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經濟企業發展模式變革與創新:寧波平臺經濟典型企業案例研究
- 孟祥霞
- 991字
- 2020-02-20 20:14:27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踐綜述
平臺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很早就已經出現,但提出“平臺經濟學”的概念并發展成為一門新學科卻是最近幾年的事情。現對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如下:
一、關于平臺經濟概念的研究
國外對平臺經濟的研究始于2000年左右,主要代表人物有Ketz、Rochet、Tirole、Wright、Roson等,但對平臺的研究還比較局限,僅對平臺的雙邊現象進行了描述。Rochet和Tirole、Caillaud和Jullien、Armstrong等作出了關于平臺經濟研究的開創性工作,即平臺以及與之相關的雙邊市場的一般理論,其主要標志是2004年在法國圖盧茲召開的由法國產業經濟研究所和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雙邊市場經濟學”會議,這次會議對平臺經濟的共同經濟特征進行了探討,這是平臺經濟研究的最重要范疇。[1][2][3]國內最早研究平臺經濟的學者徐晉提出,平臺是一種現實或虛擬空間,該空間可以促成雙方(或多方)客戶之間的交易。[4]朱曉明認為,平臺型企業就是擁有網絡優勢的企業互聯網,特別是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和服務化將催生平臺型企業以及平臺經濟,平臺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數字信息經濟學等息息相關。[5]
二、關于平臺經濟外部性的研究
Evans為了精確分析平臺理論與網絡外部性理論、產品定價理論的關系,將平臺使用費和平臺會員費進行了區分。[6]在此基礎上,Evans以及Rochet、T irole提出了“成員外部性”和“用途外部性”的區分。[6][7]“成員外部性”是指當會員增加時,平臺上所有會員都會受益;“用途外部性”是指當互動增加時,每個成員都會受益。
三、關于平臺雙(多)邊客戶的研究
Gawer和Cusumano探討了平臺產業雙邊(或多邊)客戶的存在關系。[8]平臺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只要沒有另一方的需求,則這一方的需求也會消失。對中間層面的平臺而言,雙邊(或多邊)都是最終用戶。對此,Caillaud和Jullien指出了“策略選擇方式”在平臺經濟雙邊需求中的作用。[2]平臺客戶存在多屬行為策略,即市場一邊或多邊會采用兩個及以上平臺的情況。Hermalin、Katz認為,在沒有網絡外部性和會員費的前提下,這種多屬行為是協調博弈的一種可能結果。[9]徐晉認為,多屬行為原則上是由平臺競爭結構內生決定的。[10]
四、關于平臺定價機制研究
Armstrong和Wright指出,一般情況下,平臺業務必須對一方提供低價或免費服務,甚至付費讓這一方接受服務,調動其參與平臺的積極性,雙邊市場的需求才會出現。[3]Rochet和T irole提出了“顛倒原則”,認為平臺起到了市場調節者的作用,可以通過非價格模式來影響市場表現。[1]Roson認為,平臺可以不考慮雙邊交易是否達成,直接收取固定會員費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