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洋芋之“洋”土豆如何改變中國與世界的歷史?

土豆不“土”

中國是當今世界馬鈴薯生產的頭號大戶。2010年,全世界共生產了3.24億噸馬鈴薯,其中中國獨占7500萬噸。馬鈴薯在中國不但產量高,名字也多,廣東叫“薯仔”,山西叫“山藥蛋”,江浙稱“洋(陽)山芋”,福建謂“荷蘭薯”……北京方言的“土豆”最終成為俗稱正名。這個頗中國式的名稱,幾乎讓人忘記了“土豆”并不“土生土長”,相反,是個渡海而來的“外來戶”。土豆,學名馬鈴薯,是現代世界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類主食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土豆的原產地在遙遠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種植馬鈴薯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馬鈴薯的豐歉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因此印第安人將馬鈴薯尊奉為“豐收之神”,如果某年的馬鈴薯嚴重減產,就被認為是“怠慢”了馬鈴薯神,必須舉行一次盛大而殘酷的祭祀儀式,殺死牲畜和童男童女為祭品,乞求馬鈴薯神保佑豐收。當第一批歐洲探險家到達秘魯的時候,發現當地人種植一種名為“papa”的奇特的地下果實,“煮熟后變得柔軟,吃起來如同炒栗子一樣,外面包著一層不太厚的皮”。這就是今天為人熟知的馬鈴薯。

隨著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安第斯山區,馬鈴薯也被貪婪的殖民者作為一種“戰利品”帶回了歐洲。1565年,西班牙遠征軍向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呈獻了一箱包括馬鈴薯在內的南美洲農產品,最初的馬鈴薯居然是以它妖嬈的枝葉和艷麗的花朵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西班牙王室將馬鈴薯種植在塞維利亞近郊的花園里,由此開始了它在歐洲跌宕起伏的命運歷程。

在登陸歐洲之后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馬鈴薯還是只限于園圃栽植,還沒有找到真正屬于它的家,并且基本上是由植物學家在貴族或宮廷的莊園里栽種的。與此同時,歐洲人對馬鈴薯的食用價值幾乎一無所知。據說,西班牙人最初嘗試生食馬鈴薯的塊莖,味道當然是乏善可陳;法國人好奇地去吃它結出的漿果,不用說,那酸澀的味道使人搖頭;蘇格蘭人甚至認為馬鈴薯會導致麻風病和不道德,理由是歐洲人以前從未吃過塊莖類食物,《圣經》中也沒提到過馬鈴薯。滑稽的是,歐洲人卻立即愛上了另外一種來自新大陸的食物——甘薯(紅薯)。它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發現新大陸后就被帶回了西班牙,西班牙的國王和王后迅速就喜歡上了這種新食物——顯然《圣經》里同樣沒有提到過甘薯。可能是因為甘薯甜美的味道更適合歐洲人的口味,至少到17世紀80年代,歐洲上流社會仍然將食用添加了大量香料和糖烹制的甘薯看作一種時尚。

馬鈴薯作為糧食作物在歐洲大陸得以廣泛傳播,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于一位平凡的法國農學家帕門蒂爾(Parmentier),是他認識到馬鈴薯良好的食用價值:它可以制作面包,而且容易蒸煮。1770年,他的一篇關于馬鈴薯淀粉營養問題的論文在征文中獲獎,并被法王注意到,據說他用馬鈴薯為食材為一次宮廷宴會烹調了20多種美味菜肴。就連日后上了斷頭臺的路易十六和他的那位同樣倒霉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也為馬鈴薯的推廣出了一把力(不幸的是,法國老百姓只記住了她的那句“人民若無面包,那就改吃蛋糕嘛”),國王和王后在衣服的紐扣上別上馬鈴薯花作為裝飾,并采取了一個狡猾的辦法推廣馬鈴薯的種植——令人在王室的土地上種馬鈴薯,并派最精銳的士兵看守,晚上則把士兵撤走,當農民意識到這些莊稼具有價值時,就來偷走了王室所種的馬鈴薯。到法國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統治時,法國的大多數農民都已經種植馬鈴薯了,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效仿——連以崇尚美食聞名的法國人都吃馬鈴薯,那馬鈴薯一定美味——當歷史邁過19世紀的門檻,馬鈴薯已經傳遍了全歐洲。

法國農學家帕門蒂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静安区| 灵石县| 舞阳县| 凤阳县| 饶河县| 元朗区| 玉山县| 平和县| 敦化市| 平阳县| 贵德县| 东兴市| 玉田县| 永德县| 本溪市| 玉溪市| 泰和县| 南溪县| 开原市| 汶上县| 奉贤区| 周宁县| 龙川县| 皮山县| 卢龙县| 高淳县| 巢湖市| 蓬安县| 新宾| 玉田县| 大洼县| 成安县| 沙湾县| 临潭县| 灌阳县| 金塔县| 张家口市| 赣榆县| 甘孜|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