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及護理
- 徐軍
- 1532字
- 2020-02-20 20:10:30
第四節 動脈粥樣硬化
一、什么是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組稱為動脈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血液中的脂質在動脈內膜上沉積,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聚集,結締組織增生,使內膜變得毛糙、彈性變差以及變脆,進一步發展成為斑塊,導致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由于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該病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二、為什么會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為多病因疾病,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其危險因素包括: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肥胖、年齡因素、性別因素、遺傳因素等。
1.高脂血癥
近年來發現動脈粥樣硬化與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有關。血中甘油三酯的增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也有一定關系。
2.高血壓
高血壓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壓時血液沖擊血管內膜,導致血管壁增厚、血管腔變細,同時受損的血管壁內膜易引起膽固醇、脂質沉積,導致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
3.吸煙
吸煙者易使血小板在動脈壁黏附聚集;同時,吸煙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增高,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此外,吸煙時煙霧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臟和冠狀動脈,引起動脈痙攣和心肌受損。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癥或高膽固醇血癥,如果同時又有高血壓,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明顯增高。
5.肥胖
肥胖可導致血漿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水平的增高,肥胖者也常伴發高血壓或糖尿病。
另外動脈粥樣硬化多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和絕經期后的女性。
三、動脈粥樣硬化有哪些表現?
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主要決定于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動脈粥樣硬化常無癥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50%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腦萎縮,或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后腹痛、便血等癥狀。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腔嚴重狹窄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嚴重者甚至可發生壞疽。
四、如何預防?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措施。
1.合理膳食,飲食總熱量不應過高,防止超重。飲食宜清淡。每日應多食豆類及豆制品等富含谷氨酸的食物,忌食豬油、牛油、羊油、雞油、黃油、奶油、動物腦、肝、蛋黃、巧克力、墨魚、魷魚、貝類(蚌、螺、蟶、蜆等)、蟹黃、魚子等高膽固醇食物。烹制菜肴時,應該使用植物油,限制脂肪攝入量,尤其要降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鹽的攝入也要適量,以每天6克以下為宜。
2.少吃甜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的維生素和硒、鉀、鈣等有益營養素及植物纖維的供應。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少飲酒或不飲酒。
4.適量運動。
5.規律生活,保持心情放松。
6.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五、如何治療?
1.一般防治措施
控制易患因素:如高脂血癥患者的降血脂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等。
2.藥物治療
(1)擴張血管:這類藥物有單硝酸異山梨醇、拜新同、地爾硫
等。
(2)調節血脂: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血脂仍高于正常時,可用調脂藥,如阿伐他汀等。
(3)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可給予防止血栓形成、血管阻塞性疾病發生和發展的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等。
(4)溶解血栓和抗凝: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如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對狹窄或閉塞的血管,特別是冠狀動脈、腎動脈和四肢動脈施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術,以恢復動脈的供血。
4.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包括經腔血管改行術、血管再通術、粥樣硬化斑塊旋切或旋磨術、支架植入術等。
5.其他
中醫治療。
(黃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