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研究內容及其結構安排

按照研究主題及其所涉及的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本研究主體內容由七個彼此密切關聯的部分構成(見圖1-1)。

圖1-1 論文的研究思路與框架結構

具體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導論,簡要說明本研究的背景。包括選題意義、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章節安排等,對論文的總體框架作宏觀的說明。

第二章,文獻綜述,是全文研究的理論基礎。在結構安排上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先對有關勞動力流動及其經濟效應的一般理論進行溯源,然后就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及其地區收入差距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追蹤,最后對一般理論在中國具體國情下的運用研究成果進行梳理。通過對文獻的回顧,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的研究,至少還有一個視角可進行拓展,就是以人力資本差異劃分的異質勞動力流動的視角。

第三章,中國異質勞動力流動:市場分割與流動特征。主要分析中國異質勞動力流動的制度約束以及流動特征,為理論研究提供現實基礎。首先,對中國異質勞動力進行界定,然后通過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基礎闡述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特征——多重分割性,重點考察基于人力資本差異的兩個分割的勞動力市場,即一般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通過考察影響異質勞動力流動的政策演變過程,闡述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從而對異質勞動力流動的制度環境變革作出基本的判斷。其次,依據人口普查資料,推算中國省域異質勞動力流動規模及流向,分析異質勞動力的空間分布變動趨勢,揭示異質勞動力空間流動的規律及特征。

第四章,異質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機理與模型。以流動勞動力的異質性為切入點,闡述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作用機理,構建異質勞動力流動的空間均衡模型。首先,依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相關理論,闡述低技能勞動力、產業集聚以及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內在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引入人力資本的外部性,將人力資本的知識溢出效應作為產業集聚的另一種動力,闡述高技能勞動力、產業集聚及地區收入差距的內在作用機理。然后遵循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式,建立異質勞動力流動下的空間均衡模型。同時運用數字模擬法,根據兩種技能勞動力的流動性,分析空間均衡的穩定性。最后,進行福利分析,探討不同空間狀態下總福利水平的變化以及最大福利水平下的空間均衡狀態;并根據中國勞動力流動的差異性,分析在集聚狀態下異質勞動力的流動性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

第五章,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中國實證研究。運用中國的現實數據對理論模型的主要推斷進行檢驗,根據理論模型,異質勞動力流動所引致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可分解為兩種更易于檢驗的效應,分別是前向關聯效應(forward linkage)和后向關聯效應(backward linkage)。因此,檢驗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檢驗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的前向關聯效應,即強調移民作為勞動力的性質。由于集聚的向心力是由成本引致的,又稱為成本關聯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另一方面是檢驗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的后向關聯效應,即強調移民作為消費者的性質。這種集聚力量是因消費者需求引致,又稱為需求關聯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

第六章,異質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中國實證研究。通過對我國地區收入差距的演變趨勢的縱向考察,論證我國地區收入差距變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與我國產業集聚變化的相關性。然后實證檢驗我國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入差距變動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程度。研究思路是首先檢驗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異質勞動力空間分布的影響,然后檢驗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并利用方差分解法,探討勞動力流動以及高技能勞動力分布差異對地區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從而量化分析異質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的關系。

第七章,結語。概括研究的主要結論,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邵东县| 遵义市| 徐水县| 葵青区| 昆山市| 教育| 邵阳市| 肃南| 读书| 和平县| 昌吉市| 鄂温| 临桂县| 呈贡县| 策勒县| 云龙县| 岳普湖县| 大邑县| 文山县| 闽侯县| 万安县| 开封县| 会泽县| 理塘县| 巢湖市| 开阳县| 慈溪市| 十堰市| 浪卡子县| 仁布县| 电白县| 靖宇县| 耿马| 广安市| 酒泉市| 义乌市| 宣武区| 公主岭市| 调兵山市|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