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論

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史上,王霸之辨一直是儒家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先秦諸子尤其是歷代儒家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爭,從而展現出各自的政治思想。傳統儒家以王道為最高理想,試圖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以仁德的政治原則、以禮義教化的政治途徑、以民本為基礎構建一個美好的王道社會。王道是儒家在霸道盛行的現實基礎上對理想政治的一種思考和構想,它既是儒家政治哲學思考的邏輯出發點,又是最終的歸宿點。同時,傳統儒家還以王霸之辨為中心展開了天道觀、歷史觀、人性論等方面的理論論證和仁政說、民本論、圣王觀等方面的具體設計。可以看出,傳統儒家政治哲學中的許多重要觀念都是圍繞王霸之爭展開的,都是王霸之辨的延伸,因此可以說王霸問題是中國傳統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特征。

一、選題意義

傳統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政治思想是傳統儒家的思想核心,而王道理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早期儒家的王道思想則大多是通過王霸之辨闡述出來的。傳統儒家不僅通過王霸之辨確立了其政治理想和實踐的目標,更以王道理想為中國傳統社會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原則和政治價值信仰,塑造了傳統中國的政治行為方式。在古代政治實踐中,歷代君臣士大夫無不以實現王道為其最高目標和人生使命,現實的政治也一直是“霸王道雜之”的狀態。因此,全面地認識儒家的王霸之辨,對于體認中國傳統儒家政治哲學、更準確深刻地認識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的特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霸之辨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開創者孔子把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禮,作為社會政治的最完美的體現,并將之作為統治者治國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之后的孟子和荀子等都提出了略有差異的王霸觀以為現實服務。王霸問題從而也成為先秦諸子所爭論的焦點。此后,王霸問題一直為后代的思想家所關注,并逐漸發展出兩種不同的傾向。各個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家都從不同角度對王霸問題進行探析,紛紛提出自己的理解并在儒學內部和各家之間進行論辯,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宋代朱熹和陳亮的王霸義利之辯。然而無論后期思想家對王霸的認識如何不同,其研討論爭的基本范圍和思路卻也大致沒有超出早期儒家的界囿。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本書把焦點放在先秦至漢代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上,希望通過王霸之辨的歷史溯源,探究王霸之辨這個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核心問題的起源、演變和特性。

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作為論辯的正方,與同時代的其他學派圍繞著王霸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是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紛爭的思想反映,同時思想上的論辯也積極地影響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的治理和發展。秦王朝的建立,雖然從現實層面上表明了王道政治的破滅,但是秦王朝短短十余年亡國的教訓對于漢王朝來說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漢初統治者和思想家們迫切地需要尋求新的治國方略,樹立治國理念和政治權威。在戰國、秦、漢初時期居于時代政治斗爭邊緣的儒家學派通過積極吸納諸子的思想成果,通過對上古三代、春秋戰國和秦朝社會政治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重新論證和設計了理想的政治狀態——王道社會。發展后的儒家的政治思想迎合了西漢統治者對樹立政治權威、維持社會秩序的需要,被西漢王朝采納為官方意識形態。在漢代“獨尊儒術”的過程中,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董仲舒構建了完整的儒學理論體系并樹立了王道理想在傳統政治思想上的權威地位,王道思想的理論架構和政治實踐在傳統社會中基本得以確立和實現。所以,本書以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思想為基點,系統梳理王霸之辨所關注的問題,呈現王道、霸道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理論架構,探究王霸之辨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及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影響和地位,通過分析其理論得失挖掘王霸之辨的積極意義,使其展現出思想的活力,以借鑒于現代社會政治文明建設。

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實質上代表了兩種不同政治治理模式或政治思想,是先秦儒家通過對三代政治和春秋社會政治的動蕩的反省和批判而提煉出的核心問題。王道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實現的理想政治,是儒家所向往和堅守的政治路線和價值原則;霸道則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政治現實產生的現實治國模式,是儒家所批判和反對的治國方針與現實政治。王霸之辨對內表現為德與刑、禮與法,即德治與法治的區別;對外則表現為德與力,即道德感召與強力征服的區別。王霸之辨早期所關注的問題主要是究竟采取何種政治模式才能更好地維持社會的穩定、實現天下的統一與和平。在早期儒家看來,只有以仁政、德治通過禮義道德教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只有以道德力量的感召才能真正地一統天下,從而實現理想的王道政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建設的社會政治就是遵循了這樣的治國理念,使其社會政治狀態不僅成為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頂峰,更成為儒家思想所崇奉的治國理想和治國方針。

西方著名政治思想家施特勞斯在研究政治哲學史的意義時說:“偉大的政治哲學家的學說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理解古今社會,我們不僅必須了解這些學說,也必須借鑒這些學說。我們相信,歷史上政治哲學家們所提出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社會中依然存在,只要在主要之點上不言而喻或不知不覺得到回答的問題依然能夠存在。我們也相信,為了理解任何一個社會,即為了在任一深度上分析社會,分析家本身必然會遇到這些經久不衰的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被這些問題所左右。”[美]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主編:《政治哲學史》(上冊),李天然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序言第1頁。在現代與傳統的對照中我們會發現,早期儒家通過王霸之辨展現出來的所關注的如關于政治的意義、政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政治治理模式等問題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而且在當代社會中凸顯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就更有必要對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從中汲取積極的理念與內容,以之探索現代中國政治建設之路。

在當代社會,從國內政治方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單純地追求物質的豐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卻導致了社會道德、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墮落與貧乏。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帶來的日益細密的全球化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面臨著如何適應市場經濟轉型后所帶來的法治建設、道德建設等艱難課題。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法制體系尚未健全,道德轉型更為艱辛,傳統道德遭到鄙視而新道德無從得以建立其應有的社會地位,這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政治矛盾和問題。現實中人的功利欲望越來越缺乏節制,在許多行業中基本的職業道德失去了底線,其結果便是人的價值的失落與社會政治凝聚力的削弱,全民道德素養下降,社會道德規范認同缺失,社會腐敗現象嚴重,政府和社會的公信力削弱,社會沖突加劇。于是,現實的社會道德建設問題的重要性又一次凸顯出來。

早期儒家對政治合法性問題有獨特的見解和積極意義,同時也有著明顯的缺陷。這些缺陷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給我們今天的政治領域帶來了許多問題。當今社會政治領域存在著權力濫用的問題,究其根源,除了道德方面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政治合法性認識不清,對權力的意義、權力的來源、權力的使用等問題存在著錯誤的認識。在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對于政治合法性的認知還深受傳統社會中儒家的合法性觀念的影響。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如何繼承傳統文化中關于政治合法性的優秀理念、獨特見解,擯棄消極觀念的影響,對政治合法性尤其是權力的合法性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思考,將政治合法性觀念進行現代轉換,重塑政治合法性觀念,鞏固合法性基礎,就成為今天我們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從國際方面來看,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強,人類面臨越來越多的跨國威脅和國家地區間的沖突,這就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合作,共同創造一個使所有人安全繁榮的國際秩序。世界合作的前提之一就在于一種普遍的價值認同,因此道德規范和價值理念對國際關系的重要性已逐漸成為各國政治家所關注的熱點。同時,當今世界仍戰爭頻發、沖突不斷,貿易爭端、保護主義盛行,各國仍將不斷增強自己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作為政治的重點。如何更好地實現國際合作,如何消減國家間的暴力沖突,以什么樣的原則和方式來處理國際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關系才能實現世界的穩定與和平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發展中的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在上升,作為古老文明的代表,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它有責任、有義務提供自己的意見,貢獻自己的智慧,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建立合理的國際秩序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建設新世紀的國際政治理論不是一個單純的外交事務,而是關涉中國在全球化時代整體國力的提升問題,關涉如何維護民族尊嚴和利益的問題。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儒家的政治理念,對于我們今天建構既適應中國現實發展,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大轉型時代。中華文明自夏商周時代創立了以宗法分封為基礎的禮樂政治后,在秦漢時期轉向了以郡縣制為主的中央集權政治。在這樣偉大宏闊的歷史時代,先秦諸子、秦漢儒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現實政治的實施措施,其思維方式、價值標準和政治理想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傳統社會。同樣的,我們今天的時代也是處于偉大的中華文明復興的轉型時期,從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民族獨立的人民共和國邁向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大國,如何總結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如何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的、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治國理念,就成為我們今天學術界所面臨的時代任務。早期儒家,也就是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儒家,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和方式已經有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系統的政治信仰、政治道德原則、治國方針等理論,通過王霸之辨這個核心概念,提出了許多有原創性的見解。因此,我們應回到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中去尋找可供利用、參考的價值資源以解決當代國內國際存在的政治問題。

二、研究綜述

相對于王霸之辨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的重要地位來說,學術界對王霸的研究顯得十分薄弱。到現今仍舊沒有專門從政治哲學角度研究的論著,對王霸的研究大都散見于各種論著的章節之中,相關論文也寥寥可數。從研究切入的角度來看,對王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專人專著王霸思想研究及比較

以往對王霸的研究往往依附于思想家或專著的研究,把王霸思想作為思想家整體思想的一部分或專著中的某些章節進行概括總結和比較。這類研究大都出現在思想史類或人物研究類的書籍和論文當中,其中主要集中在孔子、孟子、荀子、《管子》、董仲舒、賈誼、《鹽鐵論》、王安石、司馬光、二程、朱熹、陳亮、孫中山等人物及其專著上,由于材料眾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二)王霸思想專題研究

相對于對傳統思想家政治思想的研究,王、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一對重要范疇或觀念卻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對王霸的專題研究也僅散見于各專著的章節之中,研究論文數量也比較少。根據目前所搜集到的資料,對王霸專題的研究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篇:

羅根澤的《諸子考索·古代政治學中之“皇”“帝”“王”“霸”》:論文從歷史的角度辨明了皇、帝、王、霸產生的時期,并分析考察了四者之政治異同。作者認為以皇為君產生于戰國中期,帝在戰國末期才作為政治學名詞使用,王始于周,霸始于春秋,而王政、霸政之說則出現在戰國中期,到西漢開始以政治分別皇、帝、王、霸。他認為王、霸之分,就形勢而言,王者兼有天下,霸者僅為諸侯之長;就政治而言,則王植基于仁,霸植基于力羅根澤:《諸子考索·古代政治學中之“皇”“帝”“王”“霸”》,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15-129頁。

賀昌群的《賀昌群史學論著選·論王霸義利之辨》:作者認為儒家的政治哲學是王道,道法二家是霸道,自秦漢以來無時無代不是王霸并用。所以中國政治社會是儒道法三位一體,王、霸不是二元,是相對的一元,不是絕對的一元,不能分離賀昌群:《賀昌群史學論著選·論王霸義利之辨》,吳澤主編,金自強、虞明英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55-161頁。

馮友蘭的《新理學》第五章《道德人道》:文中簡單說明了王、霸之別,認為在政治上依照道德的本然辦法以辦政治者,其政治是王;依照功利的本然辦法以辦政治者,其政治是霸。政治上道德的本然辦法是合乎全社會利益的,功利的本然辦法則多是為社會之某方面的利益,此二者可相合而不必相合,儒家貴王賤霸。從道德觀點看,無論何人皆應貴王賤霸馮友蘭:《三松堂全集》卷四《新理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9-120頁。

張立文的《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第十九章《王霸論》:以王霸范疇的發展為線索,梳理了王霸的含義及春秋至明清期間主要思想家的王霸觀點。該文資料比較全面,羅列了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對王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各歷史時期對王霸的不同觀點:春秋時期:王霸對偶相與別;戰國時期:尊王賤霸成王霸;秦漢至隋唐時期:霸王道雜王仁義;兩宋時期:王霸并用辨同異;明清時期:王霸之分在心術張立文:《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677-706頁。

張分田的《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第五章第三節《王霸之辨》:作者認為王霸之辨是一種哲理化程度很高的政治價值和政治品評體系,是對兩類不同政治方略的概括。王霸涉及政術與心術等一系列問題,是中國古代討論政治方略與施治技巧的兩個重要概念。王霸之辨是不同概括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理論之爭。有關理論又成為評判君主的德行功業和歷史地位的重要依據。王霸之辨的實質不是要不要暴力和權術的問題,而是德與刑、仁與力何者為主,實現君主政治主要靠矯治君心還是富國強兵的問題。另外,作者還對王霸的傳播和發展進行了概括,根據對霸道的不同態度把歷代思想家的王霸思想分為絕對否定和有所肯定兩派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72-577頁。

孫曉春的《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上卷):作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對王霸的爭論主要是在不同學派之間進行的,爭論的焦點是實行王道還是實行霸道,王霸的優劣在思想界尚無定論。到了兩漢以后行王道而黜霸道成為思想界的共識。此后王霸之辨的問題不是行不行王道的問題,而是要說明什么是王道,王、霸的界限及評價王、霸的標準是什么,這是兩漢以后思想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先秦儒家所說的王道是成王之道,兩漢以后則是為治之道孫曉春:《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0-248頁。。孫曉春還在論文《王霸義利之辯述論》中簡單考察了王霸義利之辨的始末;分析了王霸義利之辨的內容,認為王霸義利之辨主要圍繞以仁義治國的必要性及其與法術刑名的關系,政治的本質、目的及其由以遵循的原則,王、霸分界以及品分政治的標準及其政治哲學意蘊等問題而展開;文章還揭示了王霸義利之辨的意義及其局限,認為沒有王霸義利之辨就不會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發展;而王道的理想化使其遠離于社會現實,在如何實現王道問題上,歷代儒家都沒有找到切實的答案孫曉春:《王霸義利之辯述論》,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3期,第6-11頁。

韓星的《“霸王道雜之”:秦漢政治文化模式考論》:作者首先認為“霸王道雜之”是以儒法思想為主進行政治文化整合的一種政治文化模式,然后又對其學術思想淵源、在漢代的政治實踐進行了分析,對其歷史影響與現實意義進行了評價。通過分析研究,作者認為漢代形成的“霸王道雜之”與戰國百家爭鳴中的王霸之辨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思想發展的邏輯上講,王霸之辨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霸王道雜之”主要表達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王霸結合,即代表儒法結合,由此延伸是禮法、德刑結合;二是在王霸結合的前提下同時雜取其他學派的政治思想來治理國家。“霸王道雜之”這一政治文化模式在政治、法律制度與意識形態的連接部位起著一種支撐和穩定作用,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形成超穩定結構的一個重要原因韓星:《“霸王道雜之”:秦漢政治文化模式考論》, 《哲學研究》2009年第2期,第54-60頁。

劉紅衛的《王、霸的時序性——試析由王道向霸道轉變的原因》:認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王道政治由于自身體系內部的矛盾,即人性善的理論與人性的本質的矛盾、理想化的為政理念可望而不可及、過于內傾的文化導致的軟弱性,使王道政治很難適應撥亂反正的需要,而霸道重仁、智、農、兵,正好克制了王道的不足,是對王道的批評繼承。但霸道也只是一個過渡階段,隨著歷史的發展,霸道政治將最終被法治所替代劉紅衛:《王、霸的時序性——試析由王道向霸道轉變的原因》, 《管子學刊》2004年第1期,第24-28頁。

秦聞一、常培軍、高衛星編著的《統治的規則與藝術》第一章《王霸論》:對春秋戰國時期儒道法三家的王霸觀進行考察,從帝王統治的角度認為王霸是兩種不同的統治思想和規則,但都是帝王之術,王道的特點是先教后殺,德禮刑政并用,霸道的特點是先事而后兵秦聞一、常培軍、高衛星編著:《統治的規則與藝術——中國古典應用政治學淺說》,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0頁。

王鴻生的《中國傳統政治的王道和霸道》:從現代政治學的觀點看,王道和霸道都沒有“合法性”,但有其歷史的合情合理性和文化正當性。無論是王道還是霸道,都是君主政治,而非民主政治王鴻生:《中國傳統政治的王道和霸道》,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第128-132頁。

任力的《先秦儒家“王霸”思想及其啟示》:文章認為“王道”取天下靠的是“德”,即精神和道德的力量;“霸道”取天下靠的是“力”,即物質和武力的手段。先秦儒家王霸思想是對先秦時期各大諸侯國崛起實踐的理論總結和規律探索,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大國情懷和強國之夢任力:《先秦儒家“王霸”思想及其啟示》, 《中國軍事科學》2007年第5期,第149-156頁。

臺灣東海大學吳力行的碩士論文《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王霸思想演變》:該論文以王霸思想的德刑內涵為基點,論述了先秦自明清王霸(德刑)思想的演變,并對其所顯示的文化精神進行了揭示,認為王霸思想演變中,德刑為主要運用準則,然而這兩個觀念來源仍然是道的系脈,亦即陰陽說法的傳承轉變。只有王霸相依為用,才能使王道始終有意義吳力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王霸思想演變》,碩士學位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75年。

以上論著在王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王霸思想進行了梳理描述和概括提煉,為王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面的資料來源。第二,對各思想家不同的王霸思想進行了比較研究,揭示了王霸的不同內涵。第三,對王霸范疇進行了歷史考證,基本厘清了王霸的字源字義及內涵的發展。第四,對王霸之別進行了界定,主要表現為三種不同的定位:(1)從地位上區分王霸:認為王霸是皇、帝、王、霸四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另外還有一種認識認為“王”指的是天下之共主,“霸”指的是諸侯之長。(2)從性質上對王霸作了不同的界定:表現為德與力、德與刑、禮與法、動機與效果、道德與事功、心術與治術、世界主義與國家主義等方面的不同。(3)從派別的角度對王霸進行了區分,認為“王道”指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霸道”指的是法家或道、法兩家的政治思想。

上述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這些論著大多僅僅是從思想史的角度以思想家為基點對王霸之辨進行了梳理比較,沒有把王、霸作為傳統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進行具體問題和內容的梳理,因而就沒有能夠很好地呈現出王、霸范疇的不同內容。其次,雖然對王、霸范疇進行了初步的界定,但同時也存在界定標準的多樣化、片面化的問題。再次,以往的研究僅僅是點線式的梳理,并沒有對王霸進行立體的理論架構的展開,分析其內在邏輯結構及與其他政治哲學范疇的聯系進而刻畫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特征。最后,由于研究多側重于政治學、史學角度的分析,沒有將傳統與現實聯系起來進行考察,沒有挖掘出王霸之辨的現實意義,缺少傳統與現實的連貫統一。

本書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力求彌補目前的不足,以期展現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王霸之辨的豐富內涵并為現代政治文明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本書第一章首先對王霸進行概況性的介紹,以對王霸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文章首先解釋了王霸的字義演變,然后分別介紹王道、霸道的主要內容,最后梳理了王霸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學史中的產生發展過程。

第二章內容就早期儒家圍繞王霸之辨所展開的論題進行分析歸納,文章認為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主要是圍繞著圣王與霸主、德與力、義與利、禮與法、德與刑這幾個論題而進行論辯的。早期儒家首先對歷史上的圣王和霸主進行評價,總結其政治得失,在此基礎上分別把王道中的道德、道義、禮制和道德教化與霸道之中的武力、利欲、法治和刑罰進行分析比較,認為只有王道才是理想的政治,從而確立了王道為政治理想。

第三章內容分析了早期儒家為解釋王道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現實可能性而展開的論證。首先,早期儒家以天命天道來說明王道來源于天,是天意天道在人間的體現。其次,早期儒家又從歷史的角度來證明王道的合理性,認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治理下的圣王之治,以此來說明王道不僅可以實現而且在歷史上也曾經真實地存在著。再次,早期儒家以人性為考察對象,認為王道是人性的需要和體現,而且人性是可以通過教化而向善的,所以王道所追求的道德完滿的境界是可以實現的,是有現實可能性基礎的。

本書前三章內容主要是總結歸納王霸之辨的基本含義、主要內容及理論框架,接著在下面幾章的內容中著重從政治哲學和歷史的角度對王霸進行理論分析。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王霸之辨的理論實質和理論價值。本書認為早期儒家所進行的王霸之辨實質上是他們對于政治本質、政治合法性與正當性、政治原則、政治價值的思考和把握,體現了他們對人類社會理想的社會政治生活的追求。通過王霸之辨而確立起來的王道理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政治領域內的政治理想模式、政治信仰和政治價值原則導向,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及傳統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五章具體分析了王霸之辨的歷史影響。首先系統梳理了傳統政治哲學中各時期各思想家對王霸的不同看法,展示了王霸問題在傳統政治哲學史中的發展過程及各時期的特點。然后又分別探討了王霸之辨對傳統政治哲學和政治實踐的影響,認為王霸之辨是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在現實政治實踐中促使人治到君主專制的出現,并形成了霸王道雜用的政治方略。

最后,在書的第六章,對王霸之辨進行了現代分析,分別探討了王道、霸道的本質特征及王道的理論缺陷,以對王霸之辨有客觀的認識。我們對王霸的研究絕不僅限于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還在于探索其現代價值。本書認為王道確立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仰對現代性危機導致的信仰危機、道德危機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同時王霸之辨所論及的處理國際政治關系的理論對全球化下的國際政治理論也具有啟發意義。

在此基礎上,本書力圖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創新:首先,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把王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范疇進行研究。其次,以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思想為基點,從早期儒家所聚焦的問題的角度系統梳理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呈現王道、霸道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理論架構,探究王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其他范疇的邏輯關系,以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及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的特質。再次,通過分析早期儒家王霸之辨的理論得失,挖掘其積極意義,使其展現出思想的活力,以借鑒于現代社會政治文明建設。

然而本書的寫作也存在著一些難點。本書涉及大量的原始材料,在研究過程中對材料的整理吸收是一份龐大而細致的工作。另外,本書對王霸問題進行邏輯地分析與理論框架的建構,需要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及西方政治哲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本人基礎薄弱,對中西政治哲學的理解還有待提高。同時,本書注重挖掘早期儒家王霸之辨的現實意義,就必須對當代社會政治問題和國際形勢有較清楚的了解,由于學科的限制,這方面也是難點之一。由于以上原因,本書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也有很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在以后的學習研究中將做進一步思考,以期對王霸之辨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提煉出更多有益于當代政治文明建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囊谦县| 湘阴县| 祥云县| 北碚区| 深水埗区| 松溪县| 江津市| 孝昌县| 城口县| 宣威市| 北川| 兰考县| 平果县| 遂平县| 大丰市| 家居| 宜城市| 兰考县| 开原市| 浮山县| 颍上县| 绥阳县| 皋兰县| 平泉县| 合江县| 修文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乐昌市| 昌都县| 天长市| 平乡县| 临猗县| 新宁县| 迭部县| 津市市| 溧阳市| 老河口市| 景泰县| 中西区| 马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