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1766字
- 2019-05-16 12:48:16
陽虎的政治路線
陽虎掌權幾年的工作,主要是打仗,而且是和大國結盟,打同盟戰爭。
陽虎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是服從晉國,抗衡齊國。從一百多年前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打敗楚國開始,晉國就是中原的霸主,替周天子維持諸侯秩序,魯國一直服從晉國。晉、魯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祖上是一家人。
比晉文公的崛起早一代人,是齊桓公稱霸。所以對于晉國后起的霸主地位,齊國人心里總有點不服氣。晉文公死后的一百年里,晉、齊打過兩次比較大的仗,都是齊國慘敗,說明晉國的地位不容挑戰。但另一方面,晉國人也知道齊國的資歷和實力都比較靠前,也不敢拿它做政治上的附庸,地位比較平等。
至于齊國和魯國,是南北鄰國,又是可以通婚的異姓之國,所以兩國的關系還算可以,偶爾有些規模不大的戰爭沖突,基本屬于姻親之間的小恩怨,沒多久也就過去了。
到陽虎當權的時候,魯國跟齊國的矛盾主要是當年昭公流亡,齊國為了安置昭公,占領了魯國的鄆城等地方。后來昭公逝世歸葬魯國,這些地方齊景公一直占著沒還。陽虎就為這個跟齊國打。
從魯定公六年到八年這三年間,齊、魯都在打仗。這幾仗,名義上的統帥是季桓子、孟懿子,或者是魯定公,但實際統帥都是陽虎。齊國人后來有點吃不住,把占領的魯國土地歸還了一部分,但沒全交還,所以仗一直沒停。
除了打齊國,陽虎還帶著魯軍打鄭國。
鄭國也是周王室分封的,在晉國南邊、楚國北邊,一直在兩個大國間搖擺,沒什么獨立性。到陽虎執政的時候,楚國被東南邊剛剛崛起的吳國打敗了,元氣大傷,鄭國就趁機活躍起來,挑戰晉國奠定的國際秩序,支持前幾年王室內戰中失敗的王子朝流亡勢力,又吞并鄰居小國,讓以中原盟主自居的晉國很惱火。
陽虎伐鄭就是為晉國當打手,教訓鄭國。這次伐鄭名義上掛帥的是魯定公。魯、鄭兩國不接壤,魯軍先向西穿過衛國,占領了鄭國的匡城等地方,搞了一番破壞,以示懲戒。這次破壞匡城給后來的孔子添了不少麻煩,是后話。
而且陽虎帶著魯軍班師,經過衛國,還發生了很戲劇性的一幕。按照當時中原列國間的規矩,軍隊穿過別國境內要提前派人通報一聲,借道(假道)。但陽虎這次沒有事先通報,魯軍的車隊直接駛進衛國都城的南門,在大街上耀武揚威一路狂奔,又右轉出了衛都的東門,奔魯國方向去了。
衛靈公很生氣,想派兵追打,后來經人勸了勸,還是忍住了。
陽虎為什么不給衛靈公面子?因為這時的衛靈公對晉國有點離心傾向,陽虎這還是替晉國警告一下的意思。
軍隊不經允許,居然從別國都城的大街上公然開過,后人會覺得有點不好理解。其實在春秋時代,國家關系和后來,和近代很不一樣,那時的中原列國默認大家是周天子統治下的成員,互相間沒太大的軍事戒備;至于和蠻夷國家相鄰的,因為路程較遠,總有做出反應的時間,一般也沒有專門管理國境線的邊防機構。那時稱國界為“封疆”,“封”就是在路邊堆一個大土堆,作為國界的標志,很少有別的管制措施。清代學者把這總結為“春秋列國不守關塞論”。
這次伐鄭歸來,陽虎派季桓子、孟懿子兩人到晉國報告戰況,進獻戰俘,表示對晉國盟主地位的尊重。這次出訪規格很高,以往除了以周王名義召集的諸侯大會,很少有季氏、孟氏兩家的族長同時出使。列國也都知道,做出這個決定的是陽虎。
晉國這時是六個卿家族聯合執政,這些寡頭家族各有分工,國內基本都瓜分成他們的封邑了,中原的諸侯列國也分給六卿家族“對口管理”,主管魯國事務的是范氏家族。幾年前魯昭公出逃,帶著晉軍到魯國維持秩序的,就是范獻子(范鞅)。這次主持接待季桓子、孟懿子的,也是范獻子,他經常接受三桓的賄賂,在晉國充當三家的保護傘。
孟懿子難以忍受陽虎專權,但他不敢向范獻子公開“揭發”,那樣根本沒用,他只是向范獻子暗示:萬一哪天陽虎在我們魯國待不下去了,到了晉國,您可一定要給他安排個職位!
這是暗示,我們三桓和陽虎不是一條心,以后早晚會出情況,您要事先有所準備。
范獻子沒多想,他這人貪心大,但城府不太深。在晉國的國務會議上,他把這個情況向其他的卿做了通報。另一個卿趙簡子(趙鞅)總結說:看來魯國三桓對陽虎是又怕又恨,他要是在魯國無法立足了,應該會來晉國的。
趙氏和范氏這時已經有裂痕了。所以趙簡子想到,范獻子和魯三桓關系好,如果以后趙、范兩家反目,范氏肯定要拉三桓做同盟軍,那陽虎就是個對趙氏有用的棋子。
春秋的國際關系太復雜,就因為里面不是單純的國家關系,還有列國各寡頭家族的內斗與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