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道》篇,莊子外篇的第六篇。天道,即宇宙萬物的運行變化規律。天道篇由十個章節編纂而成。
第一章
論述天道、帝道及圣道。提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本來樣貌,道德的實質,修養的最高境界,帝道、圣道皆在此境界。
1.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天道的運行從不停滯,故萬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運行從不停滯,故天下歸順;圣人之道的運行從不停滯,故四海欽服。
2.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明白自然之道,通曉圣哲之理,兼顧上下四方、春秋四季、了解帝王之德的人,行為自由無束,不覺不知、清靜自在。
3.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圣人的清靜,不是說清靜好,才清靜;而是萬物不足以擾亂他的內心,所以清靜。
4.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水靜止則能清晰照見須眉,水平面合乎測量的標準,為工匠所取法。水靜止則明澈,何況人的精神。圣人的心清靜,可作為天地的明鑒,萬物的明鏡。
5.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本來樣貌,道德的實質,修養的最高境界,故帝王、圣人在此境界里休養心神。
6.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心神休靜則空明,空明才可充實,充實才可完備??彰鲃t清靜,清靜則生動,生動則有所得。
7.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清靜則無為,無為,則任事物各盡其責。無為則自在愉悅,自在愉悅者不受憂患所擾,年壽自然長久。
8.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本來的樣貌。明白此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堯是明君;明白此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舜這樣的人。
9.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道理而處于尊上的地位,便是帝王治世的德行;以此道理而處于百姓的地位,則是玄圣素王的道義。
10.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以此道理退居閑游江海,山林隱士也折服;以此道理進而撫慰世間,則功名顯著使天下大同。
11.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清靜則為玄圣,行動則為帝王,無為也受尊崇,淳厚樸素,天下沒有什么可與之媲美。
12.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明白天地的運行規律,就知曉天地的根本,可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此調和天下,可與人和諧相處。與人和諧相處,稱為人樂;與自然和諧相處,稱為天樂。
第二章
提出何謂知天樂者(懂得自然之樂的人),及知天樂者的涵養特征。
1.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赍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
莊子說:我的大宗師!承載萬物而不以為義,恩澤萬世而不以仁,生命長于遠古而不自以為長壽,覆天載地、雕刻眾物之形而不以為巧,此所謂自然之樂。
2.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故說:懂得自然之樂的人,活著與自然順行,死后與萬物俱化。靜時與陰氣同寧寂,動時與陽氣同波動。
3.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故體會自然之樂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無外物牽累,無鬼神責備。
4.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
故說:動時合乎自然運行,靜時如大地寧寂,一心定而平治天下;鬼不會作祟,神不會疲憊,一心定而萬物折服。
5.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以虛空寧靜推及天地,通達萬物,此所謂自然之樂。懂得自然之樂的人,是為圣人的心,用以養育天下。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一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