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1269字
- 2019-05-16 12:48:16
暗中的保護人?
但陽虎在魯國執政的歲月里,孔子一直沒出來做官。
有人說是孔子不愿意,當時敷衍陽虎而已。其實這事兒孔子沒太大自主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陽虎現在是挾國君、季氏以令魯國。就算孔子不想跟陽虎共事,陽虎也不用自己上門勸說,只要通過魯定公或者司徒季桓子,發一道任命書就行了。孔子是“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如果有國君的召喚就急著趕去,哪怕馬車還沒套好,他也要自己跑著去。他整天講君君臣臣,不可能違抗國君的命令。現在孔子都答應了,順水推舟發個任命書更容易。
陽虎大概是回家考慮一番,覺得自己以后要跟三桓決裂,政治風險太大,最好先別讓孔子卷進來。那樣一旦失敗,孔子被人看作自己一黨,跟著受牽連;或者孔子可能站到三桓一邊跟自己作對。哪個結果,陽虎也不想看到。要讓孔子當官,等他徹底搞定了三桓也不遲。
孟子曾提到陽虎的一句話是:“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這話后來成了成語,很可能也是這次會面時陽虎對孔子說的,因為孔子整天講“仁”,但富不起來。為富不仁的,是季氏為首的三桓。這還是希望孔子出來,一起干點事業,把為富不仁的整倒。
這兩個人少年時有過沖突,進入中年之后,卻有越走越近的趨勢。再加上倆人相似的容貌、體格,恐怕不會是純粹的巧合,這背后很可能有遺傳學的規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風流老光棍,他和孔子母親搞跨越階級的地下戀情,才有了孔子;再有,叔梁紇是孟孫氏的老臣僚,陽虎家是孟孫氏的支庶,這兩家走動往來應該很多的……
這當然只能是個推論,似乎太驚人,但它真能把很多本來支離破碎、互相矛盾的史實串聯起來。
就說陽虎對孔子態度的改變。關于陽虎的父母,史書沒有記載,能推測的是他父親也去世得早,不然,少年陽虎不可能去參加季氏的宴會。另一面,陽虎的母親作為很多事情的知情人,應該對陽虎有過很大影響。陽虎年齡增長之后,可能比孔子先了解到上輩人的那些糾葛,自己和孔子的血緣關系。因為他生長在孟氏大家族這個環境里,跟孔子顏家莊的知識背景太不一樣。
少年時候,陽虎對孔子那次發難時,也許已經知道了孔子和自己的這點關系,但少年人對此容易反感和難以接受,才表現成對孔子的敵意。但隨著兩人年齡的增長,這種對立感會往相反的方向轉化,只是兩人的政治理念又表現得太不一樣,很難走到一起,便生出了各種糾葛。
此外,陽虎在逐漸掌控魯國的過程中,從沒有為難過孔子,甚至可能有些暗中保護。比如孔子追隨魯昭公逃亡,又從齊國返回,其實和三桓家族的關系已經很難彌合了,但他并沒有遇到什么麻煩。如果真有個暗中的保護人,那恐怕還不是孔子教授過的孟懿子、南宮敬叔兄弟,因為他們手刃了魯昭公的死黨郈昭伯,吞并了郈氏的家產,最忌憚的就是追隨魯昭公的人。算來算去,這個在高層悄悄保護孔子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陽虎。
但四十多歲的孔子還沒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陽虎少年時和孔子的那次口角,倆人在公眾輿論里已經是公認的對手。后人讀史書,也一直把這倆人看作死對頭,幾乎要不共戴天了。
這次路邊停車對話后,孔子和陽虎大概再沒有過直接交往。對三桓,他們有共同的處境和立場,但走的路子大不一樣。
這恰恰成就了孔子后來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