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老子》一起思考. 德篇
- 史賢龍
- 3161字
- 2019-09-12 18:49:02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
(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字釋
[1]至柔:哪些是天下之至柔?水、風、空氣。
[2]至堅:哪些是天下至堅?山、城墻、甲兵。
[3]馳騁:疾行飛奔,往來倏忽。用了兩個非常浪漫暢快的字眼,可見老子對于至柔勝于至堅的明確態度。
[4]無有: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形態的存在。
[5]無間:密不透風、沒有縫隙。
[6]不言:不是一句話也不說,而是不必說太多。如靈山上,佛祖將正法眼藏傳于摩柯迦葉。
[7]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要胡亂地做。很多的病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治療,就是胡亂作為的結果。疾病就像悲傷,并非增加一個快樂就能治愈,它需要時間、沉默、安靜,讓悲傷自己痊愈或者結痂。很多疾病,真正的治療未必是吃藥,而是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人說,遠水解不了近渴,可真實的情況往往是:要你在改變習慣的短痛、不適與快速的舒服的死亡之間,做個選擇。
■翻譯
水、風這些天下至柔之物,可以在山墻利刃之間任意馳騁,
這是以它們的無有之柔,進入沒有空隙的堅硬壁壘。
我就是從這種現象里,悟出無為的用處:
不需要說話就能教化民眾,不用作為就能獲得好處,
天下能做到這種境界的太少了!
(為什么能做到的太少?就是沒明白無有入無間的道理!)
■精義
這一章是老子格言里的名言,是可以代表老子思想個性的閃光之語。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
老子的思維總是出人意料,從至柔的水、風等能將至堅的墻壁、房屋、城墻等毀滅沖垮,感悟出“無有入于無間”的力量,從而將天下之至柔“順理成章”地確定為能夠“馳騁乎天下之至堅”的力量,并由此而建立其一整套“柔弱勝剛強”的思想體系。
不過,仔細推敲,老子后面說的“無為”與“無有入于無間”還是有邏輯問題的。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這里的“吾是以知”是我因此而知道,即與前面的話是有因果聯系的,但“至柔馳騁乎至堅”,并不能說是“無為”吧?馳騁本身還是一種有為的。
上面是故意雞蛋里挑骨頭,提示中國式思維的特征:重聯系不重推理,重結論不重邏輯,老子思想的跳躍性,也是有這個特性的。曲為解說的,可以說老子的馳騁是一種沒有主觀意志參與的自然現象描述,而不是沒有“動作”,這個理解可以解釋后面兩句話: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不言之教,與后世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已經沒有距離。實際上,不言之教可能也是中國教育推崇的思想之一。
此處重點談談“無為之益”。無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無為的解釋,雖然有一部分注釋者認為應該解為不生事、不擾民,但絕大部分還是將無為解釋為無所作為,或者解釋為為了“無不為”而采取的策略,這些都把無為從一個政治哲學界定變成一個個人生活態度與方式,甚至成了老子思想是謀略學(權謀術)的證據,這都是偏離老子原意,甚至曲解、窄化了老子思想。
老子的無為,應該如何正確釋讀呢?我認為應該用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主義”去解讀:在反抗與投降之外,還有第三種反抗,不抵抗也不投降的反抗,核心是非暴力。
甘地說:非暴力是我們人類的律法,就像暴力是獸的律法一樣。人的尊嚴是遵守更高的法則——適用于精神力量的法則……拯救世界不能用暴力而是要靠非暴力。我發誓要做到非暴力,因為我知道只有它才有助于人類最高尚的利益,不僅僅是來世的利益,也是今世的利益。我反對暴力,因為當它顯得有好處時,好處只是暫時的,它犯下的罪惡卻是永久的。
在老子的思想中,可以發現老子是個徹底反對暴力的人,這一點在過去的老子注釋里被重視得不夠、甚至是輕描淡寫地忽略了;而沒有意識到這個不戰、無爭的思想,是老子思想體系尤其是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基石。
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者把非暴力思想簡化為和平愿望,并當作“非攻”的墨子的主張,殊不知,這是對無爭(非暴力)思想的窄化、忽視,是一種思維格局太低的體現。老子早已從多個方面闡述了不戰、無爭,并非常清晰堅定地將不戰、無爭作為玄德的落腳點。
在甘地身上,可以看到老子被忽略的思想的偉大閃光,讓我們在了解了甘地的思想后,更加覺得忽略老子的玄德無爭思想是多么大的損失。
人類的物質與精神創造的結晶,是文明。文明的結晶,是高尚的人格。從一國、一民族、一社會、一家庭、一家族、一個人的人格,可以看到其文明的水平、境界、高度。
印度誕生甘地,尤其是甘地的思想,超越了宗教、種族、民族、政治意識形態,令人震驚。甘地這個人,提升了印度的文明境界。中國文明的材料里,缺少甘地思想這味“藥”——非暴力、寬恕、無畏,簡言之,愛的信仰。
曼德拉說: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的,那就蜷伏于墻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自己的茍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熱情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曼德拉傳》的最后,作者總結:從最根本上說,曼德拉最偉大的成就便是通過監獄生涯徹底改變了自己,進而改變了南非,整個世界也從此因他而變得不同了。
改變了什么?曼德拉早年很有攻擊性,27年的監獄,讓他體會到南非的未來需要建立在寬恕與饒恕的基礎上,而不是種族仇恨與種族報復。這是他的偉大所在,與他的前輩甘地一樣。非暴力的思想,是21世紀人類精神文明最偉大的結晶。
奧修在《老子心解》里闡釋這一章:什么是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有兩種:在外在的世界,最柔軟的東西是水;在內在的世界,最柔軟的東西是愛。
不信任、猜疑、仇恨、欲望、刻薄,是人性的冰山。如何融化人性的冰山?不是砸、挖、撞、打,也不一定要論理、辯論,而是像太陽一樣,溫暖它,或者讓冰山看到你的溫暖與它不同,如果你的熱力不能融化冰山,要保證你的熱情不被冰山冷凍,這才叫信仰。
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這是一個現象、一個現實,也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甘地說:表面上看,在生活中我們被沖突和流血包圍,生命依賴生命。但是一些偉大的先知,數世紀以前就洞察了真理的核心。他們說:人不是依靠沖突和暴力來實現他的命運并完成對同胞的責任,而是仰仗非暴力。非暴力的作用就像鐳。在惡性腫瘤中放入微量的鐳,它就會持續地、靜悄悄地、不停地發揮作用,直到把整個疾病組織群轉變成健康的肌體。同樣,一點點真正的非暴力以悄悄的、微妙的、看不見的方式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
“無為”兩字在《老子》文本里共出現12次,遠遠低于道、德、天下、善、圣人、萬物等詞,無為卻被認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這與《莊子》的作用密不可分。莊子演繹的老子,雖然還有對社會的批判,也符合老子無為思想里對圣人品德的要求,卻沒有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指導圣人如何取天下、治大國、治天下的氣度。這是后代理解老子思想的最大問題。老子不是“帝王師”,而是“帝王父”;不是去教育帝王,而是給帝王(圣人)立規矩的。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辨析了帛書本與通行本中“無為”出現的文本,得出結論:《老子》原本只講“無為”,或曰“無為而無以為”,從未講過“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本不出于老子,它是戰國末年出現的一種新的觀念,可以說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改造。曾見于《莊子·外篇》《韓非子》《呂覽》(《呂氏春秋》)及《淮南子》等書。這個結論是符合老子文本及思想的。
對于老子的“無為”,放到治國取天下層面就是無事、不戰、不爭、無爭,其核心是本章所述的非暴力主義;放到個人修養層面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守柔曰強,都是積極的“無為”。不是做“無不為”的跳板,也不是放棄作為的消極主義,是如甘地的不抵抗主義一樣,由“愛”生發的智慧(大覺悟)與行動。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非以其不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之德,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最后就是老子的理想境界:我無為而民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