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我國現行稅法體系與稅收管理體制

一、我國現行稅法體系

我國現行稅法體系由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構成。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各種實體稅法,是規定各種稅的納稅人、征稅范圍、計稅依據以及稅款繳納期限等的實體性法律,比如《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企業所得稅法》等。稅收程序法主要是規定征收管理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法律,比如《稅收征收管理法》。

(一)稅收實體法體系

根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有關決定,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目前,我國共有17個稅種,分別是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煙葉稅、關稅和船舶噸稅。絕大部分稅種由稅務部門負責征收,其中關稅、船舶噸稅和進口貨物的增值稅、消費稅由海關部門征收。它們按地位分為主體稅種和非主體稅種,具體根據性質作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五類,見表1-4。

表1-4 我國現行稅收實體法體系

間接稅,是指稅負發生轉嫁的,即納稅人與負稅人不是同一主體。比如從事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是消費稅的納稅人,納稅人將所承擔的稅負以價格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是最終承擔稅負的人,納稅人與負稅人不是同一主體。

直接稅,是指稅負不發生轉嫁的,即納稅人與負稅人是同一主體。比如企業繳納的所得稅,不能將其負擔的稅負轉嫁給職工或其他單位和個人,企業既是所得稅的納稅人,又是所得稅的負稅人,納稅人與負稅人是同一主體。

我國目前的稅收制度是以間接稅和直接稅相結合的雙主體稅制結構。

(二)稅收程序法體系

稅收程序法主要是指稅收征收管理的法律制度,包括《稅收征收管理法》、《海關法》和《進出口關稅條例》等。

(1)由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的稅種的征收管理,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實施的《稅收征收管理法》執行。

(2)由海關機關負責征收的稅種的征收管理,按照《海關法》及《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有關規定執行。

此外,從稅收角度看,稅法體系是指在既定的管理體制下設置的稅種以及與這些稅種的征收、管理有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級成文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的總和。因此,稅法體系又稱為稅收制度。

稅收制度按照稅種的多少分為單一稅制和復合稅制。單一稅制是指只有一個稅種的稅收制度,其征收便利但征稅范圍窄,不利于政府獲得充足的財政收入,在實際經濟活動中難以執行;復合稅制是指同時存在多個主次有序、互相配合的稅種的稅收制度,在稅收活動中征稅范圍廣,有利于政府獲得充足的財政收入,為各國政府所采用。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是復合稅制。

二、我國稅收管理體制

我國稅收管理體制,是指在各級國家機構之間劃分稅權的制度或制度體系。稅收管理權限按大類可劃分為稅收立法權和稅收執法權。

(一)稅收立法

稅收立法權是指制定、修改、解釋或廢止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權力。目前有權制定稅收立法和稅法政策的國家機關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等。稅收立法權主要劃分為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立法權,從法律效力或法律級次上講,稅收法律高于稅收法規,稅收法規高于稅收規章,即稅收法律>稅收法規>稅收規章。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稅收法律

在現行稅法中,如《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都是稅收法律。除《憲法》外,在稅收法律體系中,稅收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機關制定稅收法規、規章的法律依據,其他各級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規章,都不得與《憲法》和稅收法律相抵觸。

2.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授權立法

授權立法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需要授權國務院制定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暫行規定或者條例。授權立法與制定行政法規不同。國務院經授權立法所制定的規定或條例等,具有國家法律的性質和地位,它的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在立法程序上還需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3.國務院制定的稅收行政法規

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構的執行機關,是最高的國家行政機關,擁有廣泛的行政立法權。行政法規作為一種法律形式,在中國法律形式中處于低于憲法、普通法律但高于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地方規章的地位,也是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適用的。行政法規的立法目的在于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行政法規不得與憲法、普通法律相抵觸,否則無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等,都是稅收行政法規。

4.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稅收地方性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目前,除了海南省、民族自治地區按照全國人大授權立法規定,在遵循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原則基礎上,可以制定有關稅收的地方性法規外,其他省、市一般都無權自定稅收地方性法規。

5.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的稅收部門規章

有權制定稅收部門規章的稅務主管機關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及海關總署。其制定規章的范圍包括:對有關稅收法律、法規的具體解釋,稅收征收管理的具體規定、辦法等。稅收部門規章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效力,但不得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例如,財政部頒發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頒發的《稅務代理試行辦法》等都屬于稅收部門規章。

6.地方政府制定的稅收地方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按照“統一稅法”的原則,地方政府可以指定稅收規章,但是該規章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相抵觸。

具體立法機關及表現形式如表1-5所示。

表1-5 我國現行稅收立法機關及表現形式

稅收的立法除以上介紹的立法機關以外,還必須經過特定的稅收立法程序。稅收立法程序是指有權的機關,在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廢止等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法定步驟和方法。目前我國稅收立法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提議階段

無論是稅法的制定。還是稅法的修改、補充和廢止,一般由國務院授權其稅務主管部門(財政部或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立法的調查研究等準備工作,并提出立法方案或稅法草案上報國務院。

2.審議階段

稅收法規由國務院負責審議。稅收法律在經國務院審議通過后。以議案的形式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有關工作部門,在廣泛征求意見并做修改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

3.通過和公布階段

稅收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審議通過后,以國務院總理名義發布實施。稅收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開會期間,先聽取國務院關于制定稅法議案的說明,然后經過討論,以簡單多數的方式通過后,以國家主席名義發布實施。

(二)稅收執法

稅收執法權是稅務機關按照稅收法律規范性文件的規定征收稅款的權力,是直接調整征稅機關與納稅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過程。稅收執法權具體包括稅收征收管理權、稅務稽查權、稅務檢查權、稅務行政復議裁決權及其他稅務管理權(稅務行政處罰)。

1.稅收征管范圍劃分

目前,我國稅收分別由稅務機關、財政部、海關等系統負責征收管理,具體征管范圍見表1-6。

表1-6 我國現行稅收征管范圍的劃分

自2009年1月1日起,新增企業所得稅納稅人中應繳納增值稅的企業,其企業所得稅由國稅局管理。

2.稅收收入劃分

(1)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費稅(含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的部分)、車輛購置稅、關稅、海關代征的進口環節增值稅等

(2)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車船稅、契稅。

(3)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包括三大稅、三小稅,具體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鐵道部、各銀行總行、各保險公司總公司集中繳納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余部分歸地方政府)、資源稅(海洋石油企業繳納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余部分歸地方政府)、證券交易的印花稅。

【本章小結】

本章涉及的知識點歸納于表1-7中。

表1-7 稅法概論主要知識點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广西| 榆林市| 自贡市| 临沂市| 乌拉特中旗| 尼木县| 德钦县| 元谋县| 称多县| 青铜峡市| 博野县| 札达县| 桃园市| 通许县| 沙河市| 凤翔县| 财经| 申扎县| 天气| 民县| 务川| 漯河市| 阆中市| 苗栗县| 彩票| 桃园县| 永新县| 岚皋县| 宜阳县| 鄱阳县| 安龙县| 永春县| 全州县| 潍坊市| 栾城县| 延安市| 洱源县| 宁城县| 凤翔县| 新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