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禹錫詩研究
- 肖瑞峰
- 3310字
- 2020-01-07 16:58:50
第二節 冷峻之色
——中唐時代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給劉禹錫詩打上的烙印
把劉禹錫詩與其他中唐詩人的作品加以比照并觀,我們發現,時代給劉禹錫詩打上的烙印更深。這是因為,劉禹錫不僅和同時代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一樣感應著時代的潮汐,而且還曾被卷入這一時代的政治斗爭的漩渦,經歷了同時代的許多詩人所沒有經歷的遭遇。他力圖為時所用,乘時建功,結果卻為時所棄,因時獲罪。
劉禹錫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的主要成員,他所積極投身的這場政治革新有著不容抹殺的歷史進步意義和較為深遠的影響。德宗末年,朝政腐敗,皇威不振。這由元稹《陽城驛》一詩可窺其概:
貞元歲云暮,朝有曲如鉤。
風波勢奔蹙,日月光綢繆。
齒牙屬為猾,禾黍暗生蟊。
豈無司言者,肉食吞其喉。
豈無司搏者,利柄扼如。
這必然引起統治階級內部某些有識之士的強烈不滿?!岸鮿⒘钡恼胃镄逻\動便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運而生了。貞元二十二年(805),信任王叔文的順宗李誦即位,革新集團的成員紛獲要職。于是,他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自上而下地推行各種革新措施。劉禹錫這時所擔任的職務是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他為實現輔時濟世之志而廢寢忘食、操勞不輟。據《宣武盛事》載,“門吏接書尺,日數千,禹錫一一報謝;綠珠盆中,日用面一斗為糊,以供緘封?!边@次政治革新的目的是“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他們實行的主要措施有打擊宦官、抑制藩鎮、懲處貪暴、進用賢能、減免賦稅、削減鹽價、限制五坊、禁止宮市、放還宮女等等。這些,無疑都有利于國計民生。即便在那些攻擊他們的歷史文獻里,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許多善政使得“人情大悅”
、“市井歡呼”
。但是,革新派恃為靠山的順宗已得瘖疾,難以主持政事;太子李純則為宦官和保守派所左右,而革新派的措施又從一開始便觸犯了藩鎮、宦官和保守派官僚的利益,必然遭到他們的聯合抵制。史載,當王叔文、韓泰等人謀奪宦官兵權時,宦官驚呼道:“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便“密令其使歸告諸將曰:‘無以兵屬人’”
。這次謀奪兵權的未遂,正預示了革新派失敗的前景。從歷史的角度看,“二王劉柳”的改革措施,符合人民群眾的某些愿望,但他們的改革是在時代條件很不成熟的情況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孤立無援地進行的,沒有一定的社會階層作為依靠的力量,也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因此,失敗幾乎是必然的。雖然“二王劉柳”等人在策略上的輕躁冒進、急于事功,也是革新失敗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劉禹錫自己后來也已意識到),但時代條件當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時代所導致的革新斗爭失敗的悲劇,帶來了詩人個人命運的悲劇。憲宗上臺,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既貶,“制有逢恩不原之令”。因而,詩人居朗州十年未得量移。這在政治較為開明的有唐一代歷史上是罕見的。元和十年,好容易與柳宗元等人一起承召回京,又因“詩語譏忿,當路不喜”
,“上與武元衡亦惡之”
,而出為連州刺史,“官雖進而地益遠”
。以后又遷謫夔州、和州等地。這種悲劇性的遭遇,必然反映在劉禹錫的詩歌創作中。如果說他所生活的那個積衰動亂的時代給其詩帶來了一縷衰颯之氣的話,那么,這一時代的嚴酷的政治斗爭及其所釀成的失敗悲劇,則給其詩抹上了一層冷峻之色。魏慶之《詩人玉屑》引《臞翁詩評》云:“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四照。”正是著眼于此。
“冷峻”決非“冷漠”或“冷酷”的同義語。“冷峻”本身就意味著剛強,意味著戰斗。它像霜刃一樣凜不可犯,像冰燈一樣寒光照人。這種冷峻來源于詩人的悲劇命運以及不甘屈服于悲劇命運的抗爭。它既透射著時代的折光,又顯示出性格的力量。
“冷峻”,首先表現為對政敵的凜如秋霜般的蔑視。最易觀照這一特色的固然是《百舌吟》、《聚蚊謠》等諷刺寓言詩,但由《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再游玄都觀絕句》這兩首抒情小詩也不難察其大概。前詩云: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詩人以桃樹隱喻朝廷中竊踞高位的新貴,揭露他們靠當年的落井下石換來今日的飛黃騰達。全詩于戲謔之中,寓譏刺之意,外表的幽默終不掩其內在的冷峻。后詩云: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寫于詩人十四年后再度回京、舊地重游時,詩人當年的政敵這時或壽終正寢,或死于非命,或失去權勢,他們培植的黨羽也如鳥獸散。詩人有意重提舊事,把他們比作不知歸宿的種桃道士,指出他們只能顯赫和榮耀一時。全詩將對政敵的凜如秋霜般的蔑視,化為淡淡的一哂,語雖俏皮,而意實冷峻。
“冷峻”,其次表現為對節操的堅如砥石般的捍衛。身處“華言罕聞”、“寒暑一候”的“蠻鄉瘴地”,在“飛語一發,臚言四馳”
的誹謗聲中,承受著理想受挫、同志星離的巨大痛苦,詩人不僅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而且反倒更重節操的自我砥礪與捍衛。他以“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凜然正氣,傲視逆境,冷觀世變,在詩中樹立起一個不茍流俗的自我形象。如《詠史二首》之一: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權傾天下,大將軍衛青的屬官多去攀附霍氏,以圖聞達,唯獨任安(字少卿)追隨舊主,不求顯貴。這里,詩人頌揚任安,正因為任安的所為與他深相契合。詩的三、四兩句是詩人的鏗鏘自誓,也是對政敵們的高壓的冷峻回答。掩卷沉思,一個“濁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剛毅形象宛然在目。這里,詩人決非為沽名計而故作壯語。當時,詩人的岳父薛謇與“炙手可熱勢絕倫”的宦官頭目薛盈珍關系密切,詩人完全可以通過這條渠道回到朝廷,再謀重用。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因此,這首詩多少帶有紀實的成分。又如《酬元九侍御贈壁州鞭長句》: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
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
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
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
這首詩為褒獎元稹的不屈氣節而作?!顿Y治通鑒 ·唐紀五十四·憲宗元和五年》記云:“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東臺監察御史元稹奏攝之,擅令停務;朝廷以為不可,罰一季俸,召還西京。至敷水驛,有內侍后至,破驛門,呼駕而入,以馬鞭擊稹傷面;上復引稹前過,貶為江陵士曹。”這一事件在朝野上下引起軒然大波。劉禹錫對元稹不屈服于宦豎淫威的勇氣深為贊賞,特意寄贈文石枕一只及七絕一首。元稹回贈壁州鞭一根及七律一首。為了答謝友人厚意,禹錫復酬以此詩。詩人由竹鞭聯想到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不可稍屈的制鞭之竹,借對制鞭之竹的吟詠,顯示了自己寧折不彎的傲岸態度?!岸喙澅緫讯酥毙裕肚嗒q有歲寒心?!边@既是對元稹的品格的贊揚,也是對自己的貞操的寫照。當然,元稹后來與宦官同流合污,未能保住自己的晚節,辜負了友人的慰勉。劉禹錫在《微之鎮武昌,中路見寄藍橋懷舊之作,凄然繼和,兼寄安平》一詩中曾以“同為三楚客,獨有九霄期”等語對他婉寄譏諷,不過,這又當作別論。全詩將詠物與詠懷糅為一體,使人感到一種敢與惡勢力抗衡的冷峻。白居易稱贊劉禹錫詩“其鋒森然,少敢當者”,或許正是指這種“冷峻”而言。
但是,在“冷峻”的總貌里又蘊藏著一定的光和熱。當詩人抒寫自己的理想時,“冷峻”便化為熾如烈火般的追求。詩人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再在詩中傾吐埋藏于心底的回京重整舊業的強烈愿望。《武陵書懷五十韻》末云:
就日秦京遠,臨風楚奏煩。
南登無灞岸,旦夕上高原。
“南登”兩句系翻用王粲詩“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而更隱晦其辭?!吧细咴?,為的是“望長安”。長安有詩人未竟的事業在,詩人怎能不寤寐思之、旦夕望之?這種眷念帝闕、眷念舊業的情緒也反映在《望夫石》一詩中: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詩人以深婉、洗練之筆竭力渲染“望夫”與“夫不歸”的矛盾,以突出“望夫石”的相思之苦和“初心”之篤。題為“望夫石”,其實是托物見志的詠懷之作。詩人另詩“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孤城寄遠目,一寫無窮已”
;“殷勤望歸路,無雨即登山”
;“每羨朝宗水,門前盡日流”
等可為注腳。自覺沉淪而不甘沉淪,明知無望卻偏不絕望。詩人的理想之火始終在寂寞中燃燒,散發出維持其精神生命的光和熱。這種光和熱,與時代賦予其詩的“冷峻”特色是相為表里的。在強調“冷峻”一面的同時,對此我們亦不應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