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文學變局中的“溫李新聲”研究
- 劉青海
- 15599字
- 2019-11-18 14:13:27
緒論:晚唐文學的變局
“溫李新聲”一詞,首見于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三:“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風云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元氏此論,涉及南北文學的問題。西晉文學源于漢魏,屬于北派的文學。張華也是北人,然鐘嶸引時人之論,認為其“兒女情多,風云氣少”
。言下之意,是說北方文學家中原本也有纖柔麗靡一派,張華不為已甚。至唐詩,雖盛唐高揚漢魏,以風骨為重,但中晚唐齊梁之風又有所復(fù)歸,至溫、李等家,雖為北方文學家,卻是多承南朝之風,作為新聲,其綺麗纖柔,又過于張華矣。由此看來,元氏此論,實有關(guān)于南北文學及中晚唐文學變局的大勢。元好問是北人,崇尚剛健的河朔文風,故對于“溫李新聲”持鮮明的批評態(tài)度。元氏“溫李新聲”,主要指的是溫李所代表的綺麗詩風。本書借用來概括溫李代表的文學風格,認為溫李無論詩、文、詞,相對于前期文學,都表現(xiàn)出鮮明的新變特征。
“溫李新聲”是晚唐文學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晚唐文學的新變,是一個連續(xù)并且起伏的過程。我們要明晰晚唐文學之變,勢必要將晚唐文學作為中晚唐文學的重要一環(huán),來探討其變化的起因、趨勢和具體表現(xiàn)。
“時運交移,質(zhì)文代變”,歷代皆然。唐詩至開元、天寶而極盛,盛極而求變,此自然之理也。安史亂后的中唐前期詩壇,一方面是元結(jié)、孟云卿等人,繼續(xù)高舉盛唐的復(fù)古旗幟,倡言諷喻興寄;另一方面是以“大歷十才子”為代表的詩人,由于社會生活和審美心理的巨變,創(chuàng)作中普遍彌漫感傷、懷古的情調(diào),藝術(shù)上趨向于精致、細膩、綺麗,有重新回歸齊梁的傾向,相對于盛唐詩風,予人以“神情未遠,氣骨頓衰”
的印象。上述兩個方面,無疑是以后者為主流的。文學史上的“大歷詩風”,也主要指后者而言。大歷之后,有識之士思變革以求中興,故貞元、元和之際,韓柳振起,倡導明道之文;元白又標舉新樂府,以求革除弊政,以詩救時。二者雖取徑不同,而以文學干時則一。從詩史發(fā)展的脈絡(luò)來說,韓孟、元白兩大詩派與元結(jié)、孟云卿一派詩學主張有明顯的繼承關(guān)系。他們所要取法和超越的,則是以李杜為代表的盛唐詩風;而以“十才子”為代表的大歷詩風,從詩學源流來講,基本屬于王維這一派,故不在其視野之內(nèi)。中唐后期詩人欲在李杜之后有所樹立,欲在盛唐之后有所開辟,故普遍具有強烈的求新求變意識,所謂“詩到元和體變新”(白居易《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正是對此種普遍的創(chuàng)作傾向和詩學實踐的概括。無論元白之平易,劉禹錫之豪,韓愈之險,李賀之奇,皆各有開辟,且自成一家。故元人袁桷云:“詩至于中唐,變之始也。”
這里的“中唐”,所指實為中唐后期詩壇。葉燮《百家唐詩序》復(fù)闡論云:“貞元元和之間,竊以為古今文運、詩運至此時為一大關(guān)鍵也。是何也?……于詩之變盛,則未有能知而言之者。此其故,皆因后之稱詩者胸無成識,不能有所發(fā)明,遂各因其時以差別,號之曰中唐……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獨得而稱中者也。”
近年來,學者對于葉燮“百代之中”說的研究碩果累累
,葉氏此說已基本成為學界的一種共識。與此同時,中唐之文也出現(xiàn)了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韓柳以明道為宗旨,鮮明地倡導古文,由此造成駢文與古文互分疆界,深刻地影響到了此后千余年文體的格局。盡管晚唐駢文卷土重來,但駢文因古文的出現(xiàn),其內(nèi)涵和外延都逐漸發(fā)生變化,其抒寫情志的功能日益減弱,逐漸淪為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故歷來文學史家,皆視中唐文學為古今文學之一大變,并以此為探討唐代文學之變的重點。
晚唐朝政日非,士風也隨之頹壞,像李商隱這樣仍存中興之念的士人屈指可數(shù)。隨著韓愈的離世,古文運動逐漸消歇,駢文隨之復(fù)興,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以善駢體文而為當時人所艷稱。當然,古文也沒有完全退出文壇,并且以一種隱在的方式發(fā)生影響。中晚唐古文與駢文的消長,不完全是文體內(nèi)部的問題,外在政治環(huán)境的惡化和士風的頹壞,導致傳統(tǒng)文道論的衰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此點學界似乎注意得還不夠。故與此同時,重視比興和寄托的古體詩創(chuàng)作也大幅萎縮,而流連光景的近體詩寫作則大昌,并且與中唐詩學構(gòu)成錯綜復(fù)雜的流變關(guān)系。晚唐詩風整體上平淺、靡麗的風格,深受元白輕艷詩風的影響。但像李商隱、溫庭筠這樣有成就的詩人都不甚取法元白,而是更多地由韓孟詩派(包括李賀)而上溯盛唐李杜乃至風騷傳統(tǒng),雖然古近體兼善,但其主要的成就和影響還在駢體文和近體詩,其詩文與齊梁文學有極深的淵源關(guān)系。賈島、姚合一派固守傳統(tǒng)文道論并堅持寫作古體,屬于韓孟、元白重寄興、尚風骨的復(fù)古詩學這一脈;藝術(shù)上又以苦吟為尚,顯然更多地受到韓孟詩派的影響。要之,晚唐古體和近體的消長,與古文和駢文的消長,二者幾乎同步,這是晚唐文學變局的一個重要方面。溫李皆以駢文和近體見長,就典型地體現(xiàn)了這一變化。而自言“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的杜牧,其詩歌仍舊是以近體為主的,也受到這一大趨勢的牢籠。
此外,齊梁體的復(fù)興,詩客曲子詞的興盛,也構(gòu)成晚唐文學之變的另一重要方面。以溫韋為代表的花間詞派的婉約風格,對北宋初期整體的詞風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要之,晚唐文學變局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突出表現(xiàn)為古文衰落、駢體興起,近體盛而古體衰,古樂府歌行稍歇而詞體興起,都涉及到古今體的問題。
一、駢體的復(fù)興與古文的衰落
句有駢、散,為詩文中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本無關(guān)乎文體。自漢魏以來,隨著文學自覺意識的興起,文人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重視聲律、對偶和詞藻,詩文中駢的成分也日益增多,甚至有一篇之中全為駢偶的。詩、文不同體,但在追求駢偶這一方面,兩體趨向一致。劉師培論云:“建安以還,文崇偶體;西晉以降,由簡趨繁。”也是兼詩文而言之。不過,和詩歌相比,文章對于駢偶的追求似乎更早,并且很早就實現(xiàn)了篇體的駢化。以陸機為例,其《豪士賦序》《文賦》已通篇皆駢,錢鍾書所謂“搜對索耦,竟體完善”
;陸機詩歌亦以“體近雕刻”
稱,但仍為駢散雜出之體,至稍后謝靈運《登池上樓》才“徹首尾成對句矣”
。為什么詩的駢化較遲于文?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緣故,乃是因為五言詩本出于以散體為主的樂府歌辭。詩歌創(chuàng)作受到傳統(tǒng)的影響,故駢化相對遲滯,而文則無此阻礙。文章之駢,賦之一體成熟最早,之后漸及于表疏等文體。蓋文章以實用為主,篇幅較長,要實現(xiàn)全篇皆駢,不但需要作者有足夠的文學技巧,還需要統(tǒng)治者的上層(同時也是章表奏記和制誥敕策的發(fā)布者和受眾)有這方面的審美需求,二者缺一不可。自曹魏以來,尚文之主不絕,齊梁以來對于聲律、對偶的追求,更給駢文的寫作和流傳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故開啟“駢文極盛時代”
,至徐庾而臻頂峰,良有以也。此為唐以前詩文中駢偶發(fā)展之大略。
初唐沿陳隋之舊,以駢儷為尚,詩文皆然,故四杰得以雄視,而上官儀有六對、八對之說。至陳子昂倡言復(fù)古,李白、杜甫、王維等群起響應(yīng),方有意識地解對為散,而以三代兩漢之文為法。詩歌方面,就駢的程度來說,杜甫主駢,太白以散,而王維得其中,而皆為盛唐大家,可以說駢和散的關(guān)系,在經(jīng)歷矛盾運動之后,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新的融合,足為后代之法式。而文章的情況則不同,初唐文章沿陳隋之體,“太宗本好輕艷之文,首用瀛洲學士,參與密勿,綸誥之言,咸尚儷偶”
。即便是以詩風自然疏野見稱的王績,其日常書信如《答刺史杜之松書》也是流行的駢體。初唐四杰的駢文,頗效六朝小賦,“每以五七言相雜成文,其品致疏越,自然遠俗”
。盛唐之文,“燕許大手筆”以駢文獨領(lǐng)風騷,然諸家之文,用典減少,散句增多,這和盛唐詩歌在風格上的追求趨向一致。中唐之初,駢文內(nèi)部其實已經(jīng)孕育著變化,“出現(xiàn)了實用性增強和藝術(shù)特征消退的趨勢”
。最典型的如陸贄之文,在駢四儷六的形式之外,“義理之精,足以比隆濂、洛;氣勢之盛,亦堪方駕韓、蘇”
,故受到唐宋古文家如權(quán)德輿、蘇軾的推崇。韓愈提倡古文服務(wù)于儒道,但并不一律排斥駢文,這也和當時的駢文本身已經(jīng)孕育了新的變化有關(guān)。從這個意義上說,韓柳對古文的倡導,并不是文學內(nèi)部駢散矛盾運動的直接產(chǎn)物,而是出于文學要明道和干預(yù)現(xiàn)實的功利目的,卻深刻地影響到了后世文章(包括駢文)的發(fā)展。已有學者指出,“中晚唐散文普及的程度實際上已超過了駢文。古文作者之廣,數(shù)量之多,都是初盛唐所無法比擬的。不但以前為駢文所壟斷的疏議、碑志等各種應(yīng)用文大都變?yōu)樯⑽模矣身n柳所創(chuàng)造的興諷寓慨的雜說、傳記、序文等,也已成為文學性散文中常見的文體”
。可見,即便是駢文復(fù)興的晚唐,古文仍有相當?shù)挠绊懥Α?/p>
概括而言,古文運動對駢文的影響主要有二:一是因古文之成立,迫使駢文與古文劃分疆域,并造成中晚唐駢文在藝術(shù)上的變化。韓柳古文運動全盛之時,當時詔誥和大部分應(yīng)酬文字也仍沿用駢文,縱元白亦不能免。“制從長慶辭高古”(白居易《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
,元白在長慶年間所作制誥,也并不廢駢對,如白居易《為宰相〈請上尊號第二表〉》:
陛下自即大位,及此二年,無巾車汗馬之勞,而坐平鎮(zhèn)冀;無亡弓遺鏃之費,而立定幽燕。仁和一薰,獷驁盡化。可不謂睿文乎?削平天下,震耀八荒,北虜求婚以稟命,西戎乞盟而納款;威靈四及,奔走來賓。可不謂神武乎?
和前后陸贄、令狐楚的表文,在句法上極為相似。其《答馮伉〈請上尊號表〉》《答韓皋〈請上尊號表〉》諸表更是全為駢對。長慶之制尚如此,何況其后。故金秬香《駢文概論》論云:“且當時所謂古文者,如元結(jié)之《五規(guī)》,韓愈之《五原》,李翱之《復(fù)性》《平賦書》,皮日休之《鹿門隱書》,體仿諸子,文尚理致,與應(yīng)制酬酢之文迥異。若夫用之于廊廟,施之于吊祭,則終唐之世,多為駢儷偶對之文,遠自王、楊、盧、駱,以至張說、蘇颋、陸贄、李德裕、令狐楚諸公,固未嘗變也。即韓、柳以古文為倡,而其所作諸古賦,雖出于俳律之外,而亦未嘗不取法于卿、云也。”
韓柳古文出,古文與駢文在功能上的界劃,大體如此。后世拘守,如同律例。曾克端《桐城吳氏國學秘籍序》論文體云:“夫文之道廣矣,然儷體則華而不實,征典為難;語體則冗而無節(jié),俚而非雅;欲求先圣治平之道,修齊之方,舍古文莫屬。”雖從創(chuàng)作技巧來論,落腳點仍是以古文為體道之文,以儷體為酬贈之體。
韓柳之前,并無文體學意義的與駢體相對的古文。韓柳之后,古文既自為一體,對于當時和后世之文皆影響極深遠。近人瞿兌之論韓柳古文于后世古文之影響云:
自魏晉以來,駢文雖然成了定型,然而真正的第一流的作者,是不為形式所拘束的。真正第一流的文章,是云行水止隨意所之的。兩句之中,并非非對偶不可;一篇之中,也非非對偶到底不可。文氣的緩急,聲調(diào)的平仄,都沒有嚴格的束縛。他們多半重在立意的精警,描寫的深刻。至于韓愈以后的古文家,便將古文也作成定型了,布局用虛字,也有所謂古文義法了。于是一篇文章怎樣的開闔照應(yīng),怎樣的詠嘆搖曳,成了刻板的,而生氣索然了。這雖不是韓氏之過,而后來捧韓氏的人,不能不負其責任咧。所以算起總賬來,駢文的壞處不過是平凡,而古文的壞處便是陳腐。
他指出韓柳之后古文定型,正是韓柳古文運動對后世文章最深刻的影響。瞿氏認識到,作為文體的古文與駢體爭勝,在此過程中兩體各分疆界,這固然無礙于大家(駢文如令狐楚、李商隱,古文如韓愈、柳宗元)在左右逢源的同時仍能自樹立,但對于一般的追隨者(同時也意味著模擬者)來說,也意味著駢體和古文各自畫地為牢,這直接造成了中晚唐古文總體水平的下降。雖然,這種下降自有其必然性。
古文在晚唐的衰落,除了前述中晚唐古文質(zhì)量整體下降之外,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是沒有出現(xiàn)特別有號召力的古文家。其實,晚唐杜牧、李商隱(前期)、舒元輿、孫樵、劉蛻等人都有古文的創(chuàng)作。李商隱中途轉(zhuǎn)向了駢文,成為駢文大家。杜牧欲以文經(jīng)世,提倡有為之文,故其制誥之文,也多用典質(zhì)的散行文字來寫,這繼承了元白制誥以高古為尚的觀念。不過,杜牧古文的成就總體上仍有限。孫樵以韓愈直系門人自居,他和劉蛻的古文,通常被視作是古文運動在晚唐的回響。
晚唐駢文“在李商隱、溫庭筠手中又有新的發(fā)展,并且在某些領(lǐng)域內(nèi)恢復(fù)了一度被散文所奪去的優(yōu)勢”,例如“早在盛唐時已轉(zhuǎn)為散文的詔誥,有一部分又變成了駢文”。晚唐駢文以浮華為尚,為此唐文宗曾批評“諸鎮(zhèn)表奏太浮華,宜責掌書記,以誡流宕”,并委任高鍇為禮部侍郎,希望對這種“以文害事”的風氣有所扭轉(zhuǎn)
。不過,盡管有李商隱這樣的大家,晚唐駢文總體的成就,仍不如前期,這和駢文的表現(xiàn)對象被古文擠壓有關(guān)。晚唐駢文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再出現(xiàn)像《與陳伯之書》《與朱元思書》這樣抒情、寫景的名篇,而日益趨向于應(yīng)用性的寫作,故在形式上有向整齊的四六句發(fā)展的趨勢,這一點溫李猶不能全免。李商隱以“四六”稱駢文,并且自嘲“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數(shù)、六甲之取也,未足矜”(《樊南甲集序》)
,正是對于此種趨勢的一個反省。
二、古體與近體的消長
詩歌的駢化雖較駢文遲,至謝靈運時已徹首尾成對。故許學夷以晉宋為五言古體與律體的分界:“太康體雖漸入俳偶,語雖漸入雕刻,其古體猶有存者。至謝靈運諸公,則風氣益漓,其習盡移,故其體盡俳偶,語盡雕刻,而古體遂亡矣。”齊武帝永明以降,格外重視律、對之法,王融、范云、謝朓諸人集中駢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通篇成對者亦多,五七言律絕在體制上已經(jīng)完備。故就五言的體制而言,齊梁至初唐,是古、律混淆的階段,故清人錢良擇《唐音審體》云:“自永明以迄唐之神龍、景云,有齊梁體,無古詩也。”
陳隋詩歌對聲、對的追求已經(jīng)走到盡頭,詩體內(nèi)部也正醞釀著對駢的反動。所以初唐一方面是沈宋調(diào)和聲律,另一方面是陳子昂復(fù)興古道,“自是詩家遂分二體,散行者曰古體,排偶者曰近體”
。故唐詩中駢和散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古體和近體的矛盾運動。對此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有綱領(lǐng)性的論述:
唐詩的發(fā)展,從體裁的角度來說,一直是在古體與近體的相互矛盾和調(diào)和中進行的。大體說來,初唐時期,重律和研律占主流,而盛唐時期,雖然律體本身在發(fā)展并達到了成熟,但詩學思想方面,卻是重古體的思想占主流的,并且盛唐的近體,之所以能夠超越齊梁陳隋迄初唐風格,而實現(xiàn)聲律與風骨、興象的融合,也是與其時近體詩創(chuàng)作者融古體的審美思想入近體分不開的。中晚唐時代的詩壇上,重古體和重近體,歧分為兩派,前者以韓孟詩派為代表,后者則以大歷十才子為代表。但界限也不是如此的分明,同一派中,在處理體裁的問題上,也還有理論和實踐上的矛盾。而兩派之外,也還存在著其他種種不同傾向的詩人和流派,如劉禹錫、柳宗元、李商隱、杜牧等人,在對待古近體問題上,就是比較的通達不拘。(《詩體篇引論:唐宋詩體的發(fā)展與黃氏的體裁思想》)
錢著揭橥了唐人古近體的矛盾運動的基本趨勢,以及唐人的創(chuàng)作與其古近體觀念之間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二者共同構(gòu)成唐人古近體關(guān)系的整體。不過,由于體例所限,錢著對各階段古近體關(guān)系的研究尚未展開,給后來的研究留下了較大的余地。
自陳子昂倡言復(fù)古,盛唐李、杜、王維諸人紛然響應(yīng),蔚然成風,故開元、天寶之間,一時古調(diào)與近體爭盛,觀李、杜、王維、高、岑諸人別集可知。而“諸家選本載盛唐詩者,唯殷璠《河岳英靈集》獨多古調(diào)”,也可見當時風氣所在。不過,“唐人長于律而短于古”
,唐詩總體的成就仍在近體。即便盛唐作者,普遍的情況也仍是近體的成就高于古體。中唐儒學復(fù)興,有識者倡古體,故古體在中唐一度聲勢頗盛。然高棅論五言古詩,謂中唐以后“近體頗繁,古聲漸遠,不過略見一二,與時唱和而已”
,晚唐“古聲愈微”,只有余響
。五古如此,七古亦然。許學夷論七言古,以高岑為唐人正宗,以李杜為“入于神”
,以大歷以后為“委靡”
。要之以大歷為界,由盛入中,“詩家尊尚近體,于古風漸薄,五言古尤入淺率”
,故楊慎有“中唐后無古詩”
之說,朱克生有“天寶以后,古詩蕩矣”(朱克生《唐詩品匯刪》)
之論,皆可見唐人古近之變,正以大歷為轉(zhuǎn)關(guān)。
從體裁的角度看,可以將中晚唐詩壇分為兩派:即重古體的韓孟詩派與重近體的大歷十才子詩派(見前引)。韓孟以復(fù)古為己任,故重古體而輕近體,其詩歌成就也主要在古體。韓愈詩文有“易偶為奇,語重句奇,閎中肆外”的特點,五七言古皆勝,“惟近體五七言律、絕,非其所長”
。孟郊以五言古見長,與元結(jié)皆學陶,而各成一派。李賀以七言古見長,開晚唐溫李一派。不過,由古而近,是大勢所趨。故中唐七言古,后人讀之,多有其體不純之感,正是受近體影響的表現(xiàn)。重近體的大歷十才子也仍有古體的創(chuàng)作,成就則主要在近體。如劉長卿集中古詩尚多,然不免于“古詩似律”之評,而“郎士元、皇甫冉、皇甫曾古詩益微”
。不過,十才子在詩學觀念上仍深受復(fù)古詩學的影響,故明人周履靖以孟浩然、韋應(yīng)物、高適、岑參、劉長卿、常建、郎士元、崔曙、錢起、李益、李頎、李端、戎昱、盧綸“十四人皆宗陳子昂,以古意變齊梁”
。也就是說,中唐無論是重古體的韓孟詩派,還是重近體的大歷十才子,在詩學觀念上都有取法從陳子昂到李杜的復(fù)古詩學的一面,但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取徑上則有分歧。兩派之外名家,如韋應(yīng)物、柳宗元以古詩著稱,近體亦有名篇;李德裕、武元衡則律詩勝古詩,“李益古律詩相稱”
。元、白的情況比較復(fù)雜,其五七言古用語流變,若矯韓孟之弊,七古中偶句甚多,亦自成一派。
總的來說,中唐古、近體爭勝,雖然整體上仍朝著以近體為主的趨勢向前發(fā)展,但是不僅古體名家輩出,而且近體名家也不廢古體,固謂之唐人古體之中興可也。而“晚唐古詩寥寥,五律有絕工者,要亦一鱗片甲而已。唯七言今體,則日益工致婉麗,雖氣雄力厚不及盛唐,而風致才情實為前此未有”。這種古體衰而近體盛的格局,相對中唐,亦可謂之大變。晚唐以古體名家者,有劉駕、曹鄴、聶夷中、于濆、邵謁、蘇拯諸人,以意撐持,洗剝極凈,而少神韻,故陸時雍《詩鏡總論》有“鐵中錚錚,庸中姣姣”
之評。晚唐又有一派如許渾、方干,專攻律體,不作古詩,亦自名家。以上兩派,前者是崇古體的韓孟詩派在晚唐的余響,后者則是近體盛于晚唐的一種極端化表現(xiàn)。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三家,則古近兼工,而成就主要在近體。三人“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
。其實,李商隱五七言古雜取杜、韓、李賀,尚有名篇,其五古《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后人甚至以為可與杜甫《北征》并駕。溫庭筠五古《西洲曲》取法吳聲西曲,楊慎以為“中唐后無古詩”,然獨取此篇與李端、劉禹錫、陸龜蒙各一首
。盡管如此,溫李之古詩,仍不免于“以律為古”
、“六朝余緒”
的批評。所謂以律為古,兼論體制和聲調(diào)兩方面,即在古詩中使用講究聲、對的律句,由此造成古詩的律化。故賀貽孫《詩筏》論中晚之變云:“中唐如韋應(yīng)物、柳子厚諸人,有絕類盛唐者;晚唐如馬戴諸人,亦有不愧盛唐者。然韋、柳佳處在古詩,而馬戴不過五七言律。韋、柳古詩尚慕漢、晉,而晚唐人近體相沿時尚。韋、柳輩古體之外尚有近體,而晚唐近體之中遂無古意。此又中晚之別也。”
正是注意到中晚唐古體向近體演化的大勢。
晚唐詩歌古、近之變愈演愈烈,至大中年間已為有識者所憂。如李商隱大中元年《獻侍郎巨鹿公啟》批評當時創(chuàng)作中“攀鱗附翼,則先于驕奢艷佚之篇”、“效沈宋則綺靡為甚”的現(xiàn)象;杜牧大中十年所作《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引述亡友李戡對元白艷詩的批評,都是針對近體的。此后黃滔《答陳磻隱論詩書》對咸通、乾符之際“鄭衛(wèi)之聲鼎沸,號之曰‘今體才調(diào)歌詩’”
的近體提出批評。不過,這些都不能扭轉(zhuǎn)晚唐近體大熾的趨勢,這從晚唐五代唐詩選本中也可以考見。例如顧陶《唐詩類選序》雖然對近體有批評,實采取一種調(diào)和態(tài)度,故于律體之中,又標舉沈、宋、張九齡、嚴維、劉長卿、錢起、司空曙、李端、皇甫冉兄弟諸人
。后蜀韋縠《才調(diào)集》兼采古、近、雜歌詩,而以近體詩為多,并且偏愛長篇排律,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東南行一百韻》《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元稹《夢游春七十韻》盡皆入選,顯然是偏于近體的。
三、詞體的興起
詞體的興起是晚唐文學變局中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學界普遍認為,詞是隋唐燕樂的產(chǎn)物。但從燕樂的興起到詞體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這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吳熊和先生在論述詞體產(chǎn)生過程中樂、曲、詞三者的關(guān)系時說:“樂、曲、詞三者的迭興是有漸進之序的,并非同時并起。燕樂起于隋唐之際,其曲始繁則在一個世紀之后的開元、天寶期間,而詞體的成立,則比曲的流行還要晚些。盛唐時的教坊曲,很多配以聲詩傳唱。‘依曲拍為句’這種以詞合樂的方式出現(xiàn)后,曲調(diào)才轉(zhuǎn)為詞調(diào),詞體也在這時始告確立。”
從文體的發(fā)展與遞嬗來說,詞體的興起不光是燕樂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詩歌體裁發(fā)展的結(jié)果。與詞體興起相關(guān)的,主要有兩種文體,即樂府體和近體。其中樂府與詞體的關(guān)系比較復(fù)雜,近來已有論文專門探討。近體詩與詞體的關(guān)系,歷來學者多有關(guān)注。宋代朱熹等人提出的“泛聲說”,認為長短句的詞體是聲詩演唱中泛聲填實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唐人近體詩雖然可以入樂成為聲詩,但在選詩以配樂的過程中,整齊的五七言句式與參差不齊的樂曲之間始終存在矛盾,而且樂曲越復(fù)雜多變,矛盾就越難克服,故需要在習用的五七言詩體之外,探索和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詩樂結(jié)合方式。這不光是廢棄齊言采用雜言的問題,還要依樂章結(jié)構(gòu)分遍,依節(jié)拍為句,依樂聲高下清濁用字,即完全依據(jù)音樂的曲律制定相應(yīng)的詞律。要以樂定詞,聲文相從。在這方面,“依曲拍為句”是個重大突破。這種以詞合樂的方式出現(xiàn)后,曲調(diào)才轉(zhuǎn)為詞調(diào),詞體也在這個時候始告確立。詞體從此獨立發(fā)展,與詩分流異趨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詞體的興起不單是對聲詩演唱中曲與詞存在矛盾的解決,同時也是近體詩創(chuàng)作內(nèi)部產(chǎn)生困境的結(jié)果。夏承燾《讀詞隨筆》曾論及此點:
詞稱“詩余”,其實它并不是完全承詩而來。從聲律這個角度看,它卻是唐詩的反動,律詩的破壞者。詩從漢魏六朝以來,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和演變,由散趨整,到初唐完成為律詩。律詩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到了杜甫,律詩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是到了杜甫,律詩就已開始遭到破壞。杜甫作了許多“拗體”詩,似乎是有意識地要打破律詩太齊整的音調(diào)的。中晚唐詩,學他這種“拗體”的頗不乏人,雖然未曾成為一種明顯的、有意識的運動,但無疑,這種潛流伏脈,對詞的起源起不小的作用。
詞的興起,一方面打破了律詩太整齊而近于呆板的音調(diào);另一方面,也就在不整齊的外表里,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新的聲律。
這是從詩歌體裁本身來說,認為律詩在體裁上有其困境,為詞的產(chǎn)生提供必要性。
從音樂體制來看,詞體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點在于“依曲拍為句”。這種新的制辭方式是劉禹錫首先提出的,其《憶江南》二首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他和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大約作于大和五、六年間(王國維認為是大和八、九年)。二人以詩壇耆宿的身份依曲拍作小詞,對于中晚唐詩人重視和創(chuàng)作這種新體歌詞,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
那么,劉、白是否就是“依曲拍為句”的首創(chuàng)者呢?其實,在大和年間劉、白填詞之前,早在貞元、元和年間,王涯就已經(jīng)開始詞體的創(chuàng)作。沈括《夢溪筆談》記載:
唐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復(fù)用和聲。此格雖云自王涯始,然貞元、元和之間,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
王涯《翰林歌詞》一卷,可能是最早的個人歌詞集。《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翰林歌詞》一卷”,未題作者;《宋史·藝文志》著錄為“王涯《翰林歌詞》一卷”
,想必有據(jù)。且亦可與王涯填詞之事相互印證。其書至元末尚存,明代以后方散佚。吳熊和認為沈括正是根據(jù)該集言其為首創(chuàng)填詞之格,甚是。王涯曾兩入翰林,第一次時間較長,從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十一月“召充翰林學士,拜右拾遺、左補闕、起居舍人,皆充內(nèi)職”,到元和三年(808)“為宰相李吉甫所怒,罷學士”
,經(jīng)歷三朝,前后五年。第二次從元和七年(812)知制誥到十一年(816)入相,也是前后五年。《舊唐書·王涯傳》:“七年,改兵部員外郎、知制誥。九年八月,正拜舍人。十年,轉(zhuǎn)工部侍郎、知制誥,加通議大夫、清源縣開國男,學士如故。十一年十二月,加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翰林歌詞》不知具體作于何時,以情理考之,最有可能作于王涯首度拜相稍后。因入相之后,例不再入翰林,故很可能在此時將此前兩入翰林期間歌詩結(jié)集。當然,也不排除《翰林歌詞》結(jié)集于王涯兩入翰林之間(元和三年至七年)。故結(jié)集的時間,當在元和三年(808)至元和十一年(816)稍后這一時間段內(nèi)
。而其填詞,也當在貞元末年到元和年間。故沈括言貞元、元和間填詞者,有在其前者。吳熊和先生以“王涯為太常卿在文宗時,時代過晚”
,是誤以為其擔任翰林學士在太常卿之后,故以為此格亦非自王涯始。王涯為翰林學士前后達十年之久,又先后任憲宗、文宗兩朝宰相,久居中樞,其對文壇和朝政的影響力,當不在文宗朝劉、白之下。沈括又言“貞元、元和之間,為之者已多”,則當時填詞,已蔚然成一種風氣。沈括時代離唐世不遠,此言必有所本,惜乎可考的文獻太少。在此種風氣中,王涯以翰林學士和宰臣的身份填詞,應(yīng)該有推波助瀾之功。史載王涯“博學好古,能為文,以辭藝登科”。甘露事變中,全家罹難,“積家財鉅萬計,兩軍士卒及市人亂取之,竟日不盡”。所藏“書數(shù)萬卷,侔于秘府。前代法書名畫……厚為垣,竅而藏之復(fù)壁。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奩金寶之飾與其玉軸而棄之”
。其生平著述,想亦隨之零落。今《全唐詩》存詩一卷,多為樂府和酬贈之作,蓋借朝廷樂署與他人文集得以流傳。
根據(jù)以上考辨,可知從德宗貞元(785—805)、憲宗元和(806—820)到文宗大和(827—835)這前后五十年間,實為文人填詞的重要時期。前有王涯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在朝中創(chuàng)作,并結(jié)集為《翰林歌詞》;后有劉、白以詩壇耆宿的身份,在洛陽寫作《憶江南》詞。李德裕曾親見憲宗“寫真求訪玄真子張志和《漁歌子》”,因與張志和有舊,故獲而獻之。無論朝野,詞體在中唐的創(chuàng)作與流傳,應(yīng)該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泛和普遍。不過,王涯、張志和乃至劉、白的填詞,在以詞合樂方面,最初基本都處于各自獨立的摸索階段。劉、白唱和,才有劉禹錫之仿白居易為《憶江南》,白亦仿劉禹錫為《竹枝詞》。這種相互學習和模仿,對于推動早期詞調(diào)的傳播意義重大。中唐諸家集中,長短句形式的詞調(diào)所存甚少,每調(diào)不過一兩首。而齊言詞調(diào)如《竹枝詞》《浪淘沙詞》《楊柳枝》則往往一調(diào)有多至十余首者,并且作者分布也很廣泛。《楊柳枝》調(diào),劉、白之外,姚合、盧肇、裴控、滕邁、張祜、裴夷直皆有詞,可見此調(diào)在當時的風靡。蓋以其在形式上與七言絕句并無二致,故特別受到文人喜愛。
王涯、劉禹錫、白居易這三位中唐詞史上的重要人物,除王涯大和九年罹難之外,劉、白都一直生活到了武宗會昌年間(屬晚唐前期)。白居易詞大部分都作于洛陽,劉禹錫詞多寫于蜀中,這兩個地方都是中晚唐有名的繁華都市,為詞調(diào)的流行提供了社會土壤。都市商業(yè)的繁榮,民間普遍的享樂風氣,都有利于詞樂的流行。再加上王涯、劉、白諸人操觚在前,無疑為晚唐文人填詞準備了充分的條件。不過,就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文人詞的創(chuàng)作仍舊呈零星的狀態(tài),甚至較劉、白唱和時更為沉寂。李商隱大和年間曾因陪侍令狐楚,與劉、白都有交游,其詩歌創(chuàng)作多少受到二人的影響,但集中除《楊柳枝二首》之外,沒有任何填詞的跡象。并且《楊柳枝》自劉、白以來,多緣題賦寫,其風格與一般的七言絕句實難區(qū)別。中唐以來寫作既繁,可供借鑒之作甚多,縱使不能“倚聲”也無妨,故很難判斷作者在寫作時是否實際上有“倚聲”的行為。溫庭筠與王涯、劉禹錫皆有舊。觀集中懷念王涯之作《題豐安里王相林亭二首》有“嘉游集上才”(其一),“偶到烏衣巷”、“東府舊池蓮”(其二)
之句,飛卿早年似乎曾從王涯游。王曾于元和十五年出鎮(zhèn)劍南西川,寶歷二年出鎮(zhèn)山南西道,溫從其游的具體時間不能遽定。史言庭筠“能逐弦吹之音,為側(cè)艷之詞”
,其填詞之初始,王涯的影響或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又其悼劉禹錫之作《秘書劉尚書挽歌詞二首》有“京口貴公子,襄陽諸女兒。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詞”(其二)
之句,特別提到劉禹錫貞元年間在朗州創(chuàng)《竹枝》詞調(diào)之事。蓋“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劉禹錫卒于會昌二年七月,此詩之作,當在其后不久。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二首》主要敘述兩人交情,有關(guān)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價只有“四海齊名白與劉”、“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數(shù)句。“四海齊名”,言其名高;“文章微婉”,言其風格,將其與《春秋》相比,兼有論定其具經(jīng)典價值之意。溫庭筠挽詩則不但有“謝詩生芙蓉”(其一)的贊語,更是特別標舉其詞作在當?shù)亓鱾髦畯V,其實是很值得注意的事。畢竟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填詞最多只算是“詩人之余事”
,難登大雅之堂。以此揆之,則溫庭筠當時在倚聲方面已有一定的聲譽,此處特意稱美劉禹錫《竹枝詞》在當時的流行,其意似兼有標舉詞體之意。由此也可以看到,從中唐王涯與劉、白諸人到晚唐溫韋的詞體創(chuàng)作,二者之間是有繼承關(guān)系的。這一點從前的詞史研究者似乎鮮少關(guān)注。
從詞體發(fā)展的角度看,中、晚唐之變,主要體現(xiàn)在詞體風格的變化上。中唐劉、白諸人的詞作,從創(chuàng)作方式來看固然是以詞合樂,但從詞作本身來看,則無論內(nèi)容還是風格,與詩體實無本質(zhì)區(qū)別,觀《憶江南》《浪淘沙》《竹枝詞》諸調(diào)可知。到了晚唐溫韋手中,受到齊梁體的影響,始為艷體。后世目詞為艷科,正是以溫韋諸人《花間集》為文人詞之權(quán)輿。實則花間詞既非詞體之起源,也不能代表文人詞的全貌,而只是文人詞發(fā)展到晚唐的一種新變。對此夏承燾先生已有論列:
案詞之初體出于民間,本與詩無別;文士之作,若劉禹錫、白居易之《浪淘沙》《楊柳枝》《竹枝》,以及張志和、顏真卿之《漁父詞》,亦近唐絕,非必以婉麗為主。至晚唐溫庭筠能逐弦吹之音為側(cè)艷之詞,始一以梁陳宮體、《桃葉》《團扇》之詞當之。若尋源溯流,詞之別格,實是溫而非蘇……惟后來《花間》《尊前》之作,專為應(yīng)歌而設(shè),歌詞者多女妓,故詞體十九是風情調(diào)笑。因此反以蘇詞為別格、變調(diào),比為教坊雷大使之舞,“雖工而非本色”,此宋代以來論詞之偏見也。(《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
夏氏此論,本是對《四庫總目提要》以蘇軾詞為“別格”論的駁斥。他首論“側(cè)艷之詞”發(fā)端于溫庭筠,相對于中唐之詞,反倒是詞的別格。他還指出溫詞的側(cè)艷風格與梁陳宮體和南朝吳聲西曲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子夜吳歌》,盡寫放蕩之思;江南雜弄,率多淫佚之詞。《桃葉》《團扇》,縱情于內(nèi)篝;舸郎溪女,相調(diào)于中流。”(方弘靜《刻〈玉臺新詠〉序》)中唐齊梁體復(fù)興,溫庭筠本來就深受影響,其樂府兼學吳聲西曲與奇詭冷艷的長吉體,駢文的哀矜風格對徐庾有很深的汲取。何況溫庭筠詞為應(yīng)歌而作,或供內(nèi)廷演唱,或為宴席上的歌伎演唱,故其詞取法南朝宮體的綺艷風格以表現(xiàn)男女之情,也就是自然的了。就溫庭筠本人而言,其側(cè)艷的詞風深受其古樂府浮艷風格的影響,后者的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大歷詩人如韓翃樂府中的婉媚之調(diào),經(jīng)由李賀的發(fā)展,在溫庭筠這里得到深化。
四、本書簡介
晚唐文學變局有著極為復(fù)雜的生態(tài),本書主要從文體的角度,即古文和駢文的消長、近體和古體的盛衰、詞的興起這三個主要方面來加以認識和勾勒。從共時的角度來看,身在變局中的溫、李諸人,其文學上的新變與時代變局之間,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同條共生的關(guān)系。時代之變的每一個方面,都會在溫、李諸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藝術(shù)風格上打上或顯或隱的烙印。從歷時的角度看,晚唐文學變局是一個不斷嬗變著的整體趨勢,溫李諸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藝術(shù)風格也經(jīng)歷了各自發(fā)展和變化,詩人于時風,時或乘勢而為,時或逆流而上,取舍各有不同。本書的寫作,主要是由部分而及整體,由個體而及時代,希望通過對溫李諸人詩、文、詞的分布與創(chuàng)變等方面的研究來重新認識晚唐文學的新變。
全書一共三編。
上編“古文和駢文”,分三章,主要是在古文和駢文的消長這一背景下,重新認識溫李的駢文與古文創(chuàng)作。
第一章“李商隱創(chuàng)作從古文到駢文的轉(zhuǎn)變”指出,李商隱早年的古文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對他的文體觀念和文學思想影響甚大。他弱冠后從令狐楚學今體詩文的經(jīng)歷,既是中晚唐文學中古文與今文的消長在個體作家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一種反映,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個人獨特的文體觀念和文學思想。其文學思想受到中唐古文家一派的影響,始終是以用世和明道為核心的,并且對道作出不同于傳統(tǒng)古文家的闡釋。體現(xiàn)在文體觀念上,李商隱固然肯定古文“申誦古道”的價值,同時也不否定今體文中以潤色廟堂為用的所謂大手筆,與一般的古文家有異。李商隱在今古文創(chuàng)作方面所體現(xiàn)的上述文體觀念與文學思想是整體性的,這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礎(chǔ)。
第二章“李商隱的駢文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首次從理論和創(chuàng)作兩方面對李商隱“四六”加以綜合地研究。李商隱在駢文理論方面的建樹有三:一是提出“四六”概念;二是追求“好對切事,聲勢物景,哀上浮壯,能感動人”的審美標準;三是建立了從任范徐庾到初唐四杰、再到中唐令狐楚的駢文發(fā)展史,并以上述駢文大家為自己創(chuàng)作主要的取法對象。上述審美標準和駢文史觀是在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成熟的,同時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駢文的藝術(shù)風貌。本章首次對唐宋時期“四六”名義的源流加以考述,指出李商隱“四六”概念的提出,首先是他對自己章表奏記的指稱。同一對象,羅隱則以“應(yīng)用”名之,偏于功用。而“四六”偏于形式,并且?guī)в心撤N自嘲的意味,是李商隱復(fù)雜的文體觀念的曲折反映。晚唐四六有向應(yīng)用性發(fā)展的趨勢。李商隱的駢文之所以能高出諸家,主要在于他對于當時駢文創(chuàng)作普遍滿足于“好對切事”的創(chuàng)作觀念有自覺反省,并有意識地追求駢文“哀上浮壯,能感動人”的抒情效果。他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取法從任范徐庾到四杰乃至令狐楚的駢體藝術(shù),尤其是從楚騷到庾信的哀艷風格,故其駢文在晚唐能夠獨樹一幟。
溫庭筠駢文留存較少,且十之八九都是書啟。故第三章“溫庭筠的駢文創(chuàng)作”主要將溫啟與李商隱的狀文加以對比,以見二者風格上的同異。溫后期的駢文具有一種“哀矜”的風格,與李商隱善于述哀亦有相通之處。蓋二人的駢文,都植根于六朝傳統(tǒng),而以徐庾為宗。
中編“古體和近體”,共四章,主要在中晚唐古近體分流、古體衰而近體盛的背景下,對李商隱、溫庭筠、杜牧諸家詩歌中的新艷風格加以論述。
第一章“溫李諸人學長吉體及其得失”指出,李賀樂府由盛唐李杜而返諸梁陳宮體,欲以奇僻濟宮體之浮艷,以骨力濟宮體之綺靡,而以宮體之風情濟元白、張王之平淡。雖然天才早逝,詩藝尚未大成,然發(fā)硎之功已見,故能下開溫李,成為中晚唐文學一大宗。溫李皆學長吉,李承中有變,后期樂府自成一家;溫則流于模擬,有為文造情之病。李無論樂府、近體都受到長吉體沾溉,其對長吉體的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詩中深刻的生命情緒和“金谷銅駝之悲”以及善于埋沒意緒的藝術(shù)特征。后期樂府學而能變,尤其是其中敘事之作,將長吉體奇麗變幻的風格和漢魏六朝樂府敘事的傳統(tǒng)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迷離惝恍而又意脈不絕如縷的獨特風格,對長吉體有所超越。溫庭筠七言樂府多宗長吉,無論構(gòu)思、意象、句法都明顯模仿李賀,在意象和風格上追求一種新奇和濃麗相結(jié)合的效果,但總的來說并不成功。
第二章“杜牧冶游七絕研究”,指出杜牧冶游七絕具有寄托的性質(zhì),主要體現(xiàn)為他對放達風流之魏晉士風的向慕。其所接續(xù)的仍然是盛唐文人在詩歌中表現(xiàn)江左風流這一傳統(tǒng),與元白、溫李艷詩主要接續(xù)梁陳宮體詩的傳統(tǒng)有所不同。這正是其冶游七絕在藝術(shù)上能夠超出時流而別具曠達風流之韻度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杜牧自己也書寫艷情,卻又借李戡之口對元白艷詩中的“淫言媟語”作出嚴厲批評。
第三章“李商隱艷情詩研究”首先對樂府之“艷”和“荊艷”這兩個概念的名實加以考辨。“艷”是漢魏大曲之前的序引之曲,一部分“艷”由于其強烈的抒情效果而受到時人喜愛,成為獨立的“艷歌”流行于世。晉室南渡,隨著清商曲迅速衰落和吳聲西曲的興起,艷歌不再流行,舊曲“艷歌”之“艷”的本義在劉宋時已基本失落。此后文人在詩文中所用之“艷詩”、“艷體”、“艷歌”諸概念,所指內(nèi)涵基本一致,都是以表現(xiàn)女性為主的文人詩。唐人“艷詩”的概念承自梁陳,也主要是指此。按照不同的藝術(shù)淵源和風格特征,李商隱艷情詩可以分為齊梁調(diào)、長慶體、長吉體、傳統(tǒng)的閨怨詩和無題詩等五類,其中以無題詩藝術(shù)成就最高。李商隱無題詩與傳統(tǒng)艷情之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種完全個人化的抒情,而非傳統(tǒng)的代言體或第三人稱抒情,故能夠?qū)懬橹妗T趧?chuàng)作傾向上,李商隱破除了緣題抒寫的陳套,完成了向先有詩后有題的“本乎情”之作的轉(zhuǎn)變。
無論溫李對長吉體的取法,還是杜牧冶游七絕、李商隱艷情詩的創(chuàng)作,都與一度被盛唐復(fù)古詩學在整體上予以否定的南朝文學在中晚唐的復(fù)興有關(guān)。故本編第四章專門探討“溫李詩歌中的南朝主題”,指出唐人對南朝各代歷史事件與人物風流的吟詠,構(gòu)成唐詩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朝主題。初唐詩中少有對南朝的吟詠,南朝作為一個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對象尚未完全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盛唐對南朝主題的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為張九齡、李白、王維等人詩中對江左風流的想象與吟詠,是高度審美化、抒情化的。安史之亂后,詩人們多流落江南,對南朝的抒寫開始趨向?qū)憣崳吻榫成系哪撤N接近也讓詩人們對南朝的歷史發(fā)生新的興趣,諷諭成為突出的傾向,在李商隱詠史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顯著。溫詩主要學習李白和李賀樂府,由此上溯齊梁艷曲,辭藻華艷,風格綺麗,但總的來說尚未形成鮮明的個性,藝術(shù)價值也不能和李作相比。
下編“樂府和詞”,共三章,試圖通過對詞與樂府的關(guān)系的探討,對詞的起源,以及溫詞的綺艷風格有所發(fā)明。
第一章“溫庭筠樂府詩的藝術(shù)淵源”主要利用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溫庭筠本集,對溫庭筠全部樂府的淵源加以逐一分析,指出溫庭筠的樂府體藝術(shù)主要淵源于李賀,兼取法李白與六朝樂府,主要通過環(huán)境烘托、興托引喻等富于暗示性的手法以及綺麗的語言,形成以綺艷為主的藝術(shù)風格。
第二章“溫庭筠樂府與詞的關(guān)系”指出其樂府體對溫庭筠的詞體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明顯的影響,在中晚唐的文人詞創(chuàng)作中引入了文人樂府的浮艷風格,并對以后的文人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溫庭筠樂府詩中影響到詞體的綺艷風格的形成,可以一直追溯到大歷詩人韓翃樂府中的婉媚之調(diào),經(jīng)由李賀的發(fā)展,在溫庭筠這里得以深化。
第三章“溫庭筠風花詞研究”指出,溫詞和并時的民間詞相比,不僅有內(nèi)容上的廣狹之分,就是同樣表現(xiàn)女性情事的作品,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上,也有明顯的雅和俗、雕琢和自然之別。和民間詞相比,溫詞對女性的表現(xiàn)更著重于第三人稱視角,通過對居室、服飾和妝容的入微描寫來表達一種幽微的情緒,這種手法,在傳統(tǒng)的閨怨、宮怨詩中也很少見。溫詞的這種變化,主要受到齊梁體的影響,尤其是中唐以來李賀、李商隱一派重主觀向內(nèi)心開掘的詩歌觀念的影響。溫庭筠還將樂府民歌的諧音雙關(guān)用于比興引喻,由此造成溫詞的浮艷風格。同時皮陸“風人體”和曹鄴“風人詩”也利用諧音雙關(guān)。相較而言,皮陸“風人體”在賞其古,而溫詞更多地體現(xiàn)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