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我國農產品物流系統建設現狀

一、農產品物流組織體系建設

在我國現階段基本上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以城鄉集貿市場為輔的流通組織模式。其外延不斷擴大,向上游聯系種植、養殖、加工、檢疫、運輸等環節,向下游聯系配送、零售、消費等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產業鏈。但我國多數農戶的生產經營是單戶經營的形式,農產品的銷售多為分散方式,農產品的大流通、大市場、大公司體系尚未形成。

(一)農產品物流渠道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農戶或基地—運銷大戶

運銷大戶建立與批發商穩定的購銷業務關系,也有一些運銷大戶在全國各大城市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直接設立窗口。這種農產品物流方式在我國農產品流通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2.農戶—客商

這一物流方式也較為普遍,如大型連鎖超市、農貿市場的批發商等在農產品收獲時直接到農戶田頭收購。

3.農戶或基地—加工企業

這種方式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將自己基地的初級農產品和從農戶手中收購來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后或直接出口,或出廠銷售給內地的批發商,或設立窗口直接零售到消費者手中。

4.農戶或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社員和基地上的農產品收購來,或銷售給與自己有業務關系的批發商,或將農產品運往自己在外地設立的批發窗口、零售窗口進行批發或零售。

5.農戶或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出口

這一物流形式由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流通的中介組織發揮作用。它們接受農業加工企業由于出口需要的委托,或發動本社社員,或自辦生產基地,種植某種出口加工企業指定的農產品,然后按加工企業要求制定出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出符合出口加工企業要求的農產品,提供給加工企業,加工企業按出口要求進行加工,然后外貿出口。

(二)農產品物流主體

一方面,各個供應鏈環節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體。生產主體在我國主要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但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也有一些規模經營的農戶聯合體;中間代理環節的主體比較多樣化,既有各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包括政府主導和自發組織的各種專業協會),也有各種不同規模的私營收購代理公司;產地批發商和銷地批發商的主體主要是以各種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購銷商群體;目前我國農產品零售商的情況最復雜,包括各種農貿市場、規模不同的超市及綜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攤等。另一方面,從物流整體來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包括自營主體、第三方物流主體。第三方物流雖然將有很大發展,但自營物流仍占主導地位,專業運輸公司、專業倉儲公司等比較匱乏。此外,現階段發展較為盛行的農業行業協會組織還不健全,且缺乏必要的物流知識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起不到行業規范和自律作用,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農產品吞吐能力較低。

農產品物流主體繁多且分散,對農產品的采購、運輸、加工、倉儲、包裝、配送遠沒有形成規范的管理和控制機制,使農產品在生產物流、供應物流、銷售物流方面的秩序混亂,造成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服務質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致使農產品物流發展面臨市場的需求約束。


二、農產品物流技術運用

(一)冷鏈物流技術

冷鏈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指冷藏冷凍類農產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至消費者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它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制冷技術為手段的低溫物流過程。冷鏈物流技術的適用范圍主要是:包括蔬菜等在內的初級農產品、包括速凍食品等在內的加工食品以及特殊商品。當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和裝備所占的比例較低,常常使鮮活農產品豐收后因不能及時運輸和冷藏倉儲不健全而腐爛變質,產區農戶損失巨大。造成我國農產品損耗的原因有二:第一,農產品冷鏈環節中采摘后倉儲和運輸的不及時,冷鏈流通網絡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冷鏈體系;第二,農業企業和從業人員對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冷凍保鮮理論認識不足以及技術和設備落后。

(二)物流信息技術

物流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信息標準化技術、信息編碼技術、信息標識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跟蹤技術等。物流信息化是指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整合物流業務流程,使物流運作向著規模化、網絡化運作的方向發展。

物流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物流中的應用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第一,使市場價格的信息、消費者反饋的信息及時傳遞到生產者,從而減少生產者之間的盲目生產、過度競爭,減輕生產者承受市場風險的壓力并使其從容應對農產品物流中所發生的異常事件;第二,加強物流系統各環節之間的聯系,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避免各個環節效益背反現象的大量出現,從而促進系統整體效率和競爭力的提高,使物流領域的各參與方受益。物流信息技術多運用于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平臺應當包括的功能有:第一,動態反映農產品生產的布局;第二,促使農產品生產、流通信息的有效共享;第三,對農產品物流中的異常事件能迅速做出反應;第四,對各階段的農產品進行有效追蹤。

相比于發達國家,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物流信息的基礎設施和網絡建設薄弱,物流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農產品信息無法在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各成員間實現有效共享。如大多數批發市場沒有專門的信息網絡平臺,即使建有信息系統,但信息網絡仍不健全,缺乏連續的信息。另一方面,物流運作主體應用信息能力低。信息的有限性使運銷業主與產地農民獲得農產品供求與價格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產銷地價格差距大,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存在著價格欺詐現象,且農產品的安全可追溯問題難以有效解決。


三、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建設

(一)農產品物流標準體系

農產品物流標準體系是指農產品物流領域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有機整體,是對農產品物流領域中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的規定,其目標是通過采用標準化的生產、加工、流通方式,實現農產品安全、高效的流通,以促進農產品公平貿易。農產品物流標準是該體系中的核心元素,它是指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內獲得最佳秩序,對物流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并經一個公認機構批準。

農產品物流標準體系的實施范圍包括農產品的生產、貿易、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以及對農產品物流標準本身的研究、管理、運行等。它的實施涉及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活動,以及物流技術和物流過程中的諸要素管理等標準。農產品物流標準的實施對象主要有三類:一是農產品、物流方面的技術術語、標志、符號、代號;二是農產品物流的環境條件、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一般要求;三是農產品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及技術、信息、服務等的具體要求。

(二)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的特點

(1)物流的復雜系統,決定了管理上的復雜性;

(2)從局部系統尋找共同的基點,形成物流標準化的核心;

(3)系統的統一性、一致性和系統內部各環節的有機聯系是系統能否生存的首要條件;

(4)覆蓋面廣,可操作性強,修訂周期短;

(5)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協調引導;

(6)物流的國際性更加突出。

(三)我國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的現狀

規范化和標準化是農產品物流現代化的關鍵和基礎,是現代市場流通系統發展的必要條件。從國際范圍來看,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農民和消費者利益,都根據自身市場特點建立本國的規范標準,并以此影響國際標準,使自己取得國際貿易的有利地位。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業標準化工作剛剛起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交通運輸和倉儲的設施、設備、器具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

(2)物流標識混亂,缺乏標準規范;

(3)流通業電子數據缺乏統一標準,物流信息不對稱;

(4)商品條碼未能全面普及應用;

(5)相當部分農產品缺乏標準,特別是質量等級標準。

現代農產品物流系統標準化建設應著重于農產品物流的獨特性方面,多數物流標準的實施應堅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把握好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在某些發展較快的行業、地區甚至企業先期設計、推廣和實施。例如,在信息技術標準化方面,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信息標準化技術是條形碼技術、EDI技術。應率先在發展較快的地區以及新建的超市、產品配送中心推廣條形碼技術、EDI技術,然后再逐步向農產品供應鏈的全過程推廣。有一些物流標準必須強制統一實施,例如生鮮農產品的檢驗檢疫標準必須在各地區、各行業強制統一實施。可以在沿海發達地區內強化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建立農產品身份證制度、責任可追溯制度。


四、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建設

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就是在政府意志及物流規劃下,制定有利于發展現代物流的政策法規。我國現行的物流政策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體系、兩個層次。所謂兩大體系即法律類政策和行政類政策,兩個層次是指全國性政策和地方性政策。我國的物流產業正處于發展初期,專門性、綜合性的法律、法規較少,指導物流產業發展的法規主要是按行業劃分的法律、法規。其中,與農產品物流產業直接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199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1993)。與之相配套,由國務院或各主管部委經國務院批準出臺了許多配套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98)等。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現有的物流政策,特別是法律類政策還是比較全面的,從而基本上可以維護我國農產品物流領域的經濟秩序,但是,從現代高效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要求的角度看,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建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缺乏國際視野

我國目前施行的農產品物流政策和法律法規,許多內容還是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環境下延續下來的,對市場經濟原則體現和貫徹得不夠充分,缺乏對全球化、國際化背景的考慮。例如,我國開放物流市場,允許外資物流企業進入與國內物流企業展開競爭,但在稅收政策方面外資企業卻享有超國民待遇;中小民營物流企業在融資信貸、用地標準等方面所遇到的一系列政策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建立一個專業性強的、有前瞻性的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現代物流特性的政策法規體系勢在必行。

(二)物流政策法規缺乏系統性

現代農產品物流是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復合型產業,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關聯。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涉及國家發改委、商務、交通、鐵道、民航、郵政、海關、質檢、公安、信息等相關政府部門。各部門表面上是齊抓共管,實際上往往從各自利益出發,各行其是,政出多門,造成條塊分割嚴重。我國現行的農產品物流政策法規缺乏統籌規劃和整體協調,缺乏現代物流業發展所要求的系統性和專業性,甚至出現職能重疊、政策沖突現象,使執行機關和物流企業無所適從,難以認識和把握物流政策的精髓、規律,難以協調物流各環節和各功能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形成產業優勢和推動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最終也影響了政策法規的權威性。

(三)物流政策法規可操作性不強

我國傳統的物流政策法規在技術上普遍缺乏對物流實踐的具體指導和調整作用,宏觀調控能力和微觀約束能力不足,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規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不大。目前,我國尚無具有直接可操作的現代農產品物流綜合性政策法規,各部委或地方多以“辦法”“意見”“通知”等形式頒布一些促進農產品物流發展的規范性文件,缺乏法律強制效力,只適合作為司法審判的參照性依據,在具體運用中缺乏操作性,不利于調整各物流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利于對物流主體行為起到引導與制約作用。一些傳統的運輸類、倉儲類法規由于受到部門職能分割影響,無法體現現代物流“一體化、大流通”的特點,在實踐中經常無法操作。

(四)存在發展現代物流的“政策真空”

現代物流形成集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處理等在內的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服務。但是,我國現有的一些農產品物流政策法規無法對物流活動進行有效規范。例如,第三方物流運營商因不同物流環節的業務性質,可以作為代理人、承運人、倉儲經營人、批發商等,從而具有不同的法律身份,法律關系種類繁多,甚至性質迥異。這些法律在責任構成、責任形式、責任范圍、訴訟時效、訴訟管轄、舉證責任等方面均有一定差異,會使第三方物流運營人產生不同的法律風險,承擔不同的法律后果。對此,我國目前尚未有相關的政策法規對第三方物流運營商的法律地位加以調整與規范。

此外,現代農產品物流的法定標準、物流市場的準入制度、規范物流企業的經營行為、健全農產品市場管理法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五、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

對于農產品物流而言,產品的特殊性對物流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水平、服務要求很高。人才缺乏是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現代農產品物流是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物流技術的創新相伴而行的,迫切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特別是適應加入WTO后對農產品物流要求的懂經營、會管理的專門人才。而目前這方面人才是最缺的。因此,應針對農產品物流管理交叉性、實踐性和成長性的學科特點,從社會與企業的需求出發,明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在盡可能多的高等院校中設置物流管理專業,并為工商管理及相關專業的學生開設物流課程。或者全面開展物流在職教育,推廣物流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例如倉儲工程師、配送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認證。所有物流從業人員必須接受職業教育,經過考試獲得上述工程師資格后,才能從事有關的物流工作。解決農產品物流人才缺乏的問題,只能靠教育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策勒县| 北海市| 东乡族自治县| 基隆市| 舟曲县| 延长县| 阿拉善右旗| 浑源县| 余姚市| 武山县| 汉川市| 重庆市| 改则县| 屏南县| 白城市| 湖北省| 称多县| 布尔津县| 镇赉县| 旅游| 青海省| 南漳县| 宁安市| 东兰县| 临江市| 天等县| 虎林市| 惠来县| 游戏| 绥阳县| 吴桥县| 成武县| 双流县| 长春市| 浦江县| 碌曲县| 大兴区| 莒南县| 冕宁县|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