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濤講《孟子》之萬章篇
- 梁濤
- 4944字
- 2019-09-12 18:48:29
9.2 成圣之旅,從修己齊家開始
古人表達時經常引用《詩》,萬章引的是《詩經·齊風·南山》。古人引《詩》常常斷章取義,不一定要顧及詩的原意,只是起興的作用,引出自己要討論的問題?!叭⑵奕缰危勘馗娓改?。”萬章所引的這兩句是說,娶妻怎么做,必先告父母。然后問,“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相信這句話的,沒有人比得上舜了??墒撬床桓嬖V父母就娶了妻子,這是為什么呢?
前面講了,堯想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可是瞽叟偏愛他的小兒子象,一心想把兩位未來的兒媳婦搶下來給象。所以他是不同意這門婚事的。舜沒有辦法,只好“不告而娶”,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就成了婚。孟子是怎么回答萬章的呢?
孟子說:“告則不得娶?!备嬖V父母的話,就娶不到媳婦了。“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男女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叭绺妫瑒t廢人之大倫”,如果告訴父母,就廢棄了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請注意“懟”字,懟是怨的意思。就會怨恨父母,因此就不告訴了。所以,孟子并不否認子女是會抱怨父母的。男女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果父母反對,使你無法完成這件大事,自然會怨恨自己的父母。孟子講得很清楚,子女是可以怨恨父母的,或者是可能會怨恨父母的。但是孟子強調,我們應該避免對父母的怨恨,所以說“是以不告”,干脆我就不告訴父母,我先成婚再說。
萬章接著問:“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舜不告訴自己的父母就娶了妻子,這點我明白了??墒堑蹐蛞炎约旱呐畠杭藿o舜,為什么也不告訴舜的父母呢?他的意思是說,帝堯要跟瞽叟結為親家了,應該去告訴他一聲。舜告訴自己父母,肯定是通不過。但帝堯還是應該去說一下的,可是為什么也不說呢?
孟子說:“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钡蹐蛞仓?,如果告訴,舜的父母還是不會同意,女兒就嫁不成了,所以就不告訴他們了。然后萬章就講到我們前面提到的舜的故事,瞽叟和象如何設計陷害舜。所以讀《孟子》,要將相關各章聯系起來看。如果我們先讀9.2章,再去讀9.1章,就容易理解了。前面我對舜的故事只是大意上的串講,下面我再對著文本做一下梳理。
萬章說:“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蒁之?!薄巴辍笔恰靶掭荨钡囊馑?,“廩”是“糧倉”。舜的父母讓舜修理糧倉?!半A”是“梯子”,“捐”是“除去”。這句之前省略了一句:舜上去了以后,然后瞽叟抽掉了梯子,放火燒了糧倉,想燒死舜。后面也省略了,當然是沒有成功,舜逃脫了。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對此事記載比較詳細,可以參看。“使浚井”,讓舜去挖一個井,“?!?,是深挖的意思。“出”,這里省了主語,指瞽叟和象出來了。舜還沒出來,舜還在井里面呢。“從而蒁之”,“蒁”同“掩”,瞽叟和象把井掩埋了,想害死舜。
“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食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薄爸兩w”讀作謀害,指謀害。二者音近相通,是同音假借關系。
我們讀古籍時要注意,不僅要注意字形,從字形分析字義,因形而求義;也要注意字音,因音而求義。古書尤其是近些年地下出土的竹簡中,可以發現很多音近同義的現象。古人往往用同音字假借,音近字義往往也相同。
“都君”,指舜。象說,謀害舜都是我的功勞。謀害舜以后,牛羊歸父母,糧食歸父母,舜平時使用的武器歸我。象用了一個“朕”字,朕以后是皇帝、天子的稱號,但在古代不論貴賤都可以稱“朕”。《爾雅·釋詁下》說:“朕,我也?!彼雌綍r彈的琴、使用的弓箭也歸我?!皬~”,是舜的弓箭名。我的兩個嫂子以后陪我睡覺了。
“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于是跑到舜的房子,舜坐在床邊彈琴。象本以為舜已被自己害死了,想來摟摟自己的兩個嫂子,結果一開門,舜一個大活人坐在床邊,還彈著琴。
“象曰:‘郁陶思君爾?!钼??!毕笙仁蔷o張,又不好意思,說:“哥哥,我想你了?!薄坝籼铡?,是思念的樣子。但是又很不自然,因此“扭捏”。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薄拔?,一種解釋是思念,或者說“唯”是語氣詞,沒有實義?!捌潯笔谴?,這些。“臣庶”,臣下,臣民?!叭辍?,你。“其”,有祈使的意思?!坝凇?,為、替的意思。這兩句是說,我惦念這些臣民,你替我來管理吧?;蛘呤钦f:這些臣民,你替我來管理吧。這時舜手下已經有一些人,有一些追隨者,舜稱其為臣屬。舜摸透了象的心思,你不就是想取代我嗎?你不就是想奪取你嫂子嗎?你不就是想擁有我的臣民嗎?嫂子不能給你,但我的臣民可以讓你管理。
“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以上都是萬章的話,到最后他把一個尖銳的問題拋到孟子的面前,難怪金安平教授說萬章很會提問題。萬章問:“難道舜不知道象要殺害自己嗎?”象跑到舜的房子,推開門,想抱自己兩個嫂子,可是看到舜就坐在床邊,于是他換了一副態度,說哥哥我想你了,我來看你。可是舜是怎么做的呢?舜是劈頭蓋臉地把象臭罵一頓嗎?甚至把他打翻在地嗎?沒有。舜反而說:“弟弟,我也想你了。我手下有些臣民,你替我來管理吧?!狈炊鴮捨肯螅o他一個臺階下。萬章覺得這樣不合情理,所以對孟子拋出這個問題。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孟子說:“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怎么會不知道呢?舜這么聰明的人,當然知道了。但是舜與象是兄弟關系,他們之間有一種血緣關系,血濃于水。盡管象多次想設計殺害舜,可是舜對弟弟的親情還在,想極力維護這種親情,還把象當作弟弟看。所以象憂愁,舜也憂愁;象開心,舜也開心。
萬章緊追不放,接著問:“然則舜偽喜者與?”“偽喜”,假裝高興。舜是虛偽地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嗎?你看萬章很會提問題,是喜歡較真的學生。他不會人云亦云,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而是獨立思考,有疑問的地方一問到底,不肯輕易放過。他問孟子,舜的表現是否真誠,是否只是一種偽裝?
孟子說“否”,不是這樣。但孟子沒有正面回答萬章的問題,而是又講了一個故事。這次他講的是子產的故事,用子產的故事來間接地回答萬章的問題。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當初有一個人給子產送了一條活魚,子產讓手下的一個小吏把魚養到池塘里。“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可是這個小吏把魚煮了吃了,然后回來報告說,剛把魚放到水里的時候,好像它還不適應,還不太靈活。“圉圉焉”,是疲憊的樣子。“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薄把笱笱伞保鞘嬲沟臉幼?。過了一會兒,魚就搖著尾巴游開了,一轉眼就不見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實際上被他吃到肚子里去了,他撒了個謊,欺騙了子產?!白赢a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產說,魚到了它該去的地方,到了它該去的地方。沒關系,找不到就找不到吧。他不知道魚是到了小吏的肚子里去了。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小吏出來之后,一臉得意的樣子,誰說子產有智慧?子產是歷史上很有名的賢人,連孔子對他都非常尊敬,稱他為“古之遺愛”。“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彼屛茵B魚,我把魚吃掉了,他卻說它到了該去的地方了。魚是到了該去的地方了,它到我肚子里來了。
以上是孟子用子產的故事來對萬章的回答,后面兩句結論很重要:“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君子會不會被欺騙呢?是會被欺騙的,只要你找出合理的借口,君子就會信以為真。但是君子很難被不合常理的詭計愚弄。“罔”是蒙蔽的意思,只要你的借口或方式不合理,君子很快就會識破,不會被蒙蔽。所以子產的故事只是個話頭,是個引子,是來說明君子也是會被欺騙的,但只會被合理的借口欺騙,而不會被陰謀詭計蒙蔽。
“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孟子這段話很重要,也很容易引起爭議。我們來分析一下,孟子講的是否有道理,恰當不恰當?“彼”指象。象用想念哥哥的名義來看舜,舜自然也就相信他,并感到高興,哪里說得上是虛偽呢?讀到這里,馬上產生一個疑問,象是不是抱著想念哥哥的目的來看舜的?從前面的內容看,顯然不是,他是沖著自己兩個嫂子來的,“二嫂使治朕棲”,兩個嫂子陪我睡覺,他不是抱著“愛兄”的目的來的。但是孟子為什么說“彼以愛兄之道來”?顯然,孟子指的不是象的動機,而是他的借口。象見到舜之后說:“哥哥,我想你了?!奔热幌笠浴皭坌帧睘榻杩趤砜醋约?,作為哥哥,舜自然也就應該相信他。這種相信是從維護兄弟親情的角度出發的,是試圖緩和、修復與象的關系。舜的這一想法是真誠的,所以不能算是虛偽。
這就涉及前面的兩句話,“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你可以用合理的借口來欺騙我,但不能以陰謀詭計來蒙蔽我。象的陰謀詭計,舜知道不知道?當然是知道的,并且了解得一清二楚。否則他不可能兩次逃離危險。但是即使到了這個時候,舜依然把象當作自己的弟弟,把瞽叟當作是自己的父親,在感情上沒有放棄他們。不僅沒有放棄,而且試圖用真誠來感化他們,重新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舜真正的用心在這里。理解了舜的用心,才能真正理解舜的選擇和做法。所以上面兩句中,“欺”和“罔”很重要,二者可能有程度的差別?!捌邸笨梢允峭庠诘?,你欺騙我,我心里也明白,但我不點破,順著你說,似乎被你欺騙了;“罔”則是內在的,是對是非曲直的誤判,是絕對被蒙蔽。象以“愛兄”的借口表面上可以“欺騙”了舜,但他的陰謀詭計絕對不會“蒙蔽”舜,所以舜每次都逃脫了,沒有傷到一根汗毛。
概括一下,舜事業成功,愛情美滿,眾人擁護,但是舜有一個很大的缺憾,即是他的家庭關系是殘破的,是不美滿的。而這種家庭親情、天倫之樂是最重要的,是任何事物都代替不了的。所以舜在擁有了人人想擁有的財富、地位、愛情之后,他仍不能安心,不能排解內心的憂愁,還想用他的真誠打動他的父親、弟弟,獲得他最想得到的天倫之樂與人間親情。而他終于做到了,這時他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故被看作是圣人。
那么,什么是一個圣人呢?顯然在孟子看來,圣人是能真正處理、化解家庭矛盾的人。舜一方面是不幸的,他出生在一個充滿矛盾的家庭,面對的是瞽叟、象這樣的親人;另一方面舜又是偉大的,他憑著自己的真誠,憑著自己的孝悌之心,最終打動了自己冥頑不靈的親人,使一個本已殘破的家庭重歸于好。所以舜的偉大表現在齊家上,齊家看似平凡,卻是對人的意志、品質的最大考驗,舜經受住了這一考驗,所以成為圣人。在儒家看來,人的成圣之旅,首先是從修己齊家開始的。
《孟子》9.2章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家庭關系破裂,親情受到損害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想到,應該去修復與家人的關系,緩和與親人的矛盾,甚至用真誠去打動他們,與親人重歸于好。但是孟子把問題推到了極致,他列舉出的舜的例子,不是發生一般性的家庭矛盾、家庭糾紛,而是到了一種敵對的狀態,瞽叟、象試圖謀害舜,傷及舜的生命。這時作為一個孝子,該怎么做?孟子認為,還是應該把親情看作是最珍貴的,依然不能放棄這份親情,堅持用真誠去打動自己的親人,用孝悌之心去感化他們。孟子這樣主張,當然是因為他把孝悌看作人的終極關懷,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標,最高的德。孟子對孝悌的推崇和重視,反映或說明了什么?今天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評價?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章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