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個人所得稅視角研究廣東居民收入分配

廣東省地稅局居民收入分配專項課題組

內容提要:個人所得稅數據反映,廣東居民分享經濟發展程度提高,智力資本參與分配權重提升;從個人所得稅增長速度看,低工資收入群體快于高工資收入群體、欠發達地區整體上快于珠三角。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勞動性收入稅負明顯高于資本性收入稅負、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明顯高于高收入群體稅負、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大于GDP差距。建議以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為契機努力解決個人所得稅逆向調節問題,以完善高凈值群體控管體系堵塞征管漏洞,探索構建個人所得稅和居民收入監控體系,不斷提升公共治理管控能力。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居民收入分配 逆向調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推進結構優化、公平稅負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職能,保障協調發展、共享發展有依托、有動力。因此,依托廣東地稅個人所得稅海量數據,分析廣東居民收入分配特點及發展趨勢,探索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有效機制,提升稅收服務公共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2016年4月以來,歐衛東副局長帶領課題組成員,先后到深圳、佛山、珠海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并組織了3次由基層地稅、人社、統計等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具體調研報告如下。

一、從個人所得稅增長觀察廣東居民收入分配軌跡

從個人所得稅數據分析看,2013年以來個人所得稅自2011年9月起執行新的扣除標準和超額累進稅率,為保證數據口徑可比性,以2012—2015年作為研究時段。,廣東居民分享經濟發展程度提高,智力資本參與分配權重提升;從個人所得稅增長速度看,低工資收入群體快于高工資收入群體,欠發達地區整體上快于珠三角;從收入來源看,財產轉讓收入呈現高增長高集中態勢。

(一)個人所得稅規模優勢進一步穩固,表明廣東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水平提高

從稅收總量及增速來看,2012—2015年,廣東個人所得稅收入由802億元增加到1269億元(見表1),占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比重由13.7%提升至14.7%,比第二名上海高出0.6百分點,規模優勢進一步穩固;年均增長16.6%,增速比全國平均增速高2.6百分點,也高于浙江(14.1%)、山東(14.6%)和上海(15.3%),略低于江蘇(17.2%)和北京(19.3%)。

從人均納稅額為便于與外省進行對比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人均指標所取的人數均為統計部門公布的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數。及增速來看,2015年,廣東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644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773元,是江蘇的1.2倍、浙江的1.1倍。2013—2015年,得益于廣東居民收入總額年均較快增長10.5%廣東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2012年為27577億元,2015年為37163億元。,廣東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額年均增長20.7%,高于全國增速6.9百分點,也高于江蘇(9.5%)、浙江(13.8%)、上海(11.7%)和北京(17.5%)。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不含深圳)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額僅略高于全國,低于蘇浙。2015年,廣東(不含深圳)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4722元,比全國平均額略高51元,不僅遠低于上海和北京,也比江蘇和浙江低560元和1133元。

表1 全國及部分省市2015年個人所得稅情況表

(二)知識密集型行業個人所得稅增長迅速,說明廣東智力資本分配權重提升

從各行業個人所得稅規模及增幅來看,2013—2015年,得益于股權激勵和高端人才薪酬水平提升,知識密集型行業個人所得稅快速增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軟件技術服務業個人所得稅增長最快,年均增長28.1%(見表2),比廣東個人所得稅增速高11.5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24.5%,比制造業高7.1百分點,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24.7%。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為主的部分傳統行業個人所得稅呈現負增長,如采礦業和農、林、牧、漁業所繳個人所得稅年均下降11.4%和10.9%。

表2 廣東2013—2015年各行業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情況表

(續上表)

從各行業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額及增幅來看,金融業人均繳納個人所得稅約5.5萬元(見表3),穩居各行業之首,是制造業(0.28萬元)的19倍多;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分別約為2.2萬元、2.0萬元和1.4萬元;與之相比,建筑業、制造業和采礦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額不足0.5萬元,其中最低的制造業個人所得稅人均納稅額僅是金融業的5%,行業差異明顯。

表3 廣東2015年主要行業人均繳納個人所得稅情況表

(三)低工資收入群體個人所得稅增長快于高工資收入群體,彰顯廣東“提低、擴中、限高”收入改革舉措初見成效

2012—2015年,廣東低工資收入群體為便于與外省比較,本文第一部分按照工資薪金不同稅率劃分收入檔次,低工資收入群體指的是年收入9萬元以下的人群;中等工資收入群體指的是年收入9萬~46萬元的人群;高工資收入群體指的是年收入46萬元以上的人群。繳納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由86億元增加到148億元,年均增長20.3%,年均增速高于中等工資收入群體(19.1%)和高工資收入群體(19.5%);與全國和發達省市低工資收入群體繳納的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相比,廣東年均增速比全國(9.5%)高10.8百分點,比江蘇(-6.4%)和浙江(12.1%)分別高26.7和8.2百分點。同時,國有企業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4.2%,遠低于內資企業增速(18.0%)。這表明廣東省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工資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尤其是適度調控國有企業工資增長,建立常態化工資增長機制,廣東最低工資標準不斷提升,較好地實現了相關收入調節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高工資收入組對廣東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廣東高工資收入群體繳納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增速比全國高3.1百分點;增長貢獻率為35.4%,比全國高5.8百分點,比江蘇和浙江分別高2.3和3.2百分點。其中,2015年繳納工資個人所得稅1000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合計繳納個人所得稅4.2億元,是2013年的2.2倍。

(四)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稅額區域差距縮小,折射廣東欠發達地區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快于珠三角

2012—2015年,粵東西北地區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稅額由769元增加到1155元(見表4),年均增長14.5%,比珠三角九市高5.3百分點,由此廣東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稅額區域差異系數由1.09穩步縮小至0.97。這與廣東居民收入變化基本吻合。2012—2015年,粵東西北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3%,比珠三角九市(7.1%)高出2.2百分點。

表4 廣東2015年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區域分布情況表

(續上表)

2015年全省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為4566元,不含深圳為3213元。廣深中心城市、珠三角七市、粵東西北地區的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呈明顯三級梯隊結構:第一梯隊是廣深中心城市的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為8504元,是廣東省平均水平的1.9倍;第二梯隊是珠三角地區七市的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為2361元,是廣東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第三梯隊是粵東西北地區的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為1155元,僅是中心城市的1/7。2015年人均繳納工薪個人所得稅最多(深圳市)和最少(潮州市)的兩市相差8261元。

(五)財產轉讓個人所得稅快速增長,反映財產性收入已成為廣東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廣東資本、不動產市場交易日益活躍,居民的財產轉讓收入呈現高增長態勢。2013—2015年,廣東財產轉讓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31.2%,比全國高4.6百分點,比浙江(30.8%)高0.4百分點,比江蘇(51.3%)低20.1百分點。其中,不動產轉讓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40.7%,比全國高4.0百分點,比江蘇(35.1%)和浙江(7.1%)分別高5.6和33.6百分點;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25.1%,比全國高13.1百分點,比江蘇(11.6%)高13.5百分點。

需引起高度重視的是,財產轉讓個人所得稅呈現加速集中態勢。2015年,廣東財產轉讓個人所得稅前100名納稅人合計繳納21.1億元,占全省財產轉讓個人所得稅收入的29.9%,比2013年提高了6.8百分點,其中某自然人納稅人2015年繳納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達2.9億元,是同期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9元)的1萬多倍。

二、從個人所得稅數據觀測2015年廣東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2015年,廣東本文第二部分數據采用廣東地稅金稅三期系統的個人所得稅征繳數據,由于廣東地稅金稅三期系統未覆蓋深圳,因此該部分的研究范圍不含深圳。(不含深圳,下同)個人所得稅申報人數3705萬人,申報的收入本文第二部分里的“收入”指的是納稅人在廣東地稅金稅三期系統征繳個人所得稅時申報的收入。總額2.99萬億元,申報人員平均年收入達到8萬元,實現個人所得稅總額681億元,人均繳納個人所得稅0.18萬元。運用大數據分析理念,依托廣東地稅金稅三期系統,以2015年度個人所得稅明細征繳數據為研究時點截面,深度挖掘海量數據中有價值的信息,進一步從收入的高低分組、區域分布和產業分類這三個維度,分析廣東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和稅收負擔情況。

(一)收入的高低分組情況

一是居民收入分配呈現“金字塔”結構。0.05%的極高收入人群申報近五成的收入,占申報人數超過八成的極低收入群體僅申報不足1/7的收入。由年收入水平從低到高來看(見表5),低收入群體(年收入5萬元以下)占個稅申報總人數的比重超過85%,但收入占申報總收入的比重僅為14%,其中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極低收入人群占申報總人數56.5%,但收入占申報總收入的比重僅為2.9%。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5萬~50萬元)以14.2%的人數申報了26.7%的收入。高收入群體(年收入50萬元以上)占個稅申報總人數的0.5%,但收入占申報總收入近60%,其中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極高收入人群1.7萬人,占申報總人數的0.05%,但收入占申報總收入的45.2%,人均申報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00倍。

收入差距過大是各區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以珠三角八市(不含深圳,下同)為例,2015年低收入群體的人數比重達到85.5%,申報收入比重僅為13.7%;與之相比,高收入群體的人數比重為0.6%,申報收入比重高達60.8%。珠三角地區的申報收入差距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表5 廣東2015年分收入組別個人所得稅申報人數和申報收入情況

二是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稅收貢獻主力。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負(4.2%)最高,明顯高于低收入群體(1.2%)和高收入群體(1.7%)。從個稅總額看,低收入群體繳稅較少,為51.4億元(見表6),中等收入群體個稅總額(337.9億元)最高,超過高收入群體的292.1億元。從人均繳稅看,高收入群體以14.7萬元遙遙領先,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體分別為0.6萬元和0.02萬元。從稅負(個稅/收入)看,三個群體的稅負呈現n型分布: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負最高,平均稅負達4.2%;低收入群體的稅負為1.2%,高收入群體的稅負為1.7%。

表6 廣東2015年分收入組別個人所得稅繳稅和個稅負擔情況

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負偏高普遍存在于各個區域和行業。分區域看,四個區域的最高稅負均出現在中等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的稅負都低于平均稅負(見表7)。分行業看,大多數行業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負最高,在主要行業中,除了信息傳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房地產,文化、體育和娛樂等4個行業,其余8個行業的最高稅負都出現在中等收入群體(見表8)。

表7 廣東2015年各區域分收入組別的個人所得稅稅負情況(單位:%)

表8 廣東2015年第三產業主要行業分收入組別的個人所得稅稅負比較(單位:%)

三是高低組別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基本來源收入來源劃分為:①工資薪金所得;②經營性收入,包括個體工商戶生產與經營所得、企事業單位承包與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和稿酬所得;③財產性收入,包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④其他收入,包括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于工資薪金所得,高收入群體則以經營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為主。工資薪金所得占收入比重近五成,其中,低收入群體的工資薪金占其總收入的93.8%,中等收入群體的工資薪金占其總收入的83.0%,高收入群體的工資薪金僅占其總收入的23.9%。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比重與收入水平呈明顯正相關,比重隨著收入水平相應上升,其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從低收入群體的2.9%增加到高收入群體的46.5%;財產性收入的比重從低收入群體的3.0%增加到高收入群體的28.6%(見表9)。對于極高收入群體(年收入500萬元以上)而言,81.5%的收入來源于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表9 廣東2015年分收入組別申報收入來源情況(單位:%)

(二)收入的區域分布情況

一是區域之間收入份額差異較大,珠三角八市的個稅申報人數與申報收入占全省接近九成。從規模指標看,珠三角八市優勢明顯,個稅申報人數、收入與個稅總額都大幅領先粵東西北地區;從人均指標看,珠三角八市的人均收入和人均繳稅都領先于粵東西北地區(見表10)。此外,珠三角八市內部結構同樣不均衡,廣州表現出巨大的中心城市優勢,人均收入14.5萬元,人均繳稅0.3萬元,遠遠超過其他珠三角城市。

表10 廣東2015年分區域個人所得稅申報及繳稅情況

二是各區域的申報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存在較大差異,粵東西北地區嚴重偏低。2015年,廣州、珠三角七市與粵東西北GDP占全省份額為30:43:27,而個稅申報收入占全省申報總收入的份額為50:39:11,粵東西北地區占全省27%的GDP只產出占全省11%的申報收入,收入份額嚴重偏低(見下圖)。

2015年廣東分區域申報收入與GDP份額情況

注:內環為GDP比重,外環為居民申報收入比重。

(三)收入的產業分類情況

一是第三產業的申報收入水平和個稅貢獻度最高。第一產業的份額較小,與第二、第三產業不具備可比性。第三產業的個稅申報人數略高于第二產業(見表11),占申報總人數的50.9%;第三產業的個稅申報收入平均達到1.7億元,相當于第二產業的2倍;第三產業繳納個稅達408.6億元,占個稅總額的71.4%,稅收貢獻約為第二產業的2.5倍。

表11 2015年廣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居民收入與個稅收入份額情況(單位:%)

二是第三產業各行業之間的申報收入水平和稅負差異明顯。從行業人均收入看,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的人均收入較低,金融等行業的人均收入水平較高。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住宿和餐飲,房地產,居民服務等行業的低收入人群比重較大,人均收入水平較低;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行業的中高收入人群比重相對較高,這些行業的人均收入水平較高(見表12)。從行業個稅平均稅負看,金融等行業的稅負較高,住宿和餐飲等行業的稅負較低。文化、體育和娛樂(5.8%)、金融(5.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5.1%)等行業的稅負位列前三位;住宿和餐飲(0.9%),租賃和商務服務(0.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1.3%)等行業的稅負位列后三位。

表12 廣東2015年第三產業主要行業的人數與年收入分布情況(單位:%)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從個人所得稅數據看,近年廣東居民收入分配呈現諸多積極變化,但也反映出稅制逆向調節現象依然突出、居民收入區域差距擴大等亟待關注的問題。

(一)勞動性收入稅負明顯高于資本性收入稅負

分析顯示,工資薪金所得稅負與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稅負越重,稅負從0.6%(年收入5萬元以下)穩定上升至9.3%(年收入50萬~100萬元),達到最大值,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群體稅負反而有所下降。而資本性收入卻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性,收入水平越高,稅負反而呈現穩定性下降。以經營性收入為例,稅負從最高6.7%(年收入5萬元以下)穩定下降至最低0.3%(年收入50萬元以上)(見表13)。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實施分類所得稅制,對個人不同所得按照不同的所得額和稅率計算應納所得稅額,其中資本所得和經營所得的稅率水平偏低,并且伴有大量的稅收優惠條款。比如梅州市的彭某2015年從上市公司塔牌集團取得2014年度股息紅利所得2.51億元,按規定按照《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證監會關于實施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2〕85號)規定,個人從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并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暫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并適用20%的稅率計征個稅。實際繳納個稅0.13億元,假設此項股息紅利所得為全年工薪所得,月均工薪所得適用最高稅率45%,全年需繳納個稅1.01億元,是實際繳納個稅的8.1倍。

表13 廣東2015年按收入分組不同來源收入的稅負情況(單位:%)

勞動高稅負而資本低稅負,收入分配向資本傾斜,勢必造成收入和財富快速向少數資本要素擁有者集中,從而進一步擴大居民收入差距。勞動者報酬所占GDP比重可以很好解釋這一事實,廣東一直以來都低于50%,雖然近年一直呈現穩定增長態勢,2015年甚至提升至49.1%,但與發達國家的50%~60%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在經濟發展起步階段,為解決資本短缺問題,個人所得稅稅制安排向資本傾斜,具有時代合理性和必然性,而目前經濟發展已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再保持原有的個稅制度已顯落后,只會加劇收入分配差距,也與國家倡導的共享發展理念不符,亟待系統性優化構建現代化個人所得稅制度體系。

(二)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明顯高于高收入群體稅負

從上述分析看,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最高,而高收入群體稅負低于平均稅負水平。2015年,中等收入(年收入5萬~50萬元)群體個稅負擔率為4.2%,是年收入50萬元以上高收入群體(1.7%)的2.5倍,稅負差異明顯。出現這種與量能課稅原則相背離的現象,一方面是中等收入群體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工資水平比較透明,稅務部門更容易獲取真實的稅源信息,管理監控手段更多,稅收征管比較到位;另一方面是高收入群體及其組織有動力和能力降低稅收負擔水平,利用地區間稅收獎勵返還制度,在辦公地上班,在注冊地繳納個稅,大額股權轉讓發生地向稅收獎勵返還程度高的地區集中,進而實質性降低了高收入群體稅收負擔水平。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明顯高于高收入群體,既會抑制低收入階層勞動增收積極性,又會影響中間階層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創新創業愿望,延緩中間階層培育步伐,制約“橄欖型社會”建設進程。

(三)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大于GDP差距

2015年,粵東西北地區GDP占全省的27%,而個稅申報人數只占全省的14%,申報收入和個稅收入只占全省的11%。與GDP差距相比,粵東西北地區居民收入水平與珠三角地區差距更大。主要原因在于,珠三角地區營商環境良好,經濟發展總體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虹吸效應日趨明顯,集聚了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各種中高端資源;而粵東西北地區整體上還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第三產業還處于低水平慢發展時期,吸納就業能力弱,企業生產規模和效益提升相對較慢,增加勞動者收入的機會和潛力較小,個體經營成功難度較大,以致應稅申報人數增加緩慢,高收入組別申報收入規模不大。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緩解稅制逆向調節問題

現行個人所得稅稅制運行情況顯示,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稅負相對工資薪金所得偏低,高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稅負相對較低、中等收入群體稅負最重,當前的個人所得稅征收具有一定的“劫貧濟富”特征,存在個人收入的逆向調節問題。建議以稅制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一是按照公平、一致性原則,適度下調工資薪金收入個人所得稅原有最高稅率45%,同時適當提高財產性收入個人所得稅稅率;二是建立差異化的費用扣除標準,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物價水平,將子女撫養、老人贍養、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在各地區實施情況納入費用扣除標準的考慮范圍,切實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稅負;三是適當減并所得項目,實現工資薪金所得、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稅負公平。

(二)完善高收入高凈值人群的控管體系,提高資產交易和經營性收入的征管水平

近幾年,廣東省地稅局加強個人所得稅管理,堵塞漏洞措施成效明顯,尤其在加強工資薪金所得收入的代扣代繳源頭控管方面,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稅收管理體系。但對收入主要來源于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高收入高凈值群體,因其收入來源復雜隱秘,涉稅收入信息透明度較低,稅收籌劃空間較大,稅收征管難度較大,稅收流失現象比較突出。針對當前經營性收入申報不實,以及資產投資交易活躍,形式靈活多樣帶動居民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的現狀,建議各級稅務機關全力落實廣東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項措施,進一步優化涉稅信息共享交換機制,強化部門協稅護稅,加強重點稅源管理,不斷健全高收入高凈值群體稅收風險防控體系,更好發揮個人所得稅在收入分配上的調節作用。

(三)探索構建個人所得稅和居民收入監控體系,提升公共治理管控能力

相比統計部門通過抽樣調查得到的居民收入數據,地稅獨有的個人所得稅明細數據一定程度上更能全面覆蓋應稅人群的收入情況,及時捕抓應稅人群收入的數額和結構的變化,從而更為客觀、有效地反映居民收入和社會發展情況。建議深化個人所得稅大數據分析應用,探索構建個人所得稅和居民收入監控體系,利用傳統數理統計方法和現代大數據分析方法,以金稅三期系統個人所得稅明細征繳數據為基礎,整合統計、財政、人社等部門有關人口和收入的信息,銜接梳理居民收入分配統計口徑和個人所得稅征管稅政業務規定,編制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和相關個人所得稅的監控指標和指數,摸索總結內在變化規律和實時監測異動情況,為完善稅制、提高稅收政策執行效率,服務稅收征管和政府治理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

課題組組長:歐衛東

課題組成員:李殿相 李秋然 杜鵑

李堅 劉中虎 彭丹

執筆人:彭丹 劉中虎 李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山县| 临武县| 柘荣县| 田阳县| 左权县| 台山市| 长兴县| 云霄县| 象山县| 额尔古纳市| 文成县| 淄博市| 五莲县| 黑河市| 博客| 井冈山市| 福贡县| 合肥市| 贞丰县| 玉林市| 安陆市| 朝阳区| 阿鲁科尔沁旗| 北宁市| 陵川县| 库车县| 兴和县| 全南县| 南乐县| 江永县| 新乡县| 日照市| 井研县| 灵宝市| 宁安市| 枝江市| 额济纳旗| 渝北区| 晋宁县| 容城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