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生人際交往選擇心理的發展特點與教育

學生人際交往選擇對其個性發展和行為表現有重要影響。在課余時間、心理傾吐和困難求助三個不同生活領域中,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選擇同伴和自我的比例均呈遞增趨勢,選擇父母和老師的比例均呈遞減趨勢。研究還表明,在這三個領域中,交往選擇在性別和地域方面均有顯著差異。

社會交往是學生個性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學生的交往心理需求隨年齡和年級的升高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就是他們行為變化的內在因素。國外學者十分重視研究學生交往心理的發展,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學生交往對象選擇心理的發展規律。為了在這個領域積累第一手資料,以便將我國學生的交往選擇心理與國外學生進行比較,進而揭示我國學生交往心理的特點,并找到相應的教育方法,我們確定了本項研究。

考慮到在不同心理生活和活動范圍內,學生交往的選擇有著原則上的區別,因此本研究分別對學生在課余時間、心理傾吐和困難求助三方面的交往對象選擇做了測查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并輔以自由反應法。針對空閑時間交往對象選擇的問題為:“課余時間你最喜歡和誰在一起”;針對傾吐對象選擇的問題為:“遇到有趣的事,你首先想到告訴誰”和“心中有苦惱和煩悶,你最想和誰談”;針對求助對象選擇的問題為:“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你首先想找誰幫助”和“遇到生活上的困難,你首先想找誰幫助”。自由反應的問題為:請被試者說說為什么如此選擇。

測試點有浙江臨海市、杭州市,四川內江市,廣西玉林市,山東濰坊市五個城市,每點選一、兩所中學,除杭州外,其他四個城市還選了小學、大學各一所。測查對象為小學二、四年級,初中一、三年級,高中二年級,大學一、三年級的學生,共8000人。統計時,因各題目淘汰的卷數不等,年級的處理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本報告各表所列統計結果的人數不盡一致。

測驗是在學生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由班主任或研究人員擔任主試者,有統一的指導語和規定時間。統計按統一規定,并通過計算機做χ2差異檢驗。(p>0.05為差異不顯著,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極顯著)本報告的統計表格列出了各項選擇的人數百分比,為簡化表式,略去了各項目選擇的具體人數。

一、課余時間的交往選擇

1.年齡心理發展特點

針對“課余時間你最喜歡和誰在一起”的問題,學生可以從父親、母親、老師、同伴、獨自一人五項中選擇一項,回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對“課余時間你最喜歡和誰在一起”的回答(%)

2.性別差異

測查表明(表略),除高二年級學生外的各級學生和學生總體,在課余喜歡在一起的對象選擇上均呈顯著的性別差異。在選擇“母親”一項的學生中,女生占總體的10.1%,比男生的5.8%高得多;選擇“獨自一人”一項的學生中,男生占16.3%,較女生的13.8%略高;雙方占首位的選擇對象,大、中、小學的男女生均為“同伴”,分別占65.4%和63.4%。

3.城鄉學生的比較

城鄉學生對本項的選擇呈極顯著差異(表略)。選擇父母的學生中,城市學生占19.6%,鄉村學生為13.7%;選擇“老師”一項的學生中,城市學生占2.7%,鄉村學生占9.2%;選擇“獨自一人”一項的學生中,城市學生占17.0%,鄉村學生占15.6%。城鄉學生占首位的選擇均為“同伴”,都占60.0%多一點。

二、傾吐對象的選擇

(一)遇到有趣的事,你首先想到告訴誰

1.年齡心理發展特點

針對“遇到有趣的事,你首先想到告訴誰”這個問題,對所列七個選項的選擇比例的排列次序為同伴、母親、寫入日記、留在心中、父親、教師、班干部(表略)。從年級(年齡)發展看,選擇“同伴”的比例是遞增的;選擇“母親”“父親”“教師”的比例是遞減的,且比例都不高;選擇“班干部”的比例,各年級都低到可忽略不計;若將“寫入日記”和“留在心中”兩項合稱為自我傾吐,則各級學生的回答均超過20%。這表明,我國當代各年齡段的學生,有1/5以上的人,內心雖歡快,卻只能自我傾吐,他們缺乏傾吐對象。

2.性別差異

各年齡段的男女生和大、中、小學總體的男女生對本題的回答均呈極顯著差異(表略)。選擇“母親”和“寫入日記”的學生中,女生分別占20.0%和15.2%,顯著高于男生的14.1%和10.6%;選擇“同伴”“父親”的學生中,男生分別占47.1%和11.6%,顯著高于女生的42.5%和8.4%。

3.城鄉學生的比較

城鄉學生對本題的回答呈極顯著差異。有趣的事首先想到告訴“父親”和“同伴”的,城市學生占31.0%和49.5%,顯著高于鄉村學生的22.0%和43.9%;對“寫入日記”和告訴“老師”的選擇,鄉村學生分別占17.3%和4.0%,顯著高于城市學生的6.1%和1.5%。

(二)心中有煩悶和苦惱,你最想和誰談

1.年齡心理發展特點

就大、中、小學生總體看(表略),學生心中的苦悶最愿和同伴傾訴,除小學低年級外,各年級學生的此項選擇均占首位,且呈遞增趨勢;愿和父母、老師傾吐心中煩惱的比例,小學生相當高(尤其是向母親傾訴),小學二年級的回答比例居七項之首,小學四年級的回答比例占第二位,但隨年級升高,選擇此項的比例遞減;對有苦悶留在心中的回答,從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第四位,到初一開始穩定地上升到第二位,并以初三和高二學生的選擇率為最高;選“寫入日記”的比例從小學生的第六位上升到初三以后的第三位。若將“寫入日記”和“留在心中”合為自我傾吐,則自我傾吐的選擇率除大學一年級學生外,均超過對同伴的選擇而成為首位;向班干部傾吐不快的學生比例,各年齡段均極小,自初中開始,其選擇均不到1.0%。

2.性別差異

男女生對心中苦悶傾吐對象的選擇呈顯著的性別差異(表略)。選擇“父親”和“留在心中”的學生,男生分別占9.0%和25.8%,高于女生的6.8%和19.5%;向“母親”傾吐與“寫入日記”的,女生分別占15.6%和17.7%,高于男生的11.7%和11.9%。向父母傾吐的性別差異從小學生開始就出現了,而回答選擇“寫入日記”和“留在心中”的性別差異,則進入初中后才顯著起來。

3.城鄉學生的比較

城鄉學生對本題的回答呈顯著差異(表略),與鄉村學生相比,城市學生較多選擇“同伴”和“留在心中”,而鄉村學生則較多選擇“寫入日記”和告訴“老師”。

三、求助對象選擇心理

(一)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你首先想找誰幫忙

1.年級心理發展特點

學習上的困難,除小學低年級學生以找老師幫助為其首選外,其他各年級學生均以靠自己為首選(表略)。而且,找老師的比例隨年級升高而遞減,靠自己的比例則反之。

2.性別差異

統計表明(表略),除大學男女生的選擇不呈顯著差異外,男女生總體和其他學齡段的性別差異均極顯著。選擇“靠自己”和“不想解決”兩個選項的學生中,男生較高;選擇“同伴”和父母親的學生中,女生較高。

3.城鄉學生的比較

城鄉學生對本題的回答有極顯著差異(表略)。選擇依靠父母解決學習困難的學生中,城市學生分別占39.4%和12.9%,顯著高于鄉村學生的25.1%和3.9%;依靠同伴和老師的學生中,鄉村學生分別占41.8%和24.8%,顯著高于城市學生的25.7%和15.4%。這顯然與我國城鄉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有關。

(二)遇到生活中的困難,你首先想找誰幫忙

1.年級心理發展特點

生活困難時的求助對象(表略),除小學低年級以選擇“母親”居首位外,其余各級均以選擇“靠自己”為首位。“母親”在中學生心目中為第二位,到大學退居第三位。“父親”的被選比例在小學和初中為第三位,以后退居到第四位。“同伴”則從小學和初中的第四位上升為高中的第三位、大學的第二位。對“老師”的選擇均為第五位,且選擇比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極小。

2.性別差異

男女生在困難求助對象的選擇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略)。困難時求助“母親”的比例,女生為32.3%,顯著高于男生的22.1%;求助于“父親”和“同伴”的比例,男生分別占20.9%和22.2%,顯著高于女生的14.1%和13.8%;向“老師”求助的比例,男女生均極低,都不到5.0%。

3.城鄉學生的比較

城鄉學生對本題的回答呈極顯著差異(表略)。城市學生選擇“母親”的占34.7%,選擇“靠自己”的占35.3%,高于鄉村學生的25.0%和30.0%;相比城市學生,鄉村學生較多選擇“同伴”“父親”和“老師”,其比例分別為20.5%、19.8%和3.7%,而城市學生的比例分別為8.5%、16.3%和1.5%。

四、討論

從本研究的結果中,我們發現,在不同生活范圍,學生的人際交往選擇有著很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受到他們的年齡、性別和城鄉環境的制約。在此,我們在比較這些差異的基礎上,簡略地予以討論。為了簡化,本文只對“課余時間最喜歡和誰在一起”“有苦悶最想和誰談”“生活中的困難首先想找誰幫助”三項結果進行比較和討論。

從年級或年齡發展看,我們以圖1~圖3來比較,圖例顯示了小學二年級、初中一年級、高中二年級和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上述三個問題中,選擇“同伴”“母親”和自己解決的選擇比例。(在苦惱傾吐對象中,“寫入日記”和“留在心中”合為自己解決)

圖1 不同生活情境中,各級學生選擇“同伴”的情況

圖3 不同生活情境中,各級學生選擇自己的情況

圖1顯示,所有各級學生都最喜歡與同伴一起度過課余時間,但并非所有這些學生都把同伴視為最佳的傾訴對象和生活有困難時的求助對象。這說明,大、中、小學生都把同伴視為共樂對象,而沒有把同伴視為分擔痛楚和共渡難關的第一人選。圖1還表明,在圖示的三個不同生活情境中,學生隨年級升高,選擇同伴的比例都呈遞增趨勢,且各年級的學生在三種生活情境中,對友伴的看重程度的排列次序均相同。這說明,隨年齡發展,雖然學生的交友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同伴在他們心目中所占的地位仍相對不變。

學生為什么更喜歡與同伴一起度過課余時間呢?據他們自己的回答,是由于同伴間有共同的理想、愛好,能相互理解和幫助,可探討人生、分擔快樂。但同伴對很多學生來說,為什么只是同樂的伙伴,而不是傾訴苦惱和困難求助的對象呢?從圖3可以看出,這是因為以寫日記和留在心中的方式進行自我傾訴和相信困難能自己解決的學生人數很多,且隨年齡增大而增多。他們認為,寫日記可長期留存信息、解悶、自我放松,又能總結經驗教訓。而告訴別人如不被理解,還會被人取笑。何況有些苦惱也不大好意思說出口,于是要么寫日記,要么留在心中。從心理分析觀點看,這種心態會影響我國眾多的青少年學生的友誼親密度,他們內心的焦慮會不斷沉積,心理健康也會因而受損。當然,青少年學生遇困難首先求助自身,無疑是值得引導的獨立自主的心理表現。

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國學生在情感領域傾向于同齡人和擺脫父母的自主心理的發展十分迅速。從初三開始,學生就很少與家長分享快樂,向父母傾訴心事。不過,學生雖然不能與父母一起娛樂,分享感受,但從圖2看,他們在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刻,還是要找家長尤其是母親的。對于小學生和初中生,母親是重要的傾訴對象,而對中小學生來說,母親更是第一位的生活困難求助對象。

圖2 不同生活情境中,各級學生選擇“母親”的情況

至于教師,除小學生外,在生活各情境都不在學生心目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就不做詳細分析了。

家長和教師未在學生情感領域中占有重要位置,除學生獨立性的增長是重要原因外,目前我國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不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成長要求過高過急,父母、教師不主動與學生溝通,父母、教師本人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不夠高大,都是值得注意的導致兩代情感隔離的原因。我國學生一方面在生活困難時還較依賴父母,而另一方面在內心情感上卻有過早離開父母的傾向,這樣的交往現象,隨年齡發展的特點和矛盾的心理,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課題。

學生交往選擇的性別差異,在各情境的共同特點是,女生較多選取母親;男生較多選取父親,且獨立性更強。城鄉學生差異的共同特點則是,鄉村學生更喜歡教師,可由此推知教師對鄉村學生的影響力較大。這些特點顯然是與性別身心發展特點、城鄉文化背景的不同有聯系的。

五、結語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我國學生交往中的人際選擇有如下特征。

(1)就總體看,學生課余時間苦惱傾訴對象和趣事分享,均將同伴放在選擇的首位;而遇到困難時的求助對象,則首先選擇自我。在生活各情境中,他們均最不愿選擇班干部。

(2)從年齡特點看,生活各領域選擇同伴為交往對象的比例均隨年齡增大而呈遞增趨勢;除對趣事分享外,對自我的選擇比例也呈遞增趨勢;對父母、老師的選擇均呈遞減趨勢。

(3)從總體看,生活各情境的人際交往選擇均有性別差異,女生較男生更多地選擇母親,男生則更多選擇父親。

(4)城鄉學生交往中的人際選擇,在各情境均有顯著差異。大體來說,鄉村學生比城市學生更多地選擇老師,城市學生則更多地選擇父母。

(5)給人總的印象是,我國青少年學生與父母、教師、班干部的心理溝通和情感交流比較缺乏,這顯然會削弱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者應設法改善這一狀況;與此同時,要注意克服學生彼此間交往的消極影響,并充分發揮同伴和自我的積極教育作用。

(原載《心理科學通訊》1989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桐柏县| 宁陕县| 华宁县| 广灵县| 泉州市| 洛隆县| 灵宝市| 班玛县| 怀柔区| 大丰市| 蚌埠市| 汕头市| 会宁县| 马边| 望都县| 达尔| 元朗区| 镇沅| 禄劝| 元阳县| 常德市| 获嘉县| 兴山县| 余姚市| 深泽县| 永春县| 黑河市| 托克逊县| 渭源县| 龙门县| 景德镇市| 搜索| 紫金县| 阿荣旗| 三穗县| 正镶白旗| 凤翔县| 徐汇区| 长垣县|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