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地》篇,莊子外篇的第五篇。篇名取篇首二字,天地,意為天和地。天地篇由十五個章節(jié)編纂而成。
續(xù)第十四章
提出世俗之導向的無奈。崇高的言語聽不進世俗人的心中,至理的言論不顯現(xiàn),被流俗的言論掩蓋。惑少者,可以到達所要去向的地方。如今天下大惑,雖有啟示方向,則徒勞而不至。
1.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孝子不奉承父母,忠臣不諂媚國君,這是忠臣、孝子盡忠盡孝的極點。父母所言都以肯定,所行都以稱贊,則世俗稱之不肖子;
2.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君王所言都以應承,所行都以奉迎,則世俗稱之不良臣。而不知世俗的看法就必然正確嗎?
3.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
世俗所同意的都同意,所贊成的都贊成,卻不稱他們是諂諛之人!
4.然則俗故嚴于親而尊于君邪?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
然而,世俗比父母更可敬,比君王更可尊嗎?被說自己是讒諂的人,則勃然大怒;被說自己是阿諛的人,則忿然變?nèi)荨?
5.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
而終身讒諂的人,終身阿諛的人,以虛浮不實之辭博取眾目,卻始終認識不到錯誤。
6.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也,愚之至也。
穿華服,繡制紋彩,動人容顏,以諂媚一世,卻不自認為是諂媚;與世俗之人為伍,是非觀念相通,卻不自認為是世俗人,愚昧至極。
7.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知愚昧者,并不是大愚昧;知迷惑者,并不是大迷惑。大迷惑的人,終身不解悟;大愚昧的人,終身不自知。
8.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
三人行而一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還可以到達,因為迷惑者少;如兩人迷惑則徒勞不能到達,因為迷惑者多。
9.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
如今天下人都迷惑,我雖有啟示方向,卻無助于事。這不可悲嗎?高雅的音樂不被世俗人欣賞,折楊、皇華之類的民間小曲,則聽了開懷而笑。
10.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
是故,崇高的言語聽不進世俗人的心中,至理的言論不顯現(xiàn),卻被流俗的言論掩蓋。
11.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
兩種言論迷惑,弄錯了方向,所要去的地方不能到達。如今天下人都迷惑,我雖有啟示方向,又怎能到達!知不能到達卻勉強去做,又是一大迷惑!
12.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故,不如棄置一旁不予推究。不去推究,誰還有憂愁!長相不端正的人半夜生下孩子,急取火來照看,心情急切唯恐孩子像自己。
(最后一句寓為善良美好的愿望,雖無奈,仍葆有愿望。)
第十五章
以五官干擾的論述,提出單純清靜,以保持自然本性的觀點。
1.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
百年樹木,剖開雕刻成精美酒器,用青、黃色彩紋飾,余下斷木則棄置山溝。精美酒器與棄置山溝的斷木相比,美惡雖有差別,而失去原有的本性卻是一樣的。
2.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
盜跖與曾參、史?,行為、道義上存在差別,而失去人所固有的真性卻是相同的。喪失真性有五種情況:一是五色擾亂視覺,使眼睛看不明晰;二是五聲擾亂聽覺,使耳聽不真切;
3.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三是五臭熏鼻,使鼻難呼吸;四是五味濁口,使味覺損傷;五是好惡迷亂心神,使本性浮躁。這五種情況都是生命的害處。
4.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
而楊朱、墨翟竟不停奮力追逐,自以為有所得,這不是我認為的自得。得到反而為所困,可以說是有所得嗎?
5.則鳩鸮之在于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nèi),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
那么,斑鳩鸮鳥關于籠中,也可算自得了。況且,好惡聲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飾拘束體外。
6.內(nèi)支盈于柴柵,外重纆繳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內(nèi)心塞滿好惡聲色,外在被繩索束縛拘謹,卻自以為得,則罪人反綁雙手或受擠壓指刑,虎豹被關牢籠,也可算是自得了。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十二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