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梁濤講《孟子》之萬章篇作者名: 梁濤本章字數(shù): 7668字更新時間: 2019-09-12 18:48:28
9.1 大孝終身慕父母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萬章一開始就向孟子提出這個問題。從文字上看,是說舜到田野中去,對著蒼天哭泣?!皶F天”就是蒼天的意思。他為什么要哭泣呢?這是萬章提出的問題。大家可能會問,萬章為什么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要理解這一點,就要去看《萬章上》9.2章,這樣就容易理解萬章的這個問題了。
我告訴大家一個經(jīng)驗,我們讀《孟子》時,固然可以按照《孟子》篇章的順序一章一章往下讀。但是讀到一定程度,需要把若干章放到一起來閱讀,比如,在讀這一章的時候,要想到另外一章,這樣才能把《孟子》讀通,才能對《孟子》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只是死記硬背,機械地一章章地看,是不夠的。
我們讀《孟子》可以有兩個線索:一是時間線索,比如這一章和另一章記載的事件在時間上有關(guān)聯(lián),放在一起讀的話,更有助于我們理解孟子的生平活動,了解他言論的背景;二是思想線索,如果這一章和另一章的內(nèi)容在思想上有關(guān)聯(lián),放到一起讀的話,就更容易理解了;而分開讀的話,就不容易對其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往往有實質(zhì)的體系,沒有形式的體系,所以,讀《孟子》要會讀。只是一章章地往下讀是不行的,還需把握其實質(zhì)的體系。當(dāng)然,這要求我們對文本非常熟悉,在熟悉文本的基礎(chǔ)上去把握其整體思想。
我們知道,舜是儒家所推崇的一個圣人,但他生活在一個很不幸的家庭里。他有一個很壞的父親叫瞽(gǔ)叟,從字面上看,“瞽”是眼睛瞎,“叟”是老人,那么“瞽叟”就是瞎眼的老頭。其實瞽叟不是真瞎,而是睜眼瞎,意思是說瞽叟是非不分。舜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作象。舜品質(zhì)很好,道德崇高,所以被大家稱為圣人,后來舜做了天子,成為圣王??伤牡艿芟髮嵲谑翘珘牧?。
古代最早的時候?qū)嵭械氖嵌U讓制,天子年老的時候,不是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一個大家公認為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這叫禪讓。當(dāng)時堯是天子,堯要考察舜,想把王位禪讓給他,于是便把自己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墒撬吹牡艿芟笮纳始桑恍南氚褍蓚€貌美如花的嫂子占為己有,多次設(shè)計陷害舜。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父親的瞽叟本應(yīng)該主持公道。舜是這么好的一個孩子,眾人擁護,天子欣賞,可是瞽叟卻不斷偏袒象,不僅拉偏架,而且?guī)椭笤O(shè)計陷害舜。有一次象對舜說:“哥哥,咱家的糧倉壞了,咱倆去修一修吧?!彼凑f好,架著梯子就爬到糧倉上面去了。象和瞽叟一看,趕緊把梯子撤走,把舜困在糧倉上頭,然后點一把火想把舜燒死。古代的糧倉是用稻草覆蓋的,很容易被點著。
對于這件事,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有詳細的記載,舜剛好戴著斗笠,他把斗笠當(dāng)作降落傘,從糧倉上跳下來,成功逃脫了。象一計不成,又施一計。象說:“哥哥,咱們給家里挖口井吧,吃水方便?!彼匆源缶譃橹兀谑蔷腿ネ诰?。有一天舜剛下井,象就把井填埋了,想把舜活活埋在井里??墒沁@一次舜又成功地逃脫了,怎么逃脫的呢?《孟子》中沒有說明,據(jù)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原來舜早已發(fā)現(xiàn)了象的陰謀,而且知道父親瞽叟幫著象一起來陷害自己??墒撬麄儺吘故亲约旱挠H人,礙于情面沒辦法,只好提前做準備,他在挖井的時候,提前在井里挖了一條暗道,留了條后路,所以當(dāng)象把井掩埋以后,舜就順著暗道跑回家了。
這一次,象認為舜是必死無疑了,心想太好了,可以去摟摟兩個貌美如花的嫂子了,于是撒腿就向舜的房子跑去??墒且婚_門,很震驚,因為舜就坐在床邊,低頭彈琴。象一看,“扭捏”了,不好意思了,連忙說:“哥哥,我想你了?!彼凑f:“弟弟,我也想你了,來,請坐吧。”
所以,看了《萬章》9.2章的話,你就可以理解萬章為什么會提出這個問題:“舜為什么對著蒼天來哭泣?”舜生活在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中,面對著這樣一個父親和弟弟,他內(nèi)心能不痛苦嗎?可是儒家重視血緣親情,重視孝悌,孝是針對父親,悌是針對兄弟。從道德義務(wù)上講,舜要對父親盡孝,對兄弟盡悌,這是他的義務(wù)。可是父親和弟弟又時時要加害他,要置其于死地,舜內(nèi)心能不痛苦嗎?他該如何面對這一切?這是本章的背景。萬章為什么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此。
我們來看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孟子只用了兩個字:“怨慕”;“怨”是抱怨,“慕”是思慕。舜是既抱怨又思慕?!霸鼓健眱蓚€字非常重要,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孟子是有用心的。如果遇到舜的這種家庭遭遇,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當(dāng)然是抱怨。我抱怨我的父親、我的弟弟,你們怎么這樣對待我?或者我對老天抱怨,抱怨命運為何對我如此不公?這是抱怨;但是孟子并沒有只說“怨”,還加了一個“慕”。“慕”是思慕、思念。只有抱怨,沒有思念,親人間的感情就疏遠了,不存在了;只有思念,沒有抱怨,面對這樣的委屈也無動于衷,這不符合人情。所以,孟子用“怨慕”兩個字,把舜當(dāng)時復(fù)雜的心情很好地表達出來了?!霸鼓健眱蓚€字,反映了孟子對于家庭倫理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他更強調(diào)的是慕,思慕,對于親人,對于自己的父母兄弟的思念、思慕。在這里,我要提一下,“怨慕”這兩個字在后儒的解釋中,往往都是把它解釋為抱怨自己而思慕父母兄弟。比如東漢經(jīng)學(xué)家趙岐在他的代表作《孟子章句》里就是這樣解釋的。
我們讀《孟子》,有幾本古人的注本是必須要知道的:第一本就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孟子》注本;第二本是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還有一本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這三本古注是一定要參考的。但是我不主張初學(xué)者一開始就去看這些古注,還是從今人代表性著作入手比較好,古注可做進一步學(xué)術(shù)研究之用。
趙岐注“怨慕”說,“言舜自怨遭父母見惡之厄而思慕也”,朱熹說“怨己之不得其親而思慕也”。不管趙岐還是朱熹,他們都認為“怨”是抱怨自己,抱怨自己不受父母的喜歡,“慕”是思慕自己的父母兄弟。我以前寫《孟子解讀》的時候,便采用了他們的注。我現(xiàn)在的看法是,趙注和朱注是有問題的,必須改過來。“怨”并不是抱怨自己,而是針對瞽叟和象而言的,是對親人的怨。你們一次次地設(shè)計來陷害我,我能不能抱怨?當(dāng)然可以。但是僅僅抱怨行不行?顯然不行,孟子認為親情是必須維護的,所以說“怨慕”,既抱怨又思慕,這是一種復(fù)雜的心情。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在父母那受了委屈,甚至父母責(zé)罰了我們,我們內(nèi)心有沒有抱怨呢?有。那么,我們對父母是不是僅僅只有抱怨呢?當(dāng)然不是。父母和一般的人不同,他們畢竟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即便有所抱怨,我們?nèi)詰?yīng)對他們有一種思慕,有一種感恩。不是說抱怨完了就形同陌路了,我們還應(yīng)嘗試著與父母溝通,緩和彼此的關(guān)系,修復(fù)我們之間的親情,和好如初,這是儒家反復(fù)強調(diào)的。
但是,《孟子》提到的是一個極端事件,與一般的情況有所不同。象和瞽叟千方百計陷害舜,在這種極端事件中,我們還有沒有道德勇氣,還敢不敢承認和維護我們對親人的愛?《孟子》實際上已經(jīng)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再往下看,萬章問:“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粍t舜怨乎?”父母喜愛我們,我們高興不敢忘記。父母憎惡我們,我們憂愁不敢抱怨?!皠诙辉埂钡摹皠凇?,是憂愁的意思。“父母愛之”這四句加了引號,因為它們不是萬章的主張,而是另外一個儒者——孔子弟子曾子(曾參)的話,參見于《大戴禮記》中的《曾子大孝》。
現(xiàn)在大家喜歡談思孟學(xué)派,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思孟學(xué)派的傳承譜系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韓愈的《原道》中提到,儒家的道統(tǒng)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依次相傳,終經(jīng)孔子傳給曾子,曾子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他們之間有一個傳承的譜系。所以說曾子的思想,孟子也是接受和認可的,于是萬章就用其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jù)。
為什么說萬章very smart,很聰明呢?他其實想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作為子女,能不能去抱怨、怨恨父母?如果你認為不可以,那他馬上可以舉出反例:舜當(dāng)年為什么就是這樣做的呢?所以說萬章很會提問題,他就等著孟子回答。當(dāng)孟子回答“怨慕”時,他馬上把曾子的話拋出來:曾子不是說了嗎?父母不喜歡我們的話,我們也不應(yīng)去抱怨,“然則舜怨乎?”那么,舜為何要抱怨自己的父母呢?對于萬章提的問題,孟子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公明高和長息的一段對話。我們在閱讀這一章的時候,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孟子回答萬章提問的方式: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他人之間的對話。二是我認為孟子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回避了萬章的提問,并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在怨和慕之間,孟子更強調(diào)慕,因此沒有直接回答怨的問題。
我們來看一看孟子是怎么說的:“長息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惫鞲呤窃拥牡茏?,長息又是公明高的弟子,他們之間是師徒關(guān)系。因為萬章引了曾子的一段話來提問,所以孟子就引用了曾子的弟子公明高與其弟子長息之間的對話來回答萬章的問題?!伴L息對公明高說,舜為何到田野中去,我已經(jīng)了解了。但是舜對著蒼天哭訴,我就不理解了。為什么不理解呢,舜到底有沒有抱怨自己的父母?舜對待父母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一點我還不太明白。能不能請老師再給我解釋一下?”公明高說:“這不是說了你就能理解的?!?/p>
以上是公明高與長息之間的對話,下面是孟子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薄绊ⅰ?,通字,上面一個介字,下面一個心字,是忽略和淡漠的意思。公明高認為,孝子對自己父母的用心,不能僅僅認為“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肮病弊x成恭,恭敬的意思,“我盡力耕種田地,恭敬地盡了我作為兒子的職責(zé)或者義務(wù)就可以了”,不能這樣淡然處之?!案改钢晃覑?,于我何哉?”可是父母還討厭我,不喜歡我,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一般人的心理。我盡了做子女的職責(zé),盡了做子女的義務(wù),盡力工作,恭敬地奉養(yǎng)父母,可是你還處處看我不順眼,還縱容你的壞兒子、我的壞弟弟來謀害我,這與我何干?對不起,這不能算是我的過錯,而是做父母的不是。但孟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孝子不能這樣去看問題,他的境界應(yīng)該更高些。
孟子接著講:“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薄暗邸敝笀颉!皞}廩”是糧倉,這里指糧食。“備”是動詞,完備。堯欣賞舜,想考察舜,想把天下禪讓給舜,于是便讓他的九個兒子、兩個女兒,還有百官、牛羊、糧食都齊備,到田野中來侍奉舜。當(dāng)時舜還是個平民、布衣,他躬耕于畎畝之中,是個普通人。但是他有才華,有能力,尤其以孝聞名。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帝”還是指堯?!榜恪?,指全部。天下的士人很多都來跟從舜、親近舜,堯想把天下全部都讓給舜。當(dāng)時舜處在什么樣的狀況?用我們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他的事業(yè)順利不順利?順利。他的感情美滿不美滿?美滿。他的地位崇高不崇高?崇高。舜方方面面都很成功:事業(yè)順利,愛情幸福,眾人擁護。
“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但是舜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處理好與父母的關(guān)系,沒有能夠讓父母順心,結(jié)果他所擁有的一切都顯得無足輕重了,反而讓舜像個乞丐,一個貧窮無家可歸的人。這說明,在舜的心目中,家庭、親情最為重要。沒有了家庭、親情,事業(yè)的成功、愛情的美滿、地位的崇高,都沒有了意義,甚至不值一提。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天下的士人喜愛自己,是人人想要的。得到社會的認可,他人的認同,這種成就感是人所希求的。但是,“而不足以解憂”,卻不足以消除內(nèi)心的憂愁。什么樣的憂愁呢?是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沒有讓父母順心的憂愁。
“好色,人之所欲”,我們不要用后世道學(xué)家的眼光來看“好色”,古人認為“食色,性也”,娶個漂亮的老婆,這是“人之所欲也”?!捌薜壑?,而不足以解憂”,舜娶了天子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據(jù)史書記載,一個叫娥皇,另一個叫女英,但還是不能化解舜內(nèi)心的憂愁。為什么呢?因為家庭、親情才是最重要的。
“富,人之所欲”,富有是人人想要得到的?!案挥刑煜?,而不足以解憂”,可是舜擁有了天下,還是不能化解內(nèi)心的憂愁?!百F,人之所欲”,尊貴是人人想要得到的。“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處于社會之中都想擁有更高的地位,得到更多人的敬仰。舜貴為天子,你說尊貴不尊貴?當(dāng)然尊貴;地位高不高?當(dāng)然高!但還是不足以化解舜內(nèi)心的憂愁。
孟子接著講:“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笔咳说南矏郏恋钠拮?,財富和地位,這些舜都擁有了,但還是不足以化解他內(nèi)心的憂愁。表面上看,舜好像擁有了很多,但由于沒有處理好與父母的關(guān)系,這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了。怎么辦呢?“唯順于父母可以解憂”,只有處理好與父母的關(guān)系,才能化解內(nèi)心的憂愁。解鈴仍須系鈴人,舜內(nèi)心的憂愁是由于與父母、兄弟失和造成的,只有重新建立起良善的家庭關(guān)系,只有與父母、兄弟重歸于好,才可以真正消除內(nèi)心的憂愁。孟子用一句“唯順于父母可以解憂”,把問題的實質(zhì)點出來了。
孟子接著說:“人少,則慕父母?!边@句話很重要。我前面說了,萬章問孟子,我們到底可不可以抱怨父母?父母對我們不公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抱怨?在孟子看來,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你不要老是想著我可不可以去抱怨父母,我已經(jīng)說了“怨慕”,但是“怨慕”不在“怨”而在“慕”。所以孟子在這里就重點講“慕”。
人小的時候,每天都依戀自己的父母。這次我來鄒城講課,把兒子也帶來了。他很小的時候,我們住在社科院家屬院,每天下班坐班車回到家,他跟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一見到我,大喊一聲:“爸爸!”一路飛跑過來,一頭撲到我懷里。有時候我與我愛人外出,沒有帶他,他找不著我們了,很著急,讓姥姥給我們打電話,問:“爸爸、媽媽,你們在哪里?”我說:“我們在外面辦事,很快就回去了。”他說:“不好、不好,沒有帶我,要帶我?!彼〉臅r候是時刻想著、依戀著自己的父母。但等他長大一點了,作為父母的我們再想帶他出來,就不太可能了。孩子一旦有了獨立性,和父母的關(guān)系就疏遠一些了,小時候他是思慕父母的。
“知好色,則慕少艾”,等他稍微成熟一點,年齡再大一點,到了談戀愛的時候,每天想的是自己女朋友。“少艾”,是年輕漂亮的女子。每天想著女朋友,自然不會想父母了?!坝衅拮樱瑒t慕妻子”,以后娶老婆,整天想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民間的說法,娶了媳婦忘了娘,更不會想父母了。
“仕則慕君”,一旦有了工作以后,每天想的是怎么跟領(lǐng)導(dǎo)搞好關(guān)系,甚至是逢迎、巴結(jié)領(lǐng)導(dǎo)?,F(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這與職場的競爭有一定關(guān)系。“不得于君則熱中”,領(lǐng)導(dǎo)如果不欣賞我,不器重我,我內(nèi)心會很焦慮。父母對他不滿意,他無所謂,根本不在乎??墒穷I(lǐng)導(dǎo)對他有些看法,他就會很重視,“熱中”這個詞用得好,把內(nèi)心焦慮表達得很形象。
“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币粋€真正的孝子,他一生都在思念自己的父母。人小的時候,見到爸爸媽媽就撲上去;稍微長大了,說你別打擾我;等有女朋友了,電話都懶得打了;娶了媳婦,更是要啃老了。這是目前很普遍的現(xiàn)象。可是孟子說了:一個人到50歲的時候還在思念自己的父母,我只是在舜的身上看到了。舜的偉大、與眾不同就體現(xiàn)在這里。
以上是本章的內(nèi)容,那么,孟子到底有沒有回答萬章的問題呢?我認為沒有直接回答。萬章想問作為子女能不能抱怨父母?如果你認為不能,那么,舜為什么又抱怨了呢?萬章想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孟子之所以不愿正面回答萬章的問題,是怕他鉆牛角尖,年輕人往往會有這樣的通病。孟子把萬章的問題轉(zhuǎn)一下,說舜是“怨慕”,抱怨和思慕。也就是說,可以抱怨,沒有問題。
我不同意一些后儒把“怨”解釋為抱怨自己,自己有什么可抱怨的?在舜的故事中,我實在看不出舜自己有什么可抱怨的。東漢趙岐、南宋朱熹連這一點都不敢承認,實在迂腐。在孟子看來,抱怨可以,但關(guān)鍵還是要思慕。如果只有抱怨沒有思慕,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就不存在了,被消解了。
所以孟子強調(diào)的不是怨,而是慕,重點在慕。孟子的意思是說,萬章你聽好了,如果你聰明,好好理解我的話,就該明白子女應(yīng)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糾纏在抱怨上。一般人隨著年齡增長,漸漸都會疏遠自己的父母。但是對于儒家來說,作為一個孝子,應(yīng)該終身去思念自己的父母,舜就是一個典范。盡管他的父親、弟弟對舜有那么多傷害,可是到五十歲的時候,舜依然思念著自己的父母。
舜是儒家極力推崇的圣人,孟子對他就有很多稱贊,但是,舜到底偉大在哪里?其實在《孟子》中,包括其他典籍中,我們并沒有看到舜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舜的偉大在于他的孝心,在于他用自己的孝子之心,打動了他冥頑不靈的父親和弟弟,使一個破碎的家庭重歸于好,這是舜的偉大之處,也是孟子樹立舜這一典范的用意所在。
儒家講修、齊、治、平,治國、平天下固然轟轟烈烈,但是真正難以處理,卻也更為重要的還是家庭關(guān)系,這里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本色。孟子強調(diào)的就是這一點。
讀《孟子》9.1章,我有一個感觸,孟子說“大孝終身慕父母”,我們這代人做不到了。但這一傳統(tǒng)在歷史上確實曾經(jīng)存在過,在傳統(tǒng)文化積淀深厚的地方,比如農(nóng)村,多少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講到這讓我想起我的父親,他是一名黨員,部隊的干部,但他又是一個孝子。在我小的時候,奶奶住在我家,父親不管早晚,每天都要向奶奶請安,后來我知道這叫晨昏定省。父親不管對別人是什么樣子,對奶奶永遠是和顏悅色。那時候家里住宿不是很寬裕,奶奶來的時候就和我們幾個孩子睡在一起。每天早上醒來,就看見父親坐在奶奶的床邊,拉著我奶奶的手說話。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看到父親向奶奶問候、請安。
可是父親的孝行沒有傳下來,我家三個孩子都是“不孝之子”。我一直在思考,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為什么這個傳統(tǒng)就中斷了?
第一,我父親那一代人沒有意識到要把孝行傳下去,他身上的孝行更多的是一種積淀、積習(xí)。
第二,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了。我與夫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經(jīng)常有爭論。她的觀念是孩子學(xué)習(xí)好就可以了,其他事不需要做。但是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該他做的事情,就應(yīng)該讓他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最近達成了一致。
現(xiàn)在的應(yīng)試教育存在種種弊端,我們提倡素質(zhì)教育、國學(xué)教育,就是要糾正這些弊端,增加人格教育、成人教育的內(nèi)容,而孝悌無疑是一個重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