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創新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
- 朱吉梅
- 4637字
- 2019-12-06 15:36:32
三、協同創新研究
作為當今創新理論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協同創新受到各國創新理論學者和創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自1997年以浙江大學許慶瑞院士為首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學研究專家團借鑒協同學和創新學的理論對企業協同創新管理進行系統研究以來,協同創新逐漸成為我國學界尤其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學界關注的熱點。筆者以“協同創新”為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檢索到如下結果:
圖1-1證實,協同創新理論主要應用于經濟學和管理學,尤其是企業經濟、工業經濟、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從圖1-1可以發現,協同創新在高等教育學領域的研究論文總數也位居前列。

圖1-1 主題為“協同創新”的論文學科分類圖
2011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特別是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此,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這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教育部出臺“2011計劃”,提出“以機制體制改革引領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引領高等學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爭突破高校內部與外部的機制體制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通過大力推進高校協同創新組織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養、人員考評、科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國際合作以及創新文化建設等八個方面的改革,推動實現三個轉變:高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要超越學科導向,逐步向需求導向為主轉變;創新組織管理要改革個體、封閉、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動、開放、協同的機制轉變;創新要素與資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約,逐步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最終實現高校創新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自此以后,國內學者對于協同創新在高等教育各個領域的應用研究開始不斷涌現。
國內學者關于協同創新的研究既有對協同創新的理論界說、機制分析、模型建構,更有結合行業的具體實證分析,其主要集中在企業協同創新、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及高校其他領域等。
1.理論界說
熊勵、孫友霞等(2011)指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協同創新正日益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在內部協同創新方面,國內外學者主要圍繞與企業內部創新相關的核心要素(技術和市場)和若干支撐要素(戰略、文化、制度、組織、管理等)的協同創新模式、機制及過程模型、影響因素及效應等展開研究。在外部協同創新方面,國內外學者主要圍繞橫向協同創新和縱向協同創新展開研究。協同創新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充分顯示其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已有的有關協同創新的研究成果對今后的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的有關協同創新的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系統性、研究手段和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陳勁、陽銀娟(2012)認為協同創新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他們從整合維度與互動強度兩個維度探索構建協同創新的框架,并論述了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與內涵,最后針對協同創新的組織和平臺構建提出建議。別敦榮、胡穎(2012)指出協同創新是一種新的大學辦學理念,指大學基于集成、合作、融合與共享的價值準則,謀求創新,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動效率、水平與質量的思想觀念。它既是大學辦學內生的需要,又是社會發展對大學所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大學創新由割裂走向融合,由分散走向集成的客觀要求,又是大學自身突破傳統創新的必然結果。大學是協同創新的主體,集成是其靈魂,提高辦學水平是其根本目的,合作共贏是其保障。建設適應協同創新理念的制度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應有之義。
杜寶貴、隋立民(2013)提出應正確處理高校協同創新中的五對關系,即正確處理協同和創新、主動協同和被動協同、協同體科研產出和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和操作實施以及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的關系。
在《協同創新:中國高校深化改革還需要什么》一文中,陳亞珠、唐炬、肖登明等(2012)三位專家給予了不同的答案。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儀器研究所所長陳亞珠認為,高校協同創新需要有健全的科學研究隊伍體系,就要把高等學校的科研隊伍整合起來,構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科研隊伍體系,從縱向形成科學研究的金字塔結構,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達到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和共同發展。同時,從橫向上要面向行業和企業技術人才、創新能手,組織形成一支企業科研技術隊伍,實現與高校科研隊伍的無縫對接。另外,放眼全球努力吸引國際優秀科研人員加盟高校的科研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肖登明認為協同創新需要有廣闊的國際合作視野。應鼓勵各項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這對于加快學校發展,提高國際化程度有很大幫助。在高校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是大學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這三大職能之后的第四大職能。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現任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重慶大學電力裝備安全與技術研究院(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常務副院長唐炬認為,協同創新需要有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團隊和人才梯隊。創新人才培養關系到“2011計劃”,是學校發展的首要戰略任務,也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強學科梯隊和科研團隊建設,不斷提高全體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以保證高校協同創新模式的探索和推進,實現中華民族高等教育邁向國際一流的宏偉目標。
2.機制分析
聶秀平(2004)認為高校協同創新推進機制由政府引導和市場決定相結合。他分析了困擾高校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和制度性障礙,并提出了在利益沖突下實現產學研深度協同創新的路徑和策略。當前,時代的發展已經讓創新的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依靠單一學科、單一主體“單打獨斗”的創新模式,越來越表現出局限性。“協同創新”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樊籬,激發創新要素的活力,是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對于高等學校來說,如何盡快構建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建立協同創新機制與體制,通過推進協同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能力,是其面臨并需著力完成的關鍵任務(侯建國, 2012)。段寶巖(2012)指出實現協同創新的關鍵是體制機制改革,協同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應當“有破有立”,改革的重點在于資源開放、力量整合、結構優化、效率提升。
3.模型建構
張鋼、陳勁和許慶瑞(1997)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持續競爭力的源泉,而當今企業技術創新又要求企業組織與文化的相應變革。因而,技術、組織與文化的協同創新就成為企業走依靠技術創新發展道路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在于技術創新與組織、文化創新的協調方面準備不足。為此,他們提出了三者相互匹配的分析框架與一般模式。
4.企業協同創新
與協同創新相關的要素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深度影響創新復雜性的核心要素,有兩個,即技術和市場,其相互關系具體體現為研究開發部門和營銷部門之間的互動協調。第二類是一定程度影響創新復雜性的支撐要素,主要有戰略、文化、制度、組織(結構與流程)等。兩類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協同演化的關系(陳光,2005)。
5.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國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要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這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出新的要求,意義十分重大。政府要根據《科技規劃綱要》和《教育規劃綱要》的共同部署,加快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共享機制。國家和地方政府應通過財稅、金融、評估等多種政策手段,多種方式推進協同創新。中央和省級財政要設置“支持協同創新戰略聯盟計劃”。推進協同創新特別是促成戰略聯盟,既是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是多方聯合行動的系統工程,尤其需要深入整合產學研各方及社會其他方面資源,在引導外部需求和刺激內生動力之間實現平衡,不斷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張力,2011)。李忠云、鄧秀新(2011)闡述了高校協同創新中的困境,指出了高校協同創新的路徑,領軍人物、利益機制、文化氛圍和組織結構是高校協同創新必須牢牢抓住的四個關鍵要素,并提出了對高校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
“科教結合、協同創新”不僅拓展了大學的辦學空間和創新資源,有效提高了學校的科研創新能力,促進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科教結合、協同創新”也推動了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為我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侯建國,2012)。
6.高校其他領域的協同創新
陳大柔(2004)認為“創新”是教育實踐生命的源頭。教育信息化為教育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和條件;而主體性教育則為創新教育指示了方向,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內在的需求和動力。主體性教育與教育信息化交匯在此世紀之交有著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必然性,二者的協同建構將在人類教育創新史上產生一次巨大的質的飛躍。楊衛(2006)論述研究生、導師和培養環境這三個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雙重性角色,并在這一基礎上提出研究生教育協同式創新的三項理念,即和諧理念、激發理念和多贏理念。
王迎軍(2012)指出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強化協同創新教育理念,以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打造平臺、營造氛圍“四輪”驅動,整合優化高校內外部辦學資源,探索實踐多種形式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相應類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劉益春(2012)認為卓越教師的培養造就,需要改變師范大學全權包攬的單一化局面,應綜合多種因素,多方實施,持久地進行。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對卓越教師的培養必將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卓越教師的造就是多主體、多因素合力的結果。
方曉珍、孫曉峰(2013)指出協同創新是現代大學非常重要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戰略,人文社科應打破界限壁壘,推進地方院校人文社科協同創新。馮婕、曾開富等(2014)認為跨學科協同是創新活動中一種最基本的協同方式,是協同創新取得成功的核心要件。解決好跨學科協同的問題,是推進協同創新能力建設的首要任務。提高學術治理能力,需要推進跨學科協同創新。從杭青、沈琪等(2014)將協同創新的思想、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博士論文的研究中。筆者發現,通過整合和優化提高博士論文創新成果的資源,形成提高博士論文質量的協同創新組織方式。博士論文的協同創新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和管理(制度)資源。通過實證考察和概念分析,筆者提出了交互互動式的協同創新模式。它強調以行為者主導的各種資源要素的交互與互動;協同創新系統的內在動力機制是基于目標耦合基礎上的共同目標的確定;協同創新系統的三大理念分別是演化、和諧與共振。
上述國內學者從高等教育的各個領域的角度研究了協同創新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如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性教育與教育信息化的協同、研究生教育的協同、人才培養、卓越教師培養、人文社科推進、高校學術治理以及博士論文的協同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