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漫長求索:章楚藩散文隨筆集
- 章楚藩
- 4283字
- 2020-02-21 17:48:48
游觀莫斯科有感
《易經》第二十卦為《觀》卦,其《彖》曰“中正以觀天下”,就是說要效法大自然的神妙規律,以中正的立場觀點來觀察天下之變。2013年6月1日,我隨團作俄羅斯七日游,由杭州飛往北京再飛至莫斯科,第二天由俄羅斯導游帶領游覽克里姆林宮和紅場等勝地。克里姆林宮位于俄羅斯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羅斯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克里姆林宮的周圍,是紅場和教堂廣場等一組規模宏大、設計精妙的建筑群,它們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克里姆林宮是權力的象征,一則俄羅斯諺語這樣形容雄偉莊嚴的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地上,唯見克里姆林宮高聳;克里姆林宮上,唯見遙遠蒼穹。”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遺產,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活動中心。這里過去是統治俄羅斯帝國的多代君王的皇宮,“十月革命”后是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羅斯的總統府。可以說,從公元13世紀起,克里姆林宮就與俄羅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關,它見證了俄羅斯從一個莫斯科大公國發展至今日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國家的全部歷史。
我們先去瞻仰列寧遺容。列寧陵墓體型簡潔、樸素而莊重。陵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由黑、紅兩色大理石和花崗石建成,沿一級級向下的臺階式墓道下去,就看到了那個聞名世界的水晶棺。列寧的遺體安詳地仰臥在鋪有紅色黨旗和國旗的水晶棺里,他身穿黃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紅旗勛章。他臉上的神氣自然而平和,那種安睡般的狀態非常逼真。他的雙手擺在黑色帶紅邊的緞面的被蓋上,十分生動,與他臉上的表情和諧一致。1994年,列寧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紅場是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廣場,西南與克里姆林宮相毗連。原是蘇聯重要節日舉行群眾集會和閱兵的地方。紅場的國際知名度大于天安門廣場,可面積卻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有9.1萬平方米,是大約天安門廣場面積的1/5。紅場的地面很獨特,全部由條石鋪成,顯得古老而神圣。紅場緊依克里姆林宮墻,其西側就是列寧墓和克里姆林宮的紅墻及三座高塔。在列寧墓和克里姆林宮紅墻之間,有12塊墓碑,其中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捷爾任斯基等蘇聯政治家的墓碑。斯大林的遺體最初也在列寧墓里,1962年10月31日被移出列寧墓,葬在紅墻下。沿著克里姆林宮墻往前走,墻壁上還安放有朱可夫、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高爾基、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及其他蘇聯名人的骨灰。紅場是莫斯科歷史的見證,也是莫斯科人的驕傲。

紅場南邊是莫斯科最經典的象征——瓦西里大教堂,北側是國家歷史博物館,也是莫斯科的標志性建筑。附近還有為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而建造的二戰英雄朱可夫元帥的雕像以及無名烈士墓。東面是世界知名的十家百貨商店之一的古姆商場。我在觀賞后都一一攝影以資留念。
到莫斯科的另一個必游之地是新圣母公墓,許多曾經在俄羅斯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推動作用的名人都長眠于此。在此,墓主的靈魂與墓碑的藝術巧妙結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羅斯墓園文化,它是歐洲三大公墓之一。這里埋葬的名人,如著名文學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訶夫、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卓婭和舒拉的故事》的作者柳·科斯莫杰料揚斯卡婭(她是卓婭和舒拉的母親)及其子女三人,以及芭蕾女神烏蘭諾娃和政治家米高揚、波德戈爾內、赫魯曉夫、葉利欽等。這些在不同時代逝去的人,都通過自己獨特的墓碑,向世人講述著他們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俄羅斯人的心中,新圣母公墓不是告別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讀生命、凈化靈魂的教堂。
我特別留意赫魯曉夫的墓地,在迷宮一般的公墓里經導游指引終于看到了。赫魯曉夫的墓上立著一塊三米高兩米寬的墓碑,墓碑由黑白兩色的花崗石幾何交叉在一起,赫魯曉夫的頭像就夾在黑白幾何體的中間。雕塑家涅伊茲維斯內通過黑白兩色交錯的花崗石表現了赫魯曉夫鮮明的個性和政績。大家知道,赫魯曉夫在1956年2月于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譴責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總體的規劃及科學的實驗,他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并且他還想爭取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結束了和印尼總統蘇加諾會談后飛往黑海之濱休假時,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當赫魯曉夫返回莫斯科時,等待他的就是等他簽字的退休申請書。曾經將赫魯曉夫趕下臺的波德戈爾內,現在也安葬在了新圣母公墓,兩個生前的政治死敵,死后卻戲劇性地葬在了同一個墓地。而赫魯曉夫的繼承者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幾乎將赫魯曉夫任內(執政約11年)的改革全部取消。1971年,赫魯曉夫去世。按照慣例,他的遺體應該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的紅墻下,但出人意料的是,赫魯曉夫的遺體被意外地安葬到了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母公墓,遠遠地離開了紅場。蘇聯的歷任最高領導人當中,唯獨赫魯曉夫沒有被安葬在紅場。這對于外界始終是個謎團,究竟是他本人的意愿,還是蘇共中央的決定。后來慢慢地知道,由于反對斯大林的赫魯曉夫生前說過,不愿意和紅場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靠發動政變逼他下臺的后一任書記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在紅場上為他建立墓碑,所以赫魯曉夫最終被埋葬到了本不該屬于他的新圣母公墓。有趣的是,赫魯曉夫曾多次公開地批判當時蘇聯最有名現代派雕塑家涅伊茲維斯內,兩人的脾氣也是水火不相容的。但當赫魯曉夫的家人告訴涅伊茲維斯內,請他雕刻塑像是赫魯曉夫的遺愿時,寬容的藝術家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設計出來的黑白相雜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證了赫魯曉夫功過對半開的一生。
葉利欽的墓地形狀以俄羅斯的白藍紅三色國旗為象征,這使人聯想到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由于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引起了蘇共保守派的不滿,1991年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突然宣布總統戈爾巴喬夫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權,總統職務由其代為行使。其后,亞納耶夫會同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及克格勃首腦等人宣布成立“緊急狀態委員會”,下令武裝部隊接管國家政權,同時軟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爾巴喬夫。當時軍隊包圍了議會大廈,葉利欽冒著危險爬上了一輛包圍議會大廈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準備好的呼吁書,大聲宣讀起來。此時,軍隊毫無動靜,葉利欽看到了人們期待的目光,聽到了群眾支持的呼聲,他感到自己正走向勝利。葉利欽在“八一九事件”中的勝利成為蘇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1991年12月25日,俄羅斯獨立國家聯合體宣告成立,蘇聯正式解體。
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兼經濟學家周有光老先生,在他104歲時寫了《大同理想與小康現實》一文,他認為:“社會主義是理想,資本主義是現實,好比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現實。理想與現實性質不同,不可混為一談。”他以蘇聯解體的事實來解讀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總結因理想冒進而失敗的經驗教訓。在我的《儒道墨法與易學辯證法》一書中,我也談了“大同與小康”問題。“大”者,“公”也;“小”者,“私”也,現在的世界現實還是處于以私有制為主的“小康”社會,不可能一下子跑步進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1895年,恩格斯晚年發表《導言》,代表了《資本論》的第三卷以來對早期觀點的修正。恩格斯坦誠地表示:“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一個幻想。”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現實;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實可行的具體現實;理想玄虛只能仰望,現實具體可以實踐。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建設小康,志在大同。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糾結。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說:“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其實,普京這話是從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話套過來的,羅素曾說:“一個人30歲以前不相信社會主義是沒有良心;30歲以后還相信就沒有頭腦。”中國古人云:“其進銳者其退速”,“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老子說:“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這是何等深刻的哲理!
蘇聯解體,葉利欽實行“休克療法”,俄羅斯經濟曾一度嚴重衰退。從體制轉軌的角度看,葉利欽時代的特點是“破舊”有力而“立新”無術。1999年12月31日,葉利欽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提前卸去總統職務,并任命總理普京為代總統。普京執政多年來,逐步深化改革,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形勢取得了較大的好轉。具體說,單從俄國人的日常生活來看:在當今的俄羅斯,窮人住房不收費,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無償轉給個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錢。俄羅斯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自來水(包括冷水和熱水),每天24小時免費供應,因此俄羅斯公民的家里都無需安裝水表。俄羅斯漫長的冬天每天24小時的供暖也從不收費。俄國人看病,手術費、住院費、治療費也都是全免,唯一不免的只有藥費,而且不管你是不是俄羅斯人,只要在俄羅斯境內,任何人得了病,救護車就把你往醫院拉,就給你治,最后你拿不出錢,就都由俄政府買單。俄羅斯學生上學一律免費,不僅教科書均由學校無償提供,而且所有學校一律免費供應其學生一頓營養充分的早餐或午餐。為了控制失業人數的增加,俄政府規定企業大量解雇人員必須提前3個月向國家就業處提出申請,得到批準后方可解雇。俄首都莫斯科市政府每年要拿出財政支出的一半來用于解決社會及居民家庭所需。
這次去俄羅斯旅游,時間很短,我想盡可能去觀察、核實俄國這些變化的情況。有一次在飛機上,我和同排鄰座的兩位俄羅斯中年婦女簡短交談,我問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是否“哈拉梭”(“好”的意思)?她們點頭表示肯定。我在紙上寫了一個數字,是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估計,2012年11月俄羅斯居民月均工資為27607盧布(約為每個職工月均工資人民幣6000多),我問是不是這個數字,她們回答說,“差不多”。在游觀過程中,我還多次和兩位俄羅斯導游交談上述俄羅斯的具體經濟情況,他們說,雖然各加盟共和國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相差不遠,也還是個“差不多”。
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常說,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現在蘇聯已經解體,轉型基本完成,據類比推理,我們可否提出這樣的問題:俄羅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而且會眾說紛紜。但如果我們換一種表達方式,即我們應從蘇聯解體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我們應怎樣走較為正確的路子?這樣的討論,可能會取得較多的共識。蘇聯的解體不是少數政客的選擇,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其根本原因乃是蘇共腐敗和脫離人民、脫離現實,沒有人意愿為一個腐敗守舊的政府殉葬。
俄國和中國,封建的傳統意識都較濃,因此尤要反對封建專制的政治。要避免蘇聯的悲劇,只有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路。
201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