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匯市場與交易系統
- 許再越 程曉松
- 3733字
- 2020-03-12 15:37:42
2.2 國際外匯市場的產品與結構
2.2.1 全球外匯市場交易概況
2001年以來,全球外匯OTC產品交易量持續快速增長,2013年4月日均交易量較2001年增長了3倍。國際外匯市場上產品結構基本保持穩定,即期和掉期占主要市場地位;2013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超過50%的交易通過電子平臺達成,聲訊交易在貨幣掉期和期權產品上仍具有一定優勢;從交易參與主體來看,外匯市場交易量的提高主要由非交易商金融機構推動,2013年其市場份額達到52.57%。
1.OTC市場產品結構
據BIS調查,2001年以來全球外匯OTC產品交易量持續快速增長,2013年4月日均交易量達5.3萬億美元,較2001年增長了3倍。國際外匯市場上產品結構基本保持穩定,即期和掉期占主要市場地位,占比分別為37%和44%;遠期、貨幣掉期和期權占比分別約為12%、1%和6%(見圖2-1)。

圖2-1 OTC外匯市場產品分布
外匯衍生品交易在整個外匯市場中占有較大比重,同時也是OTC衍生品市場重要的一類交易品種。2014年12月,外匯衍生品名義持有金額達到75.9萬億美元,占OTC衍生品市場總名義持有金額的12.04%。
國際OTC外匯衍生品主要包括:外匯遠期與互換(FX forwards and swaps)、貨幣互換(currency swaps)、場外期權(OTC options)三種。據BIS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外匯遠期與互換的持有名義金額達到37.1萬億美元,占據總體外匯OTC市場份額的48.9%,成為最重要的場外衍生工具;接著是貨幣互換,持有名義金額為24.2萬億美元,占國際OTC外匯衍生品持有名義總金額的31.9%;場外期權規模最小,僅占據19.2%的市場份額,持有名義金額為14.6萬億美元。國際OTC外匯衍生品市場中的遠期、互換和期權的期限主要分為:1年以內(含1年),1~5年(含5年)和5年以上。從歷年持有名義金額數據看,期限在1年以內(含1年)的OTC外匯衍生品規模都是最大的,平均占到OTC外匯衍生品總規模的74.9%。
BIS將國際OTC市場中以不同幣種為單位的單幣種外匯衍生品統一折算成以美元為單位,并且每半年公布一次持有名義金額和總市值。2014年12月,在國際OTC外匯衍生品市場中,以美元為單位的單幣種外匯衍生品持有名義金額最大,達到33.6萬億美元,占整個外匯衍生品名義持有金額的44.1%;以歐元為單位的單幣種外匯衍生品持有名義金額次之,為12.8萬億美元,占整個外匯衍生品名義持有金額的16.8%;占比最小的是以瑞典克朗為單位的單幣種外匯衍生品,持有名義金額僅為0.6萬億美元。
2.OTC市場交易方式
2013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超過50%的交易通過電子平臺達成,其中通過直接電子平臺(單銀行平臺和Reuters Conversational Dealing、Bloomberg等直接交易系統)以RFQ方式達成的交易占比約為30.46%;電子經紀系統和多銀行平臺等間接交易平臺的市場份額約為26.24%;聲訊交易在貨幣掉期和期權產品上仍具有一定優勢,占比分別為52.11%和63.43%。
3.OTC市場參與者結構
2010—2013年,外匯市場交易量的提高主要由非交易商金融機構推動。2013年其市場份額達到52.57%,非金融客戶的市場占比持續下降至8.7%。分產品看,掉期和貨幣掉期交易中,交易商之間的市場份額高于其他金融機構參與的交易;在即期、遠期和期權交易中,其他金融機構參與的交易占比則高于交易商之間的交易。2013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如表2-1所示。
表2-1 2013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單位:十億美元)

在“其他金融機構”類別中,不同市場主體的交易偏好不同。其中,小型銀行主要以短期流動性管理為目的,傾向于進行一周以內的短期限外匯掉期交易。如表2-2所示,包括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和再保險公司、捐助機構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通常被稱為“真實投資者(Real Money Investors)”,其進行外匯交易的目的主要是對沖、投資和風險管理,主要通過遠期交易動態調整核心資產組合,其在遠期市場上的份額約為19%。對沖基金在期權市場中尤其活躍,市場份額占期權交易總量的21%;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等官方部門的外匯交易量對全球外匯市場的貢獻率較低,占比僅為1%。
表2-2 2013年4月非交易商日均交易量市場份額(單位:%)

4.交易所市場產品結構
2014年,全球75個主要交易所的外匯衍生品交易量約為21億手,在所有場內衍生品中占比約為9.7%。CME作為外匯期貨的發源地,在場內外匯衍生品交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近年來,俄羅斯、巴西、印度等金磚國家的外匯期貨發展較為突出。2014年,莫斯科交易所的美元/盧布期貨交易量達到6.6億手,成為全球交易活躍度第一的外匯期貨合約;此外美元/盧布期權和歐元/盧布期貨交易活躍度也較高,均成為躋身全球交易量前20的外匯場內產品。
2.2.2 發達國家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1.美國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美國的外匯市場包括場外(OTC)外匯市場和場內(交易所)外匯市場兩部分。其中,OTC外匯市場產品包括即期、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交易所外匯市場產品包括期貨和期權兩大類。交易所外匯衍生品交易量遠低于OTC市場。
數據顯示:2015年4月美國OTC外匯日均交易量為8812億美元。其中,即期日均4270億美元,占比約48%;遠期日均1897億美元,占比約22%;掉期日均2177億美元,占比約25%;期權日均468億美元,占比約5%。交易所外匯市場上,2014年北美地區外匯期貨、期權日均交易量分別約為880億美元和90億美元
。
目前,美國外匯交易主要通過電子交易平臺或聲訊方式進行。2015年4月,美國外匯市場上,FXall、Currenex和FXConnect等單銀行和多銀行平臺的市場份額為39.86%, EBS和Reuters Matching等電子經紀系統的市場份額為9.89%,聲訊經紀商的市場份額為16.37%,另外約34%的交易由雙方直接達成。
分產品看:即期市場上,電子交易系統市場份額為56.7%,其中電子經紀系統占10.4%,單銀行和多銀行平臺占46.3%;掉期市場上電子交易系統的市場份額也接近40%,其中電子經紀系統占15.4%,單銀行和多銀行平臺占23.9%;期權等相對復雜的產品則主要通過聲訊經紀商或交易雙方直接達成,市場份額分別約為37.75%和23.73%。
2.英國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英國OTC外匯市場上的產品主要包括即期、遠期、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其中超過50%的即期交易通過電子經紀系統(如EBS和路透)和電子交易平臺(單銀行和多銀行平臺)達成,而遠期、掉期及期權等衍生品多通過雙邊詢價達成。
數據顯示:倫敦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達2481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即期產品占比約為39%,掉期占比約為42%,遠期、NDF、期權、貨幣掉期占比分別為9.31%、2.58%、5.48%和1.49%。
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籌建了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and Options Exchange, LIFFE),并先后推出了英鎊、美元、瑞士法郎、歐元和日元的外匯期貨和期權產品。隨后一系列的并購使LIFFE的外匯期貨和期權業務轉移到ICE Futures上。目前,ICE(洲際交易所)提供約60個貨幣對和ICE美元指數合約的交易。2015年11月,外匯期貨(包括美元指數合約)交易量為69萬手;外匯期權(僅美元指數合約有交易)交易量634手。
2015年4月,英國外匯市場上直接交易、電子經紀系統、電子交易平臺(包括單銀行平臺和多銀行平臺)和聲訊經紀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8.8%、17.6%、23.2%和20.4%。分產品看,即期交易主要通過電子交易系統達成,其中電子經紀系統占比21.8%,單銀行和多銀行平臺占比29.6%;外匯遠期和外匯掉期交易主要由電子交易系統達成,占比分別達到42.2%和34.4%;貨幣掉期和期權則主要通過直接交易達成,占比分別為64.6%和58.9%,電子交易的市場份額分別只有為11.5%和20.6%。
2.2.3 新興經濟體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1.巴西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巴西外匯市場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場內市場規模較OTC市場大。巴西證券期貨交易所(BM&F Bovespa)是巴西場內市場的主導機構,其外匯衍生品主要包括外匯期貨、美元遠期點、美元波動率等結構型產品和期貨期權等,并以外匯期貨為主。2015年11月,外匯場內日均交易量約為257億美元,其中期貨日均交易量約為205億美元。
2013年4月,巴西OTC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172億美元。其中即期日均76億美元,占比44.2%;遠期日均64億美元,占比37.2%;貨幣掉期日均26億美元,占比15.1%;外匯掉期日均5億美元,占比2.9%;期權日均0.85億美元,占比0.5%。
2.南非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南非OTC外匯市場具有即期、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的產品序列;南非場內市場主要場所是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JSE),現已具備豐富的幣種和產品種類。
2013年4月,南非OTC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達到210億美元。其中即期日均48億美元,占比23%;衍生品以外匯掉期為主,日均交易量達140億美元,占比67%;遠期、期權、貨幣掉期占比依次為7%、2%、1%。
南非的場內交易集中在JSE,產品以外匯期貨為主。2015年11月,外匯期貨日均交易量為10.1億美元,外匯期權日均交易量為1109萬美元。
3.印度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印度外匯市場分為場內和場外兩部分,場外市場包括即期、遠期、掉期和期權;場內市場主要為印度盧比對外幣的期貨和期權。
2015年4月,印度場外市場日均交易量為230億美元。其中,即期日均交易量180.0億美元,約占51.4%;掉期日均交易量101.8億美元,約占44.3%;其余產品合計占比約4.3%。
目前有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等四家交易所申請到印度央行的外匯期貨市場牌照。外匯期貨交易均為訂單驅動、匿名撮合,各交易所分別有自己的交易系統及清算系統。2015年10月,NSE美元對盧比合約總數約2842萬手,占交易總量的91.4%,其他幣種占比合計不足10%。
4.俄羅斯外匯市場產品結構
俄羅斯外匯市場分為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兩部分,場內市場主要集中在外匯期貨和期權,OTC市場包括即期、遠期、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等。
2015年10月,俄羅斯OTC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581.6億美元。其中,即期日均交易量201.6億美元,占比34.66%;掉期日均交易量363.9億美元,占比62.57%;遠期和期權日均交易量分別為6.7億美元和9.1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15%和1.56%。
場內交易主要集中在莫斯科交易所。2015年前11個月,莫斯科交易所的外匯期貨交易量約為9億手,折合56萬億盧布,主要集中在美元對盧布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