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思維
- 王小章
- 1717字
- 2019-12-06 10:05:29
11.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嗎?
有機體類比是社會學的一種非常典型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在功能主義社會學傳統中,當然,如果追根溯源,這種思維方式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在孔德的老師圣西門所發(fā)明的諸多術語中,就有“社會生物學”一詞。孔德自己在構建社會學這門學科時,也常常從生物學中借用術語和概念。孔德認為,社會學和生物學的親和性就在于這兩門學科都關注有機體。他說:“我們可以這樣看待社會有機體,把它分解為家庭——它們是社會真正的要素或細胞,然后是階級或種族——它們是社會真正的組織,最后是城市和社區(qū)——它們是社會的器官。”繼孔德之后,斯賓塞通過對社會和有機體的系統對比進一步發(fā)展了社會有機體的理論:
第一,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一樣,其體態(tài)能夠不斷增長,隨著體態(tài)增長,其結構也日益分化而復雜化;
第二,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一樣,結構的分化伴隨著功能的分化,每一分化出來的結構都為整個系統之“生命”的維持承擔一定功能;
第三,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一樣,分化的結構和功能通過相互依賴實現整合;
第四,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一樣,每一分化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故整體受其組成部分的系統過程所影響;
第五,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一樣,其機體結構在整體解體后仍能“存活”一段時間。
在指出社會和生物有機體的相似之處的同時,斯賓塞也指出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第一,與生物有機體相比,社會在整體與部分以及部分之間的關聯程度上相對比較松散,較少直接的和連續(xù)不斷的物理性接觸;
第二,與生物有機體相比,社會系統在聯系方面需要更多地依賴符號;
第三,在構成整體之部分的自覺意識方面,社會有別于生物有機體,它的所有單元都是有意識、有目標、能反省的。
與孔德相比,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的突出特點是,他將結構分析與功能分析結合起來,進而又將社會歷史進化的考察與結構-功能分化的考察結合起來,將社會歷史進化主要理解為結構-功能的分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復雜性、相互依賴性的增加,而不是像孔德那樣將歷史的進步主要理解為精神的進步。在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中,已包含了日后結構功能主義的一些基本觀念。
在斯賓塞之后,本科時一開始學生物學的結構功能主義大師帕森斯在其理論體系中同樣采用了有機體類比的方式。實際上,包含著功能分化、功能對應、功能動態(tài)、功能交換諸意義的“A(適應)G(目標獲取)I(整合)L(潛在的模式維持)”分析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機體類比的產物。
當然,也有人明確不贊同社會是個有機體的觀點,如由土木工程專家轉而為數理經濟學家、再轉而為社會學家的帕累托。帕累托承認社會是一個系統,但反對把社會看作是一個有機體。在他看來,社會這個系統相當于力學中由位置、方向、大小不同的各種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鏈——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拉美特利的《人是機器》。如同這些各不相同的力對鏈的質點的作用大小不同一樣,組成社會的個人對社會的作用也互不相同。由此,帕累托繼承了馬基雅維利的觀點,提出了他的精英和精英循環(huán)理論。
社會究竟是不是個有機體?也許很難做出截然的結論,它有類似有機體的地方,也有明顯不同的地方。不過,我們不妨用“社會的有機性”的概念來代替“社會是不是一個有機體”的討論。在此,所謂“社會的有機性”指的是一個社會在面臨環(huán)境以及自身構成部分的某種變化時所表現出的自我調整、自我適應的靈活性和能力。事實上,從涂爾干“機械團結”、“有機團結”的概念中,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領會到“社會有機性”的意涵。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社會,其有機性程度是不同的。從近代以來的歷史發(fā)展和當今世界現實來看,大體上,那些市場開放自由、社會力量發(fā)育充分并自主、政治實行民主法治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并吸納各種反對抗議的社會,相對來說,其自我調整、自我適應的能力比較強,也即,有機性程度比較高。
最后需要說明一下的是,無論是有機體類比,還是力學類比,盡管都可以給我們在認識、理解社會的構成、運行、發(fā)展方面以有益的洞見,但從根本上講,類比這種思維方式只是一種比附的方式(傳統的中國思維在“天人感應”的模式下將這種思維方式在論證天理人倫的統一性方面發(fā)揮到了極致),是一種先入為主、結論先行、自我論證的思維方式,與歸納、演繹不一樣,更多地體現出修辭的特點,而不是科學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