了觀察僅僅在一個暴君那里存在的嫉妒、偽善和口是心非,知道我們中間那些被稱為上流人的一般是相當缺乏仁慈之情的。
【注釋】
弗朗特(Marcus Cornelius Fronto),奧勒留和維勒斯(Lucius Verus)這兩位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的共同老師,主要教授修辭學,著名演說家和書簡作家,143年擔任執政官,曾和奧勒留有大量的書信往來。后者也給予弗朗特極高的榮譽,甚至令元老院為他塑像。
【讀記】
奧勒留從弗朗特那里所學到的觀察表明,他不僅是理想主義的,也是有現實感的;不僅知道人應該追求什么,也知道人事實上是什么,知道人們地位的崇高并不一定就能帶來思想和品行的崇高。奧勒留其實受弗朗特在多方面的影響極大,但不知何故在此寫得極少。
1-12 從柏拉圖派學者亞歷山大,我懂得了若非必要,我不應時常在言談或信件中對人表示說我沒有閑暇;懂得了我們并不是總能以緊迫事務的借口來推卸對與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義務。
【注釋】
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Platonic)是修辭學家,大概于170年左右成為皇帝的秘書。
【讀記】
奧勒留在這里學到的是一種人與人關系的分寸感,是一種對各種各樣的人們的不同態度:對有些人親而不褻,還有一些則疏而不離。什么人比較忙?政界和商界的人大概比較忙,但他們仍然沒有理由來推卸或怠慢對自己親人的責任。
1-13 從克特勒斯,我懂得了當一個朋友抱怨,即使是無理地抱怨時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試圖使他恢復冷靜;懂得了要隨時準備以好言相勸,正像人們所說的多米蒂厄斯和雅特洛多圖斯一樣。從他,我也懂得了真誠地愛我的孩子。
【注釋】
克特勒斯(Cinna Catulus)是一位斯多亞派哲學家。多米蒂厄斯和雅特洛多圖斯則不可考。
【讀記】
第1—4節是講親人,第5—12節是講老師,第13—15節是講友人。奧勒留從克特勒斯那里學到的主要是為友之道,因為是和朋友打交道,就比與一般人打交道時對自己的要求應高一些:即便朋友是無理的抱怨也不能置之不理,且應好言相勸。
1-14 從我的兄弟西維勒斯,我懂得了愛我的親人,愛真理,愛正義;從他,我知道了思雷西亞、黑爾維蒂厄斯、加圖、戴昂、布魯特斯;從他,我接受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以及一種最大范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我也從他那里獲得一種對于哲學的始終一貫和堅定不移的尊重,一種行善的品質,為人隨和,抱以善望,相信自己為朋友所愛;我也看到他從不隱瞞他對他所譴責的那些人的意見,他的朋友無須猜測他的意愿,這些意愿是相當透明的。
【注釋】
在奧勒留的生活中,西維勒斯(Severus)作為人名多次出現:其母親的祖父卡提留斯·西維勒斯(Catilius Severus)地位顯赫,曾兩次擔任執政官;奧勒留本人在童年也曾根據外曾祖父的名字被命名為卡提留斯·西維勒斯;奧勒留還經常聽取逍遙學派的克勞狄·西維勒斯(Claudius Severus)所作的演講。但這里說“兄弟”不可能是真的。奧勒留沒有兄弟。據推測他可能是指某位表兄。還有人認為是指克勞狄·西維勒斯(其子與奧勒留的一個女兒結婚)。另一種推測認為指的是奧勒留養兄維勒斯,但此處的描述不太像,且后面專門有說到其養兄的地方。
思雷西亞·帕克圖斯(Thrasea Pactus),羅馬元老院議員和斯多亞派哲學家,以高貴和勇氣而為人稱道,被暴君尼祿(54—68年在位)判處死刑。
黑爾維蒂厄斯·普里斯庫斯(Helvidius Priscus),思雷西亞·帕克圖斯的女婿,出身高貴且崇尚自由,被尼祿流放并被皇帝維斯佩申處以極刑。
加圖(Cato)也稱馬庫斯·波希烏斯(Marcus Porcius,前95——前46),羅馬保守派政治家和斯多亞派哲學家,因美德和勇氣而享有盛名。他支持龐培并在內戰中反對愷撒,在愷撒的塞浦路斯大捷之后自殺。
可能是指戴昂·卡西烏斯(Dion Cassius),羅馬元老院議員,地位顯赫,來自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卑斯尼亞。曾用希臘文撰寫過《羅馬史》,從羅馬城建立開始直至他所處的時代,是研究早期羅馬帝國的重要史料。
古羅馬有兩位家喻戶曉的布魯特斯(Brutus):一是路奇烏斯·朱利烏斯·布魯特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羅馬共和國的建立者,一是馬庫斯·朱利烏斯·布魯特斯(Marcus Junius Brutus),是古羅馬的政治家和將軍,和蓋烏斯·卡西烏斯·羅基努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一起共謀了暗殺愷撒的行動。
【讀記】
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一種政治哲學,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公民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奧勒留留給我們的有關政治哲學的論述是最少的,但卻是最好的!當然,這不是一種現代自由民主政體,因為不僅羅馬公民權的范圍是有限的,而且羅馬政體也已經從共和變為帝制,所以這只是一種最大范圍的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
1-15 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在任何環境里和疾病中歡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種甜美和尊嚴的恰當配合;做擺在面前的事情并毫無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為中都不抱惡意;他從未表現過奇怪和驚駭,從不匆忙,從不拖延,從不困惑或沮喪,他不以笑聲掩飾他的焦慮,另一方面也不狂熱或多疑。他已習慣于仁慈的行為,隨時準備寬恕,避開所有的錯誤;他給人的印象與其說是不斷改善,不如說是一貫公正。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認為受到了他的蔑視,或者敢自認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領。
【注釋】
克勞迪厄斯·馬克西默斯(Claudius Maximus),一位斯多亞派哲學家,他也受到奧勒留養父派厄斯皇帝的高度尊敬,被視為是一個完美的人,其忍受痛苦的勇氣尤其為人所稱頌。
【讀記】
這是又一個斯多亞派哲學家的鮮明形象,在此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說他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種甜美和尊嚴的恰當配合;二是說他給人的印象與其說是一貫公正,不如說是不斷改善。單純甜美并非德行,但一味強調道德的尊嚴又可能失之過苛,兩者的恰當配合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說是通過“不斷改善”而達到的。
1-16 在我的父親那里,我看到了一種溫柔的氣質,和在他經過適當的考慮之后對所決定的事情的不可更改的決心;在世人認為光榮的事情上他毫無驕矜之心,熱愛勞作,持之以恒,樂意傾聽對公共福利提出的建議;在論功行賞方面毫不動搖,并擁有一種從經驗中獲得的辨別精力充沛和軟弱無力的行動的知識。我注意到他克服了對孌童的情欲;他把自己視為與任何別的公民一樣平等的公民;他解除了他的朋友要與他一起喝茶,或者在他去國外時必須覲見他的所有義務,那些由于緊急事務而沒有陪伴他的人,總是發現他對他們一如往常。我也看到了他仔細探討所有需考慮的事情的習慣,他堅持不懈,決不因對初步印象的滿足就停止他的探究;他有一種保持友誼的氣質,不會很快厭倦朋友,同時又不放縱自己的柔情;他對所有環境都感到滿足和快樂;能不夸示地見微知著,富有遠見;他直接阻止流行的贊頌和一切諂媚;對帝國的管理所需要的事務保持警醒,善于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并耐心地忍受由此而來的責難;他不迷信神靈,也不以賞賜、娛樂或奉承大眾而對人們獻殷勤;他在所有事情上都顯示出一種清醒和堅定,不表現任何卑賤的思想或行為,也不好新騖奇。對于幸運所賜的豐富的有益于生命的東西,他不炫耀也不推辭,所以,當他擁有這些東西時,他享受它們且毫不做作;而當他沒有這些東西時,他也不渴求它們。沒有人能說他像一個詭辯家、一個能說會道的家奴,或者一個賣弄學問的人,而都承認他是成熟的人、完善的人、不受奉承的影響、能夠安排他自己和別人事務的人。除此之外,他尊重那些真正的哲學家,他不譴責那些自稱是哲學家的人,同時又不易受他們的影響。他在社交方面也是容易相處的,他使人感到愜意,且毫無損人的裝腔作勢。他對他的身體健康有一種合理的關心,他既不是太依戀生命,又不是對個人的形象漠不關心(雖然還有點漫不經心),但他通過自己的注意,仍然很少需要看醫生,吃藥或進補品。他很樂意并毫無嫉妒心地給擁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開路,像那些具有雄辯才能或擁有法律、道德等知識的人,他給他們以幫助,使每個人都能依其長處而享有名聲;他總是按照他的國家的制度行事并毫不做作。而且,他不喜歡變動不居,而是愛好住在同一個地方,專注于同一件事情,在他的頭痛病發作過去之后,他又馬上煥然一新,精力充沛地去做他通常的工作。他的秘密不多,而且這很少的一些秘密也都是有關公事的;他在公眾觀瞻之物和公共建筑的建設中,在他對人民的捐贈中表現出謹慎和節約,因為在這些事情上,他注意是否應當做這些事,而不是注意從這些事情上獲取名聲。他不在不合時宜的時刻洗澡,不喜歡大興土木營建住宅,也不關注他的飲食、他的衣服的質料和色彩,以及他的奴隸的美貌。他的衣服一般是從他在海濱的別墅羅內姆來的,是從拉努維阿姆來的。我們都知道他是怎樣對待請求他寬恕的塔斯丘佗的收稅人的,這就是他總的態度。在他那里,找不到任何苛刻、頑固和殘暴,也沒有人們也許可以稱之為甜言蜜語的任何東西;他分別地考察所有事情,仿佛他有充分的時間,毫不混淆,有條有理,精力充沛,始終一貫。那對蘇格拉底的記錄也可以用之于他,他能夠放棄也能夠享受那些東西——這些東西是許多人太軟弱以致既不能夠放棄又不能夠有節制地享受的。而這種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擁有一個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的標志,這正像他在馬克西默斯的疾病中所表現的一樣。
【注釋】
奧勒留的養父,安東尼·派厄斯皇帝(Antoninus Pius,86—161,138—161年在位),和奧勒留在史上并稱為“兩安東尼”,他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第四位,五賢帝的統治時期也因他的名字被稱為“安東尼王朝”(Antonine Dynasty),五帝治下羅馬帝國迎來了空前的繁榮。哈德良皇帝在138年指定安東尼為繼承人,而其甫一上任,就尊赫德里安為神,基于此被元老院冠名為Pius (孝順之意)。
羅內姆(Lorium),位于埃特魯斯坎(Etruria,意大利中部的古國),設有競技場,安東尼·派厄斯皇帝于161年3月7日卒于此。
拉努維阿姆(Lanuvium),位于意大利中西部古國拉丁姆,在羅馬城附近,安東尼·派厄斯皇帝于86年9月19日生于此。
塔斯丘佗(Tusculum),古代拉丁姆的一個城市,位于今天意大利的羅馬東南。拉丁姆諸城邦曾與羅馬組成拉丁聯盟,共同抵御伊達拉斯坎人。塔斯丘佗就是拉丁姆諸城邦之一。后拉丁姆諸邦與羅馬矛盾激增,于前338年被羅馬擊破,該聯盟諸邦遂成為羅馬的殖民地或屬國。
有關蘇格拉底的記錄可參見色諾芬的《回憶錄》Ⅰ,3,15。
【讀記】
本節是第一卷最長的一節。奧勒留從他的養父那里獲得了最主要的思想和品德的繼承,尤其是在為王之道方面。對其養父的描述與稱頌,還可參見卷6-30。《古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吉本認為,由這父子即兩安東尼王統治的時期是古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是人們最希望生活在其治下的時期。從這一節的描述可以看出,奧勒留的養父派厄斯皇帝在其公德與私德方面有一種相當完美的平衡。
在公德方面,他能夠從善如流,使擁有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各盡所能,他能夠在國務方面量入為出,不好大喜功,不好新騖奇,維護公民平等,按制度行事而不隨心所欲,不迷信神靈也不討好大眾,也阻止別人對自己的贊頌和討好。
在私德方面,他能夠不放縱自己對親友的柔情和激情,保持和朋友的友誼。他對待物質享受的態度尤其值得注意,對于幸運所賜的豐富的有益于生命的東西,他不炫耀也不推辭,沒有時不追求,不動心,享受時也不做作,不矯情。他能夠放棄也能夠享受物質的東西,而許多人要么是沉浸在物欲中不能自拔,無法放棄;要么是干脆禁欲,完全不敢接觸,當然后者還是優于前者的,但強健的靈魂則能夠既享受而又保有節制,能“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能夠榮辱不驚,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自己的獨立,善用物而不為物役。
個人品德對于處理好公務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構成一種公德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利欲熏心,他就很難在公共事務中不陷入貪腐。但是,擁有良好甚至高尚私德的統治者,也并不一定能自然而然地達成政治上的清明,因為這里還需要一種清醒而堅定的政治判斷力和執行力,比如像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他自奉甚儉,但用人不當,結果釀成了使眾多生靈涂炭的“侯景之亂”。
在奧勒留的養父派厄斯皇帝這里,我們發現他身上一種最突出的也是貫穿其私德和公德的氣質就是:一種溫和地堅守正道、堅守中道的氣質,這種氣質也是斯多亞派哲人的一般氣質。除了上面所描述的中道之外,還有像他尊重真正的哲學家,但也不譴責那些“自稱的哲學家”,只是不受他們的影響;他既不是太依戀生命,又不是對自己的身體漠不關心;既不縱欲但也不禁欲,而只是節欲等等。這樣,比如說在對待物欲的態度方面,他就能比較同情地理解一般老百姓的渴望和欲求,乃至于“與民同樂”,但又絕不至于讓自己的欲望膨脹到“率獸食人”。政治家,尤其是執政的政治家,為千千萬萬百姓計,是不能夠走極端的,甚至不能夠太浪漫的,更不能拿百姓做自己思想的試驗品或個人偉業的墊腳石。
1-17 我為我有好的祖輩、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師、好的同伴、好的親朋和幾乎好的一切而感謝神明。我也為此而感謝神明:我沒有卷入對他們任何一個人的冒犯。雖然我有這樣一種氣質,如果有機會是可能使我做出這種事情的,但是,由于他們的好意,還沒有這種機緣湊巧使我經受這種考驗。而且,我還要感謝神明:我很早就不由我的祖父之妾撫養,我保護了我的青春之美,直到恰當的時辰甚至稍稍推遲這個時辰才來證明我的男性精力。我隸屬于一個統治者、一個父親,他能夠從我這里奪去所有的虛驕,而帶給我這樣的知識,即懂得一個人是可以住在一個不需要衛兵、華衣美食、火把和雕像等東西的宮殿里的,而且一個人有力量過一種私心所好的生活,同時并不因此而思想下賤,行動懈怠,而仍能以和統治者相稱的身份來做那些為了公眾利益必須做的事情。我感謝神明給了我這樣一個兄弟,他能以他的道德品格使我警醒,同時又以他的尊重和柔情使我愉悅;感謝神明使我的孩子既不愚笨又不殘廢,使我并不熟諳修辭、詩歌和別的學問,假如我看到自己在這些方面取得進展的話,本來有可能完全沉醉于其中的;我感謝神明使我迅速地給予了那些培養我的人以他們看來愿意有的榮譽,而沒有延宕他們曾對我寄予的愿我以后這樣做的期望(因為他們那時還是年輕的);我感謝神明使我認識了阿波羅尼奧斯、拉斯蒂克斯、馬克西默斯,這使我對按照自然生活,對那種依賴神靈及他們的恩賜、幫助和靈感而過的生活得到了清晰而鞏固的印象。沒有什么東西阻止我立即按照自然生活,然而我還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因為沒有注意到神靈的勸告(我幾乎還可以說是他們的直接指示)而沒有達到它;我的身體置于這樣一種生活之外如此之久,但我從未觸摸本尼迪克特或西奧多圖斯,在陷入情欲之后,我還是被治愈了。雖然我和拉斯蒂克斯相處時常常會生氣,但我總算沒有做出會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來;雖然我母親不能盡其天年而終,但她最后的年月是與我在一起的;在我希望幫助任何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或在任何別的場合,我都不感到我缺乏這樣做的手段;而對我自己來說卻不會有同樣的需要:即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東西。我有一個十分溫順、深情和樸實的妻子;我有許多優秀的教師來教育我的孩子;通過夢和其他辦法,我發現各種藥物來治療咯血和頭昏……當我有一種對哲學的愛好時,我沒有落入任何詭辯家之手,沒有在歷史作品上,或者在三段論法的解決上浪費時間,也沒有專注于探究天國的現象;而上面所有這些事情都要求有神靈和命運的幫助。
寫于格拉努瓦的夸迪(Quadi at the Granua)部落。
【注釋】
本節所說的兄弟大致是指盧修斯·維勒斯(Lucius Verus, 130—169,161—169年在位),他與奧勒留一起統治羅馬帝國,共享皇權。這是羅馬帝國第一次兩個皇帝在位(古斯巴達也有雙王制,但國王權力并不很大),也堪稱一個奇跡。除此之外,他和奧勒留還有更為重要的私人關系,他們被同一個父親收養,因此成為兄弟。他娶了奧勒留的女兒路西拉為妻,所以奧勒留還是他的岳父。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積極參與政治和軍事事務,具有特殊的個性魅力;一說他是個懶惰的人,不配享有皇位,但奧勒留并不煩他,而維勒斯也因奧勒留的品德而相當尊重他,沒有野心,故有此八年多的和平共治。本尼迪克特(Benedicta)和西奧多圖斯(Theodotus)是奧勒留年輕時喜歡過的兩位女性。
夸迪是日耳曼人的一個部落。奧勒留曾對其征戰,本書中的部分就是在這一征戰的途中寫就的。Granua大概是說流入Danube的Graan河。
【讀記】
在本卷的最后這一節中,奧勒留集中地表達了他的感恩之情,他認為他擁有幾乎是好的一切,為他上面描述的好的祖輩、父母、老師、親朋而感謝神明,而且他還幸運地沒有卷入對他們任何一個人的冒犯,而他認為自己是有那樣一種可能冒犯的氣質的,只是機緣湊巧使他避免了那種考驗,這實際上也就提出了一個“道德運氣”的概念,而感謝神明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感謝命運,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越是早期越是比較依賴于運氣和環境,直到他自己的理智成熟,認識到事務和自身的本性,并通過按照這個本性生活而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奧勒留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非常顯貴和富有,這種巨大財富的好處是,在他需要幫助任何需要幫助者的時候,他都不缺乏這樣做的資源,但他同時又還能從一個作為皇帝的父親那里奪去所有的虛驕,懂得一個人是可以完全無須奢華而生活的。奧勒留也慶幸自己的才華沒有被引向修辭詩歌等藝術,因為這些藝術將和他日后的為王之道不太吻合,當他鉆研哲學的時候,也沒有流入詭辯或者煩瑣的歷史考證和邏輯分析,或者被虛渺的天國現象所吸引,而是專注于一種既有現實感又有超越性的人生和道德哲學。
但是,從另一種觀點,尤其是從了解更多情況的后人的觀點來看,奧勒留其實又不是那么幸運的。他幼年喪父,母親也去世較早。他即位后,養兄不能承擔治國重任,而當時羅馬帝國又連遭各種自然災害、邊境戰爭、內部叛亂等,導致他連年在外奔波。而最不幸的,可能還是羅馬帝國的盛世到他之后就告終結。他的親生兒子、后來繼承其王位的康茂德漸漸變成了一個暴君,盡管奧勒留請了許多優秀的教師來教育這個孩子,他卻沒有表現出任何對哲學的愛好,而是喜歡決斗、打獵等一些訴諸體力和武力的事情,在其子繼任的頭三年里,其國政尚能維持大局,但后來遇到的一次未遂刺殺卻使其越來越走向殘忍和任性。最后康茂德被殺,羅馬帝國陷入長期混亂(電影《回憶錄》所述他及其子的死并非歷史真實)。還有奧勒留的妻子,據說也相當風流,但這種緋聞是否可信還是不確定的,奧勒留始終認為他妻子是“溫順、深情和樸實的”。奧勒留對自己的親友是否有“溢美”或者有所“隱諱”?他對他的兒子倒是沒有提及德行上的優點,而只是說他“既不愚笨又不殘廢”,但或許他對這個孩子的日后不祥前景還是有些預感。當然,人們仍然可以批評說他過于輕信,但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輕信是最可容忍的一種缺點”,因為它意味著寧可失之于從好的方面去理解別人,而不失之于從壞的方面去揣度他人。
總之,外在的命運無論幸運或不幸,奧勒留都做到了自己的德行不受它們的影響,他還是虔誠、正直、樸素、節制、友善、盡職盡責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