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政治世俗化

中國政治制度同外國相比,基本上是一種“入世”型的制度體系。政治中沒有給宗教留下支配性的地位。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中,神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神服務。有人把支配中國政治的儒家思想看作宗教,稱為“儒教”。儒教是否成立且不論,即便成立,它的教義也是一種追求此岸世界的世俗教義,與那種追求彼岸世界以求解脫的宗教(如佛教)教義大不相同。

在這種政治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政治重今世,重現實,務實不務虛。中國的政治制度講實用,講功利,體現了一種求實特色。有人以儒家的“重義輕利”來論證中國政治缺乏功利追求,其實是絕大的誤會。儒家所謂的“重義輕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等等,其實質是把“義”看作是更大的“利”和根本的“利”,要求人們棄小利而謀大利。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政治指導思想到具體制度內容,都是出自于現實需要,政治凌駕于宗教之上,而不是宗教凌駕于政治之上,絕不允許出世型的宗教教義干擾世俗型的政治統治。

從西周開始,中國政治就走上了世俗化道路,宗教意識受到了世俗政治的壓制。殷周相比,“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禮記·表記》)。儒家的始祖孔子則把這種世俗化思想表達得十分明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他的弟子也明確指出:“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這一思想,成為后來的歷代皇帝制定政治統治制度的指導方針。

在政治中不講宗教精神,起碼不以追求彼岸世界的宗教教義支配政治(以儒教的入世教義支配政治則是另一回事),使中國的政治制度史十分“實在”,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爸型了責o國教矣……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span id="venankk" class="math-super">[12]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在保證皇權專制的前提下,充分滿足了普通國民的這種心理。在各項政治性的制度規范中,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內容,是有關維持農業社會基本秩序的規定。政治機構的設置,官員的選拔和配備,都帶有很強的實用性。政治決策的制定,政令的推行,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處理,都以服從實際需要為宗旨。當然,這種實際需要首先是專制統治的需要,其次才是社會的需要。但是,其實用性卻是無可置疑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凤城市| 安乡县| 萨嘎县| 太湖县| 古浪县| 娱乐| 桐城市| 钦州市| 廊坊市| 辽宁省| 孟州市| 天峨县| 金川县| 兴文县| 湖南省| 雷波县| 龙州县| 上林县| 保康县| 龙游县| 玛曲县| 疏勒县| 博罗县| 西平县| 舒城县| 南宫市| 元朗区| 阳江市| 东丰县| 洛浦县| 荔浦县| 昌江| 连城县| 呼图壁县| 沙坪坝区| 洛宁县| 财经| 茌平县| 青海省|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