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維度思考法:打破認知的壁壘(套裝共2冊)
- (日)細谷功
- 3714字
- 2019-04-30 18:15:25
1.1 “未知的未知”這一死角
“根本沒意識到自己不知道”以及“無知、未知”,它們有何意義?讓我們先來找出需要著眼于此的動機。
首先,作為全書的緒論,這里會利用簡單的練習和常見的事例,同大家分享把視角從“知(識)”拓展至“無知、未知”的過程。
你能列舉出幾個“便利店里不出售的東西”?
請備好紙筆,實際動手嘗試解答以下問題。
兩個問題為一組。限時一分鐘,請盡可能多地列出答案。
【問題①】“列舉便利店里出售的東西”(限時一分鐘)
【問題②】“列舉便利店里不出售的東西”(限時一分鐘)
你列出了哪些東西?有多少個?
其實稍經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不同的思路”。
問題①“列舉便利店里出售的東西”,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想必九成以上的讀者都會想起自己常去的便利店,然后從貨架的一端開始逐次“瀏覽”,同時列出這些商品:“飯團、盒飯、副食品、乳制品……”如果單詞的“細度”(例如飯團所用的具體食材等)暫且不論,則幾乎所有列舉出來的商品都是這樣的。
可以說,這同我們依賴“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創(chuàng)意時的“用腦法”是一樣的,即找到腦中的“貨架”——也就是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從一端開始瀏覽,按需取出上面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思路的個體差異是非常少的(大家的想法都一樣)。
那么,“不出售的東西”又如何呢?這個問題不同于前者,其思路和答案因人而異,千差萬別,能夠如實體現(xiàn)“頭腦的靈活度”。
首先,無法擺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人,會想起與便利店類似的其他商店,例如百貨商店、家電賣場等,然后仍舊在“貨架”上瀏覽商品,如錢包、皮包、鞋、服裝、寢具、冰箱、手機,等等。總之比起前一個問題,只有“貨架的種類”變了,思路還是完全一樣的。
頭腦再靈活些的人,會擴大范圍,想到與便利店差異較大的商店,比如各種興趣愛好用品的專營店,然后在這類商店的“貨架”上瀏覽商品,如“自行車、釣魚竿、高爾夫球、滑雪板、小提琴……”然而,這種思路仍未脫離“知識和經驗”的范疇。
頭腦更靈活的人,可能會想到“大件”(汽車、房屋)或“奢侈品”(珠寶、高級手表),甚至還可能想到下面這樣的答案:
·(不屬于產品的)“服務”(保潔、咨詢……)
·“生物”(狗、蛇、獨角仙……)
·“無形之物”(電、煤氣、空氣……)
·“極巨大或極昂貴的東西”(銀河系、非洲之星……)
·“以前有而現(xiàn)在沒有的東西”(平安時代的空氣……)
·“本就不是商品的東西”(愛、人行橫道……)
·“世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永動機、時光機……)
……
“便利店里不出售的東西”其實是無限多的,如圖1-1所示(這只是其中一例,若從其他側面觀察,還可能通過各種切入點進行不同的擴張)。
圖1-1 便利店里不出售的東西的范圍的擴張

可以想到仙女座星系、宿醉、助動詞、希格斯粒子、邪馬臺國、跳蚤的心臟、長生不老藥……倘若進一步發(fā)揮想象力,還有迪士尼樂園的百年免費門票、無人能解的微積分、青春的苦澀回憶、跟源賴朝的握手券、奔跑時速高達200公里的蟋蟀……可謂無窮無盡。
總而言之,包括荒誕無稽的事物在內,“不出售的東西”是“應有盡有”的。然而我們聽到這樣的創(chuàng)意時,卻常會做出“這樣也行?”的反應。這正是一種“囿于固定觀念”的狀態(tài)。
雖然回答這個問題只需要一分鐘,卻能輕易檢驗出思維之環(huán)可以擴張多遠(視野能擴張多遠),亦即“頭腦的靈活度”。
將這部分引導練習與“知(識)”和“無知、未知”聯(lián)系起來,更能得出幾條訓示:
·運用既有的知識和信息獲得創(chuàng)意會更加簡單快捷
·想出創(chuàng)意的過程幾乎不會因人而異
·既有的知識和信息中存在“向心力”(知道得越多,越難擺脫)
·輕易意識不到“根本沒意識到自己不知道”
·嶄新的創(chuàng)意是指“乍看很蠢”“引人發(fā)笑”的東西
此外,通過這樣的引導練習,還能從各方面對創(chuàng)意有所意識。關于這部分的內容,會在本書的各章節(jié)進行講解。
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未知的未知”
經過上一節(jié)的“便利店例題”,本節(jié)將針對“未知的未知”這一“連不知道都不知道”的領域,重新思考它與“知(識)”的相對關系。
說起“無知、未知”,有一段話值得注意。2002年2月12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記者會上被問及“伊拉克政府向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分子提供援助一說有何證據(jù)”時,他給出了聞名全美的回答:
首先存在知道自己知道的“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然后存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另外還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知被分成了兩類,在“已知的未知”外側還存在“未知的未知”(圖1-2)。這使我們重新意識到一件理所應當?shù)氖隆P注“連不知道都不知道”的領域,是開拓知的世界的第一步。
圖1-2 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已知和未知的三個分類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yè)等組織,通常存在一種誤解和盲信,那就是以為“第二個環(huán)”的內側——“已知的未知”和“已知的已知”就是“整個世界”。人們很容易忘記一個至理:人類的未知遠超(足有天文學上的差距)已知。
正如圖1-3所示,從內向外的第一、第二個環(huán),其實只是我們所處世界的一小部分(如同宇宙空間中的地球)。可以說,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本前提。為了便于表現(xiàn),“第三個環(huán)”也用線畫了出來,但它實際上應該是無限的,是不停膨脹著的,完全可以代表“宇宙的盡頭”。
圖1-3 “三個環(huán)”的相關誤解和實際形態(tài)

這種體驗與“便利店的引導練習題”類似。“便利店里不出售的東西”其實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但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被“世上出售的東西”這一“知道不出售”的領域束縛,至于其外側那無限大的領域,則甚至連想都想不到。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后文還會提到,我們會被這個“外側的環(huán)”以各種形態(tài)“包圍在內”,很難發(fā)現(xiàn)其存在。這也恰恰關系到“無知之知”的重要性。
例如在風險管理的世界里,人們會設想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并思考相應的處理辦法。但實際上,作為風險而被認識到的風險(可能發(fā)生哪些事)已然屬于“已知的未知”,而真正應該考慮的是“甚至無法設想的事”,也就是“未知的未知”。“出乎預料”這個詞有兩層含義,一是“未知的未知必然存在,所以就算知道也無計可施”;二是對于“未知的未知”這一領域毫無預料。對于風險管理而言,后者是很糟糕的狀況,正是“對于未知的未知連想都沒想過”的典型。
舉個例子,比如用互聯(lián)網檢索引擎搜索信息。我們往往會陷入一種錯覺,以為任何未知的信息都能搜索出來,但實際上,當你想到要輸入“關鍵字”的一瞬間,搜索出來的結果就必然無法脫離“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一領域,而真正的“連不知道都不知道”,則處在其外側無限擴展的“連關鍵字也想不出來”的領域。
“常識”是位于“已知的未知”外側的墻
再把“三個領域”擴展到商業(yè)顧客的范圍來看。既有顧客處于最內側的環(huán)里;被視為現(xiàn)有市場的對象顧客——“知道有可能購買,還沒買”的顧客處于第二個環(huán)里;目前甚至還沒被設想為顧客的人,即所謂的“未創(chuàng)造”的顧客,處于第三個環(huán)里。
德魯克曾經說過:“商業(yè)就是創(chuàng)造顧客。”身處穩(wěn)定業(yè)界的人,總是容易張口閉口“有或沒有市場”,這恰恰體現(xiàn)了局限于“第二個環(huán)”內側的思路。可以說,德魯克的那句話直截了當?shù)爻适玖艘环N精神,就是要著眼于第二個環(huán)的外側。
世間所謂的“常識”也正是如此。可以說,位于“已知的未知”外側的墻,其名即為常識。在這種情況下,世間“非常識的”行為和現(xiàn)象自然并非不可見,但就算能親眼見到“事實”,人們仍會建起一堵名為“常識”的隱形之墻,并在墻上安裝過濾器,把墻外側的“非常識的”領域排斥在外,認為那不值得思考。也就是說,即使親眼能見,也認識不到其存在。
世間所謂的常識,終歸是虛幻的東西,會因時間、場合、地點而改變。昨天的常識可能變成明天的非常識,這個業(yè)界的常識可能是那個業(yè)界的非常識。依著固守常識的事物觀,反而看不見重要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會陷入無知的狀態(tài),更會陷入沒意識到自己正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無知的無知”的狀態(tài)。
舉個身邊常見的例子,比如在職場上,上司叫下屬“拿出更有新意的創(chuàng)意!”可一旦下屬提出“真正有新意”的創(chuàng)意,上司無非會給出“其他公司也在做這個方案吧?”“這個構想為時尚早”之類的評價。這其中的結構,也可用上述的“三個環(huán)”來加以說明。
上司所說的“有新意”,根本沒脫出“第一個環(huán)的外側,第二個環(huán)的內側”這一領域,而且恐怕連上司本人也沒意識到這個結構的存在。下屬提出的創(chuàng)意,卻處在(對于上司而言)“第二個環(huán)的外側”。突然“有新意”到如此程度的創(chuàng)意,往往會遭到上司的否定。
此外,“三個領域”是因人而異的。對于某些人而言屬于“已知的未知”這一領域,對于其他人而言可能就是“未知的未知”。
我們即使在無意識中談到未知的領域,也往往是在談論“已知的未知”,對于連不知道都沒意識到的“未知的未知”這一領域則毫無意識。
在本書中,基于對“未知的未知”所意識到的“無知之知”的思考被稱為“開放性思考”。相對地,處于對“未知的未知”毫無意識的“無知的無知”狀態(tài)下的思考被稱為“封閉性思考”。如何才能有意識地實踐“開放性思考”,使之為己所用呢?首先,我們來思考本書中的“知”和“知識”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