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個重要家族的遷入

當時泉州的海外貿易與廣州相比有其特色。譬如泉州市舶司的官員每年要祈風兩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春天要祈求南風早日來臨,好歡迎海外的蕃商及回歸的泉州商人;秋天祈求北風,是為了讓去東南亞貿易的商人一路順風。而廣州市舶司每年只于五月祈風一次,秋天不祈風——廣州人一般不到海外貿易,他們只需等待蕃商前來貿易,所以,每年他們只要為蕃商的到來祈一次風就可以了。

宋代的福建海商紛紛冒險去海外貿易,這種情況在中國其他地區相當少見。當然,也因為這一原因,福建成長起了本地的海商集團,這同樣是中國其他港口罕見的。福建沿海船民長年于海上航行,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和駕駛技能,“風色既順,一日千里,曾不為難”,“舶由岱嶼門,掛四帆,乘風破浪,海上若飛”,使得泉州海商船隊擁有遠航海外的優勢。直到南宋前期,泉州大海商還多為本地人,其中許多成為億萬巨富。但南宋中期以降,本地海商“破蕩者多,而發舶者少”,海外貿易的主導權逐漸轉到“賈胡”手中,其中就有一個對日后的泉州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蒲氏家族。

這個蒲氏家族的來源至今仍未有定論,其原因在于見諸史冊之時,他們已經很大程度上被本地化了。翻閱古籍,有人說他們是阿拉伯人,有人說他們來自波斯,更有人說他們是西域回紇人,莫衷一是。不過,大部分學者更傾向于其是從廣州遷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這個說法。這個家族的祖輩從事香料貿易,曾經寓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沿海)。唐朝時期,蒲氏先人遷居廣州,“彼時為廣東第一富豪,統理外國貿易……富甲兩廣,總理諸番互市”。到了宋代,廣州蒲姓雖然富極一時,但很快就沒落了。

南宋時期,蒲開宗把整個家族從廣州遷到了泉州。定居在泉州的蒲開宗,帶領族人翻開了新的篇章。他一邊繼續從事以販運大宗香料為主的海外貿易,一邊跑去泉州安溪當起了安溪縣的主簿。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發掘出一艘南宋遠洋貨船,載重200多噸。船上香料遺存豐富,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龍涎香、胡椒等。一些學者認為,這艘海船很可能就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與蒲家香業有密切的聯系。為了鼓勵蒲開宗的貿易活動,南宋政府賜給他“承節郎”的官銜,雖然不是大官,但這是有官階的,比他之前當的主簿分量重多了。當時,在泉州獲得這種榮譽官銜的中外著名商人,有阿拉伯商人蒲羅辛、福建綱首蔡景芳。他們分別是因載乳香來泉州抽解價值30萬貫和販入海外寶貨收息錢98萬貫,而被授以“承信郎”的。蒲開宗的承節郎比他們還要高一階,說明他販運或招徠的蕃貨更多,對泉州港海外貿易的貢獻更大。尤須注意的是,蒲開宗于修祠造橋之類的社會公益事業也多有介入,并由此博取了一定的好名聲。

蒲開宗死后,其子蒲壽庚繼承父業,繼續做香料生意,至1252年,他已大顯身手了。史稱他年少時“豪俠無賴”,可見他具有一種豪爽頑強的海商性格。以后的事實更說明,他不僅在經營海外貿易方面很有本領,而且在外商中負有威望,故而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三十載,“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在海上貿易中影響力巨大的蒲壽庚終于被南宋政府看中,從而登上了泉州市舶司提舉的寶座。在如此重要的港口,一反常規地起用一個蕃客商人來擔任市舶使,說明當時的宋廷意圖借此招徠更多的外商前來貿易,從而增加舶稅的收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沂南县| 康乐县| 河北区| 澎湖县| 绥阳县| 福建省| 锦屏县| 阿瓦提县| 郓城县| 丰顺县| 昌江| 东莞市| 泽州县| 凤翔县| 吉林省| 三台县| 涞水县| 望江县| 六盘水市| 磴口县| 八宿县| 霸州市| 谢通门县| 昭觉县| 观塘区| 通河县| 双桥区| 宜宾县| 台南县| 丰宁| 台中市| 镇宁| 丰都县| 株洲县| 桐乡市| 长海县| 化隆| 安徽省| 安吉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