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異質勞動力省際流動及地區收入差距研究
- 李芬
- 1252字
- 2020-01-07 17:07:48
1.3 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討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內生性關系,梳理這三個變量之間的作用機理,并運用理論分析結果,對中國異質勞動力流動所引起的產業集聚及其收入差異現象進行解釋。
根據研究目的,本書的研究思路是:在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依據流動勞動力的異質性特征,將流動勞動力的異質性引入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框架,構建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的空間均衡模型,探討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地區收入差距的互動關系;并基于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實際數據,實證檢驗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的關聯效應,以及異質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的關系;最后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以及相應的政策啟示。
本研究借鑒了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以經濟學研究方法為主,輔之以人口學以及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兩個:一是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實證分析為主。這里的實證分析并不僅僅指具體的經驗檢驗,更是指一般意義上對經濟現象的解釋,主要回答“為什么”和“是什么”的問題。本研究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框架,探討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的內生性關系,并依據中國的實際數據對相關效應進行檢驗,客觀地分析異質勞動力流動對經濟活動空間差異的影響機理,回答了“為什么”和“是什么”的問題。在進行系統分析后,有必要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涉及“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即規范分析的方法,因此結合了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二是比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對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的關聯效應進行比較,通過高技能勞動力流動效應與低技能勞動力流動效應的比較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
具體的研究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借鑒新經濟地理學的建模技巧建立數理模型。Fuj ita等(1999)在《空間經濟學》一書中提出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技巧——“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冰山、演化和計算機”,這一概括基本反映出新經濟地理學的建模難度。“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Dixit and Stiglitz,1977)是指規模報酬遞增下的壟斷競爭模型;“冰山”是指薩繆爾森提出的運輸模型;“演化”反映了經濟體如何在幾種可能的地理結構中進行選擇;“計算機”是通過數字仿真了解一般均衡模型的參數性質。本研究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模型,引入高技能勞動力流動的溢出效應,構建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的空間均衡模型,分析各變量之間的作用機理。二是運用計量模型進行經驗檢驗。通過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對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關聯效應進行檢驗,實證檢驗主要借助于EViews經濟計量分析軟件得以實現。
本研究同時借鑒了人口學的人口分析技術方法,依據人口普查資料處理異質勞動力流動的數據,分析流動勞動力的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特點。在表述空間特征時,借鑒了地理學的研究手段,運用MapInfo圖形軟件繪制了相關的簡略地圖。受到數據來源的限制,本研究的研究區域僅包括中國國家統計局現行常規統計年報中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