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小史:被世界改變,也改變著世界
-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
- 1143字
- 2019-12-06 09:58:15
盛世的助推劑
明末清初,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原產美洲的大批農作物被歐洲殖民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到了東方,素來秉承“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很容易接受任何可以填飽肚子的農作物,從不去考慮這種作物在先哲的著作里是否有所提及——馬鈴薯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登陸中國。
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內地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社會動亂。所謂“承平日久,生齒日繁”,更多的人口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耕地。清代耕地的增加,主要就是向山要地。原因在于,經過我國歷代人民的農業開發,當時的平原地畝多已墾辟,再要增加耕地,就只能開墾那些貧瘠的山區土地了。
漢代以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是粟(小米)和黍(黃米),漢以后逐步演變為南方以稻米為主,北方以小麥、粟和高粱為主。而在山區,這些本國原有的作物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幸好中國農民新裝備的“美洲作物武器庫”中,有玉米、甘薯、馬鈴薯這“三劍客”適應性較強、耐旱耐瘠,才使得過去并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的廣大沙礫瘠土、高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為宜種土地,緩解了困擾中國幾千年的人地矛盾與庶民百姓“吃飯難”的問題。
正如光緒年間的《奉節縣志》所記:“包谷(玉米)、洋芋(馬鈴薯)、紅薯(甘薯)三種古書不載。乾嘉以來,漸產此物……農民之食,全恃此矣。”隨著玉米的栽培推廣,長江流域以南的山丘荒野地帶和不宜種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開發利用,而在黃河以北地區,玉米則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產作物,成為主要的旱地農作物。甘薯的推廣,則使大量濱海沙地和山區的貧瘠丘陵得到開發利用。相比于玉米、甘薯,引入中土較晚的馬鈴薯更勝一籌,它更易種、耐寒、耐瘠,那些土壤貧瘠、氣溫較低,連玉米都養不活的高寒山區,只能種植耐“地氣苦寒”的馬鈴薯,所謂“其深山苦寒之區,稻麥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殖者,則以洋芋代飯”。
在馬鈴薯得到廣泛種植的乾隆中期以后,中國人口從乾隆六年(1741年)的1.4億,幾乎是直線上升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所未有的頂峰4.3億,短短100年多一點的時間里,人口增加了兩倍,但同期中國耕地面積卻只增加了不足26%。要是沒有馬鈴薯(與玉米、甘薯)“幫忙”,無論大清皇帝們是如何天縱圣明,只怕也是難為無米之炊了。馬鈴薯不但易種,而且高產,不但畝產高達兩三千斤,而且“三月種,五月熟;取子再種,七月又熟;又種,九月又熟”,可以達到“一歲三熟”,是理想的抗災備荒作物。對于在饑餓中掙扎的古代山區老百姓來說,不啻“天降嘉谷”,“近則遍植洋芋,窮民賴以為生”。無怪乎山西省的農諺曰:“五谷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而甘肅的俗諺更把馬鈴薯視為“甘肅三寶(洋芋、沙鍋、大皮襖)”之一。《文縣要覽·社會》記載:“縣地雖頗產米,而大米不用為常食,麥亦珍貴而不普通。一般農民以洋芋包谷為主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