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利沖突困境:主體間性人權觀視角下的互聯網治理
- 趙玉林
- 3030字
- 2019-12-06 10:00:27
第三節 研究框架和創新點
結合國內現有研究狀況的相對薄弱環節,本書以探索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合理方式為研究目標,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得出了具有一定創新性的觀點。
一、研究框架
本書主要采取三種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三類典型互聯網社會問題為分析對象(網絡色情信息、網絡暴力言論和網絡失序政治參與),從三個維度分析人權沖突產生的癥結(國際人權標準中的人權沖突,互聯網治理政策引發的人權沖突,互聯網治理手段造成的人權沖突),從協調保障處于沖突中的權利或公共利益的視角,分析典型互聯網問題治理的價值基礎、政策與手段的合理性、局限性,并提出替代性方案或改進建議。
(一)研究方法
本書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1.文本分析法
文書分析法是通過對研究領域中的一系列相關文本進行客觀系統的比較、評價、歸類、歸納與演繹,從中提煉出文件的深層含義和潛在觀念。作為一種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一般可以分為文本選擇、文本查閱、文本分析、做出結論四個步驟。雖然文本分析是一種嚴格遵從文本固有內容的非接觸式的研究方法,但是對文本的選擇與理解都難免受到研究者自身價值觀念、政治立場、知識構架、認知體驗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這種難以避免的“主觀性”會因為研究者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分析論證邏輯的遵守而被限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本書采用文本分析法的領域主要包括:分析人權理論中關于處理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見解,分析國際人權規范(國際人權公約、前人權委員會一般性意見、聯合國人權特別報告員的年度報告)對處理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指導性建議,分析互聯網治理法規,分析網民、互聯網服務商、互聯網行業協會制定的自律公約、服務協議。
2.比較研究法
簡單來說,比較研究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相似性的事物進行考察,通過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進而探索出特殊規律或普遍規律的研究方式。
伴隨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普及,典型的互聯網應用問題,如網絡色情信息、網絡暴力言論以及網絡失序政治參與,成為困擾每個互聯網普及率較高國家的社會問題。不同社會共同體內的政府、互聯網服務商和網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需要解決相似的人權沖突。然而,由于互聯網發展水平差異、社會價值觀念差異、政治法律體制差異等因素,不同國家采取的互聯網治理措施又存在鮮明的特點。因此,通過比較研究法,結合不同國家處理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特殊背景,分析它們采取治理措施的特點、有效性和局限,是探索互聯網社會問題治理規律的重要的且可行的途徑之一。
3.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通過對單個或多個典型案例的描述、解釋和評價而總結規律或發現問題。作為定性研究中的一種常用方法,案例研究法既可以被用于獨立研究,也可以作為研究鋪墊。案例研究法可以被分為三種類型:探索性案例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和解釋性案例研究。
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往往有著復雜的背景和沖突層面。采取案例研究有助于詳細深入地挖掘與介紹典型互聯網問題的發生背景、權利沖突方式、治理政策效果,不但為進一步研究打下現實基礎,而且有利于對研究問題獲取較為全面的理解。
(二)研究思路
本書的研究思路為:
第一,總結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之于人權的“雙刃劍”效應,分析互聯網治理的困境所在:人權沖突。
從人權保障視角而言,互聯網治理工作的核心目的:促進發揮互聯網之于人權保障的積極作用,有效防范互聯網之于人權的消極作用。互聯網之于人權的“雙刃劍”效應導致互聯網治理的困境在于協調解保障處于沖突狀態的人權或公共利益。
第二,將互聯網領域中的人權沖突劃分為三類:“標準型人權沖突”“政策型人權沖突”“手段型人權沖突”。
為了便于確定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產生的根源和總結解決相關人權沖突的經驗教訓,對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進行分類,而后逐步分析總結如何解決各類人權沖突:依據主體間性人權觀,提出指導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價值標準和原則體系;分析總結典型互聯網治理政策的特點、適用性、局限性和改進方式;分析總結典型互聯網治理手段的特點、適用性、局限性和改進方式。
第三,從標準、政策、手段三個維度,分析現行中國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解決方式的特點、有效性、局限性和改進方式。
本書研究思路可以概括為圖1。

圖1 研究思路
二、創新點
雖然本書的主要工作是將已有的人權理論應用于互聯網領域以及總結分析互聯網治理的經驗和教訓,但也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創新和開拓。
第一,從標準、政策和手段三個層面,以人權沖突為著眼點,系統全面地分析治理互聯網領域社會問題的方式。針對互聯網問題治理對策的傳統研究方式主要為:(1)“單層”分析,由“問題”直接過渡到“對策”,法規政策和技術手段往往混在一起。目前這類研究比較普遍。(2)“雙層”分析,結合某種單一的“價值理念”,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里的對策多是指政府制定的法規政策。本研究采取的“三層分析”法相對于“單層”和“雙層”分析法所具有的優勢主要包括:(1)加強分析互聯網治理所依據的價值標準,有利于克服過度關注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而忽視價值原則的弊端。(2)加強分析網絡政策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克服脫離社會環境差異而機械地照搬他國互聯網治理政策法規的弊端。(3)區分出具體的治理手段或網絡技術對人權沖突解決方式的限制,有利于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特殊性進行細致的分析。
第二,以主體間性人權觀為基礎提出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指導框架。在處理人權與公共利益之間沖突時,主體價值視角下的人權觀容易陷入片面要求治理方式的一致性和為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共同體存續的缺陷,客體利益視角下的人權觀容易引起為公共利益而犧牲人權的弊端。在處理人權之間的沖突時,傳統的治理方式雖均有啟發性,然各執一端且存在難以克服的理論死角。主體間性人權觀認為人權是作為共同體成員存在的主體之間相互協商的結果。在指導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時,既要求保護共同體的重要價值,又要求尊重個體的權利,同時有能力吸納現存各類人權觀在促進達成人權沖突解決方案共識方面的合理有效因素。
第三,結合互聯網應用引起的主要社會問題,如網絡色情、網絡暴力和網絡失序政治參與,總結分析典型的國家或地區政策在解決相關人權沖突方面的特點、適用性、有效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改進建議。比如針對網絡色情信息的“放任政策”,針對網絡暴力的“實名制政策”以及針對網絡失序政治參與的“屏蔽過濾政策”,通過分析這些政策產生于其間的社會的政治形勢、文化背景、互聯網發展狀況、配套政策體系等因素,可以有利于克服從單一維度尊崇某一網絡治理方式的片面性,為因地制宜地借鑒或引入相關政策提供參考意見。
第四,通過分析互聯網政策的具體實施方式和互聯網技術的特點,進一步分析互聯網治理方式的適用范圍、效果和局限性。比如關于信息過濾和屏蔽,提出通過改進了的“國家熱線機制”實施這種治理方式,有利于防止其被濫用,增強其合法性與公正性;關于互聯網服務商自律,總結出可能陷入“過度審查”或“代理審查”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進方式;關于通過家庭安裝色情信息過濾軟件,提出了推廣方式、互聯網普及率、家長的互聯網技術水平、家長對未成年上網隱私權的尊重等因素對實施這種治理方式的影響。
第五,借鑒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國際經驗,運用“標準、政策和手段”三層分析法,分析中國網絡問題治理措施的價值基礎、政策和手段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