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受人喜愛當作目的
提出不切實際要求的人
美國著名精神科醫生卡倫·霍妮提出過“神經癥要求”的概念,即神經癥患者提出的要求。那么,心理健康的人和神經癥患者提出的要求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卡倫·霍妮列舉了神經癥要求的四個特征,下文將一一加以分析。
首先,神經癥患者提出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
什么是“不切實際的要求”?比如說,自己生病的時候,覺得大家都應該立即前來探望,并把大家的好意視為理所當然,完全沒有意識到大家都還有自己的事。如果有誰沒在自己生病時伸出援手,便覺得自己受到了那個人的輕視,從此記恨在心。
也就是說,神經癥患者希望鄰居和家人都是天使,拒不接受大家和自己一樣都只是普通人的事實。他們沒有意識到,生病時別人沒有伸出援手的“果”,正是平時專門利己的自己種下的“因”。他們一邊無視自己的自私行為,一邊憤憤不平地指責他人的冷漠。
神經癥患者還希望配偶能一直給自己好臉色看,一旦對方心情不佳,就會心生不滿。配偶也是普通人,也會有心情不佳的時候,神經癥患者卻對這一點視而不見。
發出邀請后被婉拒就會勃然大怒,人都有不方便的時候,神經癥患者卻拒絕接受這一點。
工作明明不怎么辛苦,卻覺得只有自己應該加薪。明明沒有把多少心思花在工作上,卻覺得只有自己應該升職。漸漸地,他們變得只在乎自己的形象。
心智不成熟的父母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神經癥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完全像大人一樣行動,但孩子就是孩子,這樣的要求是孩子不可能做到的。
開車的時候,如果不是一路綠燈,就會心煩氣躁。這種事事要求完美的態度不僅針對外部世界,有時也會作用到他們自己身上:鉆進被窩卻不能馬上睡著的話,就會煩躁不安。當自己也沒辦法達到這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時,他們就會對自己心生怨恨,久而久之,他們變得無法接納自己。
因為沒有實際的目標,才轉而追求虛幻的理想
那么,神經癥患者提出的要求為什么總是不切實際呢?
這是因為,神經癥患者并不生活在現實世界當中。正因為回避現實,才轉而向他人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他們從不自我反省,也從不覺得給別人添了麻煩。而心理健康的人,因為懂得換位思考,所以能體諒他人的行為。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沒有自我,神經癥患者的要求才顯得那么極端;正是因為沒有具體實在的概念,神經癥患者的要求才會那么不現實。想要變得幸福,卻不知道具體想要的是什么樣的幸福。想要結婚,卻不知道該和什么樣的人結婚。不只是結婚,神經癥患者對每件事都只有“想要”這種抽象的想法。
心理健康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想和誰在一起,想在哪里舉行婚禮。一個個確定的瞬間相連在一起,這種“想和某人在某地舉行婚禮”的想法成了他們的動力之源、幸福之根。
神經癥患者的夢想也是不切實際的,大多數夢想都只是為了填補現實的空虛。他們希望自己能變成像美國前總統林肯一樣的人,這樣就能受到萬人愛戴。但是,這種抽象的想象并不能讓他們真變成林肯。
與此相對,自我實現型的人擁有確切而實際的愿望。因為清楚地知道想把錢花在什么地方,所以對薪水的要求便符合常理。如果對把錢花在哪兒完全沒有概念的話,反而會在提出薪資要求時蹦出一個高得嚇人的數字。心理健康又懂得自我實現的人更接地氣,他們提出的目標即使看上去難以企及,但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實現。
神經癥患者沒有具體實際的目標,一心只想受人歡迎、被人喜愛,所以才會提出一大堆不切實際的要求。別人在為成為林肯而努力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幻想成為林肯之后的情景了,這就造成他們不顧現實,一心做自己虛幻的夢。
直面日常生活的艱辛
不切實際的愿望是害怕失敗的表現
總是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卻常常擁有想拯救全人類這樣與自己形象嚴重不符的愿望,周圍的人也常為這樣巨大的反差感到驚訝。那么,為什么總是感到自卑的人反而會擁有拯救全人類這樣夸張的愿望呢?
這是因為,神經癥患者希望借助這樣的愿望回避現實中的競爭。現在誰都不把自己當回事兒,但如果自己變成了林肯那樣的人,大家肯定就會對自己刮目相看了。這種對比讓他們陷入了“成為林肯之后”的一系列想象當中。與此相比,身邊那些自己想成為的人,不過是確認了自己無法成為他們的事實,也即確認了自己的失敗。這對他們來說是雙重的苦悶。
虛幻的愿望恰好可以用來充填空虛的現實。加入現實的競爭,則有可能面臨失敗。而現實中也沒有可以求助的對象,如果失敗,那么慘戚又將多增一分。這就是神經癥患者沒有實際目標的原因。
神經癥患者希求來自旁人的“特別的愛”。他們希望周圍的人都投來贊許的目光,齊聲呼喊“哇,好厲害啊”,但是,他們沒有得到這種“特別的愛”的具體計劃。他們泛泛而談自己的目標,于是也就渾渾噩噩地任時間流逝,不時意淫著別人的稱贊,以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快樂。
美國的學校里有這樣一位揮霍無度的學生。因為在日本的學校待不下去了,家里又有錢,父母就把他送到美國留學。但即使到了美國,他也一不讀書二不運動,整日開著豪華的跑車兜風、出入高級餐館、買名貴的禮物討女孩子歡心,過著和學生毫不搭調的奢華生活。
他之所以這樣揮霍無度,恐怕是因為想要借此消解日常生活中的苦悶,填補現實的空虛吧。為了一解得不到“特別的愛”的苦悶,于是大手大腳地花錢。有了明確實際的目標,人才可以踏實地奮斗。
神經癥患者一方面抱怨自己沒有朋友,另一方面卻沒有半點交朋友的意愿。只要腳踏實地,總有可能收獲他們期待的“特別的愛”,但他們偏偏不這么認為,照樣板著個臉、垂頭喪氣。這樣一來,自然誰也不愿意靠近,他們也就交不到真心的朋友了。自己不主動出擊,自然得不到回應。但主動出擊對于神經癥患者來說實在太難了,完全是在勉強自己。如果變成林肯那樣的人物,周圍的人就會圍過來向自己示好,這樣自己就可以不用主動了。神經癥患者們自然更愿意做“變成林肯那樣的人物”的春秋大夢。
容易受傷的原因
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的人很容易受到傷害。一生病就想所有人都應該前來探望,一旦愿望落空,就感覺受到了傷害,并開始生氣,或是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普通人既不會因為這種事感到受傷,也不會生氣,更不至于失望。卡倫·霍妮指出,妄自菲薄的人容易受傷。同時,時常提出“神經癥要求”的人也很容易受傷。期待著生病后朋友們都能來探望自己,一個勁兒地想象自己生病后的情景,一旦期待落空,他們便覺得受到了朋友的背叛。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表現
只顧自己,不為對方著想
我們再來看卡倫·霍妮提出的“神經癥要求”的第二個特征:自我中心主義。首先,我們試著分析一下還沒有嚴重到神經癥的程度,但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行為。
擔任演講會的主持,但主持得不成功的人,在被問到演講會是否成功時會有以下兩種回答。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傾向于直接回答“不成功”,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則傾向于回答“演講會很成功,但我主持得卻不怎么好”。
一旦自己負責的主持部分失敗,自我中心主義者就不去關心演講會的其他環節了。如果關心的話,一般會留意到觀眾的反應是否熱烈、演講是否精彩、演講人的舉止是否自然等現場的情況。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一般只會關心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一旦表現不佳,便覺得會受到旁人的責備。看到演講人情緒不佳,就會認為是自己糟糕的主持導致的,于是不斷自責。但是他其實并沒有仔細觀察演講人的一舉一動。
在演講會的現場,有時會聽到有人說“我為籌辦這場演講會付出了多大多大的努力”,這就好像在和別人顯擺“看吧,我很厲害噢”。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到,演講人和嘉賓們可能是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演講會的。
也有這樣一種人,在演講會場激動地說著“您能在百忙中撥冗前來,真是我的榮幸”,卻把對方拜托自己購買禁煙席車票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這樣的人關心的只是說著漂亮話的自己,半點沒有為對方著想的意思。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經常陷入這種自我陶醉。
感到煩惱的不只是你一個人
這樣程度的自我中心主義尚且可以接受,那么神經癥式的自我中心主義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神經癥式的自我中心主義會在人煩惱時表現出來。這種表現是:煩惱的時候,總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陷入了煩惱的狀態,并且認定自己的煩惱肯定是最嚴重的那一種。
因為失戀而陷入煩惱的時候,便認為失戀是人生最大的煩惱。面對那些為金錢犯愁的人時,失戀的人常覺得不可思議:那些人明明都有對象,還有什么好愁的?
他們在陷入煩惱時只關注自己,一旦旁人露出笑容,他們便會覺得這些人肯定沒什么煩惱。神經癥患者通常只注重事物的外表和形式,而不愿深究其本質,他們甚至沒有想過,自己的傾訴對象可能正面臨著比自己還要糟糕的處境。
自我中心主義者經常把人際關系處理得一團糟。他們認為,只要自己盡力真誠待人,對方必然也會真誠地對待自己,一旦自己的期待落空,他們就會因為“自己做了這么多事,卻沒有得到回報”而對對方感到不滿。但是,當他們以這個理由向對方抱怨,對方只會感到困擾,“又不是我拜托你這么做的”。
自我中心主義者經常無視別人的感受。比如說,他們想見某人時,并沒有考慮到也許對方并不想和自己見面,或者對方剛好沒有空和自己見面。也就是說,他們完全無視了別人的感受,一點也沒有尊重對方的意思。接著,只要自己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們便會憤憤不平地表示“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我”。他們沒有考慮到,對方從一開始就沒有強求他們拿出十足的誠意;他們也不能理解,其實是自己展示誠意的方式出了問題。
請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吧
說出心里話并期待得到回應的人
挺多煩惱中的人都有寫日記或手賬的習慣。他們有時會把筆記本放在顯眼的地方,如果沒有得到別人的回應,他們就會覺得“我都把事情做到這個份兒上了,你們怎么還不來關心我”,并感到十分不滿。想到“我把這本重要程度僅次于生命的筆記都拿給你看了,你卻……”,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如果筆記本不慎被弄丟的話,恐怕會一輩子記恨對方。
他們不能理解的一點是,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對別人來說不一定有多重要。再說了,很少有人會想要翻看別人的日記或者手賬。
他們常讓人覺得“真的有必要把自己的傷口揭開到這種程度嗎”?不管對象是誰,逢人就講述自己受傷經歷的人,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希望以這種方式得到別人的同情和保護。
其實,故意把筆記本放在顯眼處也好,向周圍的人大倒苦水也罷,都是希望對方能像母親一樣保護自己的人。他們無意識地想和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類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借此得到保護。所以,他們想要和人交流時,并不想解決具體的煩惱,而單純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庇護。
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事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常常會把心神全部消耗在自己正在煩惱的事情上,完全忘記了此刻聽著自己大倒苦水的人也有自己的需要和苦惱,手邊也有正在忙的事情,也就注意不到自己這樣是在給對方添麻煩。對方的生活可能也是一團糟,可能也需要找一個人好好傾訴,自我中心主義者們卻從不會這么想。
對于自我中心主義者們來說,所謂“現實”就是他們“此刻想做的事”。他們沒有考慮過,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事,都有現在不得不處理的事。別人此刻想做的和不得不處理的事,在他們眼里根本不存在于“現實”當中。
他們喜歡在人際關系中強調自己的付出。比如說,為了和對方見面,自己大老遠從家里來到見面的地點,這時,他們就會主動強調自己是從多么遠的地方趕過來的。說白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他們還是不斷強調著自己的付出。他們經常向旁人描述自己是多么的心力交瘁,問題是,描述里聽不到任何具體的受傷經歷。所以周圍的人往往會認為“這才多大點事,真的有必要說到這個份兒上嗎”?他們強調自己受害者的身份,一邊憤怒不已,另一邊又渴望來自旁人的關愛。所以,煩惱中的人常以受害者自居,強調自己遭遇了殘酷的對待。
如果在和煩惱的人談話時提出“也許是你的態度有問題,你應該端正一下自己的態度”之類具體的建議,他們是要發火的。為什么他們會發火呢?這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考慮過端正態度這回事。與其說他們是去談話的,不如說他們是去尋求關愛的。
自我改變的意識
只顧自身的母親
我們再來看卡倫·霍妮提出的“神經癥要求”的第三個特征:想要達到既定的目的,卻不愿付出相應的努力。
有這樣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年輕的時候對兒子不理不睬,只顧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還不時虐待自己的兒子:比如舉著點著的柴火,一邊喊著“我要殺了你”,一邊追趕兒子。兒子進入社會后,她又不斷向兒子要錢,好讓自己能繼續過上奢侈的生活。這位母親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兒子可愛過。
一旦跨入高齡者的行列,她又利用自己弱勢群體的身份,向兒子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她認為,照顧自己是兒子應盡的義務,是天經地義的事,于是經常對兒子說:“我認識的人可沒有一個住進養老院,別說這種這么不近人情的話嘛。”
母親在孩子小的時候滿懷愛意盡撫養之責,孩子在母親上年紀時也就會滿懷愛意行贍養之事。但是,作為神經癥患者的母親在孩子小的時候并沒有滿懷愛意地撫養孩子,甚至沒有盡到母親的義務,等到自己上了年紀,卻反過來要求孩子報恩。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盡了母親的責任,等到上年紀時,即使不主動要求,孩子們也會妥善贍養自己。即使不常囑托,孩子們也樂意照顧自己。不只是履行贍養義務,孩子們是滿懷愛意地照顧自己的母親。可以說,父母小時候怎么撫養自己的孩子,孩子長大后就會怎么孝敬自己的父母。
想想自己十年前做過的事
神經癥患者把自己做過的事通通拋諸腦后,只顧不斷地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便會記恨那些忽視他的人,或者嚷嚷著世道不公,怨恨整個社會。剛才提到的那位神經癥的母親,便以這樣的心情敵視自己的孩子、敵視自己周圍的人。在她的周圍,有一些上了年紀的母親得到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那是因為這些母親在年輕的時候,也傾注了相當的感情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卻只字不提自己年輕時的所作所為,只為“憑什么那些人可以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憤憤不平。
面對煩惱的人,我經常會問:“十年前你做過些什么?二十年前你做過些什么?”這是因為,煩惱的人品嘗到的苦果,很可能是十年前、二十年前埋下的種子。
神經癥患者在患病后經常悔恨不已。體力不支時,他們會嫉妒周圍健康的人。別人那么健康,自己卻疾病纏身,看到健康的人,一股對疾病的恨意就油然而生。但是,他們卻不去回想,健康的人十年前都做了些什么,自己十年前又都做了些什么。下班后跑到酒吧里喝通宵的人和跑到健身房鍛煉的人,十年后的健康狀況當然大不一樣。
神經癥患者只感到煩惱,卻從不思考“自己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副樣子”,所以情況并不會有絲毫的改善。漸漸地,痛苦和怨恨占據了他們的頭腦。
別只宣揚對自己有利的主張
“仔細想想,自己確實一次也沒覺得孩子招人喜歡,一次也沒有覺得有這個孩子真是太好了。所以,孩子對自己不好也是理所當然。”剛才提到的那位母親,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主動剖析孩子不待見自己的原因的話,孩子們的想法也會隨之改變的吧。“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畢竟母親只有一個,接下來也要好好照顧她。”
但是神經癥患者堅持認為“孩子應該妥善贍養父母,這是孩子應盡的義務”,只宣揚對自己有利的一般規范,而苛責身邊不支持他的人。不斷描畫孝子的形象,去批判現實中自己的孩子。打著正義旗號的人有不少都是典型的神經癥患者,他們眼中只有對自己有利的道德規范,而完全無視了這些規范的適用范圍。
對這些打著正義旗號的神經癥患者沒有抵抗力的正是他們的同類。神經癥患者們因為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而心存內疚,所以對這樣片面的正義和愛沒有抵抗力,被打著正義旗號的同類們耍得團團轉,無法拒絕他們的主張。反觀那些從來都盡職盡責的人,輕易地就能識破神經癥患者們的幌子,堅決拒絕他們的無理要求。神經癥患者們騙得了同類,卻騙不了那些心理健康的人。
不付出努力的人
只顧索取,毫無貢獻的三個原因
那么,神經癥患者們為什么不付出相應的努力呢?
第一個原因是,他們要求自己是“特別的一個”。只有自己可以一直活下去,長生不老,就算暴飲暴食也不會生病。即使沒有為保持健康付出相應的努力,他們也認定蕓蕓眾生中自己這樣“特別的個體”會永遠健康。他們既不控制飲食,也不運動,看著變胖的自己和身旁苗條的人,他們只會一味地抱怨上天的不公。他們不明白生命在于運動這個道理,卻妄想永葆青春。
別人都理解并遵循著自然的法則,神經癥患者們卻不愿接受。年老之后,他們還幻想著和年輕人一較高下。
神經癥患者們無法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舉個例子,比較自己和旁人時,他們完全不關注別人為實現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只要看到別人開心地笑,就認定那個人沒什么煩惱。實際上,能開心地笑并不代表沒有煩惱,別人也是付出了努力才能克服或暫時忘記煩惱,展示出笑容的。
第二個原因是,他們無法正確對待自己的真實想法。神經癥患者偏愛關注和自己無關的因素:認為老師教書不行,就正大光明地不去學習;覺得學習無用,就理直氣壯地不付出半點努力。心理健康的人之所以會付出相應的努力,是因為認識到人是無法逃避現實的,所以人必須先誠實地面對自己。
如果身邊有可信的人,他們便終于把目光對準自身,直面現實中的自己。但如果周圍都是些不怎么可信的人,付出努力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日常生活是苦悶的,為了消解這種苦悶,他們轉而追求虛幻的名聲。他們每天都把自己逼得太緊。這樣的狀態即是神經癥的癥狀。
比如說,當有人對他們說“既然想交朋友,那你自己也必須付出努力才行啊”的時候,心理健康的人在聽到“你自己主動去接觸別人不就好了”的建議時,并不會覺得難受。但神經癥患者們卻做不到“自己主動”,因為覺得存在被拒絕的風險。與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想法,他們更愿意選擇維持一個人孤零零的狀態。
第三個原因是,神經癥患者通常沒有具體的目標,所以無法付出相應的努力。想買房子的人自然知道要努力,努力工作的話,就可以早日賺到買房子的錢。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他們認清現實,為了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而踏實努力。
沒有具體目標的神經癥患者們喜歡逃往虛幻的夢中。所以他們不會付出半點努力,卻不斷抱怨著不如意的現狀,并經常陷入焦慮狀態。
即使想裝裝門面,也不愿付出裝門面的努力
有這樣一種人,明明很在意輸贏,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心里明明記掛,行動起來卻立馬放棄。如果讓這樣的人執掌公司財務的話會怎么樣呢?他們大概很容易變成挪用公款的人吧。即使想裝裝門面,也不愿付出裝門面的努力,因為這樣一定會操很多心、流很多汗,太辛苦了。但是,他們卻不想失去外表的體面。這就是典型的“想在人前吃得開,卻不愿付出半點努力”的神經癥患者的形象。
想受人尊敬卻不付出努力,想維持體面卻流不得汗水,那就必須想出一些特別的方法,采用一些非常的手段了。比如稍微改寫公司文件上的數字,挪用一兩筆公款,神經癥患者是很難抵抗這種誘惑的。
想受到部下的歡迎,想得到家人的贊許,想讓親戚都尊敬自己,想讓朋友都佩服自己。但達成這些愿望的過程實在太辛苦了,所以他們決定要開辟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挪用公款,因為再沒有比這更讓人樂在其中的賺取金錢的方法了。會做出挪用公款這種事的人,大都是那一類自我意識過剩、即使不付出努力也想受人矚目的人。這樣的人話說得漂亮,但都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體面;滿口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卻無時無刻不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我還沒有見過有哪個高談闊論說著漂亮話的人是不卑劣的,《論語》有云:“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實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只會說漂亮話的人通常品行低劣。但是,上這種人當的人大多也是神經癥患者。
高聲地向旁人說道“看起來真的好可憐啊”,以表達自己對不幸的關切之深,這樣的人大多是冷漠的利己主義者。真的心存善念的人,在有此感嘆之前就會先拿出實際行動了。沒有實際行動的人光顧著說些漂亮話,而聽信了這些漂亮話的大多還是神經癥患者。
說漂亮話的人,最終就會變成那一類不努力工作賺錢而挪用公款的人。即使不是公司的錢,只要是自己管理下的金錢,都可以拿來用。銀行也好,證券公司也好,對于神經癥患者來說,只要是自己能夠挪用的金錢,就可以拿來用。
紙是包不住火的,挪用公款也幾乎沒有不暴露的。像這類沉溺在挪用公款行徑中的神經癥患者,遲早有一天是要摔大跟頭的。
不可用名聲和金錢填補空虛
理想人生的兩種類型
卡倫·霍妮提出的“神經癥要求”的最后一個特征是報復心理。她指出,神經癥患者通常擁有比較強的報復心理。
旁人看來是擁有幸福人生的人,心里其實可能很痛苦。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并沒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自己想做的事并過上幸福生活的人,和旁人看起來過著幸福生活的人,即使同樣在經濟方面、社會地位方面都相當成功,幸福感也完全不同。讓旁人不住發出“哇,好厲害!”的贊嘆,看上去擁有幸福人生的人,其實可能活得相當苦悶。之所以苦悶,是因為自己的內心并不能得到滿足。旁人看起來幸福,實際上內心苦悶的人就像一件展品,活著只為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幸福人生”。
他們之所以苦悶,是因為執著于理想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這種說法聽上去很帥氣,但其實不過是他們的虛榮心在作祟。
其實,所謂“理想的自己”的最大特點,就是要能收獲旁人的稱贊。當然,心理健康的人也希望得到旁人的贊賞,但那是建立在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在合乎自己秉性的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前提下。和神經癥患者不顧一切想要得到贊賞的心理并不相同。
神經癥患者往往無視現實中自己的能力,無論如何都想成為“理想的自己”,所以,他們即使滿身疲憊也無法停下手頭的工作。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往前跑,就像有什么駭人的東西追著他們一樣。如果他們意識到其實身邊的人會伸來援助之手的話,大概就會停下來吧。然而,他們卻認為大家都會坐視不理,所以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向前。
連自己的好惡都不清楚的人
神經癥患者無論如何都想出人頭地。只要能得到周圍人的尊敬,喜歡的事也好,不喜歡的事也罷,他們都會照做不誤。久而久之,他們就連自己的好惡都分不清楚了。
在神經癥里陷得越深,神經癥患者就越急切地想要去做那些不自量力的事。終于,他們的行動不再出于自己的愿望,而全為得到別人的羨慕和稱贊。比起八岳山麓[1],登上乞力馬扎羅山會得到更多他人的贊許。只要被贊許,從幼年時代積攢的怨氣、苦悶就好像都煙消云散了。
之所以陷得越深,就越急切地想要去做那些力不能及的事,是因為陷得越深,神經癥患者的內心就越空虛。他們希望用名譽和金錢來填補這種空虛。空虛的程度加重,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名譽和金錢。
神經癥患者也無法接受失敗,其表現就是,他們面對失敗時只會唉聲嘆氣。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失敗了,仍然會因為這樣寶貴的經驗而有所收獲。對待失敗的態度可以大致反映一個人的神經癥程度。生活中的神經癥患者沒有自我,所以一旦失敗便長吁短嘆,成功了也不會感到心滿意足。這是因為,他們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即使成功了也不會有成就感或者滿足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之所以會去爬樹,是因為他想要爬樹。當他沒有爬上自己想爬上的那棵樹,挑戰失敗時,他會主動思考其中的原因,然后再次挑戰,直至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為止。患有神經癥的孩子爬樹并不是因為自己想爬,而是因為有不得不爬的理由。一旦挑戰失敗,就會對挑戰失敗的自己充滿絕望和悔恨。
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子,那么對“理想的自己”的執著就是蛀蝕房子的白蟻。蛀蝕的時間長了,房子就會倒塌。
把自己越逼越緊的人的心理
因為不安,所以強迫自己
神經癥患者經常處于不安狀態,并且試圖借名聲和金錢來逃離這種不安。他們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地位,是為了借此掩蓋自信的不足。所以,在名聲和金錢方面,他們往往會有強迫性的心理。一旦失去財富和地位便會坐立難安,這就是強迫性心理的一大表現。
因為難以相信任何人,所以他們覺得財富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兩樣東西能保護自己,只有這兩樣東西值得信任。即使失去財富和地位,但只要相信身邊還是有人會愛自己、關心自己、不會拋棄自己,那么人就不會如此執著于名聲和金錢。神經癥患者由于不信任周圍的人,一旦地位不保、錢財盡散,便無法正常地交際。
對于心理不健康的人來說,實際生活中的自己只能是一個被蔑視、該受譴責的對象。但還有另一個自己,這個自己招人喜愛、受人尊敬,這便是理想中的自己。兩者水火不容、劍拔弩張的緊張關系催生了他們對于財富和地位的執念。
請牢記不安的狀態和強迫心理之間的關系。
也就是說,意識到自己對某種東西有執念時,能明白自己正在為什么感到不安,能意識到有一種自己之前沒有發現的情緒正在左右自己的行動,能深刻反思自己追名逐利到此種地步的原因。
這樣一來,執念就轉變成了認識真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之間差距的機會。反之,則會繼續陷入對名聲和金錢的執念,這種強迫性心理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樣的人甚至再也無法對現實的人生感到滿足,最終在執念之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無法看到事情的因果關系,無法把握事情的狀況
受強迫性心理影響的人,往往會有“我都這么努力了,還是活得不幸福,看來我要更努力才行”的想法。這是完全無視事情的前因后果,無法判斷自己處境的表現。他們其實不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舉個極端點的例子,明明想送捧花給女孩,最后送的卻是白骨,女孩嚇得轉身逃開。但他們苦悶又懊惱地抱怨:“我明明這么用心了,為什么會這樣?”
他們不去反思自己被拒絕的原因。因為眼里沒有對方,所以再怎么努力都不會有回報。因為不去了解對方的愿望,所以事情偏離了自己預期的方向。因為不思考失敗的原因,于是更加努力地做重復的事,把更多的白骨作為禮物送給女孩。
再舉一例。有的人會為了想要討人喜歡而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感情,明明很想和對方見面,卻因為怕惹對方不高興而一直不說出口。這種看似迎合的態度其實頗有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他們卻毫不自知,一再“迎合”。事實上,對方可能希望兩者之間的關系能夠真實親近,不需要掩藏,因此面對這樣冷淡的態度時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神經癥患者的眼里沒有對方,也不能理解對方。那么神經癥患者為什么會對人有好惡呢?如果有人夸贊了自己一番,或者說了一句消解了自己自卑情緒的話,神經癥患者就會馬上對這個人產生好感;反之,如果有人說了一句傷了自己自尊心的話,神經癥患者就會單憑這句話憎惡起這個人來,而完全不去思考那人說出那句話的原因。
出席宴會時,滿心以為自己會被安排在上座,結果卻被安排到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他們就暗下決心要更加努力,以為更加努力就能被請到上座,卻不去思考自己被安排到不起眼位置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不是自己賺得不夠多,而是餐桌上的禮儀不夠好。比起金錢,他們更需要的其實是心境上的寬裕,但在他們的想法里,賺更多的錢才是當務之急。
這樣被強迫性心理支配的人,從小就很少接收到外界給予的有效信息。長大后總會強迫性地洗很多次手,是因為小時候媽媽沒有溫柔地告訴他“這樣就夠干凈了噢”,沒有人夸獎他們“哇,洗得好干凈啊”。
報復心理催生的執念
“做出改變”和“降低期待”是兩回事
執著于理想的自己,換種說法,也就是無法降低對自己的期待。更準確地說,是無法把對自己的期待調整到合適的位置。心理不健康的人,通常會把“轉變期待”等同于“降低期待”。
心理不健康的人經常有這樣的錯覺:如果不能變成理想中的自己的話,就不會得到周圍人的愛。舉個例子,有一個精通廚藝,又熟悉園藝、茶道的人,經常因為自己出眾的廚藝而受到歡迎,但他卻無論如何不能理解這一點,總覺得如果不能把園藝和茶道的水平也提升一個層次的話,就得不到周圍人們的喜愛。這樣的想法也就是執著于理想中的自己了。
再舉一例。可以選擇的登山地點有好幾個,但心理不健康的人卻執著于攀登其中的某一座山。自己的體力明明沒辦法登頂,選擇合乎自己體能的山就好了,但他們卻總也不聽勸。世上有那么多座山,如果他們能轉變想法,認為爬上任何一座山都是成功挑戰自然,可以引以為傲的話,就不會有執著于爬上某一座山的想法了。
大概是父母的價值觀造成他們對于某座山的執著吧。從小就被以父母為中心的身邊的人寄予各種期望,長大后的他們把這種期待內化,從而造成了對事物的執著。其實,只要爬得開心,哪座山都差不多。
無意識產生的報復心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只能接受一個成功的自己、被大家贊賞的自己、成為人群焦點的自己,如果做不到這些就無法心滿意足。越是這么想,失敗時受到的心理打擊就會越大,一旦失敗,通往幸福的道路仿佛就被阻斷了。
他們無法產生“不成為比現在厲害的人其實也沒關系”的想法,這也是執著于理想中的自己的表現。健康的心理則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上限,所以能選擇和自己能力匹配的目標,并在達成目標時感到心滿意足。
心理健康的人會因為做到了自己能夠做到的事而感到滿足,因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完全施展了自己所擁有的能力。
心理不健康的人則執著于成為某種人,否則無法感到滿足。但是,現實中的自己卻沒有成為那種人的能力。或者,現實中自己的秉性并不會讓自己朝那樣的方向發展。但神經癥患者卻全然不顧這些現實的條件,強迫自己為不切實際的理想努力奮斗。
這樣的人恐怕在成年后都會對小時候遭受的挫折耿耿于懷吧。想在那個時候嘲笑自己的人面前出一口惡氣,想改變那個時候對自己感到失望的父母的心情,他們總會無意識地產生這類想法。至于原因則因人而異。有人大概是被初戀狠狠地傷害過,初戀對象因為遇到了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而變心,或者因為遇到了比自己更漂亮的人而移情別戀。有人因為父母看到自己成績單時的嘆息而感到受傷,有人因為父母嘲笑自己的膽小而感到受傷。總之,這些不同形式的傷害都會持續殘留在他們的意識中,并無意識地影響著他們的行動。
身上存在著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東西
神經癥患者由于一開始就有在別人面前“狠狠出一口惡氣”的報復心理,所以總是做一些現實中的自己不可能實現的幻夢。為了實施報復而必須取得的成就,都是些對現實中的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因為太過遙不可及,所以沒有半點成功的可能。失敗后,他們又會陷入煩惱。他們之所以會無視現實中的自己,是因為報復心理在無意識中先跨出了一步,引領他們走向了虛幻的夢想。
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達成了目標,成功地出了一口惡氣,也不過是一時卸下了身上的屈辱感。這樣的成功不會對漫長的人生有太多的幫助。如果不及時處理自己的自卑情結的話,之后還是會遭殃的。
關于執著于理想中的自己,這里可以再舉一例。
渡河的時候,有人會執著于選擇渡河的地點。既然目的是要過到對岸,那當然是盡可能選擇河流較窄的地方渡河了,但這個人卻一定要選河流寬處渡河。在旁人看來,這不是蠢又是什么,然而這個人卻在暗暗鄙視那些選擇河流較窄的地方渡河的人。
心理不健康的人認為,如果不在河流寬處渡河的話,就不能獲得幸福。這是因為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付出越多的努力,就一定會收獲更多的幸福。
我們進一步設想,如果建議神經癥的精英人物從河流較窄處過河,他一定會這么說吧:“我才不要這種喪家犬一樣的活法呢!”但事實卻是,他必須蔑視選擇從河流較窄處過河這種做法,將其斥為“喪家犬一樣的活法”,否則就會活得不痛快。這是因為他的自卑感已經非常嚴重,這種自卑對他的生活造成了諸多的困擾。
世上存在著許多不蔑視別人就無法好好生活的人。卡倫·霍妮也曾經指出,神經癥患者追求名聲的外表下,很可能涌動著渴望報復式的勝利的暗流。強迫性地追名逐利的人,很可能拼命壓抑著自己心里的屈辱感。
如果能把不安的心情和強迫性心理聯系起來考慮的話,在自己強迫性地追名逐利的時候,就能夠意識到自己身上正有什么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東西在作祟,就會反思自己為什么會如此渴望名聲和金錢,就會猛然發現自己正走在一條通往不幸的道路上。
接受真實的自己吧
馬斯洛[2]提出的自我實現的兩個條件
輕度的心理創傷大概誰都能夠坦率承認,但嚴重的心理創傷就不盡然了。而且,心理創傷越嚴重,拒絕承認的情況就越多。人們傾向于壓抑這種失意的情感。失戀的時候怨恨、蔑視自己的戀愛對象,唯獨不去直面自己受傷的心。嘴上說著“能和那樣不好看的女人分開真是解脫了”,拒不承認失戀的苦悶。心理上依賴父母的人,則會無意識地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嘲笑的影響。
人會傾向于逃避幼年時、年輕時遭受的挫折和傷害,這種傾向造成了無法接受真實自我的局面。這種逃避最終對人來說是一種無益的消耗,它損害了人因正確接納自我而獲得的心理健康。
馬斯洛做過關于自我實現的研究,他指出,能夠完成自我實現的人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擁有親密的朋友。第二,懂得“但是,沒關系”這種思考方式。舉個例子。某人想成為畫家,可他沒有畫畫的才能。他會這么想:“但是,沒關系,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總能找到可以施展才華的地方。”
一味追求名聲,則不能接納自我
因為不滿足于現狀而努力的人,會認為感到滿足是一種不好的狀態。然而這種努力的動機經常帶有報復心理,以復仇為動機的努力會把人引向孤獨的境地。對自己的處境總是感到滿足的人則相反,他們會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努力。
強迫性地追名逐利的人,就像一個皮膚干燥、內衣破破爛爛、西服皺皺巴巴,想找一件開司米大衣披上的人一樣。他寄希望于用一件大衣遮住自己身上難以示人的部分,讓自己因為這件上好的開司米大衣而得到贊賞的目光。
但不管外面套上多么好的開司米大衣,皺西服、爛褲子上的跳蚤會讓身體發癢,幾天沒有清洗過的身體會散發出異味,所以周圍的人并沒有如同預期一樣被吸引過來。但這個人卻不管體臭和臟污,一心想要尋找比開司米大衣還要名貴的貂皮大衣。這就是強迫性追求名聲的心理。
這個人如果想真正變得快樂,首先應該好好泡個澡,換身新衣服,而不是換件什么貂皮大衣穿。但他卻覺得,只要穿上貂皮大衣,所有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
對于不同的人來說,貂皮大衣可以指代不同的東西。可以是孩子的成功,也可以是自己上了電視。
只要能為身邊的人著想,即使沒有這件“大衣”,也能被身邊人接納。強迫自己追求名聲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追逐名聲就像將進了蛆蟲的壺蓋上蓋子,神經癥患者們認為只要得到名聲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事實并非如此。所以,博得好名聲卻依舊不快樂的情況屢見不鮮。
開始盲目追逐名聲,也就代表自己開始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骨干企業的社長、小商店的店主、無法走上大企業精英路線的普通上班族、地方報社編輯部的普通記者、想成為畫家卻因為才能不足而不能實現的人……一旦盲目追逐名聲,大家就會忘記各自的真實身份,拒不接納真實的自我。
神經癥患者總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于是總覺得自己應該努力變得和現在的自己不一樣,強迫性的努力正是從這里開始的。他們當中,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接納自己而變得無精打采,另有一些則變得乖僻。
神經癥型的人一方面對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滿,另一方面又拒不承認自己的實際能力。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遠不止于此,并熱衷于制造這樣的假象。他們極力給周圍的人留下自己能力很強的印象,一旦周圍的人沒有積極地回應,他們就會心灰意冷。
心理健康的人會把能讓自己滿足的事和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的事區分開,他們的努力是為了自我實現,使自己感到滿足。
想成為截然不同的人
自己就是自己,這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能否欣然接受這個事實,是區分神經癥患者和心理健康的人的重要標準。因為報復心理而努力的人是神經癥患者,相信自我的價值,并為實現這種價值而努力的是心理健康的人。
滿足和馬虎潦草是兩回事,和無精打采也截然不同。感到滿足的人會為進一步提升自己而努力,神經癥患者卻妄想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
那么,神經癥患者為什么會想要拋棄舊我,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呢?他們為什么無法接受一個真實的自己呢?那是因為,他們執著地認為如果不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的話,就得不到周圍人的喜愛,就不會被周圍的人接納。
神經癥患者認為,要想受到周圍人的歡迎和喜愛,原來那個自己是肯定沒戲的。所以,他們才想要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
神經癥患者對理想的自己的執著,其實是對周圍人看待自己方式的執著。想讓周圍的人用這種眼光看待自己,用這種方式和自己交往,這樣的愿望是他們踏出改變一步的動機。因為他們覺得,原本的自己肯定得不到這樣的待遇。
有這樣一個女孩,聽說自己認識的一個人上了廣播節目,于是自己也想上廣播節目。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她覺得,如果上了廣播節目,周圍的人就會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對待她了。
這其實也就說明,這個女孩和周圍的人并不能交心。如果她有能夠交心的朋友的話,那么應該就會明白,即使不去上廣播節目,自己依然會被當成重要的人對待。
她不能理解自己之所以被認為不重要,不是因為沒去上廣播節目,而是由自己對旁人毫不關心的性格導致的。她會忘記丈夫和孩子的生日,卻不會忘掉自己的生日,這樣的性格自然不受周圍人們的喜愛。當她看到朋友出演廣播節目,便認定自己之所以不如朋友受歡迎,是因為沒去上廣播節目。這完全是她的錯覺。
心理健康的人,能力高也好低也罷,都會欣然接受一個真實的自己。我自己年輕的時候受過神經癥的困擾,有一段時間總也不能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滿足,一心想著變成理想中的自己,遲遲無法接納現實中的自己。我當時不明白,能力可以分為很多種。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其實只不過是沒有某一項能力。
注釋:
[1]日本名山,位于關東地區西側的火山群峰。
[2]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