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廣東地稅優化組織體系調研報告

廣東省地稅局優化組織體系專項課題組

內容提要:隨著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地稅部門稅收征管和服務工作面臨全方位轉型,其組織機構體系與改革新形勢新要求、稅源狀況不適應等問題進一步凸顯,如何通過自我變革優化組織體系、激發組織活力,適應深化征管體制改革、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后‘營改增’時代”廣東地稅優化組織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基礎上,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實地調研,查找各級地稅部門機構職能設置、人力資源配置與稅收發展、工作要求不適應的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以期為廣東省地稅組織體系優化調整提供參考。

關鍵詞:征管體制改革 組織體系 機構職能 人力資源配置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落實廣東省深化改革的各項改革任務,在“后‘營改增’時代”地稅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廣泛深入地開展優化地稅組織體系調研,目的是通過分析在我國當前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廣東地稅優化組織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查找各級地稅部門機構職能設置、人力資源配置與稅收發展、工作要求不適應不匹配的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為下一步廣東省地稅組織體系調整提供參考借鑒。

一、地稅組織體系優化調整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分析

當前,地稅工作正處于深刻變革的關鍵期。特別是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深改方案》)的相繼推出與實施,給地稅工作帶來了全方位的改革,影響重大而深遠。在當前深化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通過自我變革優化組織體系、激發組織活力,適應深化征管體制改革、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全面深化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的需要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轉型期,稅收的職能正在逐步調整,稅收在國家治理中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我國從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分設國稅、地稅兩套稅務機構的征管體制,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國稅收征管體制還存在職責不夠清晰、執法不夠統一、辦稅不夠便利、管理不夠科學、組織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優化等問題,必須加以改革完善。為落實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有關要求,《深改方案》強調:要與推進稅收征管現代化相適應,進一步完善稅務組織體系,著力解決機構設置、資源配置與稅源狀況、工作要求不匹配等問題。因此,優化地稅組織體系,使稅收征管職責劃分更加合理、稅收征管工作更加高效、稅收國際化視野更加開闊、稅費征管保障更加有力,是貫徹中央精神、適應時代發展、落實深改任務的迫切要求。

(二)適應“后‘營改增’時代”稅費業務變化的需求

2016年5月“營改增”全面鋪開后,營業稅作為地稅第一大稅種不復存在,地稅進入了“后‘營改增’時代”。“后‘營改增’時代”地稅面臨主體稅種缺失、新稅源尚未培育成熟、以票控稅的傳統抓手缺失、原有征管模式與新稅源特點不適應等挑戰,地稅部門業務出現階段性的失衡,看似任務少了,實則挑戰多了。隨著資源稅改革提速、環境保護稅立法加快、消費稅改革穩步推進、地稅統征地方稅費機制逐步建立。地稅部門管理的對象數量將在現有的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基礎上增加數量龐大的自然人,征管對象將從間接稅和法人納稅人為主轉向直接稅和自然人納稅人為主,對自然人將從間接管理轉為直接管理,稅收征管將面臨更直接、更尖銳、更繁多的矛盾和問題,征管難度呈幾何級數增加,工作壓力隨之加大。地稅部門肩負的責任將非常艱巨,面臨的挑戰既嶄新又嚴峻,迫切需要主動應對、積極作為,及時調整機構職能、優化資源配置,健全地方稅費統征機制,以適應新形勢新挑戰。

(三)構筑新型地方稅費體系的需要

2015年,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發揮稅務部門稅費統征效率高等優勢,按照便利征管、節約行政資源的原則,將依法保留、適宜由稅務部門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等非稅收入項目,改由地稅機關統一征收。推進非稅收入法治化建設,健全地方稅費收入體系”。《深改方案》也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稅費收入體系”。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和“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的要求,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的前提下,結合推進房地產稅、資源稅等相關稅制改革,理順稅費關系,并考慮稅種屬性特點,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為地方政府提供持續穩定的稅收收入來源,進一步提高地方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廣東省地稅部門統一征收規費收入已超過稅收收入,總量位居全國前列。但當前廣東省地稅社保費擴面征繳任務異常艱巨,征管工作難度不斷加大,征繳矛盾日益突出。這促使我們樹立稅費并重理念,重構稅費征管體系,夯實規費征管基礎,健全征管組織機構,做好開征新非稅項目的準備,積極適應新形勢稅費征管的新要求。

(四)迎接信息技術革命挑戰的需要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以及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稅收工作與“互聯網+”的廣泛對接和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互聯網+稅務”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征管手段,也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稅務工作的簡單相加,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將對稅收工作的決策方式、稅源管理模式、服務手段、組織運行模式和架構等方面帶來全方位的沖擊。“互聯網+”下的稅收管理,將倒逼稅務組織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粗放式向精準式轉變、從多層級向扁平化轉變、從人工操作向智能操作轉變,稅收工作的決策方式、稅源管理模式、服務手段、組織架構等都必須有效適應和深度調整,構建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的組織體系,全面應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是廣東地稅當前面臨的一個緊迫而重要的課題。

(五)新形勢下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

當前,地稅事業正處于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比以往更加需要一支充滿激情與活力、綜合素質優秀、勝任改革新使命的干部隊伍。在這方面,我們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新形勢下,傳統的物質激勵手段不能再用,地稅干部成長“天花板”現象、激勵手段單一、結構不優等深層次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人才不足與人才浪費現象仍然存在。高層次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不多,高端人才不夠用、未用好、不適用的問題并存。激發干部特別是高端人才積極性的抓手不多;人力資源沉淀問題較為嚴重;有的干部責任心不強,工作激情和開拓銳氣減退,存在“庸、懶、散、拖”的情況。干部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有的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稅收改革以及地稅職能變化的需要,特別是“營改增”后一些習慣于傳統工作方式方法的干部存在適應壓力和“本領恐慌”;有的領導干部全局觀不強,缺乏擔當精神;有的基層領導班子整體效能發揮不夠,干部隊伍“老齡化”問題還較突出,等等。因此,如何實現人力資源與工作要求深度匹配,激發隊伍活力,將是各級地稅面臨的非常重要的挑戰。

綜上所述,當前我們正處在國家治理理念轉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信息技術革命等劃時代的歷史時期,廣東地稅真正迎來了“二次創業”的起點。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形勢,解放思想,把握機遇,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協調發展,激發活力將是“二次創業”的主題,破除阻礙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與稅收現代化相適應的組織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二、廣東省地稅系統組織體系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地稅部門建立在營業稅基礎上的管理體系不復存在,稅收征管和服務工作面臨全方位轉型,機構設置、人力配置與改革新形勢新要求、稅源狀況不適應等問題進一步凸顯,職責不夠清晰、規費征管力量較為薄弱、稽查體制不夠科學、基層機構有待優化等問題,亟須著力解決。

(一)部分機關內設處室職能需調整理順

“營改增”全面推開后,稅政部門的業務將由“營改增”之前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為主轉變為目前的房產稅和土地增值稅等地方收入的業務為主。下一步將增加擬開征的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以及其他涉及個人財產的稅收由地稅征的職能。駐省局紀檢組深化“三轉”后,省局辦公室、基層工作處、人事處、內審處、法規處、納稅服務處和稽查局實際承擔的工作任務已經超出了規定的職責范圍。省局機關處室職責需整合明晰。

(二)督查內審職責交叉與部門缺失并存

1.省局執法督察工作職責存在交叉

總局設置了督察內審司,各省級國稅局也統一設置了督察內審處,主管稅收執法監督檢查、內部財務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目前,法規處的職責包括“組織實施稅收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內審處的職責包括“負責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但從近幾年廣東地稅組織開展的內部審計工作看,發現執法漏洞、規避執法風險等專項工作也一直由內審部門負責。部門之間的工作內容重疊、標準不夠統一、推進不夠協調,造成了責任歸屬不清晰、加重基層負擔、浪費人力物力、降低工作效率等問題。同時,內控工作承接部門不明確。駐省局紀檢組深化“三轉”后,內控工作采取由法規處與內審處雙牽頭,會同相關處室完成。這種“雙主辦”的做法,對上承接總局缺乏歸口管理和直觀性,對下部署市縣局協同推進落實時,也缺乏業務上的垂直銜接,不便于歸口管理,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2.市局存在督察內審部門缺失的問題

2016年1—10月全省地稅系統共參與外部審計協調項目54個,組織開展審計項目267個。其中有229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省局開展6項,共發現問題97個,各市局開展223項,共發現問題1473個。與內審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量相比,人員配置與實際工作量嚴重不匹配,全省地稅系統僅有專職審計人員68人。目前市局內審工作由監察室承擔,僅僅依靠監察室抽調力量集中完成,難以滿足內審工作經常性需要和工作質效要求。在此情況下,惠州、陽江、潮州、汕尾等市局臨時成立相對獨立的內審辦,加強內審內控等監督工作。廣州、珠海等16個市局則建議在市局成立督查內審科。

總局由督查內審司負責組織實施執法督察工作,省局執法督察工作由法規處組織實施,市局由法規科對口承接省局法規處,抽調相關業務力量完成本市地稅系統執法督察工作。近些年來督察的面越來越廣、次數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由于省局內審處和法規處在職責上出現了交叉,按照工作業務內容的分工和工作的要求,市局往往需要監察部門參與完成。這些執法督察工作與監察室組織實施的內部審計工作經常出現重復交叉,其工作任務、方式手段、整改要求等實質上都相同。缺乏統一的協調規劃,導致出現了一案多審、同案重復審的現象,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

(三)數據分析應用部門缺失

目前,省局層面數據管理應用、大企業稅收管理分別由數據應用處(與征管科技處合署辦公)和大企業稅收管理局負責。但是,市局層面數據管理應用職責沒有具體內設機構承擔;同時,市局大企業稅收管理局除了負責本市大企業稅收管理職責外,還要擔負指導、督促和部署全市地方稅收風險管理,制訂全市地方稅收風險管理年度計劃,稅收風險分析、稅源監控以及分析結果推送等工作任務。這種省市機構設置不統一、由下屬局履行本應由內設機構履行的職責、平行單位之間指導不合理工作的機構設置,不便于工作的開展,也會降低工作效率。

調研中,各市普遍反映由于缺失了傳統的“以票控稅”手段,倒逼地稅部門在獲取涉稅信息觀念上必須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搜集”;在手段上必須組建信息管稅專業隊伍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涉稅數據充分挖掘、分析、運用,著力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效促進納稅遵從和提高征管質量。由此,佛山、河源、揭陽、云浮等市局成立臨時的數據分析應用中心(或風控中心、風險管理評估辦),在市局層面整合數據分析和風險管理資源,搭建起市局統籌、上下聯動、分級負責、分類應對的風險管理體系,取得了較好成效。如佛山市局,2016年上半年市局數據應用中心發起核查任務16個,疑點數據6393條,準確率95.3%,全系統依據疑點數據查補入庫稅費及滯納金2808.6萬元。

試點單位反映,數據分析應用(風險控制)部門與新成立的市級大企業稅收管理局的稅收風險分析、稅源監控職能存在交叉問題。由于市局沒有專門的數據應用和風險管理機構,無法指導大企業局;同時市局大企業局掛靠在個別中心城區局,無法完成統籌管理全市的稅收風險分析、稅源監控等工作,大企業局的成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指導全市地稅系統進行風險管理等數據應用方面工作目的。

(四)規費管理力量需要加強

調研發現,縣區局規費管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2016年“營改增”全面推開后,廣東省地稅機關征收的規費收入已超過稅收收入。同時,因規費收入特有的復雜性和直接涉及民生的重要性,迫切要求優化現有組織體系,強化日常征管。

調研發現,規費征管工作量及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工作越來越重要。一是費金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地稅部門征收的規費收入規模和增長幅度連年攀升,從2000年的17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013億元,而2015年的收入規模是2000年的17.6倍,年均增長21.1%,總量位居全國前列(見圖1)。2015年規費收入占稅費收入總量41.0%。“營改增”后規費收入占比不斷走高,從2016年8月開始,全省地稅規費收入已全面超過稅收收入(見圖2)。二是組織社保費征管難度加大。廣東省經濟現仍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部分企業和個人參保意識不強,甚至有些主動要求企業少繳或不繳社保費。“營改增”后地稅部門失去了以稅控費的抓手,地稅部門需要投入更大力量組織實施擴面征繳工作。由于歷史遺留原因,社保費應保未保、繳費年限不足、繳費基數不實等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近年來隨著個人維權意識的增強,事關參保人切身利益的社保費投訴舉報呈上升趨勢,社保費征繳矛盾日益突出。2016年7月開始實施的《廣東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將用人單位不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查處職能轉移給征收機構。地稅部門社保費征管任務異常艱巨,工作難度持續加大,壓力劇增。三是部門協作日趨緊密。規費征收工作需要地稅內外多個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協調才能順利完成。尤其是社保費業務需要對接各地人社部門和社保經辦機構,各地市業務規則和流程管理要求都有不同,規費部門外部協調的工作量非常大。

圖1 廣東地稅2000—2015年規費收入情況

圖2 廣東地稅2016年1—9月規費收入情況

調研中,基層反映,自地稅機關接手社保費征收工作以來,各縣區局一直由稅政股一并負責規費的征管協調工作,規費工作涉及的政策法規、處理投訴舉報等工作壓力主要集中到縣局機關,這種專職規費管理機構設置缺失的現狀,給規費政策落實和征繳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不良影響。

(五)基層稅務機構設置與新形勢不適應

“營改增”之后,地稅的傳統主體稅種營業稅不復存在,地稅部門的業務量理論上應該大幅下降,但調研發現,經濟較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反映的情況截然不同。

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基層分局普遍反映“營改增”,只是一個稅種的轉移,管戶沒有變化,與管戶相結合的“管事”沒有消失,對納稅人的日常管理工作量并未減少。以佛山南海區局為個案分析:一是業務量有增無減。2016年1—9月份該局辦理房產交易業務量達138154筆,是去年同期業務量的2.8倍,業務量激增導致出現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取號難、輪候時間長等問題。同時,基層分局管戶數比去年同期也大幅增長,其中桂城區局管戶數增幅超過20%。二是精細化管理使工作量增加。營業稅移交之后,地稅缺乏以票控稅的手段,對一些納稅不規范企業,征管難度反而加大,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規范。隨著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管事制改革實施,對稅源管理的精細化要求也越來越高。三是納稅人維權意識的增強倒逼征管質量的提高。隨著納稅人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針對稅務機關的投訴和舉報也日益增多。2016年南海區局共收到行政復議申請50宗,提起行政訴訟16宗,為此牽扯了區局機關和基層分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在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調研發現,“營改增”后稅源規模小的分局業務量大幅減少。同時,由于部分地區已實行國地稅聯合辦稅,很多基層分局辦稅服務大廳已名存實亡,城區辦稅服務大廳也呈整合縮減的趨勢。為此,部分市局已經開始探索整合基層一線征收分局力量,集中力量加強稅源專業化管理的改革試點。

云浮市局大部分基層稅務分局打破以地域設置分局、屬地管理的傳統做法,改為按照職能設置基層稅務分局職能,對外設征收、重點稅源及非重點稅源管理分局等稅源管理機構。管理分局內設納稅評估和輔導服務機構,職能上由征、管、查一體的管理模式轉變為按專業化管理模式。

河源市局在綜合考慮基層分局稅源和人力資源分布、管轄半徑、征收成本等因素的情況下,對全市基層分局進行職能調整改革試點。改革后,基層分局由34個縮減為22個。將基層分局職能調整改革,在各分局內設綜合組、征收組和若干個稅源管理組。這種做法強化直接面對納稅人的一線征管和服務職責,進一步理順基層內部崗責部門關系,強化分局征收管理職能。

清遠市局試行縣域稅收征管新模式,打破屬地管理限制,重組分局管理架構,由全職能向專業職能轉變,在不改變原有分局機構編制前提下,開展稅源管理、納稅評估、稅費征收、納稅服務的專業化管理新模式,對基層分局機構職能進行優化調整和人員重新整合,實現“征、評、管、查”相分離的征收管理機制。

這些探索反映出了一個趨勢,就是隨著同城通辦的便捷、申報渠道的多樣、欠發達地區稅源的萎縮,前臺業務呈現向中心區域分局高度集中的趨勢。這種趨勢充分說明了現行的基層機構設置和人力配置不盡合理,仍是一種職能導向型的組織體系,與稅源狀況和稅費征管體制改革的趨勢不匹配,全省地稅各層級的征管職責需要進一步優化。

(六)稽查機構設置不科學

調研發現,現行稽查體制已嚴重滯后,不能適應形勢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職能定位模糊,立案數偏少。大部分縣區局稽查工作主要內容是督促和組織企業自查,弱化了整頓稅收秩序、打擊涉稅違法的主要職能。2015年廣東省全年督導自查4786戶,是立案檢查1019戶的4.7倍。同時,2015年廣東省地稅系統稽查立案1019宗,縣級稽查僅立案307宗,平均機構年立案數僅為3宗,甚至部分縣稽查局全年未立一案。二是縣級稽查力量薄弱,履職能力不高。從人員的數量看,縣級稽查機構平均人數僅為12人,除去領導職務外,只有不到40%的稽查干部從事一線檢查工作,每個縣局平均只有5人專職從事稽查工作,無法達到稽查規程的“四分離”要求。從業務能力看,縣級稽查局人員由于查案實踐經驗不足,業務能力相對較弱,對檢查的深度和廣度把控不準,案件質量無法保障。從執法情況看,各地執法標準不一,部分縣稽查局以質疑約談代替稅收檢查、以納稅評估代替稅務稽查。

針對以上問題,省市稽查局積極作為,在河源、清遠、潮州三地深入推進“市一級稽查”體制改革專項試點,因地制宜分別試行了3種模式的改革試點:河源地稅將縣級稽查部門作為派出機構,受市級稽查統一調配;清遠地稅暫停縣級稽查部門業務運行,執法權上收至市級稽查,實行“市一級稽查”體制;潮州地稅簡并縣級稽查部門職能,僅設辦公室和檢查股,選案、審理和執行的職能上劃市稽查局,檢查職能受市級稽查管理。試點單位均實現了稽查力量有效整合、稽查資源配置有效優化,初步解決了稽查隊伍薄弱、基層執法干擾影響較大等問題,成效良好。

(七)人員編制與工作量不匹配

1.各級機關編制緊缺,人手不足問題突出

調研發現,各級機關工作業務增多,工作量加大,人與事不匹配的矛盾較為突出。“整體管理一體化、機關職能實體化、一線業務集中化”的態勢已形成,職能業務向省局機關和基層一線集中呈現“啞鈴型”結構,人員編制結構急需調整優化。

省局機關核定行政編制166名,編制緊缺的情況較為嚴重,人手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與省局職能業務實體化的現狀嚴重不相適應。為完成工作任務,省局抽調基層人員的情況日益增多。2016年1—9月,省局機關共抽調人員237人次(每人次半年),折算到整年相當于省局機關實有人數中抽調人員與在編人員的比例已經超過1:1。

市局機關也存在人力與事務不匹配的問題,出現人均工作強度過大、加班加點成為常態、工作人員疲于應付日常事務、精細化管理難以落實的現象。全省20個市局中有18個從稽查局及縣局抽調人員到市局機關幫助工作。如河源市局,市局機關行政編制53名,為完成工作任務,抽調人員占比達49%。

2.基層分局業務量增減不均,人員編制結構有待優化

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基層分局業務量居高不下,人手緊張的壓力仍沒有得到緩解。在“后‘營改增’時代”,珠三角地區基層分局承擔的稅費征管業務量并沒有大幅減少。相反,由于其稅源結構復雜、人均管戶數多、“以票控稅”傳統手段缺失、原有征管模式與新稅源特點不適應,地稅干部的工作壓力在增大。以佛山南海區局為例,“營改增”后地稅管理的納稅人戶數并未減少,其桂城分局、大瀝分局、羅村分局2016年9月在冊登記的管戶數比2015年9月分別增長了20.21%、16.85%和15.39%。長期以來,珠三角地區各市地稅系統人均承擔的稅費征管業務量遠高于粵東西北地區。隨著環境保護稅和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推進,以及增加數量龐大的自然人納稅人,稅收征管將面臨更直接、更尖銳、更繁多、更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地稅部門工作量將會呈明顯增加的態勢。

落后偏遠地區基層分局業務量呈現斷崖式下跌。一是縣域內業務向中心城區局高度集中,中心城區人手緊張問題凸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稅收征管體制改革、“營改增”全面實施和涉稅事項全市通辦后,中心城區局的工作量增長速度快、規模大,原核定的人員編制數已不能滿足現實征管需要。以韶關市局為例,其湞江區局2016年7月辦理業務41823筆,是乳源縣局的24.6倍,但湞江區局的行政編制及行政執法專項編制總計64名,比乳源縣局還要少16名。二是邊遠地區基層分局業務大幅減少,人員編制使用效率低。以湛江市局為例,全市地稅系統39個基層稅務分局中,2016年全市稅收收入小于1000萬的稅務分局預計將增加至15個,加上全省全市通辦和國地稅聯合辦公的實行,前臺征收業務量大幅下降,部分基層分局辦稅服務大廳名存實亡。又如河源市局,已綜合考慮稅收規模、稅源結構、業務量、征納成本,嘗試撤并邊遠地區的基層分局,將全市34個基層分局撤并為22個,實現了富余人員向機關和中心城區局集中,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征納成本,提高了征管質效。

3.稽查人員需要優化精煉

大部分市局稽查局人員編制都存在優化調整空間。全系統各市局稽查局平均空編比例為18.1%,部分市局已將市局稽查局部分編制調劑到市局機關使用。如清遠市局調劑使用稽查局編制29名,占市稽查局編制的36.7%;茂名市局調劑使用稽查局編制23名,占市稽查局編制的30.7%。大部分縣級稽查查案辦案業務量過少,人員編制優化調整空間較大。

三、廣東省地稅組織體系的優化原則及建議

稅務組織體系是稅收征管的重要保障。自1994年國地稅分設以來,廣東省地稅組織體系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革和調整。這些改革實踐表明,抓住歷史機遇、順應時代潮流,圍繞職能轉變優化組織體系、解決阻礙發展的突出問題,是最大限度地激發組織活力、推動廣東省地稅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自2008年全省地稅機構改革至今,組織體系已有8年未經過大的調整優化。隨著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稅收征管和服務工作面臨全方位轉型,機構設置、人力配置與改革新形勢新要求、稅源狀況不適應等問題進一步凸顯,職責不夠清晰、常設臨時機構較多、規費征管力量較為薄弱、稽查體制不夠科學、基層機構有待優化等問題,已成為地稅改革發展的絆腳石。這對優化稅務組織體系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央《深改方案》明確部署了優化各層級稅務機關職責、完善稅務稽查機構設置、完善督察內審機構設置、優化系統編制結構等具體任務。為此,必須增強推進改革的協同性,加快推進完善并落實與改革任務相適應、與稅收征管現代化相匹配的地稅組織體系建設。

(一)優化的原則

1.精簡高效原則

在機構編制總量不變的前提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探索建立與經濟稅源、新的稅費征管格局相適應的基層稅務機構設置,把重點和突破點放在理順職責、提高效率、激發活力方面,優化編制結構,提高編制使用效益,以適應建設精簡、廉潔、高效政府的要求。

2.服務稅費中心工作原則

始終把服務稅費中心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調整完善與地稅征管職責相匹配的組織體系,認真研究稅費業務發展趨勢,提高稅收治理能力,充分體現時代特征,全面對接未來地稅事業發展。

3.突出權力監督制衡原則

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配置,除了考慮效率原則之外,還要注意突出權力監督制衡,完善督察內審監督體系,全面貫徹從嚴治黨、依法治稅的要求。

4.緊扣《深改方案》原則

根據《深改方案》精神,緊緊圍繞稅收征管體系和征管能力現代化調整組織體系,確保稅收職能作用有效發揮,為實現深化改革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優化的建議

(1)優化各層級稅務機關征管職責。按照“放管服”要求,推進征管職能轉變,實施分類分級管理,加快建立自然人稅收管理體系。省局機關重點加強數據管理應用、大企業稅收管理、稅收風險推送等方面的職責,市局機關要強化直接面對納稅人的一線征管和服務職責,市級、縣級稅務局重點加強稅源管理和風險應對工作,更好地為納稅人服務。

(2)完善稽查機構設置,實現機構扁平化、管理集約化、執法標準化。提升稅務稽查管理層級,建立市一級稽查管理新體制。整合監管職能,明確稅政、法規、納稅評估、風險防控、稽查等各自職責,逐步建立分工合理、層次分明、力度遞增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

(3)完善督查內審機構設置,強化稅務系統督查內審職責和工作力量,推進督查內審工作,強化執法督察,把握好督察內審“查錯糾弊、促進管理、防范風險、服務大局”的職能定位,增強督查內審工作的獨立性,形成有效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充分發揮督察內審工作的監督作用。

(4)發揮稅務部門稅費統征效率高的優勢,明確地稅部門征收費基金的職責,充實規費征管力量,推進非稅收入法治化建設,建立與稅制改革相促進、與稅源狀況相適應、與科技創新相協同的稅費征管體制。

(5)進一步優化全系統編制結構,提高編制使用效益。調整完善與地稅征管職責相匹配、與提高稅收治理能力相適應的人力資源配置,對稅源規模較小的地區,可按照便利納稅人、集約化征管的要求,適度整合征管力量,推動人員力量向征管一線、稅源集中地區和信息化部門傾斜。

(6)將廣東地稅“優化組織體系”列為省局2017年重點工作,積極聯合省編辦共同開展,由省局領導牽頭,省局機關各業務處室全部參與,在全系統抽調業務骨干組成“優化組織體系”項目組,在對廣東地稅組織體系做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符合廣東地稅改革發展實際的具體的組織體系優化方案,并積極推動實施。

課題組組長:宋愛勤

課題組副組長:鐘文鋒 張儉美

課題組成員:唐雪峰 溫麗萍 潘善標 李友喬 姚龍懷

曹梅松 符建紅 張建生 鄧曉瑋 牛國華

江小東 暨浩良 張國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静海县| 偏关县| 怀集县| 永州市| 库伦旗| 姜堰市| 灌南县| 巨鹿县| 麻江县| 仪陇县| 英山县| 湾仔区| 阜康市| 郧西县| 南陵县| 葵青区| 盐城市| 南通市| 揭阳市| 桃园县| 兰考县| 云安县| 莱阳市| 漠河县| 福安市| 六安市| 蒙城县| 镶黄旗| 临江市| 汉中市| 吉木萨尔县| 蚌埠市| 沙坪坝区| 柳江县| 吕梁市| 鹤壁市| 久治县| 辉县市| 阆中市|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