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養生主
- 莊子(純美典藏版)
- (戰國)莊周著 思履主編
- 3044字
- 2020-12-03 16:02:25
[題解]
本篇以闡述人生觀為主旨。所謂“養生主”,即指養生之道。主,指主宰者,即道。莊子說的這個養生之道,就是“緣督以為經”,意思是不要為善去求名,不要因做不好的事而遭受懲罰,順乎自然之中道,就可以“保身”“全生”“盡年”。他以庖丁解牛為喻,指出應當“以無厚入有間”,避開一切矛盾沖突,使自己在紛繁的社會中“游刃有余”。莊子的這種人生觀強調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即順乎自然天性,“安時處順”,聽任命運的安排,不要人為地做什么。這種人生哲學有一定的消極性。
[原文]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2];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3]。緣督以為經[4],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5],可以盡年。
[注釋]
[1]涯:邊涯,界限。[2]殆(dài):疲困。[3]為善無近名: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惡事不要遭受刑害。[4]緣督以為經:順著自然之道以為常法。緣,因循。督,人身前中部的脈絡為任脈,人身后中部的脈絡為督脈。任、督二脈為人體奇經八脈的主脈,主呼吸。[5]親:精神。
[譯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會陷入疲困;既然這樣還要汲汲追求知識,就會更加疲困不堪了!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惡事不要遭受刑戮之苦。把順應自然作為養生的常法,便可以保全身體,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培養精神,可以盡享天年。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響然[3],奏刀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經首》之會[6]。文惠君曰:“[7],善哉!技蓋至此乎[8]?”
庖丁釋刀對曰[9]:“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導大窾[13],因其固然[14]。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15],而況大乎[16]!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17],折也[1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19]。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0]。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21],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2],視為止[23],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24],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25],善刀而藏之[26]。”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釋]
[1]庖(páo)丁:名叫丁的廚師。文惠君:戰國時魏國國君,因魏后遷都大梁,又稱梁惠王。[2]踦(yǐ):通“倚”,屈膝抵住。[3]砉(huò):象聲詞,皮骨相離時的聲音。[4](huō):刀解剖東西所發出的聲音。[5]桑林:殷商時代的樂名。[6]經首:堯時樂名。會:韻律,節奏。[7](xī):同“嘻”,贊嘆聲。[8]蓋:通“盍”,何。[9]釋:放。[10]官知止而神欲行:耳、目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運用心神。[11]天理:自然的紋理。[12]批大郤:劈筋骨的間隙。批:擊,砍。郤(xì),通“隙”,筋骨的間隙。[13]導:引刀而入。窾(kuǎn):空處,指骨節間的空隙。[14]因其固然: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15]枝:支脈。經:經脈。肯:附著在骨頭上的肉。綮(qìnɡ):筋骨盤結處。[16](ɡū):大骨。[17]族庖:一般的廚師。[18]折:斫,劈砍。[19]硎(xíng):磨刀石。[20]恢恢乎:寬綽的樣子。[21]族:交錯盤結處。[22]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23]視為止:視力在一個點上集中下來,比喻眼神專注。[24](huò):分離,解散。[25]躊躇(chóu chú):從容自得的樣子。[26]善:拭,擦。
[譯文]
庖丁給文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倚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發出嘩嘩的或輕或重的響聲,進刀時發出嘩啦啦的響聲,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曲的節拍,又同于《經首》樂章的韻律。
文惠王說:“啊,好極了!您的技術怎么能達到這般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越技術了。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所看到的無非是牛。三年以后,未嘗看見整個的牛了。到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耳目等感官的作用停止而心神在運行著。依照牛體的自然紋理,劈開筋骨間的空隙,引刀入骨節間的空隙,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動刀。那些經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都不曾有什么妨礙,更何況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砍骨頭。現在我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過的牛有幾千頭了,而刀刃好像在磨刀石上新磨過的一樣鋒利。因為牛骨節是有間隙的,而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間隙的骨節,這其中寬寬綽綽的,當然會游刃有余了。所以這把刀子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磨的一樣。即便如此,每遇到筋骨聚結的地方,我見了知道不容易,小心謹慎,視線專注,動作慢下來,動刀很輕微,牛體嘩啦啦就分解開了,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呢,像土潰散在地。這時我提刀站立,環顧四周,感到心滿意足,將刀擦凈收好。”
文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一番言語,得到了養生之道。”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1]:“是何人也?惡乎介也[2]?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3],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4]。神雖王[5],不善也。
[注釋]
[1]公文軒:姓公文,名軒,宋國人。右師:官職名,這里指一個當過右師的人。[2]惡乎:何以。介:獨,指僅一只腳。[3]澤雉:草澤中的野雞。[4]蘄(qí):求。樊(fán):籠子。[5]王(wànɡ):通“旺”,盛,飽滿。
[譯文]
公文軒看到一個當過右師的人不禁吃驚地說:“這是什么人呢?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就這樣,還是人為造成的呢?”他想了想自語說:“是天生的,不是人為造成的。天生此人使他只有一腳,因為人的形貌是天賦予的。所以知道他這是天生的,不是人為造成的。”
草澤里的野雞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飲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養在籠里。在籠中神態雖然旺盛,但并不自在。
[原文]
老聃死[1],秦失吊之[2],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3],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4],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5]。”
指窮于為薪[6],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1]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曾做過周朝管理典籍的史官。[2]秦失:老子的朋友,也可能是莊子杜撰的人名。[3]向:剛才。[4]遁天:逃避自然。倍:通“背”,違背。[5]帝:天帝,自然之主。縣解:解除倒懸。縣,通“懸”。[6]指:通“脂”。薪:柴。
[譯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號了三聲就出來了。
弟子問說:“他不是您的朋友嗎?”
秦失說:“是的。”
“那么像這樣吊唁是待朋友之禮嗎?”
秦失說:“是的。開始我以為他是至人,但現在覺得并非如此。剛才我進去吊唁時,看見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母。這些人聚在這里吊唁,必定有不想來吊唁而來吊唁的,不想哭的而哭了的。這是逃避天意,違背實情,忘掉了人之生死壽夭皆稟受于自然,古時候稱此為逃避自然的規范。正該來的時候,老聃應時而生;正該去的時候,老聃順時而去。安心時運而順乎自然變化,哀樂便不能侵入心靈,古時候把這種解脫稱為天帝解除人的倒懸。”
油脂做成燭薪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