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

楊露禪(公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于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心灰意懶,楊露禪在陳家溝數年毫無所獲。有一天夜晚,楊露禪醒來聽到隔院有哼哈之聲,于是起床爬上墻頭,見屋數間,哼哈之聲即由此處傳出。他從墻縫窺視,看見師傅正教諸徒拿發諸術,十分驚奇。從此以后他每夜必去偷看,看后即回臥房悉心研究,功夫大進。后來師傅命楊與諸徒決斗,眾徒皆敗。陳大驚稱楊露禪是天才,于是將其拳術精華盡傳授于楊。楊露禪在陳家溝前后共學習了十八年。楊歸故里后,將所學之拳授給同鄉,從學者甚多。當時人們稱楊式拳為化拳或綿拳,因為其動作綿而能化故名。后楊到北京,清代王公貝勒等從其學拳者很多,被任命為旗營武術教官。因他武藝高強,所向無敵,世人稱之為楊無敵。后有文人學者將楊式的綿拳稱之“太極拳”。從此,太極拳的稱謂就在民間傳開。

楊露禪育有三子,長子名琦,夭折。次子名鈺,字班侯。三子名鑒,字健侯,亦稱鏡湖,人稱三先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于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里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

(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

從黃帝觀蛇雀相斗而后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后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

(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

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直到王宗岳的出現,第二次把太極拳推向高峰。尤其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的問世,使太極拳在理論上得以升華。王宗岳,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在河南洛陽開封等地,以教書為業。其酷愛武術,精通拳法、槍法,悉心研練數十年,頗有心得。著有《太極拳譜》和《陰符槍法》。它所論述的太極拳理論,全面地反映了太極拳的基本內涵,從此太極拳理論獨樹一幟,使其自身融于儒、道理論框架之內,成為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功太極拳。王宗岳在太極拳理論上的巨大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也可以說他是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

(三)楊氏太極拳的創立——太極拳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首先,楊露禪創立了楊式太極拳,是最為完美地落實了王宗岳太極拳理論的一代大師。據說,楊露禪初到北京時,王府里有一位拳師,嫉妒楊無敵之名,主動提出與楊交手,開始楊拒絕,拳師以為楊害怕,更執意要求。楊露禪推辭不下,只好答應了。他聲明如果堅決要求交手較量,可請先擊我三拳。拳師聽后大喜,于是起拳猛擊楊腹部。楊露禪哈哈大笑,笑聲未落,拳師已被彈出三丈以外。有一天正在下雨,楊露禪在屋里看見仆人捧盆從外面進來,走到臺階前門簾還沒揭,腳下踩著菁苔一滑,將要摔倒,楊露禪一躍而出,一手揭門簾,一手扶仆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灑。他功力之神異,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楊露禪由一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己的高超武功走出農村,來到京師,將太極拳發揚廣大。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傳人中,人人習武,個個英豪,歷經百年,門庭不衰,這也是中華武術史上一個空前的盛況。最后,楊露禪作為第三個里程碑的重要標志,是他及其二代、三代傳人,為太極拳創造了一個“太極盛世”。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是太極拳的發展。在五大流派中,有三個與楊姓密切相關。是楊氏父子親自傳承的武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楊、武、吳等太極拳門派的發展,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加光輝奪目,以它獨特的魅力影響世界。

二、楊氏太極拳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是楊露禪在楊家內部傳承的傳統套路。這套拳最能體現出楊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其特點是:舒展大方,均勻連貫,輕靈灑脫,勁道圓滿沉靜,大松大軟,用意不用力,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虛實分明,陰陽相濟。

(一)中正安舒,均勻連貫,開展大方。

是指這套拳的外形體征來說的。內功太極拳不同于其他拳種的最顯著的區別是,內外兼修。內運必須與外動協調一致,如果形體動作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均勻連貫,開展大方,那么內里的氣就得不到疏導,也就氣達不到四肢,也就不能一氣貫穿。有的拳家不注意形體上的要求,甚至說“太極拳無形無象,不在外形,”這是對內功太極拳的一種誤解。殊不知,形不正,氣不順,勁不整,形與內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身形端正,四肢才能舒展開,才能做到“根松摧、中通順、梢發透。”形體中正與內氣暢通運轉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舒展大方,從肢體上一定要姿勢規范,圓襠開胯,豎腰立頂,平整圓勻。

(二)輕靈圓活,大松大軟。“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于外。

久而久之,自得內里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始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烏有矣。”1由此可以看出,修煉內功,首先要修煉放松。松,是內功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松與不松,真松還是假松,一般的松,還是徹底的大松大軟,是衡量太極內功修煉的重要尺度,也是內功太極拳與其他拳的最顯著的區別,也是楊式太極拳最突出的特點。一分松,一分功,練到周身松的一無所有是真功。如果有一點不松,一節不松,練到老仍是不通。誠如楊澄甫所說,“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末事而。”也只有在松的狀態下,打起拳來才能做到“輕靈圓活”。在推手時才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三)用意不用力。

它與放松一樣,也是楊式內功太極拳的基本特點。王宗岳的《太極拳譜》一文中,明確指出“稍一用力,即落旁門。”內功太極拳就是要找“不用力”的氣勢,練“不用力”的功夫,進而練就神意氣為主使的大力神功。極柔軟,然后極堅剛的內功太極拳。

(四)內外相合,上下相隨。

打拳要在松、穩、慢、勻的基礎上,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追求一個“整”字。所謂“內外相合”是指在練拳中,要內氣與外形相互配合。《拳論》講“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與外形動作要配合一致,每招每式都必須先運內氣,而后動形,即先運后動。運而知,動而覺,形成內外協調的動作。如果只在外形上下功夫,不注意內氣的協調配合,內功是不會增強的。所謂“上下相隨”是指在“內外相合”的條件下,一招一式,上下相互跟隨,相互照應。手隨身動,步隨身換,上下一體,四肢配合,一線貫穿,仍然強調一個“整”字。如果沒有“內與外”相合的“整”就不是內功。在盤拳時,動靜咸宜,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五)虛實分明,陰陽相濟。

當拳路記熟以后,在盤拳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品味虛實的變化。如果不把虛實搞清楚,弄明白,練熟練,就永遠也練不出真正太極內功。左實右虛,右實左虛。分虛實,首先,“內”體現在意念上,“外”體現在肢體(重點在腿腳)上,只有腿腳的虛實分清楚,全身虛實才能分清楚。分清虛實,是內功太極拳訓練的重要一環,也是實際應用的標尺。只有腿腳的虛實分清楚,才能帶動手臂的虛實。這里須要特別注意的是,虛并不是完全沒有,實也不是完全站死。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則生陽,陽極則生陰,陰陽相濟。我們看一下太極圖,為什么虛中有一點實,實中有一點虛 就說明了虛實的辯證關系。只有虛實分明,才能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氣順勁整才能練出太極內功。否則,虛實不分,就形成雙重之病,就會落入旁門,謬之千里。

思考:

1.太極拳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誰?

2.楊式太極拳的特點有哪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马鞍山市| 武宁县| 延津县| 辽阳县| 名山县| 绍兴市| 彭州市| 柞水县| 元江| 无锡市| 沙坪坝区| 怀仁县| 德清县| 海门市| 宁远县| 望谟县| 定结县| 钦州市| 五莲县| 苍山县| 虹口区| 额尔古纳市| 泰安市| 海门市| 垣曲县| 长乐市| 石泉县| 绥宁县| 青州市| 昌黎县| 大荔县| 民县| 韩城市| 浦江县| 墨玉县| 桓台县| 山丹县| 台州市| 赤壁市|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