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自忠傳論
- 馬亮寬 岳廣騰 劉春強
- 1241字
- 2019-07-22 15:28:14
二
研究和評價歷史人物,不能采取孤立、片面態度,應把他放進當時生活環境去考察認識,更應注重其家庭氛圍,接受教育及成長的歷程。考察張自忠的一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其一,家世與少年時期。張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市唐園鎮。臨清是山東西部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聊城區域文化的中心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受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等區域文化的交匯影響,文化積淀深厚。隋唐京杭大運河通航,臨清成為運河重鎮。元代修會通河,將古運河去弓走弦,而臨清成為古運河與會通河的交匯點,其北方經濟文化重鎮的區位優勢更加彰顯。“地域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模式與價值理念,影響著特定地域中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氣質和思想文化。”[3]以臨清為中心的區域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點,孕育和影響著當地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取向。如果說區域文化對張自忠一生有影響,這種影響是對他生長環境和社會文化氛圍方面的孕育和陶冶,表現在潛移默化方面,而對張自忠直接產生影響的則是家世和早年接受的教育。張自忠出生于臨清唐園一個鄉紳家庭,其祖父張春林,勤耕務農,積下豐厚產業,父親張樹桂耕讀繼世,曾捐資入仕,任江蘇海州青口巡檢,因政績卓著,被清廷加封五品職銜晉升為贛榆縣知縣。張自忠幼年隨父習讀,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教育。少年時期因父親在任所去世,返回家鄉考入臨清高等小學堂,開始接受新式教育。
其二,青年接受教育和在軍隊的成長歷程。張自忠1911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次年轉入山東法政專門學校。山東法政專門學校是革命黨人丁惟汾等人創辦的,因此,張自忠在求學期間不僅學習知識,而且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加入了同盟會,初步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報國救國的志向。其求學時代正是北洋政府統治的黑暗時期,他認識到在當時從軍報國是實現個人志向的最好途徑。1914年,他毅然舍棄學業,投奔新軍第二十師時任團長的同鄉車震,從此張自忠開始了職業軍人生涯。張自忠投身新軍第二十師,為他成長為職業愛國軍人奠定了基礎。新軍第二十師是具有革命傳統的軍隊,其前身是清王朝組建的新軍第二十鎮,1911年2月,革命黨人、留日士官生張紹曾出任統制,在中下級軍官中也有許多革命黨人,如劉一清、孫諫生、王金銘、施以云、馮玉祥等人。在二十鎮內部革命黨人積極活動,建立組織,準備發動反清革命。1911年8月,張紹曾聯合第六鎮統制吳祿貞、陸軍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發動的兵諫和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的傳統得以保存。1914年,張自忠到新民府投軍,投靠時任第二十鎮(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團長的車震。自此張自忠就成為該師的一員,隨車震轉戰南北。1916年,車震解甲歸田,將張自忠推薦給原二十鎮的同事馮玉祥,從此張自忠成為馮玉祥的部屬,逐漸成長為馮氏創立的西北軍高級將領,直至西北軍在中原大戰中瓦解為止。
其三,自1931年開始,張自忠作為二十九軍高級將領和地方長官,與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直至血染疆場,壯烈殉國。
張自忠成長的經歷、接受的教育以及投身軍隊的歷練使其成為忠正俠義、有為有守、志節高尚的豪杰之士。