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李小龍健身法:肢體表達的藝術作者名: (美)李小龍 約翰·里特本章字數: 1249字更新時間: 2019-05-16 18:33:30
轉折點
據李小龍的遺孀琳達·李·卡德維爾說,當他們夫婦住在加州奧克蘭的時候,有一天,丈夫收到了一封華麗的、以粗體中文寫的通牒信,信上說,要么他停止向非中國人教授功夫,要么就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跟他們最頂尖的高手一決高下。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奧克蘭,在唐人街向非中國人傳授中國傳統“秘籍”,在當時的華人武術家群體中被視為大逆不道。
李小龍有許多美德,但他不會選擇愚蠢地忍耐。因此李小龍選擇了接受挑戰,而不愿意屈從于狹隘的門派或種族意識的支配。他用自己的行為(扔了一只拳套到那個所謂挑戰者的腳邊)表明了應戰的態度。于是,在約定的時間,一群華人武術家在他們公認的高手和推選的首領的帶領下,來到了李小龍位于奧克蘭的振藩國術館。琳達當時正懷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李國豪,已經8個月了。她和嚴鏡海等人共同在場,見證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
這次比武開始不久,李小龍就迫使這個初始還自以為是“高手”的人滿場亂竄,幾番追打之后,李小龍把他放倒、控制在地并最終令其俯首認輸。這些華人武術家們最終遵照通牒中的承諾全部離開了。但李小龍卻感覺非常沮喪,因為他發現自己在比武中耗費了大量體力。“他對自己所表現出的體能狀況很意外,也很失望,”事后琳達回憶,“盡管整個比武只花了3分鐘,但他認為時間還是太長了,原因就在于他的體能欠佳。當比武結束之后,他感覺自己都快上氣不接下氣了。”
這次比武令李小龍開始轉換體能訓練的思路,他發現單純進行武術訓練并不能保證他在高強度、高速度的格斗中的體能需求。他還發現,如果他渴望讓自己的體能潛力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那么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提升自己肌肉的力量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當時,關于健康和力量訓練的唯一資料來源就是那些肌肉健身類的雜志。李小龍訂閱了當時他所知道的所有健身健美出版物。他認真研究出版物中的每一篇文章,并在自己的實驗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身體,檢驗書中的言論和訓練理論,他還頻繁出入二手書市,專門購買那些關于健美和力量訓練的書籍,甚至包括19世紀的相關書籍,比如他曾購買被稱為“現代健美之父”的尤金·山道(Eugen Sandow)于1897年出版的《力量及如何獲取力量》(Strength and How to Obtain It)。
李小龍對于這些知識的渴望非常強烈,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信息來源,從最新的訓練課程,到久遠而經典的體能鍛煉理論。一旦他付諸實踐,這些知識便能為其帶來力量、速度、勁力和耐力的增長。
李小龍關于上述所有健身健美和體能鍛煉的知識的理解,都將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中有所闡述。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會為大家揭示李小龍是如何通過訓練,來發展自身每一塊肌肉和每一組肌肉群的。另外,還有李小龍所發現的最為有效的訓練系統及類型、與之相關的訓練理論,以及他為自己的弟子們制定的訓練課程等。此外本書還將提供兩個附錄給讀者,是關于李小龍的統計數據和他的“肌肉訓練器”。書中所有內容都來自李小龍自己的手稿,而非那些關于李小龍傳奇式的“神話”傳說或對他的錯誤解讀。最后,讀者能夠了解到強壯肌肉的塑造過程,其訂立了健康體魄的標準,相信這些一定可以供大家思考并付以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