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什么是信念

信念就是“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或者“事情就是這樣的”的主觀判斷,是我們認為維持世界運作下去的法則(這是來自說話者腦子里認知的世界,即主觀的法則),是解釋和支持行動或沒有行動的理由,是解釋和支持變化或沒有變化的理由,是對于這個世界各種關系的主觀邏輯定律。對很多人來說,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所以,對信念的擁有者來說(更準確地說是對這個人內心的運作系統來說),信念是絕對的。這點也是很多人的迷惘和困擾的來源。信念是本人認為世事應該是怎樣的,但并不能說真理便一定是這樣。能夠把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分開并且認為它們是兩回事,便是一個人已經達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認證。

每個人擁有的信念數以百萬計,無法完全說清楚,因為絕大部分信念都存于潛意識里,不能全部呈現,也不會輕易地在意識層呈現出來。它們在潛意識里默默地照顧我們,支持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信念的支持,我們就會不知如何是好。

我有一個旅行家朋友,他告訴了我他的一次經歷。在偶然的機會里他認識了陜西一個很荒涼閉塞地方的村主任。后來他去那個地區旅行,專程去探訪那個村主任。那個村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很少有外人造訪。我的朋友坐在村主任的家里,一間破爛的舊木屋中,跟村主任聊天。有一個村民來找村主任談事。這個村民先在房門口出現,等到村主任示意讓他進來后,他進入屋里,走近村主任,在村主任耳邊說話,然后轉身出去,整個過程中他沒有看過這個到訪客人一眼。我這個朋友說,他不明白為何這個村民能夠把他當作完全隱形一樣。我告訴他,因為這個村民的信念系統里沒有關于這個情況的信念:這是怎么一回事,我該怎樣做。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該怎樣做,便只得完全不看不理會了。這個現象,在小孩子身上也很容易看到,帶他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例如一個新朋友的家),朋友走過來跟他說話他裝作看不見、聽不到,甚至故意亂跳亂吵,就是這個原因。

你或許記得美國“9·11”事件發生時的電視新聞片段,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很深刻:當時兩幢大廈倒下來了,畫面中有一個人,背后全部是大廈倒下產生的煙霧。這個人滿面灰塵,眼睛動也不動,眼里、臉上是一片空白,他走路的姿勢很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嬰兒,沒有方向感,也看不出他是想走下去抑或停下來。他內心所處的狀態就是:原有的一套信念全不管用了,根本就不知道情況是怎么一回事、該怎樣做。一個人在這樣的狀態里很容易出現休克(shock),這可以說是致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做過一些很不人道的實驗。其中一個就是讓被抓來的盟軍飛行員坐在椅子上,雙手被綁在椅后,用布蒙著雙眼,一個德軍軍官對他說,經過審判決定把他處死,方式是放血!有人用冰塊在飛行員雙手手腕處輕劃一下,然后有預先安排的東西發出滴水的聲音。德軍人員全部離開房間,數小時后再回去時,發現那個飛行員已經死去!沒有真正的流血,他怎么會死亡呢?原來是因為他完全相信自己正在不斷地失去血液,很快就會因失血過多而死。這個信念不斷地重復,造成身體里真的呈現出失血過多的狀態,因而死亡!由此可見,信念是如何支配我們的身體的。

20世紀初期,有人發現某處的叢林里有一個還過著石器時代生活的部落,而且從來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社會!這個消息在人類學界引起轟動,一些專家便組團去做研究工作。原來這個部落一直生活在熱帶叢林里,世世代代都沒有離開過叢林。他們認為叢林就是世界,叢林外面什么都沒有!經過好長一段時間,兩個熱心的專家跟一些土人混熟了,能夠與他們溝通,告訴他們叢林外面還有世界。可是無論怎么說土人都不相信,兩個專家便想帶土人走出叢林,讓他們自己感受一下。有幾個土人愿意跟他倆去,走了數天,到達叢林的邊緣,土人都停下來了。兩個專家問他們為什么停下來,土人說:“到了盡頭,沒有路了。”兩個專家很不明白,告訴土人再舉步往前走下去便可,但是無論怎么說土人都不肯。終于,兩個專家決定示范,兩人走出了叢林十來步,轉身叫土人走過來,但是無論怎么說,土人都完全沒有反應,就像沒有看到他倆,沒有聽到他倆說什么似的。兩人沒有辦法只得走回叢林,問土人:“剛才你們為什么不走過來?”土人的回答是:“剛才你們去哪里啦?為什么你們不見了?”

當一個人堅持一個信念的時候,是會看不到聽不見不符合這個信念的東西的。試想,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聽過有電梯(升降機)這種事物,現在你站在一幢大廈的電梯對面。你看到一群人走進去,門關上。然后過了一會兒,門打開了,出來的人,其性別、衣服、面貌都完全不同了,你心里會怎樣想?會有怎樣的感覺和情緒?這個東西一定是魔鬼或怪物,能夠把走進去的人完全改變了,而且這些人完全不自覺!太平洋中的一些島嶼上,在土著人第一次見到登陸的白人時,他們是怎樣想的呢?有些島嶼的土著人認定白人是魔鬼,結果便是戰爭,造成生命的損失;也有一些島嶼的土著人把白人當作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擁戴白人成為他們的王;還有一些接受白人為同等的身份,讓他們留下來,與其和平相處。從這些可以見到,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物,必須有了一些信念,才能知道該怎樣行動:行動由信念決定。如果對出現的人事物沒有什么信念,便必須在記憶經驗里找出類似或接近的資料,做一個決定(信念的決定),才能有所行動。找出有關的信念和憑其他資料形成新的信念是潛意識的工作,可以在非常快的過程里完成,可能完全不被意識察覺。

如何證明信念的存在

信念真的有數以百萬計那么多嗎?真的存在于潛意識里嗎?怎樣能證明呢?

你現在所坐的椅子有幾條腿?有沒有想過其中一條腿會突然斷掉,使你失去重心而摔倒?你有沒有想過你身處的房子的天花板會突然塌下來?你身邊的人會突然打你一拳?這個房間的空氣里有“非典”病毒?你身靠的墻上或者座椅的材料會使你的皮膚過敏?你身后有一個小偷或者殺人犯?

你可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可是你無法不同意所有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那為什么你會沒有想過?為什么你沒有擔心呢?那是因為你內心那些跟這些事情有關的信念是:這是不會發生的。現在想一想,如果不管什么理由,你的信念就是認定上述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你會有怎么樣的不同?你會馬上離開這個地方。如果你不能離開呢?你會有怎樣的內心狀態?也許你會不能集中注意力繼續看下去,而且不斷地用憂慮、懷疑的目光四處搜索:危險會在哪里出現?由此可見,你內心的信念怎樣無聲無息地在支持你——或者說操控你——用什么方式去處理當下的情況。我隨便說了六種可能性,類似這樣的可能性,以及包括引申出來的其他可能性是無法估量的。

我再多舉一個例子:想象你是我的一個多年好友,現在來探望我,看到我非常不開心,問我什么事,我說:“我真的是非常不開心,因為我的兒子很不孝順我。”身為我的多年好友,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現在改變一下,假如我的回答是“我真的是非常不開心,因為我的媽媽很不孝順我”。你又會有怎樣的反應?

決定你在這兩個情況下的反應的,是你的信念:子女應該孝順父母。當情況符合了你的信念,你自然就能聽進去,并且自然地給予適當的回應,例如安慰我、開解我。而當情況違反了你的信念,你便會感到奇怪、驚訝、反感,甚至不能相信而問我:“你說什么?”

通過上面多個例子,你現在會明白一個人的信念怎樣影響他的思想、語言、行為、生活乃至人生。如想有更好的人生,我們必須多了解信念系統。

信念絕大部分存在于潛意識里,只有在兩種情況下信念會在意識層出現:當信念受到冒犯或者挑戰時,當這個人自覺地反省時。

信念的種類

(1)定義式(相等式)。

確定事物之意義,一項事物與另一項事物的意義相同。

常見的用詞包括:XX是YY、即是、等于、就是、便是等。例:沉默就是投降。

(2)因果式。

一項事物導致另一項事物的產生。可以是直接明確的,例:因為你沒有來,所以我失敗了;也可以是隱藏的,例:我很累,不能幫你。

常見的用詞包括:引起、使得、迫使、造成、以致、導致、如果、因此、因為……所以、終會、終于、結果、將會、只會等。例:不良溝通造成婚姻失敗;如果你不開口便不會這樣了。

(3)規條式。

事物中的選擇性受到限制,常常表現為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能力水平或限制,常見的用詞包括: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需要/不需要、應該/不應該、必須/必須不、不得/不得不、認為……必要/認為……不必要等。例:他需要培訓才能勝任;他不可以這樣就離開。

事情發生的概率,常見的用詞包括:會/不會、也許會/也許不會、可能會/可能不會等,還有一定、絕不會等。例:這不會出現;那樣做一定失敗。

一個人的主觀愿望,常見的用詞包括:會/不會、要/不要。例:我會成功。

(4)判斷式。

事實上,所有的信念都是判斷。這里指的可以算是最簡單明確的判斷模式,就是把對事物的主觀猜測當作必然。

判斷式的信念往往沒有特定的用詞,而只是帶著肯定語氣來描述事物。例:他不成;我輸了;三次才對。

信念形成的四個途徑

(1)本人的親身經驗,例如,曾被火燙傷而知道火能傷人。

(2)觀察他人的經驗,例如,在課堂上見到同學頑皮而受罰,因而知道某些行為不可以在上課時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輸,例如,父母說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們對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總結,例如,某人總是拒絕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終于認定是因為他妒忌我升遷比他快。

上面的四個途徑之中,第三和第四個途徑需要特別注意一下。父母、長輩、老師等人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灌輸很多信念給他。灌輸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語言灌輸;二是行為灌輸,就是在他們怎樣做、怎樣對一些事情做出回應的過程里,孩子看到聽到而形成了信念。父母、長輩、老師等人灌輸給孩子的信念,其中絕大部分是好的,也幫助了孩子成長,但是有些時候,也會有例外。有一位母親,對女兒說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進心,女兒成長后談戀愛時挑選的就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男子。十年后他倆分手了,原因就是那個男子太有上進心了,總是忙于工作和事業而沒有給家庭足夠的時間。這個時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進心對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四種途徑也常常會導致不恰當的信念。在一個新出現的情況下,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動,例如,在新的工作環境里,一個人總是對我的問候不大有反應,這沒有先例可供我參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個結論:他妒忌我有能力。現在,憑著這個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對待他了。由此可見,行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是,這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很片面和主觀。而思考的速度很快,說過一千次的謊言都可以變成真理,在腦子里重復一千次“他妒忌我有能力”的結論,很快便是“一定是這樣”的“真理”了。然后,帶著這樣的心態,只看到、聽到并配合這個信念的東西,很容易便把自己困在絕境中!

事實上,沒有一種信念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絕對有效。絕大部分的信念都能幫助我們成長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情況,但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我們接收時沒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與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況出現時,發現有沖突存在。我們稱這些信念為“局限性信念”或者“障礙性信念”(limiting believes)。

很多父母對孩子說:“讀完書、做完作業才應該玩耍。”這句話背后的信念是:讀書與玩耍是對立的。這點表面上沒有什么問題,玩耍帶來開心,而讀書需要認真,所以,開心與認真也是對立了。這點仍沒有問題。再進一步,開心意味著快樂,而認真是將來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品質之一。現在,“快樂”與“將來成功”對立了。就是這樣,很多人培養出“認真與開心、成功與快樂都是對立的”的信念,使一個人每當做事時都嚴肅緊張,不能放輕松。這樣,大腦并不是處于最佳效率的狀態,想出來的辦法、取得的效果都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容易引起健康、情緒、人際關系問題。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不良經驗之后反省,明白了問題所在而改變自己的信念,他以后便能夠有更好的人生;如果他堅持沒有效果的信念而只是不斷地埋怨別人、埋怨環境,他便會使自己陷入困擾之中。信念本應是一個人所擁有的工具,其作用與其他人生工具一樣:幫助這個人建立成功快樂的人生。如果一個人把某件工具放在比自己的人生更高的位置,不惜犧牲本人人生的成功快樂去堅持一個信念,他便本末倒置了。有些人對一些信念如對宗教里的神一般,為堅持這些信念甘愿長期承受辛苦而徒勞無功,甚至愿意為這些信念而死。他們會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但是卻不能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事,也不會有成功快樂的人生,這很可惜。

信念必須有價值觀的支持。信念的改變,也需要來自價值觀的改變。

信念可以更換,但也不一定必須更換,因為信念還可以修正、擴充(兼容),甚至暫時挪開,改用另一個信念,直到在效果上有了突破,再捧出原來的信念去繼續奉行。

妨礙成長的信念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目的地是廣州,但同時相信你正在走的路不會到達廣州,你的感覺會多糟?與此相比,如果你每天都在辛苦地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忙碌,但同時你相信你沒有資格過得好一點,你的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很多人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充滿被別人否定的經驗,累積下來,內心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不會成功,沒有成功快樂地去生活的資格。”由此形成了很多妨礙成長的信念。任何類似這個方向的想法,都是源于這些妨礙成長的信念。今天的社會里,你每天都能夠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其中一些十分明顯:“做了又有什么用?”“我的命怎么會這樣不好?”“我不相信我能做到。”比較隱晦的會是:“整個社會都是這樣,沒有辦法!”“什么都試過了,沒有用的。”“我已經盡了力。”“為什么他不改變而要我改變?”“是他們的錯嘛!”

該怎樣知道哪些信念妨礙成長呢?任何會使一個人減少生活得更好的機會、減少有更好明天的可能性的信念,都是妨礙成長的信念。確切地說,妨礙成長的信念有以下幾個種類:

(1)使自己失去學習機會,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例如:“他哪里會有什么好主意!”“你沒有資格教我!”“你是什么身份,竟敢對我提出意見!”“這樣做不會有用。”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滯不前的信念。例如:“現在已經夠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這個環境里,我們應該知足。”“今天已經這么辛苦,哪有時間去想明天的事。”“保持這個狀態便已經夠好了。”

(3)減少自己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發揮的信念。例如:“我不應該那樣冒險。”“我不應該這樣貪心。”“這樣太過分了,我不允許自己這樣想。”“以我的身份,怎能隨便上前跟他談話?”“我不敢去嘗試,我怕失敗。”“做人應該滿足,不要妄想。”

(4)把責任交給其他的人事物,因而自己無能為力。例如:“是他們不對嘛,為什么要我改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樣的環境,我還能做些什么?”“事情這樣發展,我只能嘆息!”“他們不做,我也沒有辦法!”

(5)把原因歸結為一些不能夠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戰或者改變。例如:“這是天意,沒有辦法!”“我天生就是這樣,怎么辦?”“你不能改變世界的定律!”“那是超自然現象,科學沒法解釋。”“你不能解釋的便不應該做!”(這里我們不需要把焦點放在科學能否解釋上,而應注意我們能夠控制的無數選擇。)

(6)維持自己一個“沒有資格”身份的信念。例如:“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能安穩,從沒想過會有大富大貴的日子。”“我哪會有那么幸運?”“做到像他那樣成功?你不是說笑吧?”“有做老總的一天?從來沒有想過。”“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活得像李嘉誠?別做白日夢吧!”另外一種“沒有資格”的態度就是堅持沒有效果的做法,當有新的方法出現時,便找其他的借口去拒絕考慮或接受,例如:“他說話的態度不好,我接受不了。”“他想出來的哪里會有好東西?”“用他的方法,那么我的尊嚴怎么辦?”而忘記了追求效果(三贏基礎上的)、追求人生的成功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有這些信念的人,常用冠冕堂皇、不易辯駁的虛泛語言做擋箭牌(例如“應該知足”“做人不可以那樣”“安分守己”等)。這些虛泛語言只會使人把注意力放在無能為力和沒有效果的地方。事實卻是:每個人,只要活著,總有能力使自己增加一點成功快樂,同時使其他人事物維持在好的狀態。很多成就大事的大人物,都是由允許自己有夢想,并在思想上做出突破而開始的。

一個人或許出生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家庭之中,因而會被很多家庭問題困擾;也許他的成長過程充滿不幸,孩童時期不斷地受到傷害,造成眾多心理障礙;他也可能在生活里有不少的悲慘遭遇,或許他去年因車禍而失去一條腿,還可能失業、妻子病逝等。假如有一個人如此不幸,上述的情況全都發生在他身上,他仍然可以決定下一分鐘享有他可以享有的快樂:他能夠選擇與左邊的人吵架,也可以選擇與右邊的人說笑話。就算沒有人在身邊,他也可以選擇想一些使自己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

所以,只要我們還擁有生命,我們就有能力、權利和資格在眾多選擇中決定自己可以有多少成功快樂。這個權利,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它奪去。

以此為前提,沒有人可以推諉自己的責任:每個人本來就有絕對的能力和權利去使自己活得好一點!

關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一個人最嚴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類關于“身份”的信念: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沒有能力”(helplessness)。例:“我不能放松。”解決的方向是認識本有的龐大能力(capability)。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沒有可能……”(hopelessness)。例:“我這個病不會好了。”解決的方向是看到希望(hope)。

(3)“資格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沒有資格擁有美好快樂的人生”(worthlessness)。例:“我的命生成這樣,是應該受苦的。”解決的方向是感覺到他也可以有美好的人生(deserving)。

在眾多的妨礙成長的信念中,殺傷力最大的一個就是“我沒有資格”。假如一個人認定了自己是一個不會成功、不能有快樂的人,那么,無論別人怎樣說、自己怎樣做,在心靈深處都只會找尋自己不會成功、不能快樂的證明。

在中國人中,擁有“我沒有資格”這一信念是常見的現象,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容易培養出有資格性局限信念的人。很多受導者的表現,表面上似乎是能力性或可能性的局限信念,但是經過細心分析后發現,其實都是資格性的局限信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宣武区| 太仓市| 吴江市| 东阳市| 淳安县| 五莲县| 武宁县| 瓦房店市| 阳江市| 登封市| 姜堰市| 万源市| 东方市| 顺昌县| 桃园县| 松阳县| 邮箱| 鲁甸县| 宁海县| 敦煌市| 延寿县| 绍兴县| 洛浦县| 张家界市| 禄丰县| 徐水县| 乳山市| 两当县| 文水县| 深圳市| 莎车县| 商都县| 连州市| 石屏县| 清河县| 通山县| 石阡县| 沐川县| 汉阴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