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白話文運動——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白話文運動”詞條的癥候辨析式閱讀
查《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有關“白話文運動”(Vernacular Movement)的詞條,陳述如下: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前后從北京推向全國的一場劃時代的文體改革運動。它提倡書面語不用文言,改用白話或語體。白話文運動先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發(fā)動,進而在“思想革命”中發(fā)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運動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適、陳獨秀、錢玄同、魯迅等。他們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以北京大學進步師生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維護者開展論戰(zhàn),贏得了白話文的勝利。
這一詞條由胡奇光撰寫。簡短定義后,分別就“白話文運動的歷史背景”“白話文運動的經(jīng)過”“白話文運動的成就”“白話文運動的影響”四個方面作出論述。該書出版于一九八八年,代表了當時學界的共識。
本章節(jié)以該詞條的論述標目為線索,展開較為詳細的評注式討論(每節(jié)起始的仿宋體部分為該詞條原文,來源同上,不再出注)。
如果承認胡適是首倡者,那么這場波瀾的初潮之涌實際上發(fā)生在美國。與幾位留學生之間關于文字和文學的爭論,由于胡適將它們寫成通信和文章發(fā)表于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而廣為人知。胡適《逼上梁山》一文言之甚詳,不必贅述。“五四前后”的說法特別耐人尋味,它實際上在暗示白話文運動與五四運動之間的聯(lián)系,但以史實探究,這一少數(shù)人提倡的文體革新與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發(fā)生的群眾游行毫不相關。如果一定要把它與某個“大寫日期”聯(lián)系起來共同注釋歷史,應當是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民國的成立,使少數(shù)得風氣之先的人覺得應該以一種新的書面語言來寫作了。二十世紀,系列大事相繼發(fā)生,起先取消了科舉考試,使八股文沒了出路,接下來宣統(tǒng)皇帝退位,中華民國甫一成立,立刻頒布大總統(tǒng)令,強迫剪辮,禁止纏足,一時間移風易俗氣象一新,雖然政治在實質(zhì)上實現(xiàn)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體制變了,一整套術語也不得不跟著變,推翻帝制給國人帶來的鼓舞是時下的人無法想象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五四運動也是辛亥革命的一個效應。帝制下的表達方式乃是“公車上書”,只有先取得國民資格,才可以上街游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清末的白話文運動,包括多種注音字母方案,皆是上奏朝廷,希冀得到圣上的認同,一紙詔書下來,風行天下。民國之后,這個途徑斷絕了,于是主張便以報刊雜志直接面向公眾,陳獨秀同意胡適之并與之呼應,本是兩人相契,與君何涉,但由《新青年》公之于眾,而成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公共言論空間的建立,給問題與主義的爭論以可能,有沒有這樣的言論空間,乃是帝制和民國的根本差異。
“劃時代”云云,乃是對于所謂“時代”的一種定義,定義乃是如此去定義的權力。“五四”已經(jīng)被最高權力定義為“劃時代”了,前后略一延伸,何等輕巧。以白話做書面語,并不自今日始,白話小說即使從明代起算,也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當初胡適與梅光迪、胡先骕等人的分歧主要在白話能不能作詩這個問題上,所以才有《嘗試集》的寫作和出版,白話詩是寫出來了,成為了名著,但是否就意味著成功了呢?詩人胡適,并不為人認可。胡適之后,還有更多的嘗試者,白話能寫詩嗎,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也不少。一九六五年毛澤東給陳毅信中明確說:“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當然,這是他個人的意見,但不是他一個人的意見。白話寫詩,假若還不好說成功,白話寫小說呢,五百年前已獲成功,然而那是先人的成就,論者匆忙宣布的“白話文的勝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后來幾乎所有論者,亦皆認為白話文運動成功了,這成功又指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