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從2001年新課程改革拉開序幕開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成為我國中小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的。為了順利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國培計劃為主要形式的教師培訓、教師教育改革等項目就成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和重要行動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拓展,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專家們逐漸認識到,若想實現教育公平、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提升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教師個體素養,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師素養。由此,2014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提出師范教育以及教師培訓的目的是培養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所必需的教師,即卓越教師,并提出小學階段以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為主的改革思路。

一 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

新課程改革開啟以來,教育公平成了基礎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標。教育公平在基本實現入學公平之后,關注的是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過程公平的最主要標準是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而教師是教育資源的關鍵,因為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核心。2014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不僅開啟了高質量教師培養的新紀元,更是實現農村教育在師資公平上的新舉措。“農村教師支持計劃”明確規定對農村教師的培養要有政策傾斜。可見,實現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是實現基礎教育公平的基本體現和重要表征。

這種公平體現在另一個方面,就是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目前,盡管實行了農村教師支持計劃,但是農村教師還是處于缺編的困境中。這種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教師福利的不足使得許多農村教師都往上流動進入城鎮學校,又很少有教師愿意到農村學校任教,從而致使農村學校的教師處于短缺狀態。另外,農村教師在教師的在崗培訓中難以像城市學校的教師那樣直接獲得國培計劃實施的教師培訓,農村教師獲得的培訓通常是校級培訓和鄉鎮級培訓,這對教師發展有一定的負向影響。因為校級和鄉級培訓使得他們難以獲得與培訓專家直接面對面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在研究者的調研中發現,很多農村教師都沒有獲得過省級培訓,更不用說國家級培訓了。卓越教師的培養可以為農村的教育直接輸入優秀的教師,從而進一步提升農村教育師資隊伍的質量。

二 順應國際教師培養的發展趨勢

教師培養模式和培養規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當今時代,世界上發達國家在教師培養方面,多采用凸顯信息時代人口特點的培養方式,小學教師的培養也不例外。人口的減少,以及兒童身心綜合發展的特點,使得教師培養呈現出全科發展的趨勢。首先,雖然許多發達國家鼓勵生育,但是人口依然負增長,兒童數量呈現下降的趨勢,農村學校的學生數量同樣越來越少,學校教師也在逐漸減少。其次,隨著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發展,而不是割裂的、原子式的發展,只是存在明顯的階段性。而且兒童的發展與兒童的學習是密切相關的,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決定著兒童學習方式的偏好,而用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特點的學習方法去學習能夠促進兒童的發展。兒童身心整體發展的特點,決定在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知識應該具有完整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兒童成長所需知識的系統性表明教師需要具有廣博而非專深的知識。這兩種因素促成了“包班制”教師的出現。可見,包班制不是因為教師的短缺,而是為了減少師資的浪費,以及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的教師培養經歷了從關注專業職業的全科培養到關注學科學術的專科培養的過程,目前的專科培養還是占有主體地位,目的在于提升教師學科學術能力,這種學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關注的依然是教師的學術理論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師的職業實踐能力。這種強調教師學科能力的培養方式和當今小學教師的培養方式有相悖之處。專業培養的預設,強調的是為教師提供專、精、深的知識,關注的是教師個體的專業素質能夠達到高、精、尖的境界,這種培養方式符合我國的時代發展對人口高素質的要求。當然,這對教師個人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使得教師能夠在高起點發展。但是這種專業培養模式由于過于精深而顯得狹窄,忽視了廣博,不利于教師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因為小學課程為了滿足兒童發展需要,其內容呈現的是具有連續性和持續性的整體性知識。另外,當前在我國農村學校,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的學校,由于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短缺,師資力量的薄弱,難以獲取足夠的專業教師資源從事小學課程的教學。許多貧困地區的農村教學點在師資上更是苦不堪言。一方面,教學點的學生較少,若按照生師比進行教師配置,一些教學點因為學生數太少連一名教師都不該配置,但是為了能讓這些孩子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又必須在教學點安排教師。于是,很多教學點只有一兩名教師,而這些教師很明顯沒有能力承擔所有科目的教學,但又不得不承擔。這與我國目前基礎教育關注質量的提升是相悖的。若想要農村小學教學全面開設培養目標中所規定的所有課程,有限的教師就必須承擔所有的教學科目,而教師若要能夠承擔所有的科目或大部分科目的教學,就必須具有教學這些科目的素養和能力。那么為今之計,唯一的方法就是培養全科教師,使得他們能夠勝任在教學點的全科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就我國目前的農村小學教育師資現狀來看,培養全科教師成為必需。這種被動培養教師的方式,卻恰好迎合了當今國際上教師培養的主流模式和規格。

三 滿足新課改下的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要求

21世紀之初開啟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改變教學中過于強調知識的授受,忽視學生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傳授以及情感的陶冶和價值觀的培養等目標維度。目前的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被稱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此三維目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學對人的發展的認定。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身心的整體推進,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對于初級教育階段的兒童來說,其身心的發展對未來的成長起到奠基作用,必須全面發展,“完人”成長。全面發展在智力方面首先表現為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而學科課程的特點具有把整體的知識割裂開來,打破學生對于世界的整體感知和系統認識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的整體成長和全面發展。因為,只有當兒童整體感知世界,整體認識世界,他們各方面的發展才會有整體推進的可能。而綜合課程的施教需要老師必須具有系統全面的知識,否則難以勝任小學教師這一職務。可見,綜合課程培養一方面滿足了新課程類型對教師規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指導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周口市| 抚顺县| 临邑县| 建瓯市| 元氏县| 财经| 临高县| 林芝县| 景德镇市| 高青县| 高阳县| 南靖县| 玛曲县| 无极县| 凤翔县| 曲靖市| 青海省| 威信县| 连州市| 漳州市| 洛南县| 新龙县| 如皋市| 吴旗县| 桓仁| 石台县| 柘城县| 兴文县| 黎平县| 大庆市| 旺苍县| 大冶市| 甘南县| 屏东县| 福泉市| 莒南县| 曲松县| 漾濞| 乌拉特后旗|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