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創新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
- 朱吉梅
- 14字
- 2019-12-06 15:36:32
第二節 協同創新與大學英語教學
一、大學英語使命呼喚協同創新
從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總體趨勢看,協同創新是適合我國大學辦學要求的新理念,是優化我國大學發展總體設計、深入推進我國大學職能集成開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開創高等教育發展新時代的精神指南(別敦榮、胡穎,2012)。《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以下簡稱《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課程具有覆蓋面廣、學時多、指標硬、關注度高等特點。大學英語課程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大學英語課程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培養人才和開展素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決定性作用。
1.文件變化
作為指導全國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以下簡稱《教學大綱》)出版,《教學大綱》從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安排、測試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六方面做了說明。大綱的各項規定成為大學英語教學安排、教材編寫、教學質量檢查的依據。
進入21世紀后,中國加入WTO,成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這對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2004年初教育部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課程要求(試行)》],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和目的、教學要求、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評估和教學管理等六方面做了說明和部署。雖然《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求(試行)》都是六個方面的說明,但內容已經完全不同。《教學大綱》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而《課程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中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課程要求(試行)》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滿足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
在《課程要求(試行)》實施3年以后,教育部又于2007年正式發布了《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課程要求(試行)》和《課程要求》均強調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但后者突出了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概念。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大學英語的工具性也體現在專門用途英語上,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與專業或未來工作有關的學術英語或職場英語,獲得在學術或職場領域進行交流的相關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教學指南》強調大學英語課程應該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雙重性質的課程,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王海嘯(2015)強調,相較于“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更加體現新時代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點與需求。新時代的發展特色召喚新時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王海嘯教授進一步強調,大學英語教學應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只有關注了“學”的需求,大學英語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個性化、多元化。
在我國近二十年大學英語教學史上,經歷了四份全國大學英語課程指導性文件,從《教學大綱》,到《課程要求(試行)》《課程要求》,直至即將頒發的《教學指南》,在目錄編排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從課程定位與性質、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課程設置、評價與測試、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資源、教學管理、教師發展等八個方面闡述了大學英語課程。與以前的大綱、要求相比,《教學指南》更加詳細、全面和科學,將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及滿足新一代大學生的個人發展需要,能夠幫助大學英語教師打造大學生真正“終身受益、普遍歡迎”的英語課堂。
2.政策重視
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入實施階段。教育部著手抓了四項工作:一是組織專家制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二是委托有關出版社開發教學軟件系統;三是成立項目組研究制訂《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四是從2004年2月起,選定180所高等學校參加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新型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司函〔2007〕1號)中指出開發網上考試系統,研究制訂相關標準,逐步實現大學英語和網絡教育全國統考課程的網上考試,創造安全、便捷、高效的考試平臺。2007年教育部1號文件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隨后教育部出臺的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司函〔2007〕2號)中單列一條,指出應進一步推進和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全面推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果,充分運用優質教學軟件和教學資源,深化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校建立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新模式,切實促進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提高。加強大學英語師資培訓,造就一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骨干教師。推進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研究建立四、六級網絡考試系統。這兩個文件成為各校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規劃綱要》的出臺,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領導關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張堯學于2002年發表了《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一文,就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思考與建議。2003年發表的《關于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深入思考。
2004年,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頻會議上,分析了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與工作進展,對今后工作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2007年,周濟部長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視頻會議上,指出要全面推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果,切實促進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提高。張堯學司長在2008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項目學校工作會議上,簡要回顧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歷程,充分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績,重點剖析了目前教學改革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要求。
加強和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于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特別是加快形成我國人才競爭優勢,對于傳承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特別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劉貴芹,2012)。
歷屆教育部有關領導的講話充分說明了大學英語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劉貴芹,2012)。其次,教育部領導們的講話也進一步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引起了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4.考試改革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由國家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的一種教學考試,它對教學大綱所要求的中國大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客觀的、公正的、正確的評價,反映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日益擴大的國際交流對中國大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為推動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服務,為中國各級用人部門選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服務(楊惠中,2003)。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全國統一的大規模考試,對考生、學校、用人單位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四、六級考試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也不斷改革與完善。從1999年5月起,經教育部高教司批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開始實施口語考試(College English Test—Spoken English Test,簡稱為CET-SET),這標志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入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新階段。
自2005年6月考試起,四、六級考試成績采用了滿分為710分的計分體制,不設及格線;成績報道方式由考試合格證書改為成績報告單,即考后向每位考生發放成績報告單,成績單內容包括:總分、單項分等。在考試內容和形式上,四、六級考試加大了聽力理解部分的題量和比例,增加了快速閱讀理解測試,增加了非選擇性試題的比例。
2006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目結構進行改革,加重聽力考查比重,從20%提高到35%。同年12月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也采取相同的試卷結構。見表1-1、表1-2。
表1-1 2006年12月前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

表1-2 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的部署,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由紙筆考試過渡到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方式的考試(簡稱“網考”),2009年在全國部分高校進行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網考試點。
自2012年下半年起,教育部考試中心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全面實施“多題多卷”的考試形式,跟以往采用一套試題,僅通過題目順序變化實現“多卷”不同,此次改革推行同一考場內使用多套試卷進行考試,且每一套試卷的題目內容都不一樣。
2013年12月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做了如下四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將聽寫變成全部考查單詞短語;二是快速閱讀變成段落信息匹配題;三是翻譯擴充至150~200字的整段中譯英;四是不再考查完形填空。見表1-3、表1-4。
表1-3 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

表1-4 自2016年6月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歷次改革,從題型可以看出,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更偏重能力的考試。盡管題型有所變化,但英語基本功依然非常重要,詞匯、閱讀、聽寫等,尤其是涉及中國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內容的翻譯題型,側重考查大學生的寫作水平,更具有科學性。另外,將短篇新聞納入四、六級聽力考試范圍,充分發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大學生關心國家、國際上的大事,了解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等。
從最初的以多項選擇、客觀題為主,至2013年12月主觀題占40%,主觀題比重在增加;即使是客觀題,也不是以前能夠靠“瞎蒙”取得分數,客觀題也越來越注重考查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深受社會、高校、大學生關注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不斷變化,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挑戰。
《教學指南》即將頒布,各級行政部門,上至教育部、教育廳,下至高校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一貫高度重視,以及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不斷變化,都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嚴要求。在此變革時期更需要用新理念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協同創新,不斷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