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作用和對象、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道德教育的思想等方面,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關于教育的作用和對象
1.教育的作用
孔子認為教育對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孔子還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論語》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這意思是,孔子到衛國,其弟子冉有駕車,孔子沿途看到衛國市面的繁華就說:“好多的人啊!”冉有問:“人多該怎么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了又該怎么辦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論語》又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而“信”必由教育而來。
孔子還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上論證了教育(學習)的作用。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但他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這意思是,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最上等的;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勵人們奮發學習,不要做困而不學的下民,但又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斷地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從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2.教育的對象
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并付諸實踐。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自愿拿著十條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論語·述而》)。雖然他的弟子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簞(dān)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等,但我們還不能認為他的“有教無類”就是在主張“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二)關于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1.教育的目的
孔子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準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當作教育的培養目標。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二要有“使親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2.教育內容
孔子所主張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項:歷史文獻、行為規范、待人忠誠與信實。即《論語·述而》中說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t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孔子的具體教育內容就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內容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也有嚴重的不足,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授,二是鄙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如《論語·子路》中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三)關于教學原則與方法
為了實現培養“君子”的教育目的,孔子在建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內容體系的同時,以長期從事的私學教育活動為基礎,積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學規律的原則和方法,為中國古代教學理論的發展揭開了新篇章。
關于教師如何教的問題,他的經驗如下。
1.因材施教
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請教:“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與哥哥還在,怎么能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有請教:“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公西華說:“當仲由請教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老師說‘父親與哥哥還在’;當冉求請教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老師說‘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覺得有些困惑,冒昧來請教。”孔子說:“求做事比較退縮,所以我鼓勵他邁進;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讓他保守些。”)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有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的回答,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因材施教。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其次,孔子還允許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于培養“恭敬”“溫和”的個性。《論語·先進》載:“閔子侍側,訚訚(yín 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 g hàn g)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悅而溫順的樣子;子路是一副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是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高興了。但孔子又說:“像仲由這樣,只怕不得好死吧!”)
2.啟發誘導
《論語》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加以開導、啟發,“開其意”,“達其辭”。孔子又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可以與之交談卻不與他談,就是失人才了;不可以與他交談卻與他談,這就是失言了。只有智慧的人既不失人,也不會失言。孔子還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論語·季氏》)也就是說,教師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學應“當其可”。
關于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孔子在長期指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積累了寶貴而又豐富的經驗。
3.學思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他還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但同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九件用心思慮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看見可得的要想到是否理所該得。)(《論語·季氏》)且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的人。
4.學以致用
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說,盡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去處理政務,卻不會處理;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交涉。書讀得雖多,又有什么用處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培養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四)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樂道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一個人應當確立什么樣的志向呢?孔子認為應該“志于道”,應該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極力稱贊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是“樂道”的表率。孔子特別強調立志樂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經受困難的考驗,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
2.自省自克
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貴在培養道德自覺,應從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一個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禮”的規范,就是“仁”了,也就是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標準。
3.身體力行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反對“言過其行”,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他反對言行脫節,主張“慎言”。甚至主張“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意思是先腳踏實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說也不遲。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4.改過遷善
孔子把培養道德的過程,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他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但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正如子夏所說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有“過”不要緊,關鍵要能改“過”,“過則無憚改”(《論語·學而》)。他說:“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其實正如子貢所言:“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五)關于教師的論述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走到哪里,學到哪里,而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奮學習,“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公孫丑上》載:“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稱“誨人不倦”的典范。
2.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這說明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當然,這不是說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而教師能做到以身示范,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論語·陽貨》所載:“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時無聲勝有聲。
3.相信學生會超過教師
如,“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等。
【討論與研究】
1.閱讀《論語》原文,找出你最喜歡的10句經典名言,并把它譯成白話文。
2.簡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