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研究現狀
一、對宋代科舉的研究
(一)中國學者對宋代科舉的研究
1929年,鄧定人出版《中國考試制度研究》,主要內容為科舉考試史,實際上是第一部研究科舉的專書
。20年代后期至1937年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的黃金時期,科舉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如陳東原《中國科舉時代之教育》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
、盧前《八股文小史》
等。三四十年代還有不少科舉研究論文發表,主要為制度史研究和考訂,較具理論研究性質的有王亞南《支持官僚政治高度發展的第二大杠桿——科舉制》,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
等。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大陸科舉研究受到冷落”,但近30年來,中國大陸對宋代科舉的研究呈蓬勃發展之勢,推出了大量成果,其中尤以張希清、何忠禮、龔延明、祖慧、朱瑞熙、穆朝慶、劉海峰等人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
專著方面。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對《宋史·選舉志》中有關科舉、銓選、學校等方面內容詳加考訂,還附錄了“宋代科舉一覽表”等資料,頗具參考價值;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
一書,有關宋代科舉制度的內容占了很大篇幅,對宋代貢舉改革、特奏名、殿試制度述論、類省試述論和鎖廳試等問題進行了精到論述;朱瑞熙在《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
中,對宋代科舉制度的大量名詞,做了精辟解釋;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
,達500萬字,歷時十多年,輯錄4萬余人,臻于宋代登科總數的近半,具有重要的文獻意義和學術價值;在《宋登科記考》的基礎上,龔延明、祖慧編著了《宋代登科總錄》
,達800萬字,4萬余名登科者皆有小傳和書證,不僅是一部史料豐富翔實的宋代登科者總庫,也是斷代科舉史研究的典范;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
,除對宋代科舉考試程序、科目作全面鋪敘外,重點考論了科舉與文學的多方關系與互動影響;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
,系統翔實地論述了南宋的發解試、省試、殿試、制舉和武舉以及科舉制度與社會之關系等問題;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第三章論述了宋代科舉與文人之間的關系;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
第三章論述了宋代科舉社會的出現,劉海峰還在《科舉學導論》
一書中,對“科舉學”這一專學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架構,統計了2005年以前幾乎所有的“科舉學著作”,視野十分開闊。
期刊方面。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陳東原發表《宋代科舉與教育》,對后人影響較大;聶崇歧發表《宋代制舉考略》
,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宋代制舉的沿革及科目。曾資生發表《宋遼金元的制舉概略》
,對宋代的制舉源流作扼要回顧。80年代,穆朝慶分別發表《北宋時期的科舉改革》
、《宋代糊名法和謄錄法的若干問題》
和《論宋代的殿試制度》
三篇文章,論述了宋代的封彌制、類省試、殿試和特奏名等,首開宋代科舉改革之討論先風,頗有價值;張希清發表《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
,首次對宋代科舉取士人數進行了統計,并探討了科舉取士之多的原因及與冗官的關系;何忠禮發表《宋代封彌制考辨》
、《狀元、榜眼、探名稱探源》
等文章,具有獨創觀點。90年代,張希清發表《南宋科舉類省試述論》
、《宋代貢舉科目述論》
、《宋代科舉鎖廳試述論》
等文章;龔延明對《宋大詔令集》7卷中有關科舉詔令存目作了詳盡的輯補,發表于《文獻》1997年第2、3期,另外,中華書局《文史》第41輯收錄了龔延明《宋代及第進士之鑒別》。21世紀以來,宋代科舉研究更加注重從細微處著手,也愈加深入。祖慧發表《〈太平治跡統類·祖宗科舉取人〉補正》
、《南宋宗室科舉制度探析》
,何忠禮發表《論南宋高宗朝的科舉制度》
、《略論宋代的科舉迷信及其對士人的影響》
、《從王十朋奪魁看宋代科舉》
,龔延明發表《宋代科舉考試內容考述》
、《論宋代皇帝與科舉》
,龔延明、何平曼發表《宋代“殿試不黜落”考》
,王善軍發表《“盡有諸元”:科舉與宋代浦城章氏家族的發展》
,周佳、汪瀟晨、平田茂樹發表《〈宋代登科總錄〉與宋代科舉政策變化研究》
,祝尚書發表《宋代登第進士的恩例與慶典——兼論科舉的公正性問題》
,李裕民發表《尋找唐宋科舉制度變革的轉折點》
,張希清連續發表《簡論唐宋科舉制度的變遷(上)》
、《簡論唐宋科舉制度的變遷(下)》
兩篇論文,穆朝慶發表《論宋代的“賜科名”》
,馬自力、朱玲芝發表《宋初翰林學士知貢舉與科舉制度及文風變革》
等。
中國港澳臺地區學者對宋代科舉的研究也非常活躍,如侯紹文、李正富、金中樞、劉伯驥、李新達、李弘祺、何冠環等人都有科舉方面的論著問世。侯紹文的《唐宋考試制度史》、劉伯驥的《宋代政教史》
、李新達的《中國科舉制度史》
等著作,雖然不是宋代科舉專著,但都對宋代科舉有所涉及。專著有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雖稍嫌疏簡,卻是臺灣地區系統研究宋代選舉制度的第一部”
;金中樞從20世紀60至80年代,先后發表《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下)、《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下)和《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上、中、下)7篇文章,對科舉考試辦法、考試內容和程式、考試科目變化、制度沿革等,都做了詳盡的闡述,“是國內外研究北宋科舉制度用力最勤的學者之一”
;原香港學者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
,是一部英文著作,在國外影響較大;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
,從單榜的“同年關系”這一小視角生動闡述科舉同年與宋代政治的關系。
(二)海外學者對宋代科舉的研究
在海外,對于中國宋代科舉進行研究的外國學者以日本學者為最多,如宮崎市定、中島敏、荒木敏一、近藤一成、平田茂樹、高津薦等。日本最早研究中國科舉的學者為宮崎市定,他分別于1946年、1963年出版《科舉》和《科舉——中華帝國的考試地獄》
兩書。荒木敏一于1963年出版《宋代科舉制度研究》
,“是海外學者全面而詳盡地研究介紹宋代科舉制度的第一人”
。西方研究宋代科舉的學者主要集中在美國,美國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為賈志揚(Johh Chaffee)的《宋代科舉》
,但“有些論述和統計數字缺乏考訂”
。高津孝于2013年出版《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
,是其12篇論文的合集,比較集中地論述了科舉制度對宋代文學的影響,視角較為獨特。歐洲學者對中國宋代科舉也日漸關注,比利時魏希德《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范之折沖》
,運用文化場域理論,著重研究科舉規范在南宋的變遷,探討不同群體圍繞科舉話語權展開的競爭。
二、對宋代溫州科舉的研究
(一)對宋代溫州社會經濟的研究
對于宋代溫州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學者們似尚乏關注,沒有專門的論著出現,也較少研究的文章。筆者所見有周夢江的《宋代溫州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衰落》和《宋代溫州港的開辟及其原因》
,前文論述了永嘉城市商品經濟和溫州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分析了南宋后期城鄉商品經濟的衰落及其原因。專門研究宋代溫州經濟發展狀況的還有李文濤的《南宋時期溫州農業與商品經濟發展研究》
,重點研究了南宋時期溫州的人口增長與土地開發,以及在人口壓力之下,商品經濟何以獲得較快發展的問題。另外,陳麗霞的《溫州人地關系研究:960—1840》
,涉及宋代溫州環境與人口增長、環境與人口遷移、環境與社會變遷、環境與文化震蕩等問題,視角較新穎。
(二)對宋代溫州歷史文化的研究
對宋代溫州歷史文化的研究,永嘉學派是熱點。對永嘉學派研究最用力、持續時間最長的當屬周夢江,他發表論述永嘉學派的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3本,成為永嘉事功學派研究專家。周夢江在1977年與徐規合作發表了首篇關于永嘉學派的論文——《陳亮永嘉之行及其和永嘉事功學派的關系》。三本專著分別為《葉適與永嘉學派》
、《葉適年譜》
和《葉適評傳》
,其中以《葉適與永嘉學派》影響最大,考察了南宋永嘉學派形成、發展的社會基礎和思想的源流關系,對葉適哲學思想及學派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
在周夢江的影響下,研究永嘉學派之風日盛,涌現出一批研究永嘉學派的溫籍學者——胡雪岡、蔡克驕、陳安金、張潔、王宇等,他們從不同側面對永嘉學派的思想作深入剖析。專著有陳安金、王宇《永嘉學派與溫州區域文化崛起研究》,論述了北宋后期制度轉型與知識流動、高宗朝溫州士大夫群體、薛季宣和制度新學的開創、陳傅良與永嘉學派科舉之維的張揚等內容;孫金波《葉適事功思想研究》
,對葉適的事功思想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蔡克驕《浙東史學研究》
,有章節對葉適的史學思想進行了論述。陸敏珍《宋代永嘉學派的建構》
,管窺道學運動與區域性學派間的種種關系,視點較為新穎;郄丙亮《南宋浙東永嘉事功學派的詩論與詩歌研究》
,將事功學派的詩學理論與創作納入其學術思想框架中,探索兩者的諸多沖突與各自特色形成的原因。論文有胡雪岡《永嘉學派的開創者王開祖》
、張潔《試論葉適的軍事思想》
、張家成《析葉適的富民論》
、麻堯賓《從“中庸之德”看永嘉水心學的心性進路》
、俞兆鵬《論陳傅良的民本思想》
、張平《艮齋詩初論》
、徐逸龍《從永嘉地方史研究看陳傅良作品的價值》
,等等,主要是對葉適、薛季宣、陳傅良等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進行個案研究。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何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永嘉學派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其1994年碩士學位論文中,“用‘道統’闡述了葉適與理學的分歧與統一”,在《葉適論道學與道統》一文中
,何俊試圖通過對葉適有關論述的梳理,呈現道學的多層面內容,以及他在儒學思想上與朱熹所確認的道統截然不同的建構。
在宋代溫州歷史文化方面,除了對永嘉學派的研究之外,也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戈悟覺主編《甌越文化叢書》共12冊,其中包括蔡克驕《甌越文化史》、徐順平《王十朋評傳》、殷惠中《溫州歷史人物》、潘猛補《溫州歷代文選》等著作。洪振寧編著的《宋元明清溫州文化編年紀事:960—1911》
,是一部斷代溫州文化編年史,記述了宋、元、明、清時期溫州的文化歷史和文化成就。徐順平《溫州歷史概述》
,是新中國成立后科學、系統地論述溫州地方歷史、文化的第一部著述。此外,學界對溫州南宋詩歌創作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如趙平的《南宋詩人群體的興起與溫州本土詩風的傳承》
,認為南宋溫州作家群體占據晚宋詩壇重要一席,把溫州本土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錢志熙《試論“四靈”詩風與宋代溫州地域文化的關系》
,嘗試從兩宋時期溫州地域士大夫文化與詩歌創作的背景中研究“四靈”,在一般的大的文學史格局之外,對其成因與特點做近距離考察;楊萬里《地域文化自覺與南宋溫州詩歌創作》
,認為“四靈”學晚唐而能揚棄晚唐怪異、幽冷的詩風,得力于地方隱逸傳統中與生俱來的曠達、樂觀精神;張一平、張勝南《溫州詩歌史:先秦至兩宋時期》
,是第一部較為系統、全面地探討溫州先秦至兩宋時期詩歌歷史發展脈絡及其演變規律的專著,其中大篇幅論述了宋代溫州的詩歌特征及典型詩人。
(三)對宋代溫州科舉的研究
學界專門對宋代溫州科舉的研究涉及甚少。日本學者岡元司近年來致力于宋代溫州與永嘉學派研究,其中涉及宋代溫州科舉的文章有三篇:《南宋期科舉試官的地域性——以浙東出身者士大夫為中心》、《南宋溫州士大夫的相互關系》
和《南宋時期溫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間——東南沿海社會地域文化的多層性》
。《南宋期科舉試官的地域性——以浙東出身者士大夫為中心》對南宋疆域內所有路、州(府、軍)的進士數和試官數都進行了統計,并詳細列出了溫州、明州出身的試官名單,試圖證明眾多浙東出身的科舉試官保證了溫州士人在科場的優勢;《南宋溫州士大夫的相互關系》借鑒韓明士(Robert Hymes)對宋代撫州士人的研究模式和法國學者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生產理論(culture reproduction),以圖表方式舉例描繪了宋代溫州成功的科舉家族,以及這些家族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南宋時期溫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間——東南沿海社會地域文化的多層性》從日常空間的觀點分析溫州南宋思想家的地域性活動以及進士及第人數的變化。這些研究視角都比較獨特,拓展了宋代科舉溫州科舉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王宇以科舉與永嘉學派的關系為切入點,發表了兩篇文章:《南宋科場與永嘉學派的崛起——以陳傅良與〈春秋〉時文為個案》和《論南宋后期科場中的朱子學和永嘉學》
。在《南宋科場與永嘉學派的崛起——以陳傅良與〈春秋〉時文為個案》中,分析了從南宋前期到中后期,《春秋》一經在科場地位的變化,認為導致這一變化發生的關鍵因素是陳傅良和他的時文,進而推論,以陳傅良為代表的永嘉學派的崛起與科場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論南宋后期科場中的朱子學和永嘉學》中,描述了朱子學向溫州的傳播,在朱子學的壟斷地位越來越穩固的形勢下,永嘉學者的影響力并沒有減弱,葉適、陳傅良的時文仍然受到追捧,在科場的優勢得以繼續保持,可永嘉學派真正有價值的部分卻被歷史所淘汰。
朱海濱《宋代溫州科舉的興盛及其背景》認為溫州科舉雖然起步較晚,但北宋末以來嶄露頭角,至南宋時其地進士數量高居浙江第一、全國第二。宋代溫州科舉繁盛是人地壓力、擴充太學及其解額、漕試制度的實行、福建移民的大量流入、重視人脈關系的傳統等多種因素疊加效應的結果。
曹麗萍《南宋科場文體典范——陳傅良試論研究》,詳盡分析了陳傅良試論的特色。黃明光《溫州古代科舉鼎甲考》
,對溫州古代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的特點及為官后的政績進行了探討,認為南宋溫州鼎甲多,鼎甲產生縣份的不均衡是溫州鼎甲的兩大特點。陳安金《論北宋中后期制度轉型與溫州士子的機遇》
,認為元豐太學法改革和州縣學三舍法改革,拓寬了溫州士子的仕進之路。盧良秋《溫州瑞安曹村進士數考證》
,考證了瑞安曹村有進士82人,為名副其實的“中華進士第一村”。以上研究以小視角折射了溫州科舉的某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