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老子》一起思考. 德篇
- 史賢龍
- 3260字
- 2019-09-12 18:49:03
第七章 名與身孰親
(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字釋
[1]名:爵號,聲望,姓氏,孔子說: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2]貨:凡貨,金錢布帛之用(《漢書·食貨志》)。后世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個財就是老子此處所指的貨。習慣集財集貨,就是佛家說的貪。
[3]愛:愛惜。甚愛就愛惜過頭,變成了吝嗇,就是固執。財也好,名也好,情也好,甚愛都是一種愚癡。解不了,名韁系嗔貪,世間總有癡兒女。
[4]藏:集貨集財而守之,欲人不知其所在,為藏?!兑住は缔o》:慢藏誨盜,河上公注曰:生多藏于府庫,死多藏于丘墓。故生有攻劫之憂,死有掘冢探柩之患。就是財貨多了,生前容易被打劫,死后要被盜墓。
計然被稱為中華商祖,是商圣范蠡(陶朱公)的老師,與老子是同時代的人物。計然說: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強、或怯。不早備生,不能相葬。興師者必先蓄積食、錢、布帛。不先蓄積,士卒數饑,饑則易傷。這是戰爭經濟學,也是生活常識。
[5]長久:如果說老子與佛的區別,有執與無執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個觀念區別。佛說一切不可執,不必執,叫畢竟空。老子也說無,但老子的無沒有畢竟空的意思。老子是有所執的,除了前面說的道之妙,這個“長久”也是其中之一: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道篇第二十二章)。能做到釋迦摩尼的不執、畢竟空,是好事;有所執,所執者與人為善、利生立人,也是好事。怕的是嘴上談無執,心里都是貪嗔的兩面人。
■翻譯
名位與生命,哪一個對人更親切?
生命與財物,哪一個對人更重要?
得到與失去,哪一個對人更有害?
過于愛惜吝嗇,必然會有大的破費;
財貨聚集收藏越多,失去時也必然越多。
所以,知道何時應該滿足,就不會遭受羞辱;
知道何時停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
■精義
老子的三問:名、貨、得,與佛家“三毒”的貪、嗔、癡,還是有所差別:老子的發問,對象明顯是有名、有貨(錢)的“大人”(君主王侯這類貴族),佛陀的三毒則是從物質到情感到心理,適用于所有人。
說起來,虛名無益,可是人人都活在名之下,有人還就是靠虛名獲大利,名其實不虛。錢財乃身外之物,可是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王爾德說:年輕的時候我以為錢就是一切,現在老了才知道,確實如此。身外之物都沒有,身體如何安放?何況靈魂?
老子并不是否定名、貨、得,而是加了兩個程度副詞:愛可以,不要愛得太深,不要愛到吝嗇,不能甚愛;藏可以,不要藏得太多,多藏也是厚亡,何必呢?適可而止,知道滿足,就可以免留后患。
如果說孔子更多的是在教導如何為臣,如何對待家人朋友,如何修身學習(當然也談了一些如何治國),那老子可以說主要談的是如何做個有權人、有錢人、有見識的人。簡單地說,孔子教導如何成為君子、臣子,老子教導如何做好君王、富豪。
與后世韓非子不同,老子從沒有教導王侯們玩神秘、耍心計。王侯之道到韓非子已經變成了帝王術,以至于后世帝王不好意思把內褲穿在外面,只能在即位后,外儒內法,陽儒陰法,“批判性”地學習《韓非子》的權謀之術,就像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判地看西方電影。
韓非是用鬼谷之術曲解老子流毒最大的一個?!督饫稀贰队骼稀肥堑湫偷膾煅蝾^賣狗肉,曲意引申,大部分解釋與老子本意并無關系。至于還有人說老子是兵書,真是奇談:老子從根本上就反對戰爭,怎么會寫兵法?
老子被誤讀、誤解、曲解得太多。從《老子》里解讀出世故狡詐陰謀權術的,不要說知“道”了,沒有一個不是連“德”也欠缺的人。這些人的老子解讀,即使名聲很大,亦無足可觀矣。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兩句話簡直振聾發聵,足以讓人半天不知如何回應。可惜絕大多數人,都是要等大費、厚亡出現,才會發現這句話說得是何其準確。而在此之前,甚愛與多藏的人,無不心存僥幸或者以為這句話與自己無關。
好名者死于名??鬃诱f: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后來在衛國,被子路問到如何治理衛國,即衛靈公的太子蒯聵與他兒子姬輒(衛出公)之間的王位之爭,孔子不好回答支持誰,說了句“必也正名乎”,也就是要理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關系,結果子路為了表示對雇主的忠誠,跑去摻和可以不去的戰斗,臨死還要正冠,被剁成了肉醬,給晚年孔子帶來巨大的精神打擊。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蒯聵,蒯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蒯聵弗聽。于是子路欲燔臺。蒯聵懼,乃下石乞、壺鬺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子路的死,幾乎是“愚不知避難”(見《春秋基因》第七章“不死不反不走:誰逼死了太子申生”)的又一個版本,為的就是“忠”之名??墒亲勇返闹遥粌H不智,而且不值。
春秋時代,晉獻公太子申生,因為忠、直、孝,最后被驪姬“四人集團”逼死。如果無原則地贊頌忠、孝、直這種品性,晉文公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不直的兒子??墒?,晉國若沒有晉文公,已經持續了150年內斗還不知要亂多久,晉國人民還不知要因為昏亂君主(晉獻公、晉惠公、晉懷公)死多少人。
生命與錢財,究竟哪個更重要?范蠡從越國逃出后,成為著名的陶朱公,春秋時代的跨國大商人。相傳他的二兒子在楚國犯了事,被拘囚在楚國待斬。
陶朱公說: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他想用重金打通關節以求贖免,就裝了一車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可是,他的大兒子覺得,這么重大的事,三弟太小,怕辦不好,就要求自己去。夫人也按常理支持大兒子,朱公不得已,就讓大兒子給舊友莊生捎去一封信,并叮囑大兒子把千金全給莊生,一切聽其所為。還特別叮囑大兒子:至則進于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大兒子到了楚國,找到莊生家,起初按父親囑咐辦。莊生叫他回去,一切不要探問。莊生家貧,但以廉直聞名,楚國君臣都尊重他,他本無意得這千金,待事成后歸還,先做信任的抵押。陶朱公的大兒子見莊生這么窮,覺得是不是父親看錯了人,就在郢都活動,結交一些官府人士,托請疏通。
莊生入見楚王,說今夜某星座預示災異,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錢之府以示節儉。其他官員也收受了朱公大兒子的賄賂,這時,紛紛報訊說他弟弟得救了,因為楚王封錢府之后照例要大赦。
大兒子得訊見事已成功,以為是自己找的這些官府朋友起到了效果,覺得百金都給莊生有點冤,就去莊生家里。莊生見他來了,故意什么也不說,朱公大兒子覺得莊生連即將大赦都不知道,更相信自己的判斷,認為是他托請的那些官宦起到了作用,就對莊生說他弟弟即將獲赦。莊生笑了笑,把黃金交給朱公大兒子。
朱公大兒子取走黃金后,莊生覺得受到了侮辱,就再進宮見楚王,告以外面傳言楚國將大赦的傳言,還說傳言是因為楚王將赦免大商人的犯罪孩子。楚王因被人覺察他未施行的意圖而惱怒,立即處置罪犯,還特別將陶朱公的二兒子也列入名單,然后再宣布大赦。
大兒子帶著二弟的尸體,為之奉喪慟哭而歸。母親和眾鄉親甚為悲哀,唯有陶朱公卻說:我已預料了八九分。因為大兒子與我共患難,治產業,惜財如命;小兒子從沒吃過苦,不知財產貴重,所以這件事只能讓小兒子去辦。這是事物的定理,悲哀無濟于事。
《史記·越世家》記載此事: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至于得與失哪一個對人更有害?沒有比《紅樓夢》的“好了歌”說得更明白的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個知足與知止,也是看著簡單做起來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