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五德終始”說

在我國古人看來,陰陽和五行都是事物以至世界產生的根源,或構成事物的材料。卦爻構成變化所蘊含的陰陽對立統一關系,體現了事物的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五行之間的關系,則表現著事物內容更復雜的結構和運動規律。先賢的這些認識,都客觀反映了他們當時對自然世界性質和規律的經驗認識和直觀猜測,有一定科學性。在古人認識總結陰陽、五行性質和規律的過程中,作為認識對象的世界萬物都被看成天的產物;人們所關注的主要是天的自然性因素,如世界、事物產生的根源,構成的材料,運動的規律等。這些自然性因素,人們借助自己的日常生產生活經驗就可以認識總結,如古代中醫藥學的產生發展。

陰陽說、五行說宗教化,核心工作,就在于將天視為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相信有天意,有人格,陰陽和五行運動及其規律都被看成天意的表現。這便潛在斷定了上天有超越自然性的神性;對這種神性,人們不能依靠日常生產生活經驗進行認識概括,只能依靠宗教信仰進行想象。借助宗教想象,相信上天具備超越自然萬物、自然規律的神秘力量,即超自然力量,并用上天超自然的神性為上天擁有超自然力量提供“邏輯自洽”的說明,以求得對世界萬物、自然災害、人類社會、王朝更替等的深刻理解,進而建立起心安理得的心靈慰藉。結果,科學的自然之天被神化為宗教的主宰之天,自然性質和運動規律被幻想為只是天意的表現形式。在生產力水平不夠高、人類認識改造自然能力不夠強的古代,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理性認識和宗教信仰相混淆,科學和宗教糾纏不清。“五德終始”說就是其代表。

戰國中后期的思想家鄒衍(約前305-前240),“深觀陰陽消息”,將“陰陽”說與“五行”說相結合,提出“五德終始”說,并用“五德”相勝這一關系說明王朝的更替,建立起循環論的王朝史觀,極大地推動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宗教化歷程。關于鄒衍的情況,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記載說:

“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次)并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193]

所謂“五德”相勝,指五行之間“克”(“勝”)的關系: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194]根據《呂氏春秋·應同》篇記載,鄒衍認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黃帝)→木(夏禹)→金(商湯)→火(周文王)→水(?)→土(?)。每一個王朝代表一“德”,一個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在王朝更替時,自然界會出現某種符應,如“祥瑞”等。新王朝的君主見到符應,自覺地效法符應所顯示的“德”的性質,就可以“奉天承運”,成為新的受命者。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將王朝的更替歸結于天意,“五行”的循環運動只是天意表達的規律形式,雖然“其語閎大不經”,但在當時和秦漢之際影響很大。戰國時一些有雄心的諸侯非常尊重、歡迎他,或者“側行敝席”,或者“擁彗先驅”,甚至拜他為師[195]。秦朝尚黑色,漢朝尚黃色,都可說是鄒衍“五德終始”說的運用。司馬遷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旗皆上黑。”[196]漢朝以后,“五德終始”說依然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每一位開國之君,都要請人幫助推算當主何“德”,尚何色,作為自己“奉天承運”的根據。

總的看,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主張有一種神秘的時運或氣數對朝代更替起決定性作用。這種時運或氣數,既不是殷人的上帝,也不是周人有“德”性的天,而是一種表現天意的、呈現為一定規律性的神秘趨勢,比周人的“天”增加了形式性和神秘性。它可以和“天命”觀念結合,成為中國“二千年迷信的大本營”,也可以和進化論結合,成為有理性色彩的歷史觀。在中國古代,在進化論進入中國之前,出現的主要是前一種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井冈山市| 云龙县| 罗田县| 射阳县| 乌兰察布市| 临江市| 九台市| 中西区| 葫芦岛市| 怀宁县| 康马县| 白沙| 海兴县| 青龙| 金昌市| 噶尔县| 峨边| 安福县| 建阳市| 土默特右旗| 安达市| 泾阳县| 兴仁县| 宁都县| 和田市| 卓资县| 玉龙| 浮梁县| 柳林县| 隆昌县| 天全县| 恭城| 扶沟县| 依兰县| 桂林市| 砚山县| 景洪市| 金秀| 溆浦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