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創新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
- 朱吉梅
- 2863字
- 2019-12-06 15:36:35
第一節 大學英語定位、教學目標與課程設置相關研究
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制訂過程及演變歷程
1.目標制訂過程
高等教育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是指導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體現了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教育理念,也規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估等,是規范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文件。近三十年來,指導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大綱幾經修改,反映了國家和外語界對英語教學的深度思考,也體現了我國外語政策與時俱進的特點。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承擔著制訂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重任,每一次的修改、調整都經過了數次會議、調研等。
(1)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制訂過程
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爭取到2000年使大學英語教學上一個新臺階,國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于1994年7月在大慶召開了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1994年12月在桂林召開了全國大學英語教學上新臺階座談會。1996年5月,在國家教委高教司的領導下,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了“面向21世紀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組。項目組成立后,著手開展了多層次的社會需求調查、學生英語水平調查和詞匯量調查,立足于21世紀人才的培養規格,確定大學英語的培養目標。在1996年12月新一屆高校外語教學指委會的領導下,項目組對1985年的理工科大綱和1986年的文理科大綱進行了認真深入的研討,確定了大綱修訂的原則和方向,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提出了大綱正文討論稿,經反復修改,數易其稿,并在有關會議上征求同行專家的意見,于1998年5月在指委會英語組武漢會議上推出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第二稿也很快與同行專家見面(邵永真,1999)。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制訂過程歷時五年,足以說明當時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大綱制訂的高度重視,以及嚴謹的態度。
(2)即將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制訂過程
據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在2014年4月17日北京“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介紹,為了制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3年8月4日在杭州召開了關于研制《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工作方案,2014年2月28日在北京召開組長會議,擬于2014年4月18日召開項目組全體會議,2014年7月29-30日在張家口召開項目組全體會議,2014年12月將草稿提交教育部。堅持科學性、多樣性、針對性和開放性的工作原則,并確立了“以調研為依據,以研究為支撐”的理念,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調查全國58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201所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21所高校的教學評估、每省3所高校的教學方法和87所高校的教學管理。在此基礎上已經完成《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
從上述兩次的大綱修訂過程來看,承擔該重任的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員委員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討論,多層次、多角度的調研,才制訂出了能夠指導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
2.目標發展歷程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是“整個大學英語系統工程的基礎和根本”(蔡基剛,2006),是開展課程設置、教材、教法、教師及學習者等研究的大前提。從不同時期頒布的“教學大綱/要求”中可以看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發展的軌跡。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每一次改變都伴隨著國家經濟改革或調整。
改革開放前,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少,相對而言比較閉塞,學生的英語基礎也相對較差,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只強調閱讀能力,以閱讀科技文章或專業書刊為培養目標。改革開放初期,1985年/1986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理工科和文科兩個大綱)》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和譯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打下較好的基礎。這是針對我國改革初期對外交流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量身打造的大學英語培養目標,對當時的經濟和對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9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現有的外語人才已經無法滿足整個社會對內對外需求,大學英語培養目標必須要為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服務。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用其代替《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表明大學英語改革不同于以前所確立的教學目標。《課程要求(試行)》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改革開放三十年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進入到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一帶一路等新名詞層出不窮,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急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為此,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歷經五次大的修改,都和同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緊密相連。從中也不難發現:大學英語培養目標的制定和完善都是圍繞國家經濟和對外交流的需要;圍繞滿足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要;圍繞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在語言能力、學習目標、學習目的和學習策略上得到層層推進。一是語言能力,從“單純強調閱讀能力”到“閱讀為主、其他為輔”,再到“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從“一定的聽(譯)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到“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再到“特別是聽說能力”。二是學習目標,從能閱讀英文書刊的純語言目標,到獲取及交流信息的工具性目標,再到在不同領域有效交際的社會性目標。三是學習目的,從狹隘地服務專業學習,到提高文化素養、服務社會及國際交流;四是學習策略,從不關心,到提倡良好的學習方法,再到注重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等。這種演進是社會需求、語言學及心理學理論發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趙林靜、柳華妮,2012)。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是一個國家質量標準體系,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創新課程體系和改革教學內容為重點,準確把握課程定位,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估、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監控等環節,描述和規定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課時要求、學生能力、課程資源、師資隊伍結構、條件建設等指標體系,確定內涵與標準,形成符合我國高校教學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規范(王守仁,2013)。《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問世必將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