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興隆米行
- 溯明
- 疲勞大仙
- 3074字
- 2019-06-01 19:58:05
韓溯出了醫館,已是申時時分,那馬家堡距此有十幾里路遠,往返就有三十多里,眼看今日是去不成了,還是等明日施完了粥,再去實地看看,查探一下具體情形。
宋家媳婦剛才被韓溯留下守家,此時正在二樓房門前守候。她到挺懂規矩,沒讓她進屋,她就在門外守著,那兩個孩子吃飽了,也坐在地上,彼此依偎著睡著了。
韓溯回了客棧,心里想著剛才敗血病的事,便去給老宋一家開了間客房,叫宋家媳婦過來,讓她叫醒兩個孩子,連同她一起,都后院井里打水洗澡,洗的干凈些,再一道回來見他。
此時天氣正熱,上午趕了路,中午吃飯又出一身汗,韓溯也覺得身上汗津津的,自己也想洗個澡,便讓伙計送浴桶進屋,自己則在屋里喝茶等待。
半個時辰的工夫,韓溯洗完了澡,把濕發一盤,換一身玉色大袖云紋直裰(duo),此類衣物寬敞涼快,兼又輕便舒適,坐去桌邊嘬一口涼茶,真是好不舒坦。
待頭發晾干,突然想起剛才讓老宋一家洗完澡來找自己,此時她們應該也洗完了,韓溯便準備出門去叫,一拉門,發現三人已等在門口走廊了。
韓溯笑著招招手,讓三人進屋。
韓溯入了座,讓宋家媳婦當面跪了,和顏悅色道:“如今你是我府下家奴,本公子知道你本家姓趙,沒有大名,現在便以主家身份,賜你一個新名字,今后你呢就叫做趙英。你的一雙兒女也會安排入我府名下,但不入奴籍,仍是民戶,待長大之后,本公子會給他們發配個好人家。”
趙英接了韓溯遞過來的紙,上面墨跡未干,正寫著趙英二字。那英字她不認識,趙字在祖宗牌位上有,倒是認識的,便也明白這是自己的新名字,又磕頭謝恩。
韓溯讓三人起身,仔細打量趙英的孩子。那姐弟倆洗干凈澡之后,臉蛋紅撲撲的,弟弟抓住姐姐的手,半個身子躲在后面,有些畏懼韓溯。
“都叫什么名字?”韓溯和藹地問道。
那男孩向姐姐身后躲得更深了,女孩開口回道:“我叫世琳,他叫世環。”
趙英在旁嗔道:“世琳,要先喊老爺。沒大沒小的。”
“是,母親,孩兒知道了。”宋世琳點頭道。
“世環也知道了!”那跟屁蟲弟弟,也鸚鵡學舌一般,學著姐姐回了一聲。
韓溯又逗這倆小孩幾句,便讓趙英帶他們回樓下房間休息,他也準備小憩一下。
……
申時,城東。
林奴兒先領著眾人去了城東,到了盂縣最大的同裕當行,把韓溯交給她的首飾,不管是純金的鍍金的,都按吩咐做了死當,得了四十多兩銀子。
她按計劃,交給翁敦治、程有田他們二十余兩,讓他們再領兩個青壯,去城東北市場買兩頭耕牛,要一公一母,以及配套的牛車。剩余的銀子,就在牲畜市場那兒買兩頭生豬回來。
此時物價頗貴,小牛都要四兩銀子,成年的耕牛能賣到七兩,生豬還好,一百三十斤的生豬,二兩銀子隨便挑。
又讓胡天培、鄭漢元拿了十兩銀子,領著所有的婦女,去買繩索、扁擔、籮筐、鐵鍋和陶碗等等雜物,額外還提醒胡天培,要記得買一桶石灰粉。
她自己則拿著最后十多兩銀子,與翁敦偉以及其余的青壯一起,來城東興隆米行買米。
“咦,這不是奴兒妹妹嗎?”一個豐腴的少婦,正站在城東興隆米行的門口,向林奴兒一行人打著招呼。
“少奶奶您好,奴兒給您請安。”林奴兒與這老板娘倒是相熟的,乖巧的回道。
林奴兒的母親尤氏常給米行的人縫紉衣物,縫好之后,因尤氏裹了腳,行動不便,每次都是林奴兒來送衣服的,因此兩家很是熟悉。這老板娘心腸很好,林家斷炊的時候,她經常接濟奴兒母女,也從不催著討還,只讓尤氏用工慢慢去抵。
“這些日子怎么沒見你來送衣服啊,對了,你娘親身體還好嗎?后面這幾位是來我這兒買米的嗎,看著很面生嘛,你這是給哪家老爺的手下帶路啊?”那女掌柜的頗為健談,問題一溜溜地往外冒。
林奴兒知道不能和她多聊,否則這掌柜聊得興起,拉住她說個沒完沒了,定要誤了公子交辦的差事,就直奔主題說道:“少奶奶,奴兒是來買米的。”
“哦?你是來買米的?那你與他們不是一路來的嗎?他們是不是跟蹤你了?對了,你買哪樣米,要幾升?”那女掌柜什么都好,就是話特別多,還不會察言觀色,只管自己瞎琢磨,經常弄得客人很尷尬,林奴兒現在就很不想理她,心想早知道換一家店去買米了。
林奴兒硬著頭皮尬笑道:“少奶奶,那些是我家公子派來扛米的,奴兒買兩石粟,兩石麥,兩石糙米,給現銀。”
那老板娘倒不是真缺心眼,聽到客人要求,立馬神色一正,看了一眼門口男丁數量,扭頭對著后堂伙計喊道:“小米兩石,小麥兩石,糙米兩石,獨輪車兩輛備好~~”老板娘這一嗓子,那真是又高又尖,繞梁三日,響徹云霄,一直穿透到城外去了。
現代歷史學家,根據所挖掘出來的明制斗的大小,再結合古代砝碼、古代典籍得出的結論,明代的一石米,約是當時的一百五十四斤,也就是現代的一百八十八斤。(現代的一斤是五百克,分為十兩,一兩五十克;而明代一斤是六百克,分為十六兩,一兩是三十七克半。)
那老板娘看門外就站了四個男的,連個扁擔都沒拿,想運走這接近一千斤糧食,恐怕還是有點困難,于是好心的讓伙計準備了兩臺獨輪車,用完了再送回來就行。
吼完這一嗓子,那老板娘又恢復了平常話癆的模樣,回頭對林奴兒和顏悅色地道:“奴兒妹妹,今年麥子漲價了,要二兩銀一石,糙米和粟米還是原價,六石糧食一共十兩,你帶了現銀是嗎?噢好好好,嗯,正好十兩,我收下了。咦,還是同裕行的銀,不錯不錯。還有,奴兒你到底是領了哪家老爺的差事,這么信任你,讓你拿著現銀出來采買米糧,跟姐姐說說,是不是那老頭子覬覦你的美色,想要納你為妾,我跟你說,這妾……”
林奴兒冒著敵人的嘴炮,飛似的逃出了米行。翁敦偉和其他三個青壯,推著兩輛獨輪車,跟在林小娘子那滿是憂傷的背影后面,默默向客棧回轉。
……
韓溯聽見敲門聲,便知道是奴兒回來了。
林奴兒端了茶進屋,韓溯醒來正是口渴,坐起身喝茶,林奴兒則站在一旁給他束發。韓溯問了問采購情況,林奴兒一一答了,耕牛、牛車、生豬、鍋碗瓢盆、糧食鹽巴……統統都買了,不過那五十兩銀子,也花了個一干二凈。
韓溯說聲無妨,錢掙來就是要花的,不花便是死物蠢物。若不為自己所用,便不能算是自己所有,錢是如此,其余各事各物,也是如此。
林奴兒默默聽著,幫韓溯束好了頭發,又拿來披風幫韓溯穿戴整齊,便和韓溯一道出門,去后院查看物資。
此時已是戌時,眾人都已回轉。林奴兒按韓溯吩咐,借了客棧的后院,讓各隊將買來物資都碼放整齊,方便裝卸取用。至于那兩頭生豬,翁敦治也是靈光一閃,在豬身上用朱砂畫了記號(打了個大叉),和客棧的豬放一個豬圈里了。
韓溯繞院子走了一圈,看得很是滿意,不斷點頭夸贊眾人辦事得力,翁家兄弟和那三個里長,也是非常受用,個個臉上十分有光。
天也不早了,韓溯讓眾人都洗洗手,今晚他請客,大伙吃羊肉烙餅,敞開了吃,每桌再開一壇米酒,以示慶祝。
酒足飯飽之后,韓溯又開幾間客房,除了程有田自告奮勇要留在院子里看守物資,其余各人都回自己房里歇著了,韓溯召集了翁敦治、謝幫略在房中議事,商量明日賑濟之事,還有遷徙難民去馬家堡安家的事。
三人商量到一半,伙計來敲門說樓下有人找,韓溯與兩人迎出門去,發現是張守備派人來送兵器的,他與翁謝兩人當場點了點,五十把刀、五十支矛、五十具盾牌一樣不少;還有加購的雙插二十副,也碼的整整齊齊。又送了一千支箭,一捆一百支綁了十捆,箭簇根根,都發著森寒的光,謝幫略仔細看了,確實是好箭。
于是韓溯當即讓翁敦治上樓取錢,銀錠一個十六兩,翁敦治拿來九個,共是一百四十四兩白銀,全給了那兩個送貨的兵丁。又讓他們把兩輛板車也留下,銀子就不用找了,順便代他向張大人問好。
打發走了張守備的人,三人重新把油布蓋上,合力把板車推回了后院,準備再仔細檢查檢查。
韓溯和謝幫略將那些腰刀一把一把抽出刀鞘,挨個驗看刀口,翁敦治則去另一車檢測弓箭。
突然,翁敦治大罵一聲:“他母親的!公子,咱們被坑了!這批弓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